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孝祥

- 姓名:张孝祥
- 别名:字安国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和州乌江县
- 出生日期:1132年
- 逝世日期:1170年
- 民族族群:
张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国,世称于湖先生。父张祁,居和州乌江县,靖康时南渡,一说寄籍芜湖,四明诸志皆以张孝祥生于鄞县,为鄞人。少时即能过目不忘,下笔千言。中绍兴二十四年状元。初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后为校书郎,上书高宗,以太庙生芝之事乞求高宗立太子。又擢为尚书里部员外郎、起居舍人、权中书舍人。得汤思退、张浚等赏识,因二人之故,张孝祥在政见上摇摆不定,时主和议,时主恢复。后出知抚州,平江府,皆有政绩。官终显谟阁直学士,早卒。 张孝祥诗词文章在其生前便有“词翰俱美”之称。其《于湖集》传世,宛敏灏著《张孝祥词校笺》一书。 宋陆世良《宣城张氏信谱传》:“公讳孝祥,字安国。学者称为于湖先生。本贯和州乌江县。唐司业张籍七世孙,秘阁修撰、金国通问使邵之从子。父祁任直秘阁、淮南转运判官。绍兴初年,金人逼和州,随父渡江,居芜湖升仙桥西。” 《宋史》卷三百八十九《张孝祥传》:“张孝祥字安国,历阳乌江人。读书一过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言。年十六,领乡书,再举冠里选。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时策问师友渊源,秦埙与曹冠皆力攻程氏专门之学,孝祥独不攻。考官已定埙冠多士,孝祥次之,曹冠又次之。高宗读埙策皆秦桧语,于是擢孝祥第一,而埙第三,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谕宰相曰:‘张孝祥词翰俱美。’ “先是,上之抑埙而擢孝祥也,秦桧已怒。既知孝祥乃祁之子,祁与胡寅厚,桧素憾寅。且唱第后,曹泳揖孝祥于殿庭,以请婚为言,孝祥不答,泳憾之。于是风言者诬祁有反谋,系诏狱。会桧死,上郊祀之二日,魏良臣密奏散狱释罪,遂以孝祥为秘书省正字。故事,殿试第一人,次举始召,孝祥第甫一年得召由此。 “初对,首言乞总揽权纲以尽更化之美。又言:‘官吏忤故相意,并缘文致,有司观望锻炼而成罪,乞令有司即改正。’又言:‘王安石作《日录》,一时政事,美则归己。故相信任之专,非特安石。臣惧其作《时政记》,亦如安石专用己意,乞取已修《日历》详审是正,黜私说以垂无穷。’从之。 “迁校书郎。芝生太庙,孝祥献文曰《原芝》,以大本未立为言。且言:‘芝在仁宗、英宗之室,天意可见,乞早定大计。’迁尚书礼部员外郎,寻为起居舍人、权中书舍人。 “初,孝祥登第,出汤思退之门,思退为相,擢孝祥甚峻。而思退素不喜汪澈,孝祥与澈同为馆职,澈老成重厚,而孝祥年少气锐,往往陵拂之。至是澈为御史中丞,首劾孝祥奸不在卢杞下,孝祥遂罢,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于是汤思退之客稍稍被逐。 “寻除知抚州。年未三十,莅事精确,老于州县者不及。孝宗即位,复集英殿修撰,知平江府。事繁剧,孝祥剖决,庭无滞讼。属邑大姓并海囊橐为奸利,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 “张浚自蜀还朝,荐孝祥,召赴行在。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且靖康以来惟和战两言,遗无穷祸,要先立自治之策以应之。’复言:‘用才之路太狭,乞博采度外之士以备缓急之用。’上嘉之。 “除中书舍人,寻除直学士兼都督府参赞军事。俄兼领建康留守,以言者改除敷文阁待制,留守如旧。会金再犯边,孝祥陈金之势不过欲要盟。宣谕使劾孝祥,落职,罢。 “复集英殿修撰、知静江府、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治有声绩,复以言者罢。俄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复待制,徙知荆南、荆湖北路安抚使。筑寸金堤,自是荆州无水患,置万盈仓以储诸漕之运。 “请祠,以疾卒,孝宗惜之,有用才不尽之叹。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年三十八。 “孝祥俊逸,文章过人,尤工翰墨,尝亲书奏札,高宗见之,曰:‘必将名世。’但渡江初,大议惟和战,张浚主复仇,汤思退祖秦桧之说力主和,孝祥出入二人之门而两持其说,议者惜之。” 宋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官联下》:“校书郎,……绍兴以后六十五人,……张孝祥,字安国,历阳人,进士及第,治诗赋。二十七年二月除,二十八年七月为吏部员外郎。正字,……绍兴以后八十二人,……张孝祥,二十六年正月除,二十七年二月为校书郎。” 《宝庆四明志》卷九《先贤事迹下》:“侄孝祥,字安圣,生鄞县方广院之僧房。绍兴二十四年为进士第一,终显谟阁学士。”《光绪鄞县志》卷二十《选举表一》:“光绪二十四年甲戌:张孝祥。” 周葵《宋故宏智禅师妙光塔铭有序》:“左宣教郎、试起居舍人、兼玉牒所检讨官、兼权中书舍人历阳张孝祥书。”注:是序撰于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 注:张孝祥的研究成果颇多,如韩酉山《张孝祥年谱》(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宛新彬《张孝祥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6年版)。尤其是黄佩玉《张孝祥研究》(香港三联书店1993年版)一书,从张氏生平、诗词、文章、书法、作品五方面加以介绍,较为全面。另有陈宏铭《张孝祥研究》(花木兰文化出版社)、潘天英《20世纪以来张孝祥研究》(《文教资料》2012年第12期)。
猜你喜欢的书
王谏议集
汉代文别集。1卷。王褒著。王褒曾为谏议大夫,后世称为“王谏议”。《汉书·艺文志》著录“王褒赋十六篇”,《汉书》本传又称王褒曾作《中和》、《乐职》、《宣布诗》、《圣主得贤臣颂》、《甘泉》及《洞箫颂》等。后多散逸。明代张溥辑其佚文,编为《王谏议集》,其中“赋”仅收《洞箫赋》,“骚”收《九怀》,“颂”收《圣主得贤臣颂》、《甘泉宫颂》,其他文章有《四子讲德论》、《移金马碧鸡文》、《僮约》、《责髯奴文》(《古文苑》黄香作,此从《艺文类聚》王褒作),书后附有《汉书》本传。王褒是汉宣帝时期的重要赋家,在赋史上与扬雄并称“渊云”(王褒字子渊,扬雄字子云)。其仅存的《洞箫赋》是纯粹的咏物赋,以善于描写声音见称,《文心雕龙·诠赋》说:“子渊《洞箫》,穷变于声貌”,对以后的咏物赋影响颇大。《僮约》一文,细致地描绘了奴隶的生活、劳动境况,且文笔谐放,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致陆小曼
本书载有从1925年3月3日一直到1931年10月29日徐志摩给陆小曼的65封信。关于围绕在他们两人之间的这段感情争议一直很多,一个是多情才子,一个是著名的交际花,很难想象他们的结合会是怎样的坎坷曲折。但不论他们个人的是非对错,这65封信,字里行间却是说不尽的柔情爱恋。这些信件虽没有徐志摩的诗一般的华章辞采,每一个普通的字眼,每一句普通的问候却都敲打着心房。他所有的字句,带着他的感情,汇集成一条爱的直线,从远方延伸到爱处,从信中延伸到信外,一直让她,也让我们感受到。
东岩集
明代诗文别集。夏尚朴(字敦夫,号东岩)著。他所著述的诗文,初刻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题《夏东岩文集》6卷,诗集6卷。《四库全书》本仅收录了文集6卷,未收录诗集。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傅而保又重梓之,卷帙与嘉靖刻本有所不同,变为14卷,另首1卷。这2种刻本,今皆有存本。四库馆臣议论其文说:“尚朴本讲学之士,不以文章为工,然其言醇正,固亦不乖于大雅焉。”(《四库全书总目》卷172)这也说明其文并无多少文学色彩。但他的诗作,却无甚理学气,颇堪讽诵,正如陈田《明诗纪事》所说:“敦夫讲学,得之娄一斋(谅),一斋出之吴康斋,康斋诗入击壤派,殊不耐观,敦夫诗清超可喜。其论诗云:‘汉魏以来,至唐宋诸大家,皆有典则。至陈白沙自出机轴,好为跌宕新奇之语,使人不可追逐,盖本之庄定山(昶),庄定山本之刘静修(因),规模意气绝相类,诗学为之大变,独古选和陶诸作近之。’盖尝究心此事,宜其所作不入击壤一派也。”统观其集,所言确有道理。
易义古象通
明魏濬撰。八卷。《四库全书》本。魏氏撰述此书,颇采汉、魏以来《易》家言象之说以阐解《易》义,在明代万历以后学者中别具见识。《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是书前有《明象总论》八篇,一曰《原古象》,二曰《理传象》,三曰《八卦正象》,四曰《六爻位》,五曰《卦爻画》,六曰《卦变》,七曰《互卦》,八曰《反对动爻》。大旨谓文、周之《易》即象著理,孔子之《易》以理明象。又于汉、魏、晋、唐诸人所论象义,取其近正者,故名《古象通》。而冠以‘易义’,言即象以通义也。朱彝尊《经义考》改曰《周易古象通》,则与濬名书之意不合矣。明自万历以后经学弥荒。笃实者局于文句,无所发明;高明者骛于玄虚,流为恣肆。濬独能博考旧文,兼存古义,在尔时说《易》之家,譬以‘不食之硕果’,殆庶几焉。”按,南京图书馆今藏此书明刻本,末有清丁丙《跋》语,可备参考。
都市一妇人
现代短篇小说集。沈从文著。上海新中国书局1932年11月初版,列入“新中国文艺丛书”。收《都市一妇人》、《贤贤》、《厨子》、《静》、《春》、《若墨医生》等短篇小说6篇。本集小说的内容比较复杂,有的反映都市社会的种种病态现象,有的歌颂在世俗社会里尚未泯灭的人情美,有的反映动荡不宁的社会现实。其中有代表性的是《都市一妇人》、《贤贤》和《静》等篇。《都市一妇人》(初载《创化月刊》第3号)表现城市生活中的昏暗现实和病态人生。女主人公以“小家碧玉”之身混迹于上流社会,因而不断遭到损害和蹂躏。游戏人生的消极态度使她遭受了更大的伤害,最后沦为一个老将军的外室、遗孀。痛苦和屈辱的生活使她滋生了报复的心理,她丧心病狂地摧残新婚的丈夫,最后不幸葬身水底,了却残生。作品描写了女主人公所遭受的精神苦难和扭曲的心灵,揭露了城市社会特别是上层社会的罪恶,凝结着对都市生活的否定性评价和思考。《贤贤》(初载《文艺月刊》第3卷第3期)塑造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年轻女大学生的形象。她愉快地享受着“一切可爱的生活”,对人生充满美好的憧憬,即使在无意中受到伤害,她也能给以宽容和理解,显示了一种崇高的情怀和美好的品德。作品以优美流畅的笔调歌颂了女主人公纯朴、开朗、美好的心灵。《静》(初载《创化月刊》创刊号)叙述一家老少因战乱受阻于旅途的遭遇。作品着力刻划了少女岳珉和儿童北生在灾难和死亡面前的心理活动。通过少年儿童天真稚气的心灵去感受严峻的现实人生,以他们美好希望的破灭映衬了战争的残酷、人生的凄凉。
唐人绝句精华
本书对浩瀚如海的唐人绝句细加抉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录编成《唐人绝句精华》一书。凡能反映社会生活、表现时代精 神,同时又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优秀作品,基本上都已选入;对所选诗篇作了必要的诠释,于阐明诗意、 分析艺术、评论诗风、辨证歧说诸方面颇见功力,有不少独到见解。《唐人绝句精华》对读者理解和欣赏绝句,能有所启发和帮助。同时,书末辑录了宋代以来历代诗家有关绝句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评论,对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忽悠很好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