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

  • 古历管窥

    古历管窥

    《作者:刘师培《古历管窥》由晚清学者刘师培所著,收录于《刘申叔先生遗书》。刘师培凭借深厚学术功底,在钱大昕等前辈研究基础上,对古代天文历法开展了深入的古今对比研究。​ 古代天文历法体系庞大复杂,与古人生活、社会秩序及文化传承紧密相关。刘师培通过研读各朝代历法著作、天文星象记录等古籍文献,梳理古代历法发展脉络。书中详细探讨了古代历法的制定依据与原理。古人长期观测太阳、月亮、星辰的位置和运动轨迹,以此确定一年长度、月份设置及二十四节气划分。刘师培对比不同朝代历法在这些方面的差异,分析演变原因,展现其不断完善的过程,阐述节气与农业生产的紧密联系,以及算法改进对农事指导准确性的提升。​ 对于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古历管窥》解读古代天文学家的认识。书中有对月亮盈亏周期的精确计算及在不同历法中的表示,还有古人对行星运动轨迹的观测记录。古人总结出五星运行规律,并应用于历法制定与星象占卜。刘师培结合古今知识,点明古代认识的局限与先进之处,帮助读者明晰古代天文历法在天体运行认知上的发展。​ 此外,刘师培在研究中融入西方先进天文历法知识与方法,将中国传统理论与西方科学体系相互参照,为古代天文历法研究开拓新视角。《古历管窥》为后世研究古代天文历法提供了珍贵资料与深刻见解,是古代科技史、文化史研究的重要著作。

  • 岁序总考全集

    岁序总考全集

    《作者:陈三谟陈三谟撰,历法和天文学的全集。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历法体系、节气规律、星座运行等知识,并提供了相应的考证和解读。这本书是研究中国古代历法和天文学的重要资料,对于深入了解古代时间观念和科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 天文大象赋

    天文大象赋

    《作者:李播隋李播撰。一说汉张衡或唐杨炯撰。用歌赋形式介绍全天星斗。因偏重文学词藻,对认识星空和记忆星座位置帮助不大,故流传不广。有《传经堂丛书本》传世。

  • 步天歌

    步天歌

    《作者:王希明别名《天文鬼料窍》,中国古代指导认识星空的歌辞。唐丹元子作。有《通志》本、《文献通考》本、《玉海》本、《灵台秘苑》本、《中西经星同异考》本及各种坊刻单行本。各家考证,丹元子应为唐初中期人王希明,身世不详。全书为长篇七言诗,可分31段,共2500余字。据南宋郑樵所记,宋时已有数种不同版本,文辞颇有舛误,经他作了“稽定”,收于《通志·天文略》。其他各本所载,内容基本相同。文字各略有出入,句形亦稍有参差。编排次序,明以前版本为二十八宿、太微宫、紫微宫、天市宫、宫一作垣;清以后改为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二十八宿。本书按二十八宿及三垣的天区分划,依次吟咏叙介吴末晋初太史令陈卓订定的中国283星座1464颗星的位置及星数。从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开始,向北述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继为西方七缩奎、娄、胃、昴、毕、觜、参,再述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自二十八宿末端,转向黄道以上,太微垣星座,旁按三台,转而咏紫微垣各座,最后方是天市垣。全诗系统性颇强,末称“水火木土与并金,以次别有五行吟”,知原本下有咏五大行星诗句,今佚。句中叙星,不少附有赤、黑、黄等字样,保留着古代石氏、甘氏、巫咸氏3家星官的痕迹。本书首先提出了中国三垣二十八宿体系的星座组织,以七言长歌形式,用步行天穹方式介绍了全天星座,通俗易懂。千余年来,对传播古代天文学起了重要作用。

  • 灵宪

    灵宪

    《作者:张衡中国古代天文学著作。东汉张衡撰。原书已经散失,仅在《后汉书·天文志》中保存了一些内容,共一千七百余字。据学者研究,该书是一部与《史记·天官书》相类似的作品,描述周天星官的位置、星数、占星意义等。《隋书· 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 志》皆作一卷。已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 书》、洪颐煊《问经堂丛书》、《经典集林》、王谟 《重订汉魏地理书钞》皆辑为一卷,《说郛》弓六 十亦有辑本。内容为阐述古代的宇宙和天体理 论。发挥《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之义,推 测宇宙是由寂冥无象的“汉倖(一作茎)”、萌而 未兆的“太素”、阴阳动静的“元气”和有形有象 的万物所构成。认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 穷”,它没有起点与终点,强调人们对宇宙的认 识是从“未知”向“知”逐渐转化的过程,并非定 论。以“日譬犹火,月譬犹水,火则外光,水则含 景”为喻,科学地解释了“月光生于日之所照”, 月食是由于地影遮蔽了月亮所致。探讨了紫 宫、太微、明堂、大角、天市诸星位置,提出行星 运行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有关的见解。但也 包含“日月运行,历示吉凶”、“五纬经次,用告祸 福”等迷信成分。

  • 五星占

    五星占

    《作者:佚名我国古代现存最古的一部天文学著作,大约作于公元前170年左右。1973年底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关天文学方面的约八千馀字,原件没有标题,帛书的整理者根据其内容定名为《五星占》,并区分为九章:第一章,木星;第二章,金星;第三章,火星;第四章,土星;第五章,水星;第六章,星总论;第七章,木星行度;第八章,土星行度;第九章,金星行度。其中,有关金星的篇幅最多,约占全文的一半以上。在占文中,保存了已经失传的《天文星占》(甘德撰)和《天文》(石申撰)这两部我国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的部分内容。其中,尤以《天文星占》的内容为多。特别重要的是,第七至第九共三章分别标出了秦始皇元年(前246)到汉文帝三年(前177)共七十年间木星、土星和金星的位置,并描绘了这三颗行星在一个会合周期内的动态。占文表明,当时的星象研究者已运用速度乘时间等于距离的这一公式来研究和推算行星的动态与所处位置,这比战国时期甘德、石申二人的探讨前进了一步,并成为后代编制历法时“步五星”工作的先声。书中所提出的一些数据,如金星的会合期为584.4日,比现今的测值只大0.48日;土星的会合期为377日,比现今的测值只小1.09日;恒星周期为30年,比现今的测值大0.54年。书中还明确地反映出1度等于240分的进位制度,属于首创。《五星占》在我国天文学史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夏小正

    夏小正

    《作者:佚名相传为夏代的历法。它根据天象、物候来定季节与月份。记有各月昏旦伏见和南中天的星象,并指明初昏斗柄方向和时令的关系 (可能即后世每月斗建的起源),为我们提供了从以观测物候定农时的自然历,向以观测天象确定农时的观象授时的过渡阶段的情况。一般认为成书于西周至春秋末叶之间(也可能为春秋前期杞国人或春秋时居夏代领域沿用夏时者所作),其中所记各月的星象,只可能是公元前2000年以前观测的,证明本书的一部分内容确实是夏代流传下来的。至汉代,《夏小正》成为《大戴礼记》 的一篇,《隋书·经籍志》始别为一卷。宋傅崧卿撰《夏小正戴氏传》四卷,加以整理和注释,以正文居前,每月各为一篇。后人研究《夏小正》的著述很多,如任兆麟《夏小正注》,程鸿诒《夏小正集说》,黄模 《夏小正分笺》,而以洪震煊《夏小正疏义》最便阅读。

  • 夏小正戴氏传

    夏小正戴氏传

    《作者:傅崧卿四卷。宋傅崧卿(生卒年不详)撰。崧卿字子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擢甲科,累官给事中,考功员外郎。《夏小正》本为《大戴礼记》篇目,从《隋书·经籍志》开始,《夏小正》别出一卷于《大戴礼记》之外,并注为戴德撰。陆机《毛诗草木鸟兽虫疏》中曾引《夏小正传》,故以为《大戴礼记》旧本只有《夏小正》文而传,戴德为其作传遂成单卷。是书仿唐杜预编次《春秋左传》之体,首为经文,后附传,再系以各家之注及之说。全书以四时次第、每三月为一卷,每月自成一篇,故全书凡四卷十二篇。内容所及天文节气,草木鱼鸟无所不包,搜罗宏富。书中又时以多种版本较其异国,注文标以“旧注”与己说相别。《夏小正》一书分为经传与注释,始于崧卿,其体例对后世颇有影响,南宋朱熹《仪礼经传通解》即沿用此体所撰。“大戴”之学,研治者稀少,《夏小正》一书,文句艰奥,尤不易读。崧卿此编诠释详明,稽核旧文,得其端绪,使读者有径可循,乃考古者所必资。有《通志堂经解》本、经训堂校刊考注本、岱南阁中箱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 唐月令注续补遗

    唐月令注续补遗

    《作者:茆泮林一卷。续考,一卷。茆泮林撰。茆泮林,字云水,江苏高邮人。茆泮林在刊行《唐月令注》之后,又取《内经》王冰注,校其异同,别纸录出,以补《唐月令注》之遗。凡经文及注中小有差异者,皆载录之,以备参考。续考,则为辨明字体,称其多出 《玉篇》、《广雅》。续考中,还考出唐明皇刊定《月令》当在开元十三年之前,而李林甫等作注则在开元二十二年以后。传本有《鹤寿堂丛书》本,又经成蓉镜增订,作跋。

  • 七十二候考

    七十二候考

    《作者:曹仁虎观象授时。起于上古。自炎帝分八节以始农功。少皞有分至启闭之官。颛顼命南正重司天。尧有羲和之命。大约由四时分八节。由八节分二十四气。由二十四气分七十二候。立法盖渐密也。候应之义。互见于夏小正诸书。尚未明分为七十二候。

  • 日涉编

    日涉编

    《作者:陈堦十二卷。陈堦撰。陈堦,字升也,应城(今属湖北省)人。该书采录与时令相关的故实、诗歌,按时令编次。每月一卷,先叙月令、节候,再以三十日依次叙列,故实居前,诗歌继后。书前有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巩昌知府文安纪元重刻序,指其书不载闰月是为疏漏。《四库存目》为内府藏本。

  • 革象新书

    革象新书

    《作者:赵友钦亦名《原本革象新书》。中国宋末元初自然科学著作。赵友钦著。明王袆删节该书为2卷本,称《重修革象新书》。现在上述2种版本俱存。赵友钦(1279—1368),元代民间科学家。又名钦、字敬夫,自号缘督,人称缘督先生或缘督子。饶州德兴人,宋代宗室。南宋末年,隐居为道士,奔走他乡,道号缘督真人。曾定居龙游鸡鸣山,并筑观象台于山上,观察天象。时常外出游学,深入自然,接触实际,对天文经纬地理术数等,均有研究,并颇有建树。重修本为明王祎删定。二卷。两本各有所长。从科学史角度看,以原书五卷本为善。是书为天文学和光学的重要著作。其中,关于观测恒星赤经差和去极度的新方法,与近代子午观测原理相一致;在“小罅光景”一节中所描述的小孔成像实验,是古代世界最大型的光学实验

  • 中西经星同异考

    中西经星同异考

    《作者:梅文鼎一卷。清梅文鼎撰。文字尔表,宣城人。与其兄文鼎皆精研历算。是编将古传隋丹子《步天歌》与利玛窦《经天该》相比较,其星座有无,恒星数目,彼此多有不合。梅氏据南怀仁《仪象志》所载星名,依 《步天歌》之次序,将中西经星之异同,分行详注其下。

  • 中星谱

    中星谱

    《作者:胡亶一卷。清胡亶(生卒年不详)撰。胡亶号励斋,仁和(今杭州市)人。博览群书,精研天文。是书所订经星四十五,二十八宿之外增以大角、贯索、天市、帝座、织女、河鼓、天津、北落师门、土司空、天囷、五车、参左肩、参右足、天狼、南北河、轩辕大星、太微帝座等十七星。用以考较四季昼夜昏旦时刻长短,首列京师,又附浙江,引用经传记载以证其说。成书于康熙八年。有康熙朝刊本,八千卷楼有抄本。

  • 新仪象法要

    新仪象法要

    《作者:苏颂北宋著名科学家苏颂于宋绍圣元年至三年(1094—1096)著成,共三卷,内容为“水运仪象台”的设计说明书。该书卷首有《进仪象状》,介绍了建台的缘起、经过和特点。上卷描述了一座复杂而完善的浑仪,不仅附有仪器全图,还画出了每一重要部件。中卷描述了一座天球仪(即浑象),并附有多幅星图,从而保存下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天象观测的成果。成为我国流存至今最早、最完整的星图之一。下卷描述了天球仪的机械装置,这种装置的动力由装有特种擒纵器的水轮提供,使天球和机轮保持不停的转动。据统计,全书所绘各类工程详图六十多种,描绘了一百五十多种机械零件,各图均附有文字说明,图文并茂地解释了“水运仪象台”的总体和各部结构,为我们保存了仪器的全部制作方法,也显示了宋代高超的工艺制造水平。此外,其结构图采用透视和示意画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机械图纸。 苏颂所造“水运仪象台”,经过屡次战争的摧残,早已破损不堪,不能使用。正是由于有了这部详细的设计说明书,这台复杂的天文仪器才有重新复制的可能,宋代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才得以传世。所以《新仪象法要》是我国现存最重要的天文仪器著作。

  • 历象考成

    历象考成

    《作者:允禄历法推算著作。 清代康熙年间官撰,完成于1722年, 为修订图表不合、解多隐晦之《西洋 新法历书》而作。42卷。上编16卷 阐述理论,名“揆天察纪”,下编10 卷述计算方法,名“明时正度”,另附 运算表16卷。有几项主要改进,如 测定黄赤交角为23°29′30″更精确计 算平太阳时与真太阳时时差,以白 道为根本计算日食三差,采用月面 方位法计算月食方位。然全书采用 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的体系 和某些第谷数据,理论落后,以至雍 正八年(1730)六月初一日食,预推与 实测不符。乾隆二年至七年(1737— 1742)又加修订,成《后编》10卷,除 增修雍正年间重编之日躔日离表 “表解图说”外,还采用许多新数据, 精确度提高。《后编》用地心系椭圆 运动定律和面积定律(颠倒的开普 勒第一、第二定律),即认为太阳沿 椭圆轨道绕地球运动,地球在一焦点上。

  • 历象考成后编

    历象考成后编

    《作者:戴进贤十卷。清戴进贤主编。康熙朝《历象考成》所述主要是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宇宙体系和天文学数据。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望远镜的使用,第谷旧法所测经纬度与实测已出现了差距。乾隆初期不得不采用法国卡西尼的计算方法,引入行星运动的椭圆运动定律和面积定律。其宇宙体系仍是地心系统。后编的主要内容是修正日躔、月离二表,又增加表解图说,以阐明卡西尼计算方法的正确使用。该书乾隆朝有官刊本,有《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传世。

  • 天问略

    天问略

    《作者:阳玛诺一卷。明阳玛诺撰。阳玛诺系葡萄牙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万历间来中国,卒于顺治年间。著有 《圣经直解》、《景教碑铨》、《天学举要》等。该书以问答方式介绍托勒密体系的十二重天说。讲析太阳黄道运动、节气和昼夜长短等问题,解释月亮圆缺与交食深浅等原因。还介绍了伽俐略用望远镜观测到的木星有四个卫星、银河由若干星星组成、金星也有圆缺现象等。末载矇影刻分表,并附有图说,指证详明。收入明刻 《天学初函》本,还有《艺海珠尘》本,《丛收集成初编》本。

  • 天学会通

    天学会通

    《作者:薛凤祚一卷。清薛凤祚撰。是书本穆尼阁《天步真原》而作,在于介绍推算交食之法。其法按年月日时度数,逐次检取角度加减而得食分时刻方位,堪称简捷精密。有乾隆朝刊本,八千卷楼有抄本。

  • 晓庵新法

    晓庵新法

    《作者:王锡阐清朝初年王锡阐所著。成书于康熙三年(1664),是清初国人独立撰述的一部重要的天文著作。王锡阐创作本书的目的,是想拿它与“专用西法”的官历一较长短。全书共分为六篇。第一篇是数学基础知识,主要叙述了勾股定理与三角函数。第二篇是讲了一些基本的天文常数,包括回归年、恒星年、近点年、黄经岁差、朔望月、近点月、交点月等等。第三篇推历谱、日躔、月离、五星运动等内容,中西方法兼有。第四篇阐述了昼夜长短,昏晨朦影、月球与内行星的盈亏及见伏的计算方法,其中有许多算法与西方的球面天文学公式一致。第五篇讨论了气差(相当于时差与视差的计算,又提出了日体光魄定向的推求方法,这是王氏的一大独创。第六篇是本书的重点,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日月食的推求法,二是对金星凌日与五星凌犯的计算,这也是王氏的独创。《晓庵新法》中有很多缺点,但也体现了王锡阐在天文学方面的成就。同时也说明,创造性地吸收西法对于发展中国天文学事业是很重要的。

猜你喜欢的书

群星,我的归宿

群星,我的归宿

本书是第一届世界科幻大奖“雨果奖”得主阿尔弗雷德·贝斯特最著名的长篇科幻小说,一经出版就引起轰动,至今仍有不少科幻作家表示,《群星,我的归宿》是他们一生的至爱。此书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考验仍屹立不倒,评论家称颂贝斯特的想像力“远远走在了时代的前面”。《群星,我的归宿》是一部想像瑰丽壮观,情节惊心动魄,同时又发人深思的杰作。贝斯特在书中构筑了一个人们能依靠思维进行瞬间移动的生动未来,呈现了一个被遗弃的人在那样的特定环境中艰苦而又疯狂的复仇之路。故事充满了太阳系中各种势力的角力斗智,还隐藏着一个关乎地球存亡的重大秘密,真是步步悬念,扣人心弦。

舞后的归宿

舞后的归宿

三十年代的上海,一个风雨交加之夜,华丽的别墅中突然传出枪响,鼎鼎大名的“舞台王后”被杀,死者身上既有枪伤又有刀伤,显然凶手不止一人,一代神探霍桑神机妙算,终将这起双重谋杀案大白于天下……

唐宝记

唐宝记

文中述说一女尼,意外得一批珍宝异物,以为祥瑞,欲献于天子,中故事甚是曲折。最后果然为帝王所得,并以为瑞,将楚州安宜县改名为宝应县。

教观撮要论

教观撮要论

教观撮要论,四卷 宋佚名著,日本觉潭序,缺卷一、二,附顽空述三千说(后佚)。

盘山了宗禅师语录

盘山了宗禅师语录

四卷,清超见说,彻凡、心月等录,杨雍序,魏裔介序。南岳下第三十六世,嗣大博乾。卷首收序;卷一收滦州隆兖寺语录、住南台寺语录;卷二收住滦州万善寺语录;卷三收住盘山古中盘正法禅院语录、入室机缘、请益、问答机缘、开示、咐嘱;卷四收拈古、颂、行实;卷末附刊板四众。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四十册。

曹源道生禅师语录

曹源道生禅师语录

全一卷。全称曹源和尚住饶州妙果禅寺语录。宋代僧曹源道生撰,法嗣痴绝道冲编。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一册。辑录妙果寺上堂语、信州(江西上饶县西北)龟峰寺上堂语及小参、赞颂十首等。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