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

  • 欧阳修文集

    欧阳修文集

    《作者:欧阳修文集,欧阳修著。此文集精选《朋党论》《纵囚论》等欧阳修文章20篇。本书是北宋大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的作品选集,欧阳修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开创一代文风的重要人物,其作品深入人心,影响深远。本书作者从方便读者阅读出发,甄选欧阳修诗词文赋中的精品,一一加以导读、注释和翻译,该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欧阳修的文学造诣,是一部简洁、好读的古典文学读物。

  • 曾巩文集

    曾巩文集

    《作者:曾巩文集,曾巩著。曾巩的散文创作在艺术上获得了很高成就。他的散文以“古雅”“平正”见称,讲究章法的严谨和布局的分明,叙事、议论委曲周详,节奏舒缓平和,用词素朴有分量,表现沉着,思致明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此文集精选《寄欧阳舍人书》《醒心亭记》等曾巩文章8篇。一一加以导读、注释和翻译,该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曾巩的文学造诣。

  • 苏轼文集

    苏轼文集

    《作者:苏轼文集,四十一篇,苏轼为文,主张辞达,反对浮艳、艰涩。他的散文,比韩愈平易,比欧阳修条畅,显示出强大的实力。他继欧阳修之后,领导北宋古文运动,取得了完全的胜利。他吸取了前代散文的优点,体现了唐宋古文运动的积极成果,把散文的文学性、实用性、通俗性都推进了一大步,对我国古代散文发展贡献很大。宋孝宗称苏轼为“一代文章之宗”(《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序),金王若虚谓苏轼文字为千古第一 (《归潜志》卷8),足见其影响。包括他在内以唐宋大家为代表的古文传统,一直为元明清散文奉为正宗,明人小品文字则更多取法于苏轼。

  • 苏辙诗文选集

    苏辙诗文选集

    《作者:苏辙精选苏辙诗文,苏辙学问文章,深受其父、兄影响,一生作诗二千首,散文一千篇,而以散文的文学成就较高,散文中又以书、记、传、序、论、策和杂说为代表。风格沉静简洁,文理自然,“其奇峭处不如父,其雄伟处不如兄,而其疏宕嫋娜处亦自有一片烟波,似非诸家所及”(茅坤语),在苏轼去世之后,苏辙便成为文坛泰斗。苏辙诗歌的风格清淡朴实,一如其人。本书详加校勘,逐篇撰写校记,并加新式标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有用之书。

  • 嘉祐集[四库本]

    嘉祐集[四库本]

    《作者:苏洵诗文别集。北宋苏洵(1009—1066)撰。十五卷。洵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应试不第,归而焚所为文,闭户读书,遂通晓六经、百家之说。嘉祐时与二子轼、辙至京师,为欧阳修所称重,荐之于朝廷,授校书郎,与修《太常因草礼》。洵晚学而有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二子并称“三苏”。是集卷一为《几策》,卷二、三为《权书》,卷四、五为《衡论》,卷七为《太玄论》、《太玄论总列》,卷八为论,卷九至十二为书,卷十三为谱,卷十四为记、铭、赞、说、墓志、祭文、状,卷十五为杂诗。其文简劲质朴,善修辞,长于简论,有《心术》、《远虑》各一篇,《权书》、《衡论》各十篇,皆传世名作。另《六国论》、《送石昌言使北引》均论证严谨,简洁有致,颇受称道。有《四部备要》、《四部丛刊》本。另有《四库全书》、《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作十六卷,又附录二卷。又《三苏全集》本作二十卷。

  • 南丰文钞

    南丰文钞

    《作者:曾巩十卷。宋曾巩撰,明茅坤选评。坤(1512—1601),字顺甫,号鹿门。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官至大名兵备副使。文学家、藏书家,曾选编《唐宋八大家文钞》一百四十四卷、《二苏文钞》四十八卷并加评语刊行于此。是本也坤所选编并加评语,红黑二色套印本,盖万历年间所刊。曾巩文10卷,计疏、札、状6篇,书15篇,序31篇,记、传28篇,论、议、杂著7篇。

  • 颍滨文钞

    颍滨文钞

    《作者:苏辙二十卷。宋苏辙撰,明茅坤选评。坤(1512—1601),字顺甫,号鹿门。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官至大名兵备副使。文学家、藏书家,曾选编《唐宋八大家文钞》一百四十四卷、《二苏文钞》四十八卷并加评语刊行于此。是本也坤所选编并加评语,红黑二色套印本,盖万历年间所刊。苏辙文20卷,计上书、札子、状19篇,书、启10篇,诸论及历代古史论82篇,策25篇,序、引、传7篇,记12篇,说、赞、辞、赋、祭文、杂著11篇。

  • 临川文钞

    临川文钞

    《作者:王安石十六卷。宋王安石撰,明茅坤选评。坤(1512—1601),字顺甫,号鹿门。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官至大名兵备副使。文学家、藏书家,曾选编《唐宋八大家文钞》一百四十四卷、《二苏文钞》四十八卷并加评语刊行于此。是本也坤所选编并加评语,红黑二色套印本,盖万历年间所刊。王安石文16卷,计上书1篇,札子、疏、状7篇,表、启36篇,书35篇,序12篇,记22篇,论、原、说、解、杂著25篇,碑状、墓志、表、祭文73篇。

  • 文山先生全集

    文山先生全集

    《作者:文天祥 亦称《文山全集》。别集名。 南宋文天祥撰。20卷。《四部丛刊》本。此集卷1至 卷2为诗、词,卷3为对策、封事、内制,卷4为表、 笺、疏,卷5至卷6为书,卷7至卷8为启,卷9为 记、序,卷10为题跋、赞、铭、辞、说,卷11为讲 义、行状、墓志铭、祭文、祝文,卷12为乐语、上 梁文、公牍、文判,卷13为 《指南录》,卷14为 《指南后录》,卷15为 《吟啸集》,卷16为 《集杜 诗》,卷17为《纪年录》,卷18为拾遗,卷19至卷 20为附录,包括传记、祭文等。今流传有明嘉靖三 十一年(1552)28卷本、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 16 卷本、《乾坤正气集》10卷本、《四库全书》21卷本 等。

  • 庐陵文钞

    庐陵文钞

    《作者:欧阳修三十二卷。宋欧阳修撰,明茅坤选评。茅坤(1512~1601),字顺甫,号鹿门,湖州归安人,嘉靖十七年进士。善古文,从唐顺之游,推崇韩、柳、欧、曾、苏氏父子,又喜谈兵。历知青阳、丹徒二县,累迁广西兵备佥事,迁大名兵备副使。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有《白华楼藏稿、续稿、吟稿》、《玉芝山房集》、《史记钞》等。是书辑录欧阳修文集包括书,论,墓志铭等等。

  • 老泉文钞

    老泉文钞

    《作者:苏洵十卷。宋苏洵撰,明茅坤选评。坤(1512—1601),字顺甫,号鹿门。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官至大名兵备副使。文学家、藏书家,曾选编《唐宋八大家文钞》一百四十四卷、《二苏文钞》四十八卷并加评语刊行于此。是本也坤所选编并加评语,红黑二色套印本,盖万历年间所刊。计书、状14篇,论37篇,记4篇,说2篇,引2篇,序1篇。

  • 东坡文钞

    东坡文钞

    《作者:苏轼二十八卷。宋苏轼撰,明茅坤选评。坤(1512—1601),字顺甫,号鹿门。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官至大名兵备副使。文学家、藏书家,曾选编《唐宋八大家文钞》一百四十四卷、《二苏文钞》四十八卷并加评语刊行于此。是本也坤所选编并加评语,红黑二色套印本,盖万历年间所刊。苏轼文28卷,计制策2篇,上书7篇,札子14篇,状12篇,表、启27篇,书22篇,论70篇,策25篇,序传10篇,记26篇,碑文6篇,铭、赞、颂15篇,说、赋、祭文、杂著15篇。

  • 庸斋集

    庸斋集

    《作者:赵汝腾诗文别集。南宋赵汝腾(?—1261)撰。六卷。汝腾字茂实,号庸斋,福州(今属福建)人。宝庆进士,历迁籍田令,召试职馆,授秘书省正字,累官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终官翰林学士承旨。此集系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收诗凡二百二十一首,文九十五篇。表文最多,奏状次之。主张奖善罚恶,兴利除弊。其文反复详明,言直语切,深中时弊。其诗多酬赠之作,抒发壮志未酬之感慨。亦有崇尚道学,矫激沽名之流弊。有《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

  • 柳河东集注

    柳河东集注

    《作者:童宗说四十三卷。旧本题宋童宗说注释。张敦颐音辩。潘纬音义。童宗说,南城 (今属江西省)人。生卒年不详。张敦颐 。潘纬,字仲宝,云间 (今上海松江) 人。据乾道三年(1167),吴郡陆之渊序,称为乙丑年甲科,官潜 (今安徽霍山县东北)广文。亦不知其终于何官。陆之渊序不及宗说与敦颐。书中所注,各以童云、张云、潘云加以区别。因为宗说之“注释”、敦颐之“音辩”,原本各自为书。后坊贾合纬之音义,刊为一编,故书首不以柳文音义标目,而别题曰 《增广注释音辩唐柳先生集》。其本以宋元本集、外集合而为一,分类排次,已非刘禹锡所编之旧。其音释虽 “随文诠解”,无大考证。而于僻音难字,一一疏通,详博虽然不够,但简明易懂,并除去了检阅篇韵的繁琐,对于通读柳文大有益处。是书有元刊本、李木斋有宋刊本、《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等。

  • 渔墅类稿

    渔墅类稿

    《作者:陈元晋 宋代诗文别集。8卷。陈元晋著。全书以政论文为主。《四库全书总目》称:“元晋嗜学好义,为德于乡人者甚多,历官所至,俱著政绩。今观集中,如《乞差甲首科札子》,极论当时赋役之弊。其于南宋废弛聚讼之象,指陈痛切,可谓深中膏肓。文多愤世嫉俗之言,则知其生平必伉直不谐于时者。”诗如其文,风格朴实,多有同情民间疾苦的作品。如《田家谣》:“长年饭不足,背裂赤日中。忍饥不肯懒,辛苦求年丰。”又如《田间》:“高田拍拍水连塍,早稻将齐晚稻深。闭粜人家争发贷,丰年也有债相寻。”有《四库全书》本。

  • 应斋杂著

    应斋杂著

    《作者:赵善括宋代诗文别集。6卷。赵善括著。全集以奏议书启为主。《四库全书总目》说:“宋人奏议,多浮文妨要,动至万言,往往晦蚀其本意。善括所上诸札,率简洁切当,得论事之要,如论纷更之弊,纠赏罚之失,皆深中时弊。”其词与辛弃疾唱和甚多,风格豪迈,和辛词十分相似,如〔水调歌头〕《渡江》写到镇江后,面对长江抒发怀古之情,上片从极目所见转而写个人身世之悲,下片则抒发爱国激情:“问兴亡,成底事,几春秋。六朝人物,五胡妖雾不胜愁。休学楚囚垂泪,须把祖鞭先著,一鼓版图收。惟有金焦石,不逐水漂流。”诗如《金陵有感》中有“谢安王导亦可罪,至今遂使南北分”之句,不满苟且偷安的情绪,溢于言表。此外,部分写景诗写得神态飞动,情趣盎然,可见其作品内容的丰富性。

  • 游廌山集

    游廌山集

    《作者:游酢宋代诗文别集。4卷。游酢撰。《四库全书》据采自福建的清抄本录入,其抄本(四库底本)现存北京图书馆。宋代杨时《御史游公墓志铭》称游酢所著“有《中庸义》一卷,《易说》一卷,《诗二南义》一卷,《论语》、《孟子》杂解各一卷,文集十卷”。而书末所列《年谱》则说他29岁时录明道先生语录,41岁时录伊川先生语录,其它各种著作亦非成于一时,不曾言及有文集。此集以《论语杂解》、《中庸义》、《孟子杂解》为1卷,以《易说》、《诗二南义》为1卷,以《师语》、《师训》为1卷,又以7篇文章、13首诗及墓志、年谱为1卷。但《中庸义》后有《拾遗》、《孟子杂解》仅8条,《诗二南义》仅2条。可见系后人掇拾重编之书,不但非其原本,而且并非完书。其诗仅存13首,但有些写景的小诗却也清新可读。如六言绝句《山中即景》:“翠霭光风世界,青松绿竹人家。天外飞来野鸟,涧中流出桃花。”

  • 于湖集

    于湖集

    《作者:张孝祥又名《于湖居士文集》。诗文别集。宋张孝祥著。四十卷附录一卷。孝祥卒后三年(1173),历阳守胡元功曾编其诗词集,韩元吉为作序(《南涧甲乙稿》卷十四)。又二年(1175),从弟孝忠编印其文集,王质为作序(《雪山集》卷五)。今皆佚。宁宗嘉泰元年(1201)王大成校辑刊集于南昌,即今传宋本。卷首有门人谢尧仁序,从弟孝伯序。尧仁序谓“天下刊先生文集者有数处”,孝伯序称“尽以家藏与诸家所刊属其(王大成)雠校。虽不敢谓全书,然视他本则有间”。可见是晚出较完备之本。卷一为赋、辞、颂、乐章,卷二至一二为诗,卷一三至三○为文,卷三一至三四为乐府,卷三五以后为尺牍。附录为传记资料及时人有关诗文。有《四库全书》本,另有涵芬楼借慈溪李氏所藏宋本影印本,收入《四部丛刊》。另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排印本。

  • 彝斋文编

    彝斋文编

    《作者:赵孟坚宋代诗文别集。4卷。赵孟坚著。《四库全书总目》以“清远绝俗”评价其作品风格,颇中肯綮。作为宗室子弟,作品并无关切时政的内容,主要以风流雅士的形象出现于诗坛。如《梦回》:“点点桃花短短墙,雨声彻夜响回廊。觉来蝴蝶家山梦,一半分明一半忘。”疏放慵困之态,历历在目。又如《九里松马上作》:“九里松枝不断青,松风上发下泉声。耳边为爱闻天籁,故约游缰缓缓行。”写闲情逸致,十分传神。其诗代表了部分文人,当国势殆危之际,满足于苟安残局,寄情山水,脱离现实的倾向。本集除曾收入《四库全书》,尚有清代鲍氏知不足斋抄本、劳氏抄本等善本。知不足斋抄本,有鲍廷博辑录的补遗1卷;劳氏抄本所附“补遗”1卷,除鲍廷博所辑的内容,还增入了劳权续辑部分。

  • 张载集

    张载集

    《作者:张载宋代诗文别集。张载著。中华书局编校,并于1978年出版。此书以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沈自彰凤翔府《张子全书》官刻本的清初翻刻本为底本,用郿县本、朱轼本、《正谊堂丛书》本及《张子抄释》等互校,同时以《古逸丛书》本《周易系辞精义》参校。其内容首先把朱熹注《西铭》归入《正蒙》并删去朱注,列为第1;其次据历代著录改称《易说》为《横渠易说》,列为第2;《经学理窟》列为第3;《张子语录》3卷及《后录》2卷列为第4,因该部分系以南宋吴坚刻《张子语录》为底本,故将此本所无的《张子抄释》之最后7条附在《语录》卷末;《全书》的《文集》部分连《杂诗》在内仅存10篇,编校者据南宋吕祖谦《宋文鉴》补入4篇,改称《文集佚存》,列为第5;最后附入旧有的《性理拾遗》、《近思录拾遗》。此外,书前有张岱年撰《关於张载的思想和著作》,书后附录有《行状》、史传及各本序文。到目前为止,在张载别集的诸本中,这是最完整的本子。

猜你喜欢的书

花影集

花影集

明代文言传奇小说集。四卷二十篇。陶辅作于弘治初年,初刻于嘉靖初年,今存万历丙戌崔岂立重刊本。写刻,无图。卷首有张孟敬《花影集序》及作者《花影集引》,对本书各篇旨趣,以及作者情况、创作精神介绍甚详。据云,作者壮年时曾得《剪灯新话》、 《剪灯余话》、《效颦集》三书而读之, 感到“虽三家造理之不同,而各有所见,然皆吐心葩结精蕴,香色混眩,鬼幻百出,非浅学者所能至也。予不自揣,遂较三家得失之端,约繁补略,共为二十篇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李剑农著。太平洋书店1930年出版。李氏又名剑生,号德生,湖南邵阳人。1913年赴英留学,1916年回国。致力于中国政治史和经济史的教学和研究。该书原名为《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著者对1898—1928年间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和各系军阀之间政治斗争作了精辟的分析。1946年补写了1840—1937年的中国政治斗争,改为现名出版。后作者又删去《导言》和最后一章,并略加校改,195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在该书中,著者认为西方近代正值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而中国则处于封闭落后之中,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是必然的。而此后的政治变化,大致可分三个段落:第一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这是外力侵入,新思想酝酿的时期;第二阶段从甲午维新运动到辛亥革命,这是革命势力进展,满清皇位颠覆的时代;第三阶段从民国成立到国民党由广东出师北伐,这是革命势力与满清残余的军阀势力斗争的时代。全书分析中肯,比较注意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纷争角逐以及政治斗争的演变和分化,是这一领域较成功的著作。

罗氏识遗

罗氏识遗

十卷。北宋末南宋初罗璧(生卒年不详)撰。罗璧字子苍,自号默耕,新安(今属河南)人。生平事迹不详。据书中前定一条,引陈抟“寒在五更头”之谶语,称第五庚申后又十五年,北宋灭亡,可知此书成于南宋时期。书中又谓宋代文章多粹,自程颢、程颐发明孔孟之说,便觉欧、苏气象不长,又谓孔夫子之道至朱熹而集大成,诸家经解自朱熹断定,然后一出于正等等,可知罗璧是朱熹学说的忠实信徒、传布朱熹学说的学者。此书于经史百家、朝野遗闻等,无所不论,无所不考。大体说来,征索旧文,皆有依据,考据精核,颇多可取。但书中也有可供商榷之处,如,论养老之制,谓《礼记》袒而割牲、执酱而馈等数语为委巷之谈,排诋经书,殊无忌惮。又谓公羊高、梁赤皆姓姜,亦属杜撰。又谓班史原于刘歆,引葛洪《西京杂记》后序为证,不知葛洪序谓刘歆有汉书一百卷者,自汉魏以来绝无是说,罗璧轻信伪书,尤为疏舛。此书虽少有错误,但多数皆有根据,足资参考。今传本不一,《四库全书》本作 《识遗》十卷,《学海类编》、《碧琳琅馆丛书》、《芋园丛书》本作《罗氏识遗》十卷,宛委山堂 《说郛》节选本作一卷,商务印书馆《说郛》本不分卷。

洛神传

洛神传

大和中处士萧旷自洛东游至孝义馆夜憩于双美亭时月朗风清旷善琴遂取琴弹之夜半调甚苦俄闻洛水之上有长叹者渐相逼乃一美人旷因舍琴而揖之曰彼何人斯女曰洛浦神女也昔陈思王有赋子不忆也邪旷曰然旷又问曰或闻洛神即甄皇后后谢世陈思王遇其魄于洛滨遂为感甄赋后觉事之不正改为洛神赋寄

黄书

黄书

明清之际王夫之著。一卷,收入《原极》、《古仪》、《宰制》、《慎选》、《任官》、《大臣》、《离合》等七篇论文,并附《后序》。作于1656年,是作者早年的政论著作。通过评述历史阐发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提出了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解释仁义为“以仁爱人,不授以制而尽其私。以义制我,不私所爱而厚其疑”。(《任官》)仁义的最高意义便是维护民族利益,“仁以自爱其类,义以自制其伦。”若不能保护民族的利益,便失去了仁义的真髓。“今族类之不能自固,而何他仁义之云云也哉!”(《后序》)指出“天下之势,有合者,有分者,有张者,有翕者”(《古仪》),而没有万世一系的天下。强调天下不是一姓的私产,指责“秦私天下而力克举,宋私天下而力自诎”,是孤秦陋宋,导致了天下的祸乱。认为改朝换代是自然的事情,但不能容许他族入主华夏,“可禅,可继,可革,而不可使夷类间之”(《原极》),高度重视“夷夏之防”。指出要永保民族的利益,就必须公天下,“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宰制》)。收入《船山遗书》。1956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将此书与作者另一著作《噩梦》合编刊行。

中说

中说

一名《文中子》。为隋末名儒王通子福郊、福畤仿《论语》体例,集通生前言论,以问答形式整理而成。今有宋阮逸注十卷本。分《王道》、《天地》、《事君》、《周公》、《问易》、《礼乐》、《述史》、《魏相》、《立命》、《关朗》十篇。其哲学思想确认天、地、人为“三才”,“天者统元气焉”,“地者统元形焉”,“人者统元识焉”,但又相信“天神”、“地祇”的存在。认为治乱、穷达、凶吉都有命,“君子畏之”,又认为吉凶祸福,惟人自召,在人自取。矛盾之处很多。政治思想的核心是“明王道”,抨击现实社会暴政,依据孟子仁政学说,提出要统治者“遗身”(即至公无私)、“推诚”,盼望重建王道政治。主张儒、佛、道三教归一,但以儒家为主。并希望恢复分封制和井田制。王通在《中说》中提出的思想是宋代理学的先声。后人因其中所记王通门人多隋唐间大臣,年龄与事实不符,或疑其为伪作,虽不尽然,但其中有夸饰之词,则为事实。中统 元世祖年号(1260—1264)。凡五年。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李达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