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作者:陈旭麓陈旭麓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系作者遗稿整理而成。是以社会史会通近代史的代表作,第一次把社会史的内容与近代通史研究融汇一起,着眼于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社会意识在重大政治事件和外来侵略、东西文化碰撞冲击下的轨迹、变异与回应,既复原重大事件如宗族、行会、人口、移民、帮会、习俗等内容之外,又把这些内容与经济结构、文化学术、价值观念、社会思潮等结合在一起,创造性地还原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成为深入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新起点,被史学界公认为权威之作与创新之作。获得中国图书奖、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等。

  • 孙子新研究

    孙子新研究

    《作者:李浴日民国时期孙子兵学研究著作。李浴日著。民国35年(1946)8月南京世界兵学社初版排印本;民国36年(1947) 2月南京世界兵学社增订再版本;又有1956年3月台湾世界兵学社排印本。此书主张对《孙子》持批判继承的态度,为了继承而批判,通过批判以求更好地继承。将《孙子》兵学初步归纳为先知、计划、自然、求己、全存、主动、利动、迅速、秘密和变化等十大原理,给人以新的启示。书中除直接引用英人贾尔思的《孙子》译文外,还大量援引日本军人和学者的《孙子》研究成果,而其研讨之结论则多归结于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军事理论观点。

  • 谈文学

    谈文学

    《作者:朱光潜论文集。朱光潜著。1946年开明书店出版。除《序》外,收文章18篇,“都是在抗战中最后几年陆续写成的”,多为作者“学习文艺的甘苦之言”。朱光潜认为,一切文艺的共同点是:“作者对于人生世相都必有一种独到的新鲜的观感,而这种观感都必有一种独到的新鲜的表现;这观感与表现即内容与形式,必须打成一片,融合无间,成为一种有生命的和谐的整体,能使观者由玩索而生欣喜。”(《文学与人生》)为了文学的健康发展,他反对文学上的种种低级趣味: 描写内容方面的侦探、色情、黑幕、风花雪月、口号教条;创作态度上的无病呻吟、油腔滑调、党同伐异、道学冬烘、涂脂抹粉(《文学上的低级趣味》上、下)。作者提倡作家要有人品、学识、技巧三方面的修养,并对“作文与运思”、“选择与安排”、“情与辞”、“想象与写实”等写作上的实际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在社会斗争剧烈的年代,他倡导文艺与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个说法虽不无偏颇,但他反对用“道德”的评价去代替“美感”的评价,却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 非古复古与科学精神

    非古复古与科学精神

    《作者:梁宗岱梁宗岱作,选自:《北碚文史资料》第4辑第424页。本文最先发表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学术季刊》一九四二年一卷一期(创刊号),经作者改动后,同年八月由广西华胥社出版。现据单行本校正及重排。本文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试去认识我们民族性一个基本弱点。其中所论列,没有一点不是一个稍微关心我国学术界和浅尝科学理论的人所能见到的,作者不过想加以比较系统和透彻的分析,使自己得到一个清楚的概念而已。<br/><br /> <br/><br />

  • 红楼梦魇

    红楼梦魇

    《作者:张爱玲古典文学研究专著,张爱玲著。台湾皇冠杂志社1977年出版。本书内容有:《红楼梦未完》、《红楼梦插曲之一——高鹗,袭人与畹君》、《初详红楼梦——论全抄本》、《二详红楼梦——甲戍本与庚辰本的年份》、《三详红楼梦——是创作不是自传》、《四详红楼梦——改写与遗稿》、《五详红楼梦——旧时真本》、书前冠有作者的《自序》。

  • 西方文学研究

    西方文学研究

    《作者:王国维论文集,王国维著,收录了王国维《莎士比(亚)传》《英国大诗人白衣龙(拜伦)小传》《英国小说家斯提逢孙(斯蒂文森)传》等西方文学家传记八篇。

  • 唐五代两宋词简史

    唐五代两宋词简史

    《作者:郑振铎郑振铎著,在本书中,作者从汉唐的乐府词开始,研究词学的发展。以中晚唐词、五代词、敦煌卷子中所见词和变文、北宋词、南宋词为脉络,梳理了词作为文学形式的产生、发展、极盛乃至*终形成固定体例的过程。每讲一个时代,作者都会引用大量词作,以形象细致的语言阐明各时期词风的不同,以及词在当时取得了怎样的新发展,又有何发展机缘,为读者呈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简史。

  • 中国的礼乐风景

    中国的礼乐风景

    《作者:胡兰成《中国的礼乐风景》是胡兰成晚年最重要的一部思想专著。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博士预言,中国文明将照亮21世纪。胡兰成自信惟中国文明的新生是二战以后世界的转机,中国文明的复兴可救产国主义社会之弊。“礼乐是人世的风景,乐是风,礼是景致。”胡兰成视野浩瀚,思想幽微。本书以“礼”、“乐”为纲,枝蔓到诸如东方(主要是中国、日本和印度)的文明制度、易经、宗教、革命、文学、音乐、书法、绘画、舞蹈……;西方的基督教文化、科学、文学、雕塑、绘画、歌剧、古典音乐、摇滚乐……它们各自的式样、行成和演变,以及相互间的影响和交融。这是晨钟之作,大义精微;这是常识之书,是普及文化、艺术的经典之作。胡兰成让我们重新建立华夏民族与中国文明的自尊自信,以传统文明之智慧救工业社会的种种弊端,再现新时代的礼乐风景。

  • 诗与真

    诗与真

    《作者:梁宗岱中国现代文艺论著。作者梁宗岱。本书与《诗与真二集》由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1935年先后出版。作者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富有深度地论述了西方文学,特别是德法文学及其代表人物(歌德、罗曼罗兰、梵乐希、韩波等)的创作;也从中探讨了一些艺术规律和艺术原则,如关于诗歌艺术的《论诗》、《象征主义》、《谈诗》,关于绘画艺术的《论画》,关于美学问题的《论崇高》等。作者具有比较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因而能够自由地中西参照,发现中西艺术发展的共同规律。并有意识地将这种研究成果用于评述中国现代文学艺术(以诗为主)的一些问题。许多结论至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此外,在平行的比较研究中适当融入历史研究的方法也是论著的一大特色。

  • 国防论

    国防论

    《作者:蒋百里1937年由上海大公报刊印出版。作者蒋百里,名方震,字百里,号澹宁,中国浙江海宁人。早年赴日、德学习军事,回国后历任东三省督练公所总参议、浙江都督府总参议、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等职,一生军事著述丰富。抗日战争前夕,作者把自己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以来有关国防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的论文和讲演稿辑录成此书。全书分别为国防经济学、最近世界之国防趋势、从历史上解释国防经济学之基本原则、二十年前之国防论、十五年前之国防论、中国国防论之始祖、现代文化之由来及新人生观之成立等7篇,约10万字。本书吸取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西方新的军事理论精华,着重阐述新的国防观念,呼吁建立生产、生活和作战相结合的生产国防。强调建军的目的在于抵抗外侮,反对“兵为私有”的军阀内战,视军队为进行战争、实行政略、维持国家生存的工具。本书认为当时世界新军事的主流是所谓全体战争,极力主张以义务兵役制代替募兵制,充分作好人力、物力的动员和组织,全面建设陆海空三军,以适应战争需要。并从中国当时的国情出发,提出了持久战的思想。认为面对强敌侵略,只有避免过早决战,逐步积聚力量,疲惫敌人,才是克敌制胜的唯一方法。本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研究国防问题的军事理论专著,见解独到,在国内引起较大反响。主要版本由台湾中华书局刊行,1962年版。

  • 孙子浅说

    孙子浅说

    《作者:蒋百里蒋方震、刘邦骥撰。1935年大中书局出版。作者在绪言中说: 《孙子》十三篇,自汉迄明,注者多达二十余家。传至今日的《孙子十家注》本,虽为善本,然“通训定声、引经据史,博瞻鸿富、灿然杂陈”,学者恒苦其汗漫无涯,莫得其纲,难寻其条目,初学者更是无所适从。鉴于如此状况,即以“言取其近,旨取其约”的原则编撰此书。该书将原著分门别类,提要钩玄。卷首对十三篇逐篇说明其要旨。如《计篇》为“论军政与主德之关系”;《作战篇》为“论军政与财政之关系”;《虚实篇》为“论虚实之至理”;《九变篇》为“论临机应变之方略”。同时,开宗明义,指出十三篇“以主德始,以妙算终,此《孙子》之微言大义也”。并以此为主线解说全书。在每篇标题之下,以简要的文字加以概说。如《计篇》,作者指出:“此一篇,论治兵之道,在于妙算,而以‘主孰有道’一句,为全篇之要旨。盖主有道,则能用正道,亦能用诡道,无往而不胜矣。所以篇末,即专重于妙算也。”又如《势篇》,作者指出:“此一篇,发明第一篇‘因利制权’及诡道之义也。财政外交均已修明,然后可言用兵。故首篇谓‘五校’‘七事’均已详备,然后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即诡道也。然诡道之界说有二,一曰奇正,一曰虚实,此篇专论奇正之诡道。以‘兵事不过奇正’一句,为一篇之纲领也。”

  • 吴组缃小说课

    吴组缃小说课

    《作者:吴组缃吴组缃先生是著名小说家和古代小说研究专家。1952年起,他在北大中文系先后主讲宋元明清文学史和中国小说史、《聊斋志异》《红楼梦》专题课等,并编有讲义。傅承洲先生重新整理了这些讲义,将其中从未发表过的《聊斋志异》专题讲义,及一篇吴先生已整理成文但未发表的《金瓶梅》论文,合为一集,以飨读者,并作为对吴先生的纪念。书中还附有吴组缃先生关于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及《儒林外史》等的论文六篇。

  • 文章作法

    文章作法

    《作者:夏丏尊夏丏尊、刘薰宇合著。6章。 1926年开明书店出版。对记事文、叙事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小品文的特点以及写作时的注意点,作了具体的说明。 记事文:将人和物的状态、性质、效用等,依照作者所目见、耳闻或想象的情形记述的文字,称为记事文。 叙事文:记述人和物的动作,变化,或事实的推移的现象的文字,称为叙事文。叙事文原和记事文一样,同是记述事物的文字,不过记事文以记述事物的状态、性质、效用为主;而叙事文以记述事物的动作、变化为主。所以记事文是静的, 空间的,叙事文是动的,时间的。 说明文:解说事物,剖释事理,阐明意象;以便使人得到关于事物、事理或意象的知识的文字,称为说明文。 议论文:发挥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的意见,以使人承认为目的的文字,称为议论文。……说明文的目的是在使人有所知,议论文不但要使人有所知,还要有所信。 小品文:从外形的长短上说,二三百字乃至千字以内的短文称为小品文。……小品文的内容性质全然自由,可以叙事,可以议论,可以抒情,可以写景,毫不受何等的限制。

  • 优生原理

    优生原理

    《作者:潘光旦《优生原理》于1949年4月由观察社出版。1981年11月天津人民出版社重刊。《优生原理》采用观察社初版。《优生原理》第二部分编入《优生与抗战》,原属《人文生物学论丛》第七辑,该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44年3月重庆初版,1947年6月上海初版。《优生原理》采用上海版。 书末附录的《优生学目录》未曾发表过,原为毛笔书写的手稿,从所列篇章可知作者曾构思编写这样的一部“优生学”著作。

  • 半农谈影

    半农谈影

    《作者:刘半农我国第一部摄影美学著作刘半农著。1927年10月由北京摄影社出版,1928年上海开明书店再版发行。2000年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特印本。20世纪初期,中国摄影很不发达,刘半农在本书中对自己和他人的创作经验进行了总结和阐发,既对当时种种摄影思想观点作了评论,又着重探讨了摄影艺术造型技巧的方法和规律,比较系统、全面而通俗。全书7章,为摄影正名,批驳了各种否定、贬低摄影艺术的论调,积极确立摄影艺术的独立性;提出“摄影分类说”,认为照相可以分为写真、写意和照相馆三大类,不同类型的摄影须用不同的法则,廓清了当时摄影创作中急需解决的一些认识问题;此外,就“美术照相”(即艺术摄影)这一类别,提出“意境说”(即有所立意)、“同情说”(即以情感人)和“造美说”(即营造美),并对用光、构图、影调等艺术形式和技术手法详细介绍,初步探讨了摄影美学的基本问题。《半农谈影》和《光社年鉴》第1、2集的两篇序言,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摄影艺术理论的代表著作,具有开拓性的历史意义。

  • 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

    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

    《作者:郑振铎早在20世纪20年代,郑振铎就开始关注和重视田野考古学。1928年,他编撰了《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早向中国学术界介绍世界考古重大发现的著作。本书是现代著名作家、学者郑振铎先生的重要作品之一,及时总结了国外自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重大考古发现,例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等重要遗迹的发现和发掘历程,资料详尽,条理清晰,文辞生动,具有很强的文化价值和可读性。

  • 中国乡村

    中国乡村

    《作者:萧公权《中国乡村》是萧公权先生多年心血研究的结晶,专门研究19世纪时期清王朝统治中国乡村的政治体系,特色在于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探讨清王朝对乡村政治统治体系的设置、理论和实际运作情况。全书共分为三大部分十一章。 第一部分专门探讨乡村地区的行政划分和基层组织划分,即研究村庄、市集、城镇的划分,保甲和里甲如何成立。 第二部分专门研究清王朝是如何设置乡村的统治体系,分别探讨了警察性的保甲制度、税收性的里甲制度、饥荒控制性的粮仓体系和思想统治体系的设置情况。 第三部分探讨了乡村政治统治体系的运作效果,分析了家族与这个统治体系的关系,以及乡村对它的行为反映。 本书已成为研究中国传统帝国对地方控制的经典著作。

  • 陈垣论文选集

    陈垣论文选集

    《作者:陈垣论文集,陈垣在元史、历史文献学、宗教史等领域皆有精深研究,留下了十几种专著、百余篇论文的丰富遗产。陈垣主要的著述有《元西域人华化考》《校勘学释例》《史讳举例》及《通鉴胡注表微》等,另有《陈垣学术论文集》行世。陈垣与陈寅恪并称为“史学二陈”,二陈又与吕思勉、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他的许多著作成为史学领域的经典,有些被翻译为英、日文,在美国、德国、日本出版,毛泽东主席称他是“国宝”。

  • 红楼梦新谈

    红楼梦新谈

    《作者:吴宓二十世纪著名红学家吴宓先生红学著述结集。吴宓一生钟爱《红楼梦》,在《红楼梦》传播普及和红学研究方面都做出过重要贡献。由于种种原因,他的红学著述此前并未系统整理出版。为了便于当代读者了解他的红学观点,我们尽力将他的红学著述汇为一辑。吴宓的红学观点,既见诸其所发表的论文、书评,也见诸其日记、书信,有些相近的观点在不同场合也会有不同的阐发。《红楼梦新谈》主体收录了吴宓有关《红楼梦》的论文、书评、讲义等,附录则摘录了其日记、书信中与《红楼梦》有关的文字,可以与主体文字相互补充。此外,吴宓曾想模仿《红楼梦》写一部理想小说《新旧姻缘》,但只发表了第一回。这是他受《红楼梦》影响进行的一种创作尝试,为便于读者从更宏观的层面了解他的红学观点,亦将其收入附录。

  • 西南联大国学课

    西南联大国学课

    《作者:汤用彤本书主题是“国学课”。书中收录了罗庸、汤用彤、冯友兰、闻一多、蒋梦麟等五位先生的文章。内容以“儒、释、道、法、名”五个方向,梳理国学的重要精神;第六章为蒋梦麟先生在昆明期间,有感于中西方文化碰撞,国家前途飘摇,写下的对国学和中华民族的思考。本书通过对国学知识的讲解及对国学的思考,来展现西南联大兼容并包、影响深远的通识教育。

猜你喜欢的书

马尔特手记

马尔特手记

全名为《马尔特·劳里茨·布里格手记》,是奥地利诗人、作家里尔克于20世纪初历时六年(1904-1910)完成的笔记体小说。小说叙述一个出生没落贵族、性情孤僻敏感的丹麦青年诗人的回忆与自白,某种程度上即是作者自身的写照。小说由七十一个没有连续情节、不讲时间顺序的笔记体断片构成,这些断片因为共同的主题——孤独、恐惧、疾病、死亡、爱、上帝、创造等,集中表达了里尔克终生关注的各种精神问题,在精神暗流上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有机整体,被誉为现代存在主义最重要的先驱作品之一。

疑难急症简方

疑难急症简方

方书。清罗越峰辑。四卷。越峰,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幼承家训,素谙岐黄,学有渊源,行医历四十年。有感于疑难病症易为俗医所误,危急症不及延医,穷乡僻壤医药皆不易寻,乃广为搜辑各种急症简易之方。历十余年,将所得之方分别门类,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编辑成书。全书约十二万字。卷一为癫狗恶狗咬伤、毒蛇恶虫咬伤、食毒五伤等九类;卷二为胎、产、崩漏、吐血等二十四类; 卷三为中风、中气、泄泻、五淋等三十类;卷四为痘瘄、外科、杂症等七类。凡七十类。包括临床各科病症。所选方剂皆注明出处,方简实用,多系一、二味药物组成,药品易得,便于急救。卷四中药辨真假损益,论述有关药物辨别真伪法,对正确运用药物有一定帮助。可供临症参考。有光绪二十二年刊本,《珍本医书集成》本。

九天上圣秘传金符经

九天上圣秘传金符经

九天上圣秘传金符经,撰人不详,似出于宋元间。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经为选择日辰吉凶之书,内容可分三部分:第一《金符经》,言观星择日之术。谓天有九星(即妖星、或星、禾刀、煞贡、直星、卜木、角已、人专、立早),轮流值日。凡人家有起造、婚丧、迁徙、祭祀、出行等事,须慎择日辰,如遇吉星当值则万事如意,遇凶星则家破人亡。书中依六十甲子顺序排列每年十二月日历,标明每日当值星宿名称及所主吉凶。世人有事可查看日历,推算吉凶。 第二《诸葛先生万年出行图》,传为诸葛孔明所传。此图共三幅,皆为圆形日历表,标明一年十二月每日吉凶。人家行事可依此图选择吉日,回避凶煞之时。 第三,此书末杂抄短文数条,皆与推算日辰吉凶有关。

周易象旨决录

周易象旨决录

明熊过撰。七卷。《四库全书》本。此书大旨,颇取汉代《易》家重视《易》象之说,并对《周易》经传文字、音义多有考证辨析。《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是书据过《自序》,初名《易象旨》,后遂加‘决录’之名。案《三辅决录》,名始赵岐,而命名之义,古无传说。以意推之,盖定本之谓也。自序称:“初闻闽人蔡清善为《易》,购得其书,惟开陈宗义,不及象,于是稍记疑者为赘言。辛丑谪入滇,晤杨慎,劝成此书。”书主汉学,故以言象为主。所言皆于古有据。并据旧说证今文,证字一百零一,证音三十八,证句二十六,证脱字七十九,证衍文三十八,应移置的地方三十二,证旧以不误为误者三。所依据的有郭京所伪托之书,及吴澄所改本,但大多可信可据。

明末佛教研究

明末佛教研究

《明末佛教研究》所收四篇稿件,是对明末的居士佛教、禅、净、唯识,作了全面性的调查研究,所用的工力和时间,相当可观,对于资料的搜集、分类、研判,多半是在精读多读的方式下产生。明末佛教,在中国近代的佛教思想史上,有其重要的地位,上承宋元,下启清民,由宗派分张,而汇为全面的统一,不仅对教内主张“性相融会”、“禅教合一”以及禅净律密的不可分割,也对教外的儒道二教,采取融通的疏导态度。诸家所传的佛教本出同源,渐渐流布而开出大小、性相、显密、禅净、宗教的局面。到了明末的诸大师,都有敞开胸襟,容受一切佛法、等视各宗各派的伟大心量,姑不论性相能否融会,显密是否一源,台贤可否合流,儒释道三教宜否同解,而时代潮流之要求彼此容忍,相互尊重,乃是事实。是故明末诸大师在这一方面的努力,确有先驱思想的功劳。

根本大和尚真迹策子等目录

根本大和尚真迹策子等目录

根本大和尚真迹策子等目录,一卷,日本禅证题记,编号二一六二。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