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德璟

蒋德璟
  • 姓名:蒋德璟
  • 别名:字申葆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晋江(今福建晋江)人
  • 出生日期:1593
  • 逝世日期:1646年
  • 民族族群:

蒋德璟(1593-1646年),明思宗、南明弘光帝时兵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明朝末年,连年战乱。在朝许多官员不思治理,只求自保。然而宰相蒋德璟办事却不遗余力。他耿直公正,为民着想。倡练兵之法,反对聚敛,钞饷,但终为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所误,饮恨终生。


蒋德璟,字申葆,晋江(今福建晋江)人。其父蒋光彦,曾任江西副使。在这样的官宦人家,蒋德璟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天启二年(1622)中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崇祯时,又由侍读迁少詹事,负责赈灾救荒事宜。不久,又擢礼部右侍郎。


明崇祯年间,内忧外患,国库空虚。为此,有人提议限制民田。蒋德璟久事农业,熟悉民之疾苦,大声疾呼:“民田不可夺,足食不如贵粟。应该让北平、江北、陕西一带的农民更多地开垦土地,植桑种粮,兴修农田水利。把开垦土地的多少、兴修农田水利的优劣作为府县官员晋级升迁的考核标准。至于一般的产粮地,令其根据实际交纳本年的赋税,这样就可以了”。崇祯十四年(1641)春,杨嗣昌畏罪自杀于军中,崇祯帝命九卿讨论给其定罪。蒋德璟说:“杨嗣昌倡导聚敛,增加剿饷、练饷,导致天下民穷财尽,盗贼横行不法,并且还掩盖失误,冒领战功,如此之人,应按法令,追加其罪。”可是,崇祯念嗣昌旧功,未接受德璟的建议。


崇祯十五年(1642)六月,廷推阁臣第一人便是蒋德璟。受到重用的蒋氏更加勤勉,经常提出一些正确建议。他看到朝廷对边臣更换过频,有碍边疆防守,便入宫拜见崇祯帝,奏道:“防守边臣应该让他们驻防的时间长一些,我见蓟城都督不到半年就更换了5个人,这样恐不利守城。”崇祯帝说:“他们不称职就应该换撤。”德璟又奏:“与其屡加变更于后,何若当初任官时就谨慎些呢?”崇祯帝又问:“面对乱世我们该怎样办呢?”蒋德璟见时机成熟了,便合盘托出了自己的主张:“最好的办法就是拯救百姓,最近加辽饷1000万,练饷700万,老百姓怎么能够忍受呢?按明朝祖制,三协只派一都督、一巡抚、一总兵,现在却增加到二都督、三巡抚、六总兵,又设数十员副将,权力不统一,不能统一口径、号令,怎么能够打胜仗呢?”崇祯帝点头称是,对蒋德璟的学识十分欣赏。适逢首席阁臣周延儒上疏推荐蒋德璟,学识渊博,可备顾问,文笔精湛,可用为诏令。崇祯帝相信德璟乃有用之才,遂擢其与黄景防、吴甡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辅政。


入阁后,周延儒、吴甡等都各树门户,提拔安插各自门生,发展势力。蒋德璟本人生性耿直,办事从不计个人得失,不以个人好恶为转移。像召用黄道周,为刘宗周免罪,德璟皆尽力为之。开封府被围告急,蒋德璟多次自请亲自督军前往救援,只是未获允许。


明末多战事,军队要打仗,就要有粮草,如果没有一个周密的粮草调配计划,势必造成军队内部的混乱。为此,崇祯十六年(1643)蒋德璟经过周密调查分析,制成御览备边册,把所有的九边16镇新旧兵员之数,以及屯、盐、民运、漕粮、马价等都有详细的记录。没过多久,他又写成《诸边抚赏册》、《御览简明册》,进献皇帝,得到了崇祯帝的赞扬。当时,诸边兵马报给户部的,有很多是有名无人,吃空额,耗粮很多,而屯田、民运、盐引,每镇达到数百万,都由边臣负责,难免有贪污之嫌。如天津海道运往蓟、辽的米、豆达300万担,这些粮食却只有仓场督臣以及天津抚臣负责出入,户部中的数字与其往往不相符合,为此,蒋德璟令户部部臣,将各边民运、屯田、盐引等,统盘考虑,拟定计划,这样饷额再也不会空缺了,那么所加派的饷粮便可以裁去很多,百姓相对来说也就少交一些赋税,随后,他又罗列了十条建议交给部臣,可是,仅是一人之力,终不能全部解决。


对于练兵打仗,蒋德璟亦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高皇帝教练士兵,一要以弓、弩、刀、枪行赏罚,这是练军之法;卫所总、小旗补役,以枪胜负为升降,凡武士比武,必骑射娴熟,方准世袭为将,这是练将之法。按照旧制,各边养军只有屯田、盐引、民运三方面,本无京运银,自正统时始有数万,到万历末年,才只有300万。而现在却同以前大大不同了,辽饷、练饷并旧饷累计有2000多万,而兵力却又大大少于从前,耗费之大,可想而知。除此,文皇帝设京卫72个,计40万军队,京城卫戍部队共分8府,28万军队。再加上中都、大宁、山东、河南的16万军队。当春秋季入京操演之时,兵虽不多,将虽不广,但纪律严明,作战能力极强,甚是威猛。而如今,军队中虚数很多,况且自古征战皆用卫所军队,嘉靖末年,才开始召募军队,军饷也一天天多起来,致使军民两困,他殷切希望皇帝能励精图治,改变一下旧制。对他的建议和精辟透彻的分析,崇祯帝极为欣赏,可由于当时崇祯还没有力量和精力来重振朝纲,德璟的正确建议,未能得以贯彻施行。


崇祯十七年(1644),户部主事蒋臣请求实行钞法,他声称一年可造3000万贯,一贯价银一两,一年就可得3000万两。此提议得到了侍郎王敖永的赞成。使一时苦无银钱,财政告急的崇祯帝似乎看到了光明,赶紧下令设宝钞局,昼夜督造。然而等将贯钱造好到买卖商号中去出售时,却无一人愿买。蒋臣提出的造钞之法,实际上行不通。蒋德璟对崇祯帝就钞法发表了自己的主张:“百姓虽愚鲁,可谁肯用一两银子,去换成一张纸呢?”要钱心切的崇祯皇帝哪里听得进去。


德璟听说,皇帝要从京师附近、山东、河南,浙江等地敛收200万斤桑杆,不久,又要从这些地方富户中敛收米豆,运往天津。为此事,当地百姓怨声载道,德璟了解民之疾苦,乃据理力争,在皇帝面前,面陈其害,请求将这些诏令收回,崇祯帝既为难又无奈,不得已只好将此事作罢。


明为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了从汉以来存在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和自隋唐以来的三省制度,设立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加强了皇帝的职权,但也不免带来了互相推委、工作效率偏低的弊病,内阁阁臣办事互相牵制,谁也不愿出面担风险。崇祯十七年(1644)二月的一天,都御史李邦华密奏崇祯,言辅臣中有知而不敢言者。第二天,崇祯帝带其密书于朝廷,问到底是怎么回事?陈演奏称是少詹事项煜东宫南迁事,崇祯听后,很长时间没有作答,对陈演的回答,蒋德璟以为极对,也从旁力赞,崇祯帝始终默然无言,也许其中另有隐情吧。


对练饷之害,蒋德璟早就深恶痛绝,适巧,给事中光时亨上疏指责练饷的种种弊病,蒋德璟对此也拟旨上奏:“向来聚敛小人倡导练饷,此必导致民穷和战祸,误国误民。”听后,崇祯帝很不高兴,指责他说:“你指的聚敛小人是谁?”蒋德璟不敢直接说是杨嗣昌,回答是已故尚书李待问。崇祯帝回答:“我不是要聚敛,只是想训练兵马,以抵内外之祸罢了。”蒋德璟言道:“陛下岂肯聚敛,然而既有旧饷500万,新饷900余万,又增练饷730万,可是所练的新兵又在哪里呢?蓟督练4.5万人,实则只有2.5万人;保督练3万人,实则只有2500人;保镇练1万人,实则只有200人。如果山、永两地兵7.8万人,蓟、密两地兵10万人,昌平兵4万人,宣大、山西及陕西各边各20余万,一经抽练,原额兵马又不问,抽练之兵又不练,只是徒增饷700余万,为民增加负担罢了。”崇祯帝讲:“今已并三饷为一,你又说这么多干什么?”蒋德璟答:“户部虽并为一,别州县一级,却仍是三饷。”崇祯帝听后大怒,指责他言过其实。蒋极力为己辩解,群辅臣也都出面为他开脱,再加户部尚书倪元璐说钞饷的事,是户部职责,因而引咎辞职。崇祯这才没有追究。第二天,蒋德璟再次上疏崇祯,承认自己的错误。虽然不久练饷不征收了,蒋德璟也于三月二日被罢官。


蒋德璟遭崇祯帝罢官后,给事中汪惟睱、检讨傅鼎铨都上奏章请求皇帝留用蒋氏,其他廷臣也相继提出类似请求,崇祯意已决,终不听。蒋德璟听说山西失陷,家乡是回不去了,便合家搬到城外,等到义军攻至,不得已才流亡而去。


到福王南京称帝,又被召入阁,德璟力陈己罪难恕,坚决要求辞职。到唐王福州称帝(1645),与何吾驺、黄景昉并召入阁,唐王朱聿键,也很想有所作为,光复明室,但因各方面的掣肘,使他的宏伟计划难以实现。唐王所建隆武朝的军事大权掌握于郑芝龙手中,德璟有志难酬。第二年以足疾辞归。二月,隆武帝朱聿键摆脱郑芝龙束缚,下诏亲征。郑芝龙见隆武帝亲自出师,十分难堪,便劝隆武帝回福州。这样,良机一再错过,而清兵却步步紧逼,六月,清兵渡过了钱塘江,击败了鲁王朱以海的水军,清兵长驱直入,与福州咫尺之遥。郑芝龙不做战争准备,却思投敌之策,暗中命令前线守军“遇官兵撤官兵,遇水师撤水师”,清军未遇抵抗,抵福州城下。隆武帝慌忙出逃江西,八月二十四日,与曾后被捉,九月被处死。回家治疾的蒋德璟忧恨交加,病情一天天加重,不长时间,也与世长辞了。

蒋德璟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人生道路诸阶段

人生道路诸阶段

在书中克尔凯郭尔以威廉·奥海姆讲述回忆录的形式,以给读者的信的形式,讨论了人生道路的诸阶段,这道路的诸阶段是审美阶段、伦理、宗教阶段。克尔凯郭尔要我们面对主观个体的生存感受去选择自己,他要我们穿透审美生活,在享受生活所带来的幻象和愉悦之后,去发现隐藏在其背后的不幸和痛苦,进而认识到伦理生活的局限,从而最终进入到沉静的宗教阶段。本书分为:“酒中真言”,“对婚姻的不同看法”,“无辜有辜?”“失物招领”等章节。

世界主宰者

世界主宰者

《主宰世界的人》(《世界主宰者》)(Maître du monde)是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 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名著依然讲述罗比尔的故事,不过此时的他已经变成一位狂妄且近乎疯狂的科学家。他利用自己的才智制作各种神秘的飞行器、潜水艇、急速车等,在有意与无意中给人们制造各种恐慌。也正是因为他的聪明加上狂妄,原来受人尊敬的罗比尔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

孤鹤医案

孤鹤医案

不著撰者,成书年代未详。本书是临床各科的医案集,以病症名为主分为41类,每类有数则至二十余则案例,合计664例病案,其中有不少是复诊病案。以内科疾病为多,另有妇科、外科、五官科疾病及时症。作者不仅临床经验丰富,各种治法娴熟,而且医学理论的根基也非常扎实,理论与临症治验相互交融,故案中每每妙语迭出,精彩纷呈。现存稿本,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难经经释

难经经释

医经研究著作。2卷。清代除大椿撰,成书于1727年。上卷,载1~29难; 下卷,载30~81难。本书的特点是以“经”释“经”。徐氏认为:《难经》非经也,以《灵枢》《素问》之微言奥旨引端未发者,设为问答之语,俾畅厥义也。”又认为自汉以来,《内经》 已呈各偏一道的发展,“唯《难经》则悉本《内经》之语而敷昌其义,圣学之传惟此得其宗。”所以,他对《难经》 的注释方法是常以《内经》为证。他以《内经》诠释《难经》,使两书之论互相参照,籍以阐发《难经》的蕴义,并且于中抒发己见,这种诠释作法给学者以启迪。他在阐释中,能以较为公允的态度承认《难经》中有与《内经》不同的“殊法异议”,而是《难经》“别有师承”,因此,又不简单地全用《内经》来否定《难经》的论述。这种相互参照、溯本求源的注释方法和态度是可取的,他所做的一些“按语”很有启发性。现存最早版本为清雍正五年丁未 (1727) 徐氏洄溪草堂精刻本。有《徐氏医书诸种》本 (1764) 诸种。

我这一辈子

我这一辈子

现代中篇小说。老舍著。初载1937年7月《文学》第9卷第1期,初收1939上海杂志公司年8月版中篇小说集《火车集》。上海惠群出版社1947年1月出版单行本。作品以第一人称叙述了一个城市底层人物一生的辛酸经历。“我”做过裱糊匠,因为老婆同人私奔,“没脸再上街口去等生意”,改而做了被人戏称为“马路行走”、“避风阁大学士”的三等巡警。“我”一天到晚提心吊胆,谨小慎微,生怕丢了差使。但后来还是丢掉了,罪过是“年老与过于办事认真”。这以后,“我”又做过煤矿“卫生处主任”、矿村“警察所所长”,当过“盐务缉私队”的兵,在为人处世上,也开始信奉“别再为良心而坏了事;良心在这年月并不值钱”。尽管这样,还是难得混上较为安逸的日子。最后,儿子猝死,孙子年幼,“我”也年过半百,连一个“三等警”也干不了,只好忍着饥寒去做搬运工或泥水匠、小工等,以勉强糊口度日。围绕“我”的活动,小说展现了广阔的生活图景,反映出旧中国复杂的社会关系,从一个最平凡、最常见的生活领域,提出了千百万城市贫苦人们的命运问题。

大乘二十颂论

大乘二十颂论

龙树菩萨造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
略明第一义无生,随转而无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