笪重光

笪重光
  • 姓名:笪重光
  • 别名:字在莘,号江上外史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江苏丹徒(一作句容)人
  • 出生日期:1623年
  • 逝世日期:1692年
  • 民族族群:

笪[ dá ]重光(1623年—1692年)清代画家,书法家,绘画理论家。字在莘,号江上外史,又号君宣、蟾光,又称郁冈扫叶道人。晚年住在茅山学道,改名傅光(一作传光),亦署逸光,号逸叟。江苏丹徒(一作句容)人。顺治进士,官至湖广道监察御史,为人正直敢言,因劾明珠弃官归田。他工诗文,精鉴赏,并以书画名重一时,与王翚、恽格友善,善画山水、兰竹。所绘山水出自江山自然景观,高情逸趣,横溢笔端,肥而不俗,湿而不溷,极得点染之趣。其书法出入苏米,真行篆隶,无所不精,笔意超逸,与当时的姜宸英、汪退谷、何义门齐称书法“四大家”。他当时正处于清初“四王”师古、模古成癖的时代气氛之中,针对当时画坛流弊著有《画筌》,提出“从来笔墨之探奇,必系山川之写照。善师者师化工,不善师者抚缣素。”的绘画理论。反对一味酷肖描摹对象,只求形似的匠气,而追求物韵和志趣;反对凭一点“工夫气”便无视艺术内在法度而藏拙欺人。”人不厌拙,只贵神清;景不嫌奇,必求实境”。还对山水画创作的一系列问题作了探索,尤对绘画虚实相生的道理,有其独到的见解,认为“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既深得画理,又符合艺术辩证法。主张做不拘法的有独创性的画家。“各成一家,会境神通,合乎天造”,“拘法者守家权,不拘法者变门庭”,这种关于绘画的“实境”、“神境”、“恶境”的探讨,丰富了古典绘画论中关于意境的学说。还著有《松子阁集》、《学略》、《书筏》等。

笪重光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旧制度与大革命

旧制度与大革命

本书是法国历史学家、思想家托克维尔的代表作之一。托克维尔通过对法国大革命大量史实的研究分析,揭示了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内在联系,探讨了十八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起源以及大革命较之其他资产阶级革命更彻底、更激烈的原因。本书研究的问题包括,为什么法国人民对封建权力的憎恶要远胜其他国家?为什么当时的法国人民比其他国家的人民更彼此相似,又更彼此分离、漠不关心?旧君主制鼎盛的时期就是路易十六统治时期,为何这种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脚步……法国大革命在世界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能给后来者以启迪,让后人在理解历史的同时有所警醒,它的内容和性质决定了此书具有深远的意义,必定会给读者带来心灵的启迪与震撼,让读者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时代,做一个以史为鉴的人。

广宁县志

广宁县志

辽宁地方志。清张文治等修,范勋纂。八卷。文治, 山西介休人。康熙进士。康熙十四年(1675)任广宁(今辽宁北镇)知县。十六年,会同府派主纂范勋(参见《锦州府志》条)为编纂《盛京通志》而修此志。十八年完成初稿。明年成书。约一万五千字。卷首图十一幅。凡八卷:地理志、建置志、田赋志、典礼志、武备志、官师志、人物志、艺文志。北京图书馆藏抄本。

王祯农书

王祯农书

中国元代的一部农书。作者王祯,元代山东东平人。曾先后出任旌德(今安徽旌德县)及永丰(今江西广丰县)县尹。元代原刻本情况今已不详,现在通行的是从明代《永乐大典》辑出的。排印本以《武英殿聚珍本》(1774)为最早,后来有《农学丛书》本(1898)、山东农专本(1924)及《万有文库》本(1937)。近年有经王毓瑚整理的《王祯农书》(1981、农业出版社)、书前王祯自序于皇庆癸丑(1313),成书年代据考可能稍早。全书约13万字,共分3部分。第一部分实际上是总论,其中贯穿着农本思想,以及有关天时、地利、人力对农业生产的决定性作用。第二部分叙述各种作物的栽培、保护、收获、贮藏、利用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也论及了林木、纤维、药材等的种植和利用技术。第三部分为全书的重点,篇幅占全书的五分之四,图文并茂,附有插图360幅。

女科撮要

女科撮要

五卷。明·薛己撰。刊于1548年。上卷列述经候不调、经漏不止等15类妇科疾病的证治和方药;下卷介绍保胎、小产等15类产科疾病的证治和方药。多系明以前妇产科著作之精萃论述和规范方药,其中亦不乏薛氏的独到见解。此书撷取前贤有关女科之证治验案,并汇入作者临证心得编撰而成。

般若心经疏

般若心经疏

唐靖迈撰。一卷。是唐玄奘译《般若心经》的注释书。分四门:(1)明始无“如是”,终缺“奉行”所由;(2)明说般若意;(3)明教之宗旨;(4)分文解释。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阿毗昙心论

阿毗昙心论

梵名Abhidharmahr!daya -s/a^stra 。凡四卷。略称心论。印度法胜造,东晋僧伽提婆及慧远合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八册。以发智论、六足论为基础的说一切有部,因大毗婆沙论之编集而确立了说一切有部之立场。由于大毗婆沙论太博大,法胜遂于西元二五○年将该书浓缩为二五○偈,为说一切有部重要论书之一。对小乘佛教基本概念如有漏、无漏、色法、十八界、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等进行论释。计分为十品,即:界品、行品、业品、使品、贤圣品、智品、定品、契经品、杂品、论品。于印度,此论之研习曾盛行一时,其释论亦有数部。东晋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僧伽提婆译为中文,十六年慧远整理成四卷。异译本有北齐那连提耶舍与法智共译之阿毗昙心论经六卷、刘宋僧伽跋摩等译之杂阿毗昙心论十一卷,皆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八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