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龢

- 姓名:虞龢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南北朝
- 出生地:会稽馀姚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虞龢[ yú hé ],生卒年月不详,南朝齐书法家。一说南朝宋书法家。会稽馀姚(今浙江馀姚县)人。约齐高帝建元初(约480年)在世。少好学,居贫屋漏,恐湿《坟》、《典》,乃舒被复书,书获全而被大湿。时人以比高凤。曾任中书郎、廷尉。其书法美学思想,强调书法文字由“善”、“妙”向“美”、“英”转变的历程,应以钟繇、张芝、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臣闻爻画既肇,文字载兴,《六艺》归其善,八体宣其妙。厥后群能间出,洎乎汉魏,钟张擅美,晋末二王称英。”(《论书表》)认为书法艺术的创造与欣赏,也有一个由质朴向妍美变化的过程,当代所赞赏之美,是人之常情:“夫古质而今妍,数之常也;爱妍而薄质,人之情也。钟、张方之二王,可谓古矣,岂得无妍质之殊?且二王暮年皆胜于少,父子之间又为今古,子敬穷其妍妙,固其宜也。”(同上)把古今质妍作为一个相对的概念,认为王羲之书法对于钟繇、张芝来说是今,是妍,但对其子王献之而言,则为古、为质。指出古今作品“优劣既微,而会美俱深,故同为终古之独绝,百代之楷式”(同上)。强调审美因素为其共同特点。尤其重视研究二王书法审美创造过程与审美接受过程的变化。记载社会中各种类型的人物,从普通老妪、道士、门生以至豪门官吏,对二王书法的价值和收藏的癖好的不同反应,反映历史对二王书法审美对象的确认,从一般性效应到轰动性效应的过程。宋明帝泰始六年(470年),诏其与前将军巢尚之、司徒参军徐希秀、淮南太守孙奉伯,“料简二王书,评其品题,除猥录美,供御赏玩”(同上),因著《论书表》。
虞龢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钦定钱录
十六卷。清梁诗正、蒋溥等人撰。《钦定钱录》为乾隆十五年奉敕而撰,前有序言一篇。卷一至卷十三,详列从伏羲至明崇祯历代钱币。卷十四记载外域各种钱币。卷十五记载铸有吉利语言的各种钱币。卷十六记载厌胜(驱除邪恶的人和物)的各种钱币。是书所收录的钱币,均为内府所收藏,以亲眼目睹为据,所以不只是文字、花纹极似原币,就是围径之毫厘、钱币的色泽也摹绘得十分逼真。至于考证钱币的真伪、异同,均以典籍为裾,绝无臆断之词。观此书,使千古钱币一览无余。现存内府刊本 (附 《西清古鉴》之后)、《四库全书》 本、《墨海金壶》 本等。
归砚录
医话。清王士雄撰。四卷。士雄有 《温热经纬》 已著录。因携砚游历江南北三十余年,对行医中见闻、杂感、经验和心得时有所录,归后于道光十八年 (1838) 整理成书,故名。全书约四万余字。卷一论述饮食,如水、米、茶等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并论鸦片在我国之影响,阐明其危害,力主禁烟、禁酒。卷二首论阴阳五行,次叙名人轶事,客观地评价和分析诸家学说,指出魏之琇 《续名医类案》讹误数十条,并对吴鞠通《温病条辨》详加评议。卷三、四为医案,不分门类,收载了部分前代医家验案,及耳闻目睹时人所治疑难怪症和个人医案,并收载许多民间单、验方和治疗经验,多为外感、妇科证治。辨析精详,立方平稳,叙述清晰明辨。所论针对时弊,颇有独到见解。有咸丰九年(1859) 据归砚草堂藏版印本,同治元年 (1862)《潜斋医学丛书十四种》 本。
衡曲麈谭
古典戏曲论著。1卷。明人张琦著。这部论著分为“填词训”、“作家偶评”、“曲谱辨”、“情痴寤言”4个部分。张琦认为“曲也者,达其心而为言者也”,“传奇之曲,与散套异”。在“填词训”里,他着重论述了散套填词的注意事项。在“作家偶评”里,他对明散曲和传奇作家的成就和风格分别进行了评说,其中不乏高论。如其论汤显祖《牡丹亭》剧:“上薄风骚,下夺屈宋,可与实甫《西厢》交胜。”可谓独具只眼。在“曲谱辨”里,他提出“专在平仄间究心,乃学之而陋焉者”。亦可谓高见。《衡曲麈谭》原附于《吴骚合集》卷首,有明刻本、《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本,又有《读曲丛刊》、《曲苑》本。《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以《读曲丛刊》本为底本,将《衡曲麈谭》点校辑入第4册。
书鲍忠壮公轶事
同治九年庚午冬,世父寅臣公,方为尚书主事,假满入都。季父冬森太守是年领乡荐,以计偕携余同行,舟泊夔门,谒鲍忠壮公于里第。时爵府初落成,余与从兄培芝孝廉,年甫六七龄,入谒爵夫人。长公子鹤年,长余昆季数岁,相与上下游观,台池清丽,亭榭参差,花鸟竹树,雅称其江山。忠壮公貌不逾中人,温温闲雅,双颧骨峙,奇拔入鬓间。余时齿尚稚,但闻忠壮公定江南,扫平发逆,推中兴名将,于战阵间形势方略,都未能耳食也。越十年,光绪己卯之冬,余及培芝兄,年均十五六,执贽铜梁主政陈世五先生门下,因随反蜀。先生故与忠壮公交契,时撰述《霆军纪略》一书,草创未就,蓬窗灯火,丹黄并下,大率依据曾湘乡、胡益阳奏牍函札中论定者为断。
张子语录
宋张载(1020—1077)讲学记录。张载一生治学、讲学,在关中影响很大,与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齐名,为宋理学四大派之一。书中涉及哲学、教育等多方面内容,对闻见之知,穷理尽性有重要论述。认为“人本无心,因物为心”。而“见物多,穷理多,如此可尽物之性。”“穷理即是学也,所观所求皆学也”。对教学方法,修养方法也多有论述。单行本有《横渠语录》,收入《四部丛刊续编》。与张载其他著作并编于《张子丛书》,有《国学基本丛书》本。1978年中华书局整理出版的《张载集》收录较完整。
阿含正行经
佛说阿含正行经,一卷。后汉安世高译,说五根为贼,五根相欺,及说十二因缘,诫持五戒,修四念处,得度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