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
中国风俗史
《作者:张亮采》张亮采编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12年出版。中国近现代第一部风俗史著作。本书按照历史发展阶段,将上至远古下至明代这几千年历史划分为四个大的时期,在书中列为四编,编下各章即各历史时代。第一编,浑朴时代。为黄帝以前、黄帝至夏商、周初至周之中叶。第二编,驳杂时代。为春秋战国、两汉。第三编,浮靡时代(浊乱时代)。为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第四编,由浮靡而趋淳朴时代。为宋、辽金元、明。对于各代民俗事项的设置,本书原则是:风俗有为此时代所有,而为彼时代所无者,则仅著于此时代中。有为数时代所有,而非各时代所均有者,则仅著于数时代中,有为各时代所均有,而不必于各时代全列此条者,则仅著于一时代或数时代中。作者对于各代民俗事项的列取,也有自己的出发点,如: “各章列饮食、衣服、婚娶、丧葬等条,以觇奢俭。列忠义、名节、风节、廉耻等条,以励忠节。列诗歌、乡评、清议等条,欲据民情舆论,以知风俗之厚薄。列淫祀、巫觋二条,以醒时俗。”此外,书中各章之末的言语一节,搜集颇多。各章之首均有概论一节作综合叙述。本书在时代划分和民俗事项选订的科学性上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它作为早期编纂出版的一部中国风俗史的著作,在中国民俗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对于今天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金明馆丛稿初编
《作者:陈寅恪》古典文史论文集,陈寅恪著。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此书为陈寅恪文集之二,共收文20篇。《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将天师道与政治社会有关者,如汉末黄巾起义,西汉赵王伦之废立,东晋孙恩作乱,北魏太武之崇道,刘宋二凶弑逆等事,悉用滨海地域观念加以解释,以匡前人所不逮,立论颇为独到。《读哀江南赋》有感于自来解释此文,或诠古典或引时事而忽略当日之实事与“今典”,遂就此论证庾信作赋之直接动机及篇中结语特所致意之处。《论韩愈》仿僧徒诠释佛经之体,厘分六门以证韩愈在唐代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一曰建立道统证明传授之渊源;二曰直指人伦扫除章句之繁琐;三曰排斥佛老匡救政俗之弊害;四曰呵诋释迦申明夷夏之大阶;五曰改进文体广收宣传之效用;六曰奖掖后进期望学说之流传。是书较为重要的文章还有《魏书司马叡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支愍度学说考》、《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论唐代之蕃将与府兵》、《李白氏族之疑问》、《从史实论切韵》等。作者治学精审,学问通博,其考证方法不主要依靠版本的校勘或章句的训诂,而着眼于事物的相互联系,找出事物发展的过程,使考证立于更为可靠的基础。《金明馆丛稿初编》的许多文章便证明了这一点。
-
金明馆丛稿二编
《作者:陈寅恪》古代文史研究论文集。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0月出版。该书列为《陈寅恪文集》之三,由蒋天枢整理校勘。收录作者有关文学、历史、佛学等方面的论文共计58篇。这些论文大致可分为3组。《论李栖筠自赵徙卫事》、《李德裕贬死年月及归葬传说辨证》、《元白诗中俸料钱问题》、《顺宗实录与续玄怪录》、《魏志司马芝传跋》、《元代汉人译名考》、《几何原本满文译本跋》、《高鸿中明清和议条陈残本跋》和《吐蕃彝泰赞普名号年代考》等4篇蒙古源流研究的论文为一组,是史学论文。《武曌与佛教》、《禅宗六祖传法偈之分析》、《须达起精舍因缘曲跋》、《敦煌本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演义跋》、《敦煌本唐梵对字音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跋》等是一组有关佛学的论文。作者善于通过对个别字句或史实的解释,揭示一些人们认为平常而往往不予注意的社会现象或重大问题,常在他人不措意处作些细密的考证,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如《论李栖筠自赵徙卫事》一文,通过对李吉甫之父、李德裕之祖李栖筠当开元年间唐代极盛之世,忽然离弃祖宗历代旧居之地,而远迁汲县共城山,其中必有不得已之苦衷这一现象的考察,认为河北士族因胡族的入侵,已失去其累世经营的根据地,河北旧土在安史之乱后已沦为胡化藩镇区域,因此崇尚周孔文教的山东士人被迫迁居唐中央政府所在地长安或洛阳。李栖筠迁居后,为保持其社会地位,不得不举进士科,从而与其他高宗、武则天后新兴的士大夫阶级发生利害冲突,因而导致了山东旧族李党与新兴词科进士阶级的牛党长时期的争斗。由点及面,论证精密,令人信服。
-
逻辑
《作者:金岳霖》金岳霖著。原为清华大学讲义,1937年2月由商务印书馆收入《大学丛书》正式出版。1961年三联书店收入《逻辑丛刊》重印。本书约24万字,分为4个部分。第1部分介绍传统的演绎逻辑。认为逻辑学与知识论不能不分开,自数理逻辑发展以后,知识论与逻辑学开始慢慢地变成两种不同的学问。介绍了近代逻辑学家对直言命题所作的一些分析和一些新的补充,并用文恩图解分析了直接推理和三段论,指出传统逻辑里只有主宾词式的命题,范围狭而又太混沌,也没有包含关系命题和关系推理。第2部分是对传统逻辑的批评,提出主项存在问题,与此相关分析了5种不同的态度,从而指出传统逻辑中的对当关系、直接推论和三段论,有些是不能成立的。指出三段论是传统逻辑中最精细的一部分,能使初学者获得一种逻辑方面的训练,但存在分析欠精、欠妥,A、E、I、O在三段论中究竟是直言还是假言等值得讨论的问题。第3部分摘要介绍A.N.怀特海和B.罗素的《数学原理》第1卷中的逻辑系统,并附加了许多解释。第4部分的标题为“关于逻辑系统之种种”,讨论了逻辑系统的性质,如完全性、一致性和独立性问题等,并指出这3个性质之满足与否,似乎都只能从系统以外的方法表示而不能从系统之内的方法证明。
-
艺境
《作者:宗白华》宗白华著。1987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初版。分“意境”、“流云”两集。“意境”收作者自1920年起发表在报刊上的论艺文章、书信等55篇,论及中国艺术的审美特征、艺术的价值结构、文艺的空灵与充实、意境、诗歌和书法的空间意识等问题;“流云”收作者早年诗作60首,是作者对宇宙、人生的自觉探索和对艺境的哲理性在艺术上的体现。作者认为审美理想是理想的人格,把美与形象、心灵、世界、真善紧密结合在一起。“哲学求真,道德或宗教求善,介乎二者之间表达我们情绪中的深境和实现人格的谐和的是‘美’。”美的源泉是人类最深心灵与他的环境世界接触相感时的波动。美的踪迹要到自然、人生和社会的具体形象中去寻找。指出艺术是人类文化创造生活的一部分,其价值在美。艺术是形式价值(即美的价值)、描象价值(即真的价值和生命的价值)、启示价值(即心灵的价值)这三种主要价值的结合。形、情、景构成了艺术的三层结构。强调意境与人格涵养、禅境表现的关系,揭示中华民族审美过程的意象境界的秘密在于“化景为情,融情于景,境与神会,美在神韵”。艺术境界是人与世界的接触,以宇宙人生为对象,观赏其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心灵。“空白”是艺术意境的最高表现,是艺术意境的虚空要素所形成的结构。
猜你喜欢的书
马尔特手记
全名为《马尔特·劳里茨·布里格手记》,是奥地利诗人、作家里尔克于20世纪初历时六年(1904-1910)完成的笔记体小说。小说叙述一个出生没落贵族、性情孤僻敏感的丹麦青年诗人的回忆与自白,某种程度上即是作者自身的写照。小说由七十一个没有连续情节、不讲时间顺序的笔记体断片构成,这些断片因为共同的主题——孤独、恐惧、疾病、死亡、爱、上帝、创造等,集中表达了里尔克终生关注的各种精神问题,在精神暗流上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有机整体,被誉为现代存在主义最重要的先驱作品之一。
疑难急症简方
方书。清罗越峰辑。四卷。越峰,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幼承家训,素谙岐黄,学有渊源,行医历四十年。有感于疑难病症易为俗医所误,危急症不及延医,穷乡僻壤医药皆不易寻,乃广为搜辑各种急症简易之方。历十余年,将所得之方分别门类,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编辑成书。全书约十二万字。卷一为癫狗恶狗咬伤、毒蛇恶虫咬伤、食毒五伤等九类;卷二为胎、产、崩漏、吐血等二十四类; 卷三为中风、中气、泄泻、五淋等三十类;卷四为痘瘄、外科、杂症等七类。凡七十类。包括临床各科病症。所选方剂皆注明出处,方简实用,多系一、二味药物组成,药品易得,便于急救。卷四中药辨真假损益,论述有关药物辨别真伪法,对正确运用药物有一定帮助。可供临症参考。有光绪二十二年刊本,《珍本医书集成》本。
九天上圣秘传金符经
九天上圣秘传金符经,撰人不详,似出于宋元间。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经为选择日辰吉凶之书,内容可分三部分:第一《金符经》,言观星择日之术。谓天有九星(即妖星、或星、禾刀、煞贡、直星、卜木、角已、人专、立早),轮流值日。凡人家有起造、婚丧、迁徙、祭祀、出行等事,须慎择日辰,如遇吉星当值则万事如意,遇凶星则家破人亡。书中依六十甲子顺序排列每年十二月日历,标明每日当值星宿名称及所主吉凶。世人有事可查看日历,推算吉凶。 第二《诸葛先生万年出行图》,传为诸葛孔明所传。此图共三幅,皆为圆形日历表,标明一年十二月每日吉凶。人家行事可依此图选择吉日,回避凶煞之时。 第三,此书末杂抄短文数条,皆与推算日辰吉凶有关。
周易象旨决录
明熊过撰。七卷。《四库全书》本。此书大旨,颇取汉代《易》家重视《易》象之说,并对《周易》经传文字、音义多有考证辨析。《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是书据过《自序》,初名《易象旨》,后遂加‘决录’之名。案《三辅决录》,名始赵岐,而命名之义,古无传说。以意推之,盖定本之谓也。自序称:“初闻闽人蔡清善为《易》,购得其书,惟开陈宗义,不及象,于是稍记疑者为赘言。辛丑谪入滇,晤杨慎,劝成此书。”书主汉学,故以言象为主。所言皆于古有据。并据旧说证今文,证字一百零一,证音三十八,证句二十六,证脱字七十九,证衍文三十八,应移置的地方三十二,证旧以不误为误者三。所依据的有郭京所伪托之书,及吴澄所改本,但大多可信可据。
明末佛教研究
《明末佛教研究》所收四篇稿件,是对明末的居士佛教、禅、净、唯识,作了全面性的调查研究,所用的工力和时间,相当可观,对于资料的搜集、分类、研判,多半是在精读多读的方式下产生。明末佛教,在中国近代的佛教思想史上,有其重要的地位,上承宋元,下启清民,由宗派分张,而汇为全面的统一,不仅对教内主张“性相融会”、“禅教合一”以及禅净律密的不可分割,也对教外的儒道二教,采取融通的疏导态度。诸家所传的佛教本出同源,渐渐流布而开出大小、性相、显密、禅净、宗教的局面。到了明末的诸大师,都有敞开胸襟,容受一切佛法、等视各宗各派的伟大心量,姑不论性相能否融会,显密是否一源,台贤可否合流,儒释道三教宜否同解,而时代潮流之要求彼此容忍,相互尊重,乃是事实。是故明末诸大师在这一方面的努力,确有先驱思想的功劳。
根本大和尚真迹策子等目录
根本大和尚真迹策子等目录,一卷,日本禅证题记,编号二一六二。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