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镃

张镃
  • 姓名:张镃
  • 别名:字功甫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临安(今浙江杭州)
  • 出生日期:1153
  • 逝世日期:1221?
  • 民族族群:

张镃[zī](1153—1221?),字功甫,一字时可,号约斋居士,祖籍成纪(今甘肃天水),徙居临安(今浙江杭州)。循王张俊曾孙、词人张炎之曾祖。以祖荫官奉议郎,淳熙十三年直秘阁、权通判临安府。卜筑钱塘桂隐,池馆门墙悉命以佳名,各系以诗(史浩《题南湖集十二卷后》),共八十馀绝。庆元元年,为司农寺主簿。三年,为司农寺丞,与宫观。开禧三年,为司农少卿,助史弥远诛韩侂胄,为史所忌,坐事追两官送广德军居住。后复谋诛史,事泄,坐扇摇国本,嘉定四年,除名编管象州,死于贬所。张镃为大臣之后,家饶资财,风流倜傥,能画竹石古木,字画亦工(《图画宝鉴》卷四)。在孝宗朝诗坛上,与杨万里、陆游、姜夔、辛弃疾、楼钥诸人往还唱酬。诗风源自晚唐,故杨万里将他与姜夔并称,于《寄张功甫姜尧章》诗中云:“尤萧范陆四诗翁,此后谁当第一功新拜南湖为上将,更差白石作先锋。”方回《读张功父南湖集并序》亦称其“得活法于诚斋”,“诗不尚丽,亦不务工”。《四库全书总目》谓其诗学“颇为精深”,其诗“大都清新独造,于萧散之中,时见隽永之趣。以视嘈杂者流,可谓翛然自远”(卷一六○)。也工词,大抵小令多写湖山雅致,咏物写景,较为清逸疏朗,受南渡词风影响,尤近于向子、杨无咎诸家。慢词则笔力苍劲,大开大阖,与辛弃疾声气相侔。如《八声甘州·秋夜奉怀浙东辛帅》、《贺新郎·李颐正路分见访留饮即席书赠》、《水调歌头·项平甫大卿索赋武昌凯歌》、《满江红·贺项平甫起复知鄂渚》等篇,寄意恢复,如唱大风歌,慷慨激越,读之令人振奋。著述颇丰,今存《玉照堂梅品》一卷、《桂隐百课》一卷、《四并集》一卷、《皇朝仕学规范》四十卷。又著有文集《南湖集》二十五卷,原书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十卷,含诗九卷、词一卷,今存《四库全书》本、《知不足斋丛书》本。词集有单刻本名《玉照堂词抄》,今存清吴氏绣谷亭抄本、《宋人小集四十二种》本。《全宋词》第三册收其词八十五首。《全宋诗》卷二六八一至二六九○录其诗十卷。《全宋文》卷六五六五收有其文。事迹见杨万里《约斋南湖集序》,《齐东野语》卷三、一五,朱文藻《书南湖集后》。

张镃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青山集

青山集

三十卷。《续集》七卷。宋郭祥正(约1078前后在世》撰。郭祥正,字功父,自号醉吟先生,太平州当涂 (今安徽当涂县)人。生卒年不详。熙宁中举进士,知武冈县佥书、保信军节度判官。官至汀州通判,摄守漳州,后弃官隐居于青山。祥正少有诗名,其诗好用仙佛语,但才气纵横,吐言天拔。梅尧臣见其诗曾叹曰:“天才如此,真太白后身也!”陆游亦称“祥正少时诗句俊逸,前辈或许为李白后身”,足见其诗文风格极似李白。其“大手曾将元鼎调,龙沉鹤去事寥寥”、“平昔偏蒙爱小诗,如今吟就谁复知”(《奠王荆公坟》)等句,可见一斑。祥正著有《青山集》,晁公武《读书志》和陈振孙《书录解题》均有记载,而《续集》七卷则均无记载,不知何人编次,但其诗风格确出祥正,非后人依托。《青山集》三十卷,《续集》七卷有《四库全书》本,另有《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和《密韵楼景宋本七种》。

乡村建设理论

乡村建设理论

又名《中国民族之前途》。梁漱溟著。1937年山东邹平乡邨书店印行。分甲乙两部及附录“我们的两大难处”。甲部阐述乡村建设运动的缘起、中国旧社会组织构造及其治道与在近代的崩溃、崩溃中的中国社会极严重的文化失调、中国政治无办法建立国家权力等问题。乙部对乡村建设即新社会组织构造的建立、组织原理、具体组织、解决中国社会政治问题、实现一个理想社会的出路等问题作了论述。全书走文化哲学的致思路径,即以“人生向上的心”为一切事情的“原动力”,以“理性”为中心哲学观念,来解释中国文化的特点、精神与近代中国社会。认为中国文化的特点一为伦理尚情谊,一为人生向上尚义理。指出中国文化的长处即在能发挥人类的理性,以往中国社会秩序赖以维持的教化、礼俗、自力三者内容都是理,而理的代表者为士。认为中国文化中的理不是西方客观事理的理,而是主观情理,是超计算的感情力量,为有发动行为的力量,是个应当,是个可能,是生活上的一个方向,同样可称为“理性主义”。认为人生的意义应当是理的奔赴,而人的向上心是生命最有力量的地方,随时可以让人自觉认识这个可能。主张乡村和理性是中国社会的根。认为中国近百年史则是一部乡村破坏史,近代中国的民族自救运动都没有自觉的意识,近代中国社会崩溃的主要原因即在对固有文化“自觉地破坏”(自力破坏)。

李氏学乐录

李氏学乐录

二卷。清李塨(1657—1733)撰。李塨字恕谷、刚主,直隶蠡县(今属河北)人。李塨曾向毛奇龄学习五音七声十二律以器色相配之说。作有《宫调图》、《七调全图》、《十二律旋相为宫隔八相生合图》、《五音七声十二律器色七字为七调还相为宫隔八相生全图》、《六律正五音图》,且每图都有说明。其说主于四、上、尺、工、六五个字,除一领调字。余字自领调一声依次升高,又自领调一声依次降低。该书虽对黄钟之宫之所以为律之根本无所发明,但尚可作为一家之说。是书本为李氏所编,因为他师承于毛奇龄,毛奇龄又手定此稿,所以后人将该书编入《西河合集》之中,并题毛奇龄之名于书首。是书有《四库全书》本,《西河合集》康熙本、乾隆修补本,《龙威秘书八集》本《丛书集成初编·艺术类》本。

宜斋野乘

宜斋野乘

一卷。宋吴枋(生卒年不详)撰。吴枋字木方,江阴 (今属江苏)人。生平事迹不详。卷首自序谓,40岁以来,荣念已绝,独于嗜书一事,如饥之于食,渴之于饮,未尝一日忘情也。仿司马光“闻新事即录于册,且记所言之人”之作法,凡耳之所闻,目之所见,口之所诵,心之所得,随手抄记,日积月累,形成十卷之书,定名为 《宜斋野乘》。后毁于大火,吴枋重新回忆、撰成此书。今检其书,共记五帝非官天下、过秦论误、先辈、千字文重复、孟子与孟尝君同时、先子先君先人、颜子非廿九岁死、画野分州、名不可称、小人小生、状元词误等十一条,当非完帙。此书虽以《野乘》为名,而多涉考证,其中如谓孟尝君与孟子同时,谓颜子不足29岁而死,谓吞灭东、西周者不是秦始皇等,皆有依据。又论五帝非官天下,举少昊传位于侄、颛顼传位于从侄、挚传位于弟、尧传位于五世侄孙、舜传位于六世祖之从兄弟等,以证五帝家天下,颇有新意,可资参证。今传本主要有《百川学海》、《顾氏文房小说》、《格致丛书》、宛委山堂 《说郛》、《艺海珠尘》、《续知不足斋》、《江阴丛书》、《粟香室丛书》、《养素轩丛录》、《常州先哲遗书》、《古今说部丛书》、《丛书集成初编》 等丛书本。

春秋诗话

春秋诗话

先秦诗歌史料著作。5卷。清代劳孝舆辑。作者于旧巢故垒中力开生面,择取《左传》中与诗相关者集为此书。卷1《赋诗》收集了《左传》所载各国公卿大夫在宴享赠答诸活动中赋诗的事例31则,体现了春秋时期在政治活动及日常生活中诵诗的风气。卷2《解诗》凡33则,多关涉到对《诗经》中某些诗章的解说。卷3《引诗》选录了《左传》中所记人们引诗以证其得失,抒其怀抱者,凡75则,显示了《诗经》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大影响。卷4《拾诗》将散见于《左传》中的古诗韵语轶句加以汇集,分为赋、诵、讴、歌、谣、箴、铭、投壶词、繇词、谚和隐语11类,计35则。卷5《评诗》录吴公子季札观乐一篇,推举为批评典范。本书为研究春秋时期诗歌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以及人们对诗歌的认识和理解,提供了便利条件。有《岭南遗书》及《丛书集成初编》等本。

石溪心月禅师语录

石溪心月禅师语录

石溪心月禅师语录,三卷,宋心月说,住显编,刘震孙序,附新添,内题石溪和尚语录,末卷尾题石溪佛海禅师语录。南岳下第二十世,嗣掩室开。又名《石溪和尚语录》、《佛海禅师语录》、《石溪录》。收入《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二十八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