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志

  • 梅品

    梅品

    《作者:张镃赏梅专著。南宋张镃撰。1卷。镃有诗名,工画竹石古木,酷好梅花。淳熙十二年(1185)购得南湖滨曹氏荒圃。园中原有古梅数十株,又增取别圃之红梅、千叶缃梅,合300余株,移种成列,分区培植。建轩堂临之,时与诸诗友聚会观赏。因“审其性情,思所以为奖护之策”,叙赏花之感受,于绍熙五年(1194)撰成此书,书于堂上,使观赏者有所警省,以爱敬梅花。全书分为四事,共58条。“花宜称”26条,“花憎嫉”14条,“花荣宠”6条,“花屈辱”12条。其澹阴、晓日、薄寒、细雨、夕阳、竹边、松下等条,皆为宜梅的自然环境,能使观赏者感到赏心悦目;而狂风、淫雨、烈日、苦寒等,皆于梅不利,且败坏赏花者心情。此书反映出宋代文人艺梅、好梅、赏梅的风尚。周密《齐东野语》全录之。传世单行本有《百川学海》、《夷门广牍》、《说郛》、《香艳丛书》、《丛书集成初编》等本。

  • 南中幽芳录

    南中幽芳录

    《作者:佚名《南中幽芳录》成书于明永乐十年春(公元1412年春),记叙了当时的38品名兰,如:碧玉莲、大雪素、金镶玉、小雪素、金丝莲、黄建素、大贡品等。书中对这38品兰蕙的产地及分布;生态习性;根茎和叶鞘;叶色、叶态、叶质、叶片数;花葶形态、着花数量、放花时间;花色、花形、花香等作了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的描述赏评,文字优美,韵味无穷,读文如见花,隐隐有馨香袭来。重要兰谱,兰花作为文学作品的描写对象最早可追溯到2500-3000年前。公元前600至1000年之间成书的《诗经》就有兰花的记录:“溱与洧,方涣涣兮。仕与女,方秉兰兮”。

  • 人参谱

    人参谱

    《作者:陆烜笔记。清陆烜辑。不分卷。烜字子章,平湖(今属浙江)人。乾隆时人。人参为中国特有之名贵药材,有延年益寿之功,关于其奇异的药效,传说亦多。王士祯(渔洋)欲撰人参谱而未成,其诗文见于《池北偶谈》等书。陆烜因生病检书而完其志。其自序云:“余得怔忡疾,医者谓‘非人参不可’,顾近日辽参贵逾珠琲,贫家安所得?因感是,遂遍忆旧览,检书几百种,披阅手抄,稍加论列,不十日谱成,而病若失。岂人参有买,能阴相耶?”此乃穷书生无钱贪人参补体而以著述人参以疗疾者。其书分释名、原产、性味方療、故实、诗文等目,特别是后二目中,辑录史籍所载人参故事多种,为从文学角度研究人参文化的深刻影响提供大量资料。此书毕竟所费时日不多,有未尽完善者。然文字简洁,便于披阅,亦其长处。有《昭代丛书》(辛集)本。

  • 水蜜桃谱

    水蜜桃谱

    《作者:褚华记述清代上海栽培水蜜桃的专著。作者褚华,字秋萼,号文州,清乾隆时上海书生, 成书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水蜜桃系品种在12世纪的文献中已有记载,开始仅限于浙江省有栽培,明代后期传播到上海一带,成为显宦顾氏露香园中的名品。在清代, 上海一直是水蜜桃的名产区,水蜜桃不断向外地传播,且被引种至英、日等国。水蜜桃既是当时上海的名产, 作者了解甚详, 实录其事。全书共约2000字,采用分条叙述的方式, 记述了上海栽培水蜜桃的历史、水蜜桃的特性、繁殖方法、栽培管理技术等。

  • 桐谱

    桐谱

    《作者:陈翥植物学著作。北宋陈翥撰。1卷。庆历间,翥与兄弟分居,以所分山地植桐、竹。披榛棘,陟峰峦,采集良种,选地而艺。至皇祐时已植桐数百株。遂据实践经验撰为此书。皇祐元年(1049)作序,三年后,全书完成。书共16,000余字,分为10篇。“所出”叙产地分布;“杂说”辑录栽培史料;“记志”述生产研究经历;“诗赋”以咏桐形式阐其科学见解与社会思想。“叙源”、“类属”、“种植”、“所宜”、“采斫”、“器用”诸篇,对泡桐及其栽植、利用,作系统论述。所述形态、生态特征,及解剖比较,辨明桐与梧桐非为一类。又正确区分白花桐(白花泡桐)、紫花桐(绒花泡桐)之小异,精确程度接近于现代分类法。而于苗木选择、幼苗繁育、栽植、平茬、抹芽、修枝、中耕、追肥技术、幼林抚育、采伐方法等都有论述。在加工利用方面,指出桐木质轻、耐腐、耐蛀、不易拆裂等性质。认为紫花桐文理细,体性紧,甚光滑,用于琴、瑟、甄、杓、棺、椁、梁、柱,“莫比其固”。还论及大田农作与林业、用材林与经济林关系等,多精见。此书为宋代泡桐知识的系统总结,虽偶有错失,但不失为林业科技史上深有影响的重要著作。有《说郛》、《唐宋丛书》、《适园丛书》、《丛书集成初编》等本。

  • 岭海兰言

    岭海兰言

    《作者:区金策区金策编著的《岭海兰言》,对养兰之理法研究颇深,说理贴切,含意精深,读之如含橄榄回味无穷。每章每节均有精妙之理。“序言”首句:“天下之理,一而已”。养兰如能真正明白“一”的道理,可谓精矣。

  • 雚经

    雚经

    《作者:蒋德璟文象聿兴,爱仿鸟蹄,沮诵仓颉,作大慧观。八九既还,极妙穷实,斯殊体矣。蒋德璟曰:鹳赘,雈误,萑非,瞿妖,今从古文作雚。一名堕羿,见《尔雅》注,一名鹍鸡,见《穆天子传》拄。一名冠雀,见华峤《汉书》。一名负釜,见陆机《疏》。一名负金,以其喜负日飞,日色如金,见《诗考》。一名黑尻,一名背灶,一名皂裙,见陆机《疏》。一名旱群,以天旱则群飞,见《合璧事类》。亦名皂帔,见《博雅》。

  • 黄氏菊谱

    黄氏菊谱

    《作者:黄省曾黄省曾,字勉之,举嘉靖乡试,从王守仁,又学诗于李梦阳,以任达驰终身于书无不览,详闻学、近古无比。有《四洋朝贡典录》,(拟诗外传》,(客问骚苑》,(五崇山人集》等,菊谱首刊于明万历二十五年(夷门广赎》丛书,民国间上海涵芬楼据此本影印,《丛书集成》收人此本。

  • 兰蕙小史

    兰蕙小史

    《作者:吴恩元《兰蕙小史》是近代兰艺历史中最为著名的一部兰谱。吴恩元、唐驼先生将自己毕生选育培植的兰蕙铭品尽数收录书中

  • 兰谱

    兰谱

    《作者:高濂《遵生八笺》中列有“兰谱”一则,兰谱中附有“种兰奥诀”,“培兰四戒”,“雅尚斋重订逐月护兰”12首。

  • 兰言述略

    兰言述略

    《作者:袁世俊四卷。清袁世俊撰,卷首为“艺兰总说”。内分花晶、花性、种类,培养、名贵、杂说,纪事等项,记述兰花的品名,技艺和事典。其中纪事项下,记载道光后植兰名家事迹,情况尤详,为其他记兰之书所不及。世俊字忆江,江苏苏州人。据文献记载和调查访问资料于光绪二年(1876)成书。有光绪二年刻本,光绪二十三年袁仲蔚重刻本。

  • 打枣谱

    打枣谱

    《作者:柳贯中国最早一部记述枣的专书,元代柳贯著。贯字道传,浦阳(今浙江浦江)人。官至翰林待制。全书仅一卷,不足500字,分“事”与“名”两部分。事的部分,释枣之名,记枣之用及有关枣的掌故。名的部分,记枣之名73种,有的记其产地,有的注见何书,有的只有名称而已。73种枣名之中,有的出于神话。仅有《说郛》本行世。

  • 第一香笔记

    第一香笔记

    《作者:朱克柔原名《祖香小谱》。清代兰花专著。朱克柔撰,克柔,自署砚渔,江苏吴郡(今吴县)人,爱好艺兰,颇有心得,根据所见所闻而著本书。书成于1796年,共四卷,分花品、本性、外相、培养、防护、杂记、引证7篇,除择录前人文字外,多为本人经验体会。在花品、外相等篇中,对兰花花器的形态与开花生物学特性作了细致观察和描述,并创造大量词汇和专门术语,以后,这些词汇、术语日益增多并趋于完善,至今仍被花卉园艺界所沿用。

  • 凤仙谱

    凤仙谱

    《作者:赵学敏中国第一部凤仙专著。著者赵学敏,清代药物学家。字依吉,号恕轩。钱塘(今杭州)人。长期对药物进行采集、调查、栽培、研究,在其成名著作《本草拾遗》中,补充辑录了《本草纲目》未收药物716种。《凤仙谱》约成书于1787~1813年,是在《秋花志》残稿的基础上,著者对凤仙花长期栽培实践观察记载,总结前人种植技艺、广征博采,编纂而成。全书分上、下两卷,约2.6万字。上卷叙述“名义”、“品类”两部分。“名义”阐述了凤仙花的名称渊源、演变过程,在“品类”中,按各种花色(大红、桃红、淡红、紫、青莲、藕合、白、绿、黄等)简介230多个品种,其中有‘香桃’、‘一丈红’、‘葵黄毯’、‘倒挂么凤’、‘并肩美’和‘虬枝’等稀世珍品。下卷叙述了凤仙花的种植、灌水、收籽、医花等栽培技术;在“备药”中,则阐述了凤仙花的药用价值。在“论凤仙有相”中,则提出“花有韵在形之外”、“赏韵而不赏色”,表述了他饶有特点的审美意识与标准。该谱对凤仙花作了全面而系统的叙述,是迄今最早记载凤仙花品种最多,介绍有关知识最丰富的凤仙专著。

  • 缸荷谱

    缸荷谱

    《作者:杨钟宝《缸荷谱》是我国古代唯一的一部荷花专著,作者为清代上海人杨钟宝(字瑶水),自序题记于嘉庆戊辰(1808)。全书一卷,约2800字。有农学丛书本、艺海一勺本和农荟本。这是我国植物学史和农学史上唯一的一部专门论述缸荷的品种及其特征和树艺技术的著作。文字流畅且简明扼要。论述精辟、具体。反映作者不仅汲取了历代人民对荷花品种培育的经验,而且更有作者亲漪缸荷的心得体会,从实践中总结出来,故而读之使人颇得要领。是一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缸荷品种和树艺专谱。在我国植物学史、农学史上应有其相应的位置。《郑堂读书记》认为此书为荷谱佳作。

  • 百菊集谱

    百菊集谱

    《作者:史铸六卷、菊史补遗 一卷。宋史铸撰。史铸,字颜甫,号愚斋,山阴(今浙江绍兴县)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百菊集谱》于淳祐壬寅(1242)年间写成五卷,淳祐丙午(1246)年间,得赤城胡融《图形菊谱》二卷,续为第五卷,移原书第五卷为第六卷。是书前有序言一篇,主要叙述菊花为人所贵,名人佳士数家为之作谱,作者也爱菊成癖,广为搜集诸家之谱及自己所识,编成是书。首列诸菊品目一百三十一种,附注者三十二种。又有一花五名、一花四名者二种,冠于正文之前,不入卷。卷一,为鄞江周师厚、彭城刘蒙、吴门老圃史正志、石湖范成大四家所撰之谱。卷二,为吴人沈竞与作者自己所撰之谱。卷三,为种艺、故事、杂说、方术辨疑、古今诗话。主要记叙菊花的种植、有关菊花的故事、菊花的药用及功能、关于菊花的诗歌和故事等等。卷四,为文章诗赋。主要记载历代名人咏菊的诗、赋、词。卷五,记载胡融 《菊谱》及栽植事实,附以张栻赋及杜甫诗话一条。卷六,为作者咏菊诗及集句诗。其中作者诗六十一首,集句诗,引唐代二十二位诗人、宋代七十位诗人的诗句所组成。《菊史补遗》,主要补续杂采的诗文。因书不成于一时,编次也无体例,但搜集广博详尽。现存明汪氏刊本、钞本、《四库全书》本。

  • 亳州牡丹史

    亳州牡丹史

    《作者:薛凤翔四卷。明薛凤翔撰。薛凤翔,字公仪,毫州 (今安徽亳县)人,生卒年不详。薛氏本为例贡出身,后官至鸿胪寺少卿。当时毫州牡丹最盛,薛氏家园中种植最多。薛氏就撰写了《牡丹史》这本书。是书在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一书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内容。其体例效仿史书,分为纪、表、书、传、外传、别传、花考、神异、方术、艺文等目。记载花木,采用史书体例,是明代人喜欢粉饰的一种习气,不如欧阳修《洛阳牡丹记》简明、质朴而有体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据内府藏本列为存目。1983年12月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李冬生点注的 《牡丹史》。

  • 香莲品藻

    香莲品藻

    《作者:佚名宋张功父著《梅品》一帙,疏梅花之宜称,憎疾,荣宠,屈辱凡五十八事。闲思莲足纤妍,花堪解语,更无凡卉得与追踪。至有历百折而不回,贯四时而不改,则唯寒梅、翠竹、苍松差堪接武。乃或遇人不淑,有女仳离,空谷幽兰,不知凡几,在女子以缠足为容,譬之君子修身俟命,岂有怨尤?然读“采封采菲,无遗下体”之诗,能无三叹?因仿其意,纂香莲宜称、憎疾、荣宠、屈辱,亦得五十八条。别疏香闺韵事,及步莲三昧所未及者,凡二十余类,总汇一卷,签曰《品藻》,愿因风寄语金屋主人,倘阿娇步步生莲,幸加意护持,万勿敝屣视之,庶几享香莲清福于无既也。

  • 野菜赞

    野菜赞

    《作者:顾景星《野菜赞》顾景星撰,具体介绍食法及野菜之异名,且有诗赞之

  • 天彭牡丹谱

    天彭牡丹谱

    《作者:陆游牡丹专著。南宋陆游撰。1卷。陆游官蜀时,闻成都西北彭门山盛产牡丹,号为“小西京”,遂往游观赏,归作此谱。山一名天彭门,故名。书成于淳熙五年(1178)。书分三篇,首为“花品序”,按其颜色,品评等第;次为“花释名”,录其名称,已见于欧阳修谱中者不载;终为“风俗记”。是书主要记载蜀地天彭花事的盛况。是书原收入陆氏《渭南文集》第四十二卷。此是其书别行之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据内府藏本列入存目。现有《百川学海》重辑本、《山居杂志》本、《说郛》本、《云自在龛丛书》本、《香艳丛书》本等。

猜你喜欢的书

西班牙无敌舰队

西班牙无敌舰队

本书以1587年初到1588年底西班牙与英格兰之间的海战为线索,讲述了西班牙无敌舰队远征英格兰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揭示了16世纪欧洲各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书中涉及“三亨利战争”、圣巴塞洛缪大屠杀、巴黎暴乱等重大历史事件。苏格兰女王玛丽为何被送上断头台?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如何运筹帷幄?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缘何执意攻打英格兰?法王亨利三世因何被杀?实力强大的西班牙无敌舰队为什么会惨败而归?这场海战对欧洲各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西班牙无敌舰队以上帝的名义起航,为何又被上帝抛弃?本书将一一揭晓答案。

榕村集

榕村集

四十卷。清李光地撰。是集为乾隆元年(1736年)其孙李清植所校刊,其门人李绂为序。惟诗下注自选字,则余皆清植排纂。凡《观澜录》一卷,《经书笔记》、《读书笔录》共一卷,《春秋大义》、《春秋随笔》共一卷,《尚书句读》一卷,《周官笔记》一卷,《初夏录》二卷,《尊朱要旨》、《要旨续纪》共一卷,《象数拾遗》、《景行摘篇》又附记共一卷,文二十五卷,诗五卷,赋一卷,共四十卷。文辞质实简朴,缺乏形象性。是集版本有道光九年(1829),李维迪刊印《榕村全书》,收入此集,并将所汇辑到的佚诗佚文整理为《榕村续集》七卷,一并付刻。续集包括书二卷,序一卷,论说一卷,记、传书后、祭文、墓志铭共一卷,杂著一卷,诗、赋共一卷。卷首有李维迪识语。存有《四库全书》本。

苏沈良方

苏沈良方

《苏沈良方》系医方书。15卷。本书是南宋时人(约12世纪初)将沈括的《良方》(又名《得效方》、《沈氏良方》、《沈存中良方》)10卷,与苏轼的《苏学士方》(又名《医药杂说》,卷数不详)二书合编而成。但15卷本(见《通志》)早佚,南宋时又有10卷本(见《书录解题》)传世,内容以收罗各种医疗验方为主,间杂以医话、随笔等资料。其中卷1有脉说、苍耳说、记菊等38论,及唐·崔知悌的《灸二十二种骨蒸法》佚文;卷2论风病,治风气四神丹等18则方论;卷3论圣散子方等16则方论;卷4为服茯苓说等25则方论;卷5为与翟东玉求地黄等18则方论;卷6为问养生等20则方论;卷7为治眼齿等10则方论;卷8为治水气肿法等19则方论;卷9为治疮疡久不合等34则方论;卷10为治妇人产乳百疾泽兰散等29则方论,并附引多种笔记小说家言,其中不少方论均经原作者耳闻目睹后所辑,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本书现存最早的刊本为明·嘉靖刊本,此后又有18世纪程永培校刊的《六醴斋医书》(丛书)本,题名:《苏沈内翰良方》及1782年的《四库全书》辑本(共8卷)等。近人胡道静曾将该书中的苏、沈两家所记内容区别开来。

大侠狄龙子

大侠狄龙子

《大侠狄龙子》是还珠楼主所著的长篇武侠小说,该书共分二十九个章回目录。1948年由正气书局出版第一集;至1951年3月出版第一二集。狄龙子、陶珊儿、袁和尚三小兄妹拜师学成武艺之后,为诛灭异派余孽而奔走,这途中发生了一系列令人称奇之事。

隆平集[四库本]

隆平集[四库本]

《隆平集》20卷,北宋曾巩撰。曾巩曾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入史馆修太祖至英宗五朝国史,此书大概是他在史馆期间撰修的一部国史草稿。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曾以此书误把《太平总类》和《太平御览》当作两书为据,怀疑它不是出于曾巩之手,《四库提要》进一步加以论证,指出曾巩之弟曾肇为他作的行状和韩维为他写的神道碑都没有提到曾巩著有《隆平集》一书,遂将此书定为伪书,说它虽为北宋故籍,但显系他人托名曾巩而作。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则引证大量材料,证明此书并非伪作,南宋人除了晁公武外,无人怀疑此书的真实性,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李心传《旧闻证误》、吴曾《改斋漫录》等都视此书为曾巩所作,伪托之说不能成立,余嘉锡的这一结论已经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此书记载北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5朝历史,故尤袤《遂初堂书目》称之为《五朝隆平集》。这部书的体例不太纯正,《四库全书总目》把它列入别史类。此书前3卷体例类似会要,分为馆阁、郡县、官司、典故、户口等26门,每门分若干条,但却并非每门都是贯串5朝的系统记载,颇似随笔札记,大概是作者从会要、实录、日历等书中录出以备修5朝国史纪志而用的材料。从第4卷以下则为列传,共有284人的传文,列传也不是按照常规依时序排列,而是以官职分类,全部列传共分为宰臣、参知政事、枢密、宣微使、王后、伪国、侍从、儒学行义、武臣、夷狄、妖寇等11类。此书虽然体例驳杂,记事也较为简略,但是目前存世的记北宋历史的最早的一部史书,因此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隆平集》今有台北文海出版社据康熙四十年刊本影印出版的本子。此本为四库本,本站也有标点本,可以搜索查找!

建康实录

建康实录

编年体史书。唐许嵩撰。20卷。记述始于东汉兴平元年,终于陈祯明三年的史事。因所记六朝皆建都建康(今南京)而得名。以正史为本,旁采诸史、地志旧文,按时序记述历朝政权变迁及军臣事迹,兼及山川古迹。凡有异事别闻,附以记注,另行详叙。引据广博,多出正史之外。记述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事迹。因六朝皆都建康,故名。记吴、东晋、宋、陈用编年体,于人物卒年下附小传;记齐、梁用纪传体。叙事除王朝兴替外,颇注意六朝古迹。修撰时征引唐初及唐以前典籍五十余种,今大都散佚,故所录多出“正史”之外,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