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恨水

- 姓名:张恨水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江西
- 出生日期:1895年5月18日
- 逝世日期:1967年2月15日
- 民族族群:
张恨水(1895年5月18日-1967年2月15日),原名心远,笔名恨水,安徽潜山县人。1895年5月18日(清光绪二十一年四月二十四日)出生于江西。其父早年在江西做税务小吏,张恨水的童年是在江西度过的。他七岁入塾。十一岁开始读小说,《残唐演义》、《三国演义》都偷着看,看得津津有味,是个小说迷,还喜欢读《千家诗》。十三四岁时,什么小说都读,不但读本文,而且读批注。小说中风流才子、高人隐士的行为,给了他很大的影响。十五岁时,家里请了一位先生教他读书。这位先生是不应科举、不做官的。这种作风,又给了他很深的印象。因之他对于传统的读书做官之说,素来鄙笑。
1910年秋,张恨水进入南昌大同小学堂,开始受到新式教育,读新书,看报纸,“一跃而变为维新的少年”。但他依然日夜读小说,依然爱读风花雪月式的词章,“这两种人格的溶化,可说是民国初年礼拜六派文人的典型”[1]。他读《西厢记》,学会了许多腾挪闪跃的笔法。一年后,他考进南昌甲种农业学校。学校里数、理、化功课逼得很紧,他只有在假期中看小说。这时,他已改变过去把看小说当作看故事消遣而作为文艺欣赏,而且兴趣很广泛,既欣赏《小说月报》上翻译的短篇小说,又陶醉于词章小说《花月痕》上的诗词小品,乃至于各章回目。
1912年秋,张恨水因父亲去世辍学,随家人回到老家潜山,终日读书吟诗。次年春天他去上海,不久考入苏州蒙藏垦殖学校。这所学校因为经费不足,常常停课,他乘机大读《随园诗话》、《白香词谱》、《全唐诗》等,还写过两篇短篇小说,投寄《小说月报》。这两篇小说虽然没有刊登,却收到编辑恽铁樵鼓励他的复信。他晚年说,这封复信“对我的鼓励却很大,后来我当了五十年的小说匠,他的这封信是对我起了作用的”[2]。
垦殖学校是国民党办的,曾经参与反对袁世凯的活动,“二次革命”失败后被解散。张恨水家庭经济困难,不能继续求学,又回到潜山老家,闭门读书。夏天晚上蚊子咬,他把双腿泡在水桶里苦读。还模仿《花月痕》的形式,撰写了他的第一部长篇白话章回体小说《青衫泪》。故事是虚构的,每回里都插进些词章。当时他还不懂词章,只是根据《随园诗话》、《白香词谱》写诗填词,偶用几个典,也无非是耳熟能详的字句。
1915年春,张恨水离家外出谋生,在汉口一家小报馆里当过编辑,写点杂文;在剧团当过临时演员;还流浪江南一带卖过药,也试写过几篇小说。这段挣扎在饥饿线上的生活,使他对世态人情有许多感受,为后来写作打下了生活基础。1918年春季,他经朋友推荐,到芜湖《皖江报》任总编辑,每天写两个短评,编一版副刊,暇时写小说。他给《皖江报》写过一篇长篇连载《皖江潮》,给上海《民国日报》写了《真假宝玉》和《小说迷魂游地府记》两篇短篇小说。这是他正式写作章回小说的开始。
五四运动爆发后,张恨水感到非常兴奋。他后来回忆说:“那时我们没有什么明确的政治观点,可是有一颗爱国的心。看见别人示威游行,我们三两个人,手上拿了小旗子,站在报馆门口,跟着喊口号。在我的创议和主持下,在报上办起了周刊一类的东西。”[3]正当运动高潮时,他因事到上海,亲眼看见那里如火如荼的群众运动,心情激动,因而十分向往北京的革命和学术气氛,加上朋友的鼓励,决心到北京上大学深造。当年秋天到北京,在上海《时事新报》驻京记者秦墨哂那里帮助处理新闻材料,工余苦攻《词学全书》,学习填词。北京《益世报》总编辑成舍我看到他填的词,大为欣赏,辗转托人把他请到《益世报》当编辑。两人常在一起饮酒吟诗,互相唱和。1924年4月,成舍我在北京创办《世界晚报》,张恨水到该报主编副刊《夜光》,并为该报撰写长篇连载小说《春明外史》,每天刊登五六百字,直到1929年1月才登完,全篇约一百万字。
《春明外史》是张恨水的著名长篇小说之一。小说的主角是新闻记者杨杏园,以他的恋爱故事为线索,旁及各个阶层的人物,对20世纪20年代北京官场和社会的种种怪现象,进行辛辣的嘲讽,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半封建制度的罪恶,是一部谴责性小说。全书穿插许多诗词,特别是每回的回目,用辞藻丽工整,很为人所称道。不少人认为书中人物都有所指,当时就有人索隐。《世界晚报》因连载《春明外史》,发行量大大增加。北京几家大报纷纷来请张恨水写连载小说,他就同时给《益世报》、《晨报》写小说《京尘幻影录》、《天上人间》。这两篇都是随想随写,随写随登,为的是多拿稿费。1925年,他开始写《金粉世家》,在《世界日报》上连载,1932年才刊完,全书亦近一百万字。
《金粉世家》也是张恨水的名著之一。它写的是一个所谓金铨总理一家悲欢离合的故事。全书以金铨的小儿子金燕西和一个小康人家的女儿冷清秋为主角,以他们的恋爱、结婚、反目、离散为线索,写这个总理家庭成员的骄奢淫逸,以及他们之间的钩心斗角,暴露北洋军阀政府中官僚荒淫无耻的面貌。全书人物一二百,精心布局,情节曲折,大大投合了当时社会上一般小市民阶层之所好。尤其是妇女,包括老太太在内,最爱看这部小说。直至若干年后,还不断有读者跟他议论《金粉世家》中人物处理的问题。
《春明外史》和《金粉世家》相继在报纸上连载后,张恨水名声大噪,全国许多报刊和出版部门约他撰写小说的书信纷至沓来,大有应接不暇之势。1929年他开始为上海《新闻报》撰写《啼笑姻缘》。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可以说是他一生中写作最忙碌的时期。他每天同时为六七家报刊写连载小说,平均一天差不多要写五千字。《啼笑姻缘》也是以爱情故事为线索,写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大学生樊家树和北京唱大鼓书的姑娘沈凤喜相爱,被一个军阀拆散,最后沈凤喜被逼致疯的故事。在《新闻报》连载后,轰动一时。解放前该书前后印过二十版以上,印数近十万册,还被搬上银幕和舞台,在社会上颇有影响。因为故事的矛头是指向北洋军阀的,许多人索隐,说某某是影射某人,甚至引起过某人的误会,张恨水差点被抓起来。故事的背景是北京天桥,张恨水曾经一连好多日子出入那里,为他塑造的人物搜集素材,还结交过各阶层的朋友。
“九一八”事变后,张恨水鉴于民族危机严重,激于义愤,开始撰写抗战小说,以唤起人们抗敌御侮的决心。但当时国民党政府不许公开反对日本,他的小说也就只能“吞吞吐吐”,不能畅所欲言。他的第一部抗战小说是《热血之花》,写的是我国人民和海寇的搏斗,以海寇喻日本帝国主义。接着写《东北四连长》,是东北抗日御侮的故事,其中三位连长在长城外牺牲。他的目的是想藉此讽刺当时南京方面消极抗战的大人物。1932年他出版短篇小说集《弯弓集》,“都是些鼓吹抗战的文字”。他在序言中说:“吾固以作小说为业,深知小说之不以国难而停,更于其间略进吾一点鼓励民气之意,则亦可稍稍自慰矣。”
1934年5月,张恨水到西北游历,耳闻目睹了民间疾苦,思想起了很大的变化。从西北回来后,他接连写了两部“描写西北那些惨状”的小说:《燕归来》、《小西天》,分别在上海《新闻报》和《申报》上连载,引起了人们对西北情况的关注。
1935年秋天,张恨水应成舍我之邀,到上海担任《立报》副刊《花果山》的编辑,约期三个月。期满拟回北平时,值华北危急,他已被日本侵略者列入北平文化界人士黑名单,不得已转道南京。次年4月,他出资和张友鸾创办《南京人报》,任社长兼编副刊《南华经》,并为该报写两篇连载小说:《鼓角声中》,写受日本帝国主义威胁的北平,是抗战小说;另一篇《中原豪侠传》,是武侠小说。同时他还写了几部连载小说:上海《新闻报》的《夜深沉》,《申报》的《换巢鸾凤》,《晶报》的《锦片前程》,《立报》的《艺术之宫》。当时《中央日报》的总编辑周帮式再三邀他写稿,他写了一篇义勇军的故事《风雪之夜》,在该报连载四五个月后,“奉命停刊”。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张恨水和报社职工为了抗战,坚守岗位,“咬着牙齿”将《南京人报》办下去。直至11月南京沦陷前夕才停刊。次年1月张恨水携带家眷到重庆,在《新民报》工作,编副刊《最后关头》,并为《上下古今谈》专栏写散文,内容多半是讽刺国民党统治的种种黑暗。为了躲过重庆当局的新闻检查,他常常采取影射的手法。他说:“社会上每有一个问题发生,我就在历史上找一件相近的事谈,或者找一件大自然的事物来比拟”,“而《上下古今谈》当时能被社会注意,就在这一点”[4]。他几年中写了一千多篇,约上百万字。
抗日战争时期,张恨水还写了将近三十部小说,其中以《八十一梦》最有代表性。《八十一梦》是一本寓言体小说。他以第一人称写了十几个梦,各梦自成段落,以荒诞不经的寓言,揭露国民党官僚豪门的贪污腐败和投机商人的巧取豪夺。其中《忠实分子》一篇,写一群鸡狗通过钱眼登天,钱眼的横额上有“孔道通天”四个大字,直接讽刺了当时“四大家族”之一的孔府,以致他几乎被国民党特务投入监狱。《八十一梦》是抗战时期销数最多的一本书,延安曾翻印。1942年秋,周恩来在重庆会见《新民报》编辑部工作人员,张恨水在座。周恩来针对《八十一梦》说:“同反动派作斗争,可以从正面斗,也可以从侧面斗。我觉得用小说体裁揭露黑暗势力,就是一个好办法,也不会弄到‘开天窗’。恨水先生写的《八十一梦》,不是就起了一定作用吗!”[5]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春,张恨水回到北平,担任《新民报》北平版经理,兼编副刊《北海》。当时社会上流传国民党接收大员“五子登科”之说,即这些人不择手段地攫取房子、金子、女子、车子、票子等。他耳闻目睹,不胜愤慨,1947年写了一部《五子登科》的小说,揭露国民党官僚政客的贪污腐化。1948年秋天他辞去报社职务,专事写作。到北平解放前,共写中、长篇小说十四部,先后在北平和上海的报纸上连载。其中《五子登科》直至1956年始续完,也有几篇以后未续写下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恨水被聘为文化部顾问,1959年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他于1949年夏患脑溢血,一度瘫痪在床,经多方治疗,病情渐渐好转,恢复了部分写作能力。1954年后,他根据民间传说改写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秋江》、《孔雀东南飞》等,还应中国新闻社之约,为海外侨胞写了《重起绿波》、《男女平等》、《凤求凰》等小说。为描绘北京城郊变化,他写了一组《冬日竹枝词》。为了写好这组词,他逐一观看了北京十三个城门附近的变化。
1967年2月15日,张恨水因病在北京去世。
猜你喜欢的书
穿羊皮大衣的男人
在众目睽睽之下发生了一起奇案,凶手是个穿羊皮大衣的男人,他突然不翼而飞。他究竟是谁?
黄箓九阳梵炁灯仪
《黄箓九阳梵炁灯仪》,撰人不详。约出于宋元时。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威仪类。此篇为道教灯仪之一,用于超度亡灵。行道者设斋燃灯,供奉太乙救苦天尊、九天生神上帝、九阳梵气天君、九州神君、九幽地狱冥官等神灵。依次向九方礼拜赞颂,念诵《九天生神宝章》,祈求九阳梵气普照九幽地狱,使亡魂拔度升天,并祈愿自身得道升仙,免堕地狱。
洞神八帝元变经
洞神八帝元变经,道教经名,又作《洞神八帝玄变经》,撰人不详,盖为六朝时作品,系洞神部古经之一。明《正统道藏》录为一卷,收入正一部。经文前有作者自序称:魏永平元年(508年),有仙人传授刘助召役八帝之术,后由沙门惠宗撰文传世,神图药物不过三纸,悉改换药名,令人不识,又与本草殊为乖背。作者研磨斯文,寻访先达,得此术要诀,遂演为此书。书取《易》「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之意为名。全书分十五篇,言召役八大鬼神以预知吉凶之术,篇目依次为:提纲纪目、神图行能、论时节要、禹步致灵、服符见鬼、饵药通神、神室虚所、术人服膳、斋中供洁、布坐奠肴、征验见形、浅取轻用、持神驭伏、诫身保命、先达己验。经文称:八大鬼神皆为南斗史佐,列宿群神,各于有为直日,来下人间,遍游于世,营护学道之人远祸得福。书中有〈提纲纪目〉篇,槪述修行此术之要旨;〈神图行能〉篇,列举各大鬼神之图像、名字、职司及冠服等。其余十三篇分别叙述召役八大鬼神之法术、禁忌及其效验。所列十五篇目全书大抵阐述道教早其道术降真致灵之事,兼及具体方法,如存思、禹步、服符、饵药、服食、斋戒等。
河间传
唐文。柳宗元作。宋王楙《野客丛书》云:“客或讥原涉曰:‘子本吏二千石之世,结发自修,以行恶推财礼让为名,正复雠取仇,犹不失仁义,何故遂自放纵为轻侠之徒乎?’涉应曰:‘子独不见家人寡妇邪?始自约敕之时,意乃慕宋伯姬及陈孝妇。不幸为一盗贼所污,遂行淫佚,虽知其非礼,然不能自还。吾犹此矣’。此柳子厚《河间传》之意也。”黄震说:“志贞妇一败于强暴,以计杀其夫,卒狂乱以死。子厚借以明恩之难恃。愚以为士之砥节砺行,终不免移于富贵利欲者多矣。正当引以自戒,而不必计其恩之可恃否也。”今人孙昌武说本文乃“虚构”之作,已不是史传,“包括着政论、寓言、小说等多种因素”。通过河间妇的形象,“影射当时士人操守败坏,朋友之恩难恃,君臣之际可畏,也是寄托了对现实的感慨的”(《柳宗元传论》)。本文描写细致,情节曲折,刻划人物的音容笑貌,描绘人物的行动和场面十分生动。内容上虽有不堪入目之处,但在艺术描写的技巧上很突出。
江苏省通志稿货殖志
宣统元年(1909)始修,由江苏通志局主持,缪荃孙任总纂。货殖志。江南通志货殖为食货之一目,今之实业日以发达,金融动关国计民生,自宜专立。农、林、矿、工、商业、物产皆不可略,列其根柢,俾可推广。
叶衣观自在菩萨经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佛住极乐世界,金刚手菩萨,启请观世音菩萨说叶衣观自在菩萨陀罗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