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繇

- 姓名:钟繇
- 别名:字元常
- 性别:男
- 朝代:三国
- 出生地: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
- 出生日期:151年
- 逝世日期:230年
- 民族族群:
钟繇(151年-230年)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三国时魏国大臣、书法家。东汉末为廷尉正、黄门侍郎。建安元年(196),随汉献帝归曹操,任侍中,尚书仆射,封东武亭侯。
曹操与袁绍争夺河北,担忧关中马腾、韩遂等人侵扰,任钟繇为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钟繇率军到长安,安抚马腾、韩遂等人,平定了关右,免去曹操西顾之忧。建安七年(213),袁绍子袁尚派郭援(钟繇外甥)、高干与匈奴单于联合侵犯河东,钟繇率领关中诸将前往迎战。大将庞德在阵前亲斩郭援首级,钟繇见到后痛哭,庞德向钟繇表示歉意。钟繇说:“援虽我甥,乃国贼也。卿何谢之?”(《三国志·魏书·庞德传》)结果降服匈奴单于。随后又讨破河东卫固等人的叛乱。钟繇在关中,召集流散百姓,恢复发展生产,稳定了关中的社会秩序。建安十六年(211),以功封前军师。
魏文帝曹丕即位,任钟繇为廷尉,进封崇高乡侯,后迁太尉。当时钟繇与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并为先世名臣。曹丕说:“此三公者,乃一代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三国志·魏书·钟繇传》)
魏明帝曹叡即位,钟繇被封定陵侯,迁太傅,极受恩宠。他曾建议曹操、曹丕、曹叡恢复肉刑,因司徒王朗等人反对而没有实行。太和四年(230),钟繇病死。明帝素服临吊,谥成侯。
钟繇工书法。师承刘德升、曹喜、蔡邕,博取众长,兼善各体,尤精于隶、楷、结构朴茂,章法自然,形成了由隶入楷的新貌。钟繇常与曹操、邯郸淳、韦诞、孙子荆等研讨用笔方法。一次,钟繇向韦诞借蔡邕编写的论笔法的书,韦诞不给他看。钟繇急得用拳头猛击自己的胸脯,直到口吐鲜血。曹操用祖传秘方配制五灵丹给他医治,才免于一死。到韦诞患病死后,钟繇暗中派人盗开韦诞的墓,终于得到蔡邕的《论笔法》。于是钟繇的书法取得了更大的成就。他的书成为后人学书的典范。与张芝、王羲之并称“钟张”、“钟王”。他的真迹没能流传下来。宋以来法贴中所刻《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等,都出于后人临摹。
钟繇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钦定叶韵汇辑
五十八卷。清梁诗正等撰。是书字数及部分皆仍《佩文诗韵》之例,惟以今韵之离合别古韵之异同,如江韵独用,则一韵为一部,东冬两韵同用,则两韵为一部,支微齐三韵同用则三韵为一部。每部皆附叶韵,略如吴棫之 《韵补》。只是《韵补》于今韵每部皆附叶韵,此书则一部独用者附本部末,诸部同用者即总附诸部末,如“蒙”字叶莫邦切,则独附江部后;“江”字叶户公切,则总附东冬二部后;“鱼”字叶鱼羁切,则总附支微齐三部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夫古今声音之递变,亦如大小篆隶八分之递变,或相因,或迥不相近。以迥不相近之音施于歌咏,于古虽有征而于今不能悉协。唐人古诗大抵皆相近之音,故东冬江古音虽同,而此书东冬自为部,江自为部;支微齐佳灰古音虽同,而此书支微齐自为部,佳灰自为部,皆取不戾于古而可行于今也。”至于叶韵“此书所录,惟据古书注有是音者,使以类相从,明前有所承即后有所本。不复旁牵博辨,致枝蔓横生,解结释纷,尤为得要,于数百年讲古韵者,诚为独酌其中矣。”是书有殿刊本。
美芹十论
兵书。又称《御戎十论》。宋代辛弃疾撰。乾道元年(1165年),辛弃疾上奏分析宋、金形势,提出抗金主张的美芹十论1卷。其中审势、察情、观衅3论,言客观上金之可胜。其余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徵、久任、详战7论,则言主观上宋之能胜。
郝太古真人语录
又名:广宁真人语录。既是出家,须要忘忧绝虑,知足常足。日二升之粮,积之何用。一年端布之装,身外何求。一日之闲,一日之仙。道冲而无欲,神定而气和。为造化之根源,穷阴阳之返复。道不远人,人自远道。日月不速,人自速之。勇猛刚强不肯而低心而下意。游历他方,不如独坐而守道。浮名浮利,不如逍遥而寂淡。
小学诗
《小学诗》,是由清代人谢泰阶根据宋代大学者朱熹所著《小学》而改编的儿童启蒙教材,全篇依《小学》一书的内容为主轴,依次分为立教、明伦和敬身。语言通俗易懂,通用五言句,并以四句为一段,整齐押韵,颇便诵读。书中,关于养成进退、处世立身等内容,皆以一二首诗言明,而关于道德贞操的内容,则赘言五首,由此使许多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万恶淫为首」的道德理念留下了深刻印象。作者曾以此书教授门徒,期于启发助学性灵。时人称扬「语语刻挚,有功于世道人心」,虽是溢美之词,但它对传播和普及朱熹《小学》,客观上也起了一定作用。
戊壬录
宋玉卿编。见成都昌福公司出版之汉史氏编《满清野史》第六种,亦见陆保璿编《满清稗史》。是书3万余言,分5节:记述1898年(戊戌)至1903年(壬寅)五年间大事。除第1、2节记述戊戌政变及立储始末外,余者皆与义和团事有关。例如第3节《义和团之乱》,述说义和团为白莲教支流,因德人卒割胶州湾以去,义和团乃乘间而起。第4节《辛丑和约》,述说奕劻、李鸿章、王文韶等参与议和的经过情况。第5节《两宫回銮》,述说1901年末至1902初(辛丑年十月至壬寅二月)慈禧及光绪从西安启程回归京师沿途情况。
唯识三十论要释
佛典注疏。作者不详。一卷。敦煌遗书藏本。是对《唯识三十论》的论释。先明所缘(首残)、所宗、所归、所立,然后转入正文。在正文中,作者对《唯识三十颂》及《成唯识论》作了简要的评述。未为中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但编号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