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酢

- 姓名:游酢
- 别名:字定夫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人
- 出生日期:1053年3月7日
- 逝世日期:1123年6月18日
- 民族族群:
游酢(1053年3月7日-1123年6月18日),字定夫,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人。登元丰六年进士第,调越州萧山尉。元祐初,大臣举荐其贤,召为太学录,改宣德郎,除太学博士,知河清县。四年,范纯仁守颍昌,辟为府学教授,复为太学博士。绍圣二年,除签书齐州判官厅公事,移泉州。徽宗即位,召为监察御史,出知和州,管勾南京鸿庆宫,复知汉阳军、舒州、濠州。罢归,寓居历阳。宣和五年卒,年七十一,后谥文肃。游酢早年师事程颢、程颐,以文行知名,程颐称其“德器粹然,问学日进,政事亦绝人远甚”(危素《游先生文集目录后记》),为“程门四先生”之一,学者称廌山先生,又称广平先生。所著有《中庸义》一卷、《易说》一卷、《诗二南义》一卷、《论语》《孟子杂解》各一卷、文集十卷(杨时《游公墓志铭》)。文集久已佚,后人辑有《游廌山先生集》四卷,有《四库全书》本、清同治刊本。《全宋诗》卷一一四三录其诗十九首。《全宋文》卷二六一八收其文一卷。事迹见杨时《御史游公墓志铭》(《龟山集》卷三三)、《宋史》卷四二八本传。清游智开编有《游定夫先生年谱》一卷。
游酢推崇《周易》,以为天文、地理、人心之道皆原于《易》。受学程颢前,学禅,故受佛学思想颇深。入程门后,仍受禅学影响,为后世南宋诸儒所抨击。然酢认为只有亲自读过佛书,方能辨儒、佛之异同,尝谓“前辈往往不曾看佛书,故诋之如此之甚”(宋元学案·廌山学案》)。游酢潜心学《易》,认为“《易》之为书,该括万有,而一言以蔽之,则顺性命而已。”他认为“阴阳之有消长,刚柔之有进退,仁义之有隆污,三极之道,皆原于《易》而会于理”(同上),把《易》提到了至高的地位。他认为《易》遭于时,托于义,致于用,能明此三点,也就明白并掌握了“理”的真谛。“理”无所不存、无所不在:“斯理也,仰则著于天文,俯则形于地理,中则隐于人心”,(同上)他把道或理永恒化和绝对化,由此得出封建纲常名教也是永恒的绝对不变的结论。他崇尚中庸之道,对《大学》特别是其中正心诚意的思想推崇备至,对现实的事功极为热心,尤以自强不息,作为守德之基。强调实行,以便有得于心。游酢的思想,对理学发展有重大影响,在程门中,成为与杨时、谢良佐鼎立的一大学派。
游酢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十七史蒙求
《十七史蒙求》是宋代王令编纂的一部历史类蒙学教材,其编纂特点是在突出育人功能的同时,又在传播历史知识和培养史学意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十七史蒙求》仿照李翰《蒙求》的形式,采用四言韵语,上下两句对偶,生动地介绍了许多历史典故,富有教育意义。如:“宋璟第一,李广无双。燕许手笔,李杜文章。”“石苞当相,卫青封侯。误点作蝇,落笔画牛。”
庚申年陈墓镇记略
详记咸丰十年(1860 年)太平军时史实。
渔樵问对
理学著作。北宋邵雍著。1卷。其书设为问答,以发明义理。所言虽大抵习见之谈,然亦不乏精彩之处。朱熹认为:“其间尽有好处,非康节不能著也”(《朱子语类》卷一一五)。对天地构架成因有独到见解,非止于阴阳消长的推论。明杨慎《铅丹总录》尝摘驳其中几条,恐未必尽是。
般若心经一贯疏
般若心经一贯疏,一卷,明益证疏并序,日本宗信跋。
宝云振祖集
宝云振祖集,一卷,宋宗晓编并序。大正附于四明教行录之后。
大威灯光仙人问疑经
隋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译,佛成道未久,大众云集。佛入宝舍三昧,出无量化身。十方化佛皆集,十方世界,犹如一会。胜分菩萨说偈问法,大威光仙人止之。自问所疑。佛为决疑。遂发大愿求一切智,一切仙人亦同发愿。佛悉授菩提记,复出舌相,说持经功德。仍以此经嘱累文殊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