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酢

- 姓名:游酢
- 别名:字定夫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人
- 出生日期:1053年3月7日
- 逝世日期:1123年6月18日
- 民族族群:
游酢(1053年3月7日-1123年6月18日),字定夫,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人。登元丰六年进士第,调越州萧山尉。元祐初,大臣举荐其贤,召为太学录,改宣德郎,除太学博士,知河清县。四年,范纯仁守颍昌,辟为府学教授,复为太学博士。绍圣二年,除签书齐州判官厅公事,移泉州。徽宗即位,召为监察御史,出知和州,管勾南京鸿庆宫,复知汉阳军、舒州、濠州。罢归,寓居历阳。宣和五年卒,年七十一,后谥文肃。游酢早年师事程颢、程颐,以文行知名,程颐称其“德器粹然,问学日进,政事亦绝人远甚”(危素《游先生文集目录后记》),为“程门四先生”之一,学者称廌山先生,又称广平先生。所著有《中庸义》一卷、《易说》一卷、《诗二南义》一卷、《论语》《孟子杂解》各一卷、文集十卷(杨时《游公墓志铭》)。文集久已佚,后人辑有《游廌山先生集》四卷,有《四库全书》本、清同治刊本。《全宋诗》卷一一四三录其诗十九首。《全宋文》卷二六一八收其文一卷。事迹见杨时《御史游公墓志铭》(《龟山集》卷三三)、《宋史》卷四二八本传。清游智开编有《游定夫先生年谱》一卷。
游酢推崇《周易》,以为天文、地理、人心之道皆原于《易》。受学程颢前,学禅,故受佛学思想颇深。入程门后,仍受禅学影响,为后世南宋诸儒所抨击。然酢认为只有亲自读过佛书,方能辨儒、佛之异同,尝谓“前辈往往不曾看佛书,故诋之如此之甚”(宋元学案·廌山学案》)。游酢潜心学《易》,认为“《易》之为书,该括万有,而一言以蔽之,则顺性命而已。”他认为“阴阳之有消长,刚柔之有进退,仁义之有隆污,三极之道,皆原于《易》而会于理”(同上),把《易》提到了至高的地位。他认为《易》遭于时,托于义,致于用,能明此三点,也就明白并掌握了“理”的真谛。“理”无所不存、无所不在:“斯理也,仰则著于天文,俯则形于地理,中则隐于人心”,(同上)他把道或理永恒化和绝对化,由此得出封建纲常名教也是永恒的绝对不变的结论。他崇尚中庸之道,对《大学》特别是其中正心诚意的思想推崇备至,对现实的事功极为热心,尤以自强不息,作为守德之基。强调实行,以便有得于心。游酢的思想,对理学发展有重大影响,在程门中,成为与杨时、谢良佐鼎立的一大学派。
游酢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哲学研究
维特根斯坦著,1953年出版。该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由693节组成,下卷由14节组成。该书是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代表作,也是分析哲学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以全新的方法处理语言的意义问题,对于分析哲学中用逻辑分析的方法研究语言意义转到注重生活实践,注意语言的日常用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维特根斯坦放弃了早期以逻辑分析语言,提示其真实结构的方法。他从观察人们使用语言的实际情况入手,把使用词的整个过程想像成是一些游戏中的一种,孩童通过这种游戏学习他们的母语。作者把这些游戏称为“语言游戏”,有时把简单语言说成语言游戏。在这种语言游戏中包含有无数多种句子,这些句子也有无数多种用法。这种多样性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人们会看到一些新的语言,新的语言游戏,而另外一些则要被人遗忘。提问、感谢、咒骂、问候-把语言中工具的多样性和它们使用的多样性,把词类和句子的多样性与逻辑学家关于语言所说的话作比较,结果是很有趣的。语言游戏的多样性在于词的用法是多样的,维特根斯坦把词比作各种工具借以说明它们功用的各不相同。语句也是游戏中最根本的因素是遵守规则。每一种遵守规则的方式都是一种解释,但我们应该把“解释”一词局限于用对于规则的一种表达来代替另一种表达。哲学问题是形而上学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语言的误解。既然语言的意义在于用法,那么当语言休息时,即在不使用时,哲学问题就产生了。如果我们尊重语法的用法,不以形而上学的方式使用语言,就不会出现问题。哲学不可以干涉语言的实际用法,它最终只能描述语言的用法。
丸经
宋宁志老人所作关于捶丸的专著。全书 分上、下两卷,共32章,约1.3万字。《丸经》论捶丸 “足以收其放心,养其血脉,而怡怿乎性情”;“亦卫生之 微奥,而训将练兵之一技也。”说明捶丸既有强健身心的 效果,同时是一种军事嬉戏。《丸经》对捶丸运动场地、用 品、竞赛人数、方式、规则等都作了系统完整的说明。
印度的智慧
作者林语堂。本书主要讲述了印度文学的精华和这个国家的思想和社会思潮,书中还涉猎了印度、中国文化。《印度的智慧》全面展示了印度文学的精华,从中可窥见到这个国家的思想和社会思潮。几千年来,这些思想文化精髓一直在激活和塑造着整个印度民族。只有看到印度思想的丰富性以及它的本质精神,才能真正了解印度,才能感受到这个民族自由、平等的特质,而这些正是我们试图在这个道德混乱不堪的世界中创造出来的东西。《印度的智慧》是对印度古典著述的解读。书中涉猎了印度、中国文化中最为精髓和深刻的方面,以作为研究者研读和查阅的资料;同时,该书还选取了许多有关这两个古老民族的民族心理、文学想象和日常生活的材《印度的智慧》全面展示了印度文学的精华,从中可窥见到这个国家的思想和社会思潮。
佛说无量寿经译注
二卷。曹魏康僧铠译。又称《双卷经》、《两卷无量寿经》、《大无量寿经》、《大经》。本经主要是介绍阿弥陀佛于因地修行时,发四十八愿成就依正庄严的清净国土的事迹,宣扬净土的庄严,解说五恶、五痛、五烧的剧苦,劝发众生精进修行,以求往生彼佛国土。
阿毗昙五法行经
后汉安世高译,一卷。先释四谛,次释五法。
优填王经
全一卷。西晋法炬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此经有三译,与大乘日子王所问经、大宝积经卷九十七优陀延王会为同本异译。叙述优填王之后归依佛陀,证得须陀洹果,而王却因听信无比夫人谗言,欲以百箭射杀王后。然所射之箭均绕后三匝,而还住于王前。王大为惊惧,偕无比夫人诣佛所忏罪,佛乃为说诫女色事。王即接受佛陀教化,归依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