周星莲

- 姓名:周星莲
- 别名:字午亭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仁和(今浙江杭州市)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周星莲,清书法学家。生卒年不详。原名日旿,字午亭。仁和(今浙江杭州市)人。道光二十年(1840年)举人,以教习授知县。善书法,兼工兰竹梅花。其书法美学思想,认为“字为心画”的美学命题,具有双重意义。一曰置:“置者,置物之形”;二曰输,“输者,输我之心”。并认为两义并不相悖,“若仅能置物之形,而不能输我之心,则画字、写字之义两失之矣。”以审美主体贯串书画创作过程,提出“以书法透入于画,而画无不妙”和“以画法参入于书,而书无不神”的命题,强调书中有画,画中有书。对于笔与意的关系,认为“意为笔蒙,则意阑”;“笔为意拘,则笔死”,要求审美主体的“我”与“笔性”之间,两相得又两相融,创造出最美的“境界”。又以“意趣”和“意境”的美学范畴,评价书法美。反对学台阁和学山林书法,认为这样只会“趣入官样”,或“流为野战”,使书法成为“土龙木偶,毫无意趣”。注重“于联络处见章法,于洒落处见意境”的相互关系,反映其审美构思和表现的严正和自由的有机结合。强调作书能养气,亦能助气,产生特殊的审美心理。认为静坐作楷法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矜躁俱平。若行草,任意挥洒,至痛快淋漓之候,又觉灵心焕发。下笔作诗,作文,自有头头是道,汩汩其来之势。提出“书道亦足以恢扩才情,酝酿学问”的命题。对后人颇多启示。著有《临池管见》,写于同治七年(1886年),又有《耕堂诗钞》行于世。
周星莲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小说论
文艺理论。郁达夫著。1926年1月上海光华书局出版,后曾多次再版。1925年,郁达夫曾在武汉大学讲授文学课程,《小说论》便是他当时的文艺学讲义之一。全书共有六章:第一章,现代的小说; 第二章,现代的小说渊源;第三章,小说的目的;第四章,小说的结构;第五章,小说的人物; 第六章,小说的背景。郁达夫认为,“小说的生命,是在小说中事实的逼真。”艺术来自生活,但又是生活的升华。他说:“艺术所表现的,不过是把日常的人生,加以蒸馏作用,由作者的灵敏的眼光从芜杂的材料中采出来的一种人生的精彩而已。”“小说在艺术上有价值,可以以真和美的两条件来决定。”郁达夫特别重视感情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小说与科学哲学,在真理的追求这一点是同的,其不同之点,是在表现的方法。哲学科学的表现,重在理智,所用的都是抽象的论证。小说的表现,重在感情,所用的都是具体的描写。”郁达夫特别强调要塑造典型人物,他认为人物是“小说中最重要的要素”,而作品中的人物,“大抵是典型的人物,所以较之实际社会的人物更为有趣。这‘典型的’Typi-cal三字,在小说的人物创造上,最要留意”。此外,他还研究了小说的内容与形式,对艺术结构、人物刻画、背景描绘等方面,也都陈述了自己的意见。郁达夫的《小说论》,有许多精辟见解,同时也有明显的局限性。他虽然强调小说的真、善、美三者不可割裂的关系,但同时对“善”的要素又有所忽视。他说:“至于社会的价值,及伦理的价值,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尽可以不管。不过事实上凡真的美的作品,它的社会价值,也一定是高的。”郁达夫受到过多种文艺思潮的影响,其小说理论也相当芜杂。
太上元始天尊证果真经
元始天尊劝人持诵真经,以求长生、福庆、度幽。
唐人七绝诗浅释
1981年3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印行,本书按年代排序,选择唐人七绝诗86首,兼及宋人、清人七绝160余首,将相类相近的绝句叠放在主题绝句之后讲解,连类而及,穿插赏析,故给人以深刻印象;其鉴赏则逐幽探微,深入浅出。作者新颖别致的审美眼光和连类而及的评析方法不仅使唐人七绝名作的意蕴得到新的阐释,更将古典诗歌的解读水平推向新的高度。
予学
成大事者都是要有远见卓识的。在多数人以猎取为能之时,许劭的《予学》着实独树一帜,“高人一等”。它的价值不在于标新立异,而在于找到了决定人生成败的最本质的东西,而在此之前,人们或是茫然不知,或是不屑一顾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予学》的古籍整理便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它能促人改变观念,不仅仅以猎取和占有为能,而且要在“给予”这条更高的成功之途上多下功夫。这是建设文明和谐社会所必需的道德素养,更是对人对己都有利的处世谋略。学古人“舍”与“得”、“予”与“取”的智慧,小予小成,大予大成!
修药师仪轨布坛法
修药师仪轨布坛法,一卷,清阿旺札什补译并序,有图,九二八。
护国尊者所问大乘经
凡四卷。宋代施护译。略称护国尊者所问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记载佛陀于王舍城耆阇崛山为护国尊者说菩萨之法要。与收于大宝积经卷八十、卷八十一两卷之护国菩萨会(隋代阇那崛多译)为同本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