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论

  • 景景室医稿杂存

    景景室医稿杂存

    《作者:陆锦燧中医,医话,陆晋笙撰,刊于1932年。本书收载陆氏医论六十余篇,对不少学术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如药对证,虽和平之品大病亦可奏效,邪未清不可补,治病宜先治其实等。后半部分收集作者所写医著序文六十篇。

  • 留香馆医话

    留香馆医话

    《作者:佚名医话著作。1卷。华国振撰,华国振生平履历不详。约成书于1930年以前。该书为作者读书、诊病笔记。内容包括:认清病名、读古人书、疾病特点、辨证施方、用药如用兵、煎药之法等医话77篇。所论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主,兼及内科杂病,并对世间之巫师邪术予以批判,颇多精辟见解。书末附治疗咳血、神昏谵语、泄泻、湿温等证医案15条。现存1930年石印本等。

  • 素轩医语

    素轩医语

    《作者:佚名医话著作。1卷。成书于1933年。近代邵餐芝编著,邵餐芝生平履历不详。本书系邵氏学习与研究中医名著心得之辑录。全书共载医论五十六篇,对《内经》、《伤寒论》中有关条文进行考究,辨别《伤寒论》中有关温病的脉证、治法及禁忌,并试以西学解释中医理论。<br/><br />

  • 存粹医话

    存粹医话

    《作者:陆锦燧医案医话类陆晋笙。陆晋笙(字锦燧)等撰。成书于1919年。本书卷一、卷二名为《存粹社医报》,卷三更名为《存粹医话》。

  • 客窗偶谈

    客窗偶谈

    《作者:沈明宗清沈明宗(生卒年不详)撰。沈明宗字目南,号秋楣,檇李(今浙江嘉兴西南)人。少年时曾学禅宗,兼通医学,为清初名医石楷临初先生高徒。沈氏对仲景之学深有研究。《客窗偶谈》,皆为答客问,认为论医学必明人身脏腑,应乎天时、地理、五运、六气,论虚劳之病,以清心为主,论四十九难有正经自病,有五邪所伤。诸篇皆探源“灵素”,自有心得。有康熙三十二年(1693)以宁堂刻本。

  • 怡堂散记

    怡堂散记

    《作者:许豫和医话。清许豫和撰。二卷。豫和有《小儿诸热辨》已著录。是书乃就平日所集读书心得、诊治杂记整理而成。刊行于乾隆五十年(1785)。约三万言。卷上论述风痰、惊风发搐、发热不退、吐泻、时痢等儿科证治,并附医案三十余则,以惊风、温热证治为多,对妇科等成人疾病亦有论述。并论医家必读全经始知治法、诊治杂言等。卷下载秋伤于湿辨、肝藏魂肺藏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等篇阐述医理。所论与临证密切结合,遵《内经》、《伤寒论》之经旨,对儿科证治尤多阐发。有嘉庆二年(1797)刊本,同治十一年(1872)重刊《许氏幼科七种》本。

  • 慈济医话

    慈济医话

    《作者:佚名二卷。孙子云撰。孙子云民国人,生卒年不详。生平履历不详。成书于1924年。本书为孙氏“平日讲医余谈,门人所窃闻而手志者”。卷一阐述学医首要在读《本经》、《内经》,认为全属脾胃,病者皆由土而生,土不生金,金不克木,故治病当先以治胃养肺和肝为主;继载三十余种内科杂证的病因机制及简易疗法。卷二为孙氏讲义,载《本经》、《内经》二经注解摘要、阴阳五行、脏腑八卦与防病治病之关系,并以问答形式对三十多种病证设论辨难,既究病源,兼评治法。现存1924年、1927年北京实善社排印本。

  • 生生堂治验

    生生堂治验

    《作者:佚名日本中神琴溪撰写、门人小野匡辅编,医话,成书于日本享和三年(1803)。上卷载有两目生翳、妊娠、水肿、癫狂、腹痛、身发奇痒等七十六则病案;下卷录背痛肢挛、脚气、反胃、杵伤、耳聋等七十七则案例,涉及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各科一百余种病证。本书除详细述辨证、治方用药外,还善用针灸和其他外治之法,对临床证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建殊录

    建殊录

    《作者:吉益东洞《建殊录》由东洞之门人岩恭敬甫将其师“临床治验卓绝者,辑成一书”。刊于日本宝历十三年(1763)。《建殊录》全书荟萃了吉益氏父子俩毕生的医疗学术经验,对后世医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琉球问答奇病论

    琉球问答奇病论

    《作者:曹仁伯 医论。清曹仁伯撰。一卷。仁伯有《琉球百问》已著录。琉球吕凤仪以临证中所遇到的疑难证治设问,仁伯一一作答,积而成帙。成书于咸丰九年(1859)。载脾湿、肝气内郁、水饮挟热、时邪风毒、痘疹、痢、胎毒、偏枯、奔豚、妊娠惊风、马鼻风、疳积等证,凡二十九则问答,约近万字。问者详叙所治医案与预后,并提出问题;答者就该证之病因病机,指明正确辨证要点与治疗方法。提倡从病源着想,辨标本,明阴阳、寒热、虚实,重治其本。所论切合实际,强调辨证与灵活施治,不拘于成方。文辞简练,近似病例分析,可供临床参考。有一九二三年《三三医书》铅印本。

  • 医林琐语

    医林琐语

    《作者:陆懋修清代医家陆懋修所著的一部医学随笔集,成书于光绪年间。全书内容广博,涵盖医理探讨、临床经验、药物辨析、医史评述及医德教育等方面。陆懋修在书中力倡“伤寒为百病之祖”的学术观点,推崇张仲景《伤寒论》,主张以六经辨证为纲领诊治疾病,反对滥用温补时风。他对历代医家如朱丹溪、李东垣等的学说多有评议,既肯定其对医学发展的贡献,亦批判后世对其理论的误读与滥用。书中还记载了大量临证验案与用药心得,尤其对温病与伤寒的鉴别、脉诊要诀、药物配伍禁忌等论述精辟。文字简练而意蕴深刻,既展现其深厚的古典医学根基,又体现严谨的实证精神。

  • 医粹精言

    医粹精言

    《作者:徐延祚医论。清徐延祚撰。四卷。延祚有《医意》已著录。此书成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载论凡八十四篇,约四万余言。不分类别,论述医道之重要、博闻强记、读书临证、审病须精、考证度量、医医说、四大家辨等理论问题。但其大部分内容论述临床辨证施治与方药,如论治病不出气血痰瘀、郁无虚病、用药分量法则等,对内、外、妇、儿各科中一些重要证治作了专题阐述,或论医籍医象,或论脉理脉表、病因病机、辨证施治,或专论方药,并载案十数则。内容丰富,除个别辑自他书外,多为经验心得。如“外治须知”篇按三焦分治疾病,载有按摩、鼻、嗅、敷贴、薰、熨、坐、烘、暖等外治法,简便易行。书中所论,贯通古今,厘正沿误,宗于经旨,且多有发挥。有光绪二十二年奉天 《铁如意轩医书四种》本。

  • 青囊琐探

    青囊琐探

    《作者:片仓元周医话著作。2卷。日本片仓元周撰于享和元年 (1801年)。此书着重阐述临床见闻,备载奇疾异治及验方,内容颇为赅博。上卷医论为主,下卷医方较多。现存享和元年日本静俭堂木刻本及 《皇汉医学丛书》本。

  • 医断与斥医断

    医断与斥医断

    《作者:佚名 医断,医论著作。日本鹤冲元逸编于日本延享四年 (1747年)。编者汇集其师吉益东洞之医说辑成此书。内容包括“死生”、“元气”、“脉候”等37篇论述,多有独特见地。如文中云: “阴阳者天地之气也,无取于医矣。”又认为《素问》、《灵枢》、《难经》 乃后人托名之伪作。此书问世后,因学术见解不同,吉益东洞又一弟子烟惟和继作《斥医断》,评述该书之误。 斥医断,日本畑惟和(柳安)撰于日本宝历十二年(1762年)。作者针对《医断》悖理之处予以辨斥,认为鹤冲元逸所编吉益东洞《医断》,摈医经、弃阴阳、变古今不移之道,乃异端之说。全书共43论。现存日本宝历十二年(1762年)刻本和其他多种刻本,后收入《皇汉医学丛书》。

  • 医賸

    医賸

    《作者:丹波元简日本丹波元简著,系编者于日本天明八年(1788)时笔记,刊行于日本宽政七年(1795)。三卷附录一卷,上卷载神农尝药、先天后天、三阴三阳等四十四条;中卷载病分左右、草子、吹霎、病从口鼻入等八十二条;下卷载紫色、鹘突、药用后窍等三十六条。附录有募原考、铜人图经考、屠苏考、梅雨考、冬虫夏草考、吸毒石考六条。现存日本宽政七年聿修堂刻本、日本文化六年(1809)东都青云堂刻本等,另见《聿修堂医书》《皇汉医学丛书》,通行本为清光绪十年(1884)杨守敬汇印聿修堂医学丛书本。

  • 医易通说

    医易通说

    《作者:唐宗海医学理论著作。2卷。清唐宗海 (容川)撰。刊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作者以为 《易经》 开物成务,无一语托诸空谈。遂于《易》道见有合于医理者则引申之而为医学探源。上卷演先天八卦,将太极生两仪而有阴阳。从而阐明“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更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五方即如河洛之数,且将世界五方配之以应黄赤白黑诸人种。下卷演后天八卦以配人身五脏五体,并附仲景六经之说。更演重卦六十四以阐造化参杂、万物错综之理。而所言先天后天,不过造物先后之序。先天于母腹,以脐为呼吸;后天出母腹,以鼻为呼吸。故先天为体、后天为用,先天八卦主气,后天八卦主运。且以七八为少女少男之数,以阐《上古天真论》中男女生理之发展。以十二消息卦(辟卦)应十二月十二经阴阳之消长,此皆以《易》言医,阐明其医、《易》汇通之理。书中或有《易》说联系现代科学附会之论。现存宣统元年(1909年)成都文伦书局排印本。

  • 医贯砭

    医贯砭

    《作者:徐大椿二卷。清徐大椿撰。徐氏针对明清温补之风盛行,择赵献可《医贯》背理之处详加辨析,予以贬斥。明赵献可推崇薛己的温补学说,作《医贯》阐述薛氏《医案》之说,其书以命门、真水、真火为主,以八味丸、六味丸通治各病,徐氏认为极其偏颇驳杂,作此书一一驳斥。书成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徐氏对于仅有十万余言的《医贯》,作三百一十六处批注。对其重用温补和忌用攻下的治疗理论,提出截然不同的学术见解。主张辨证论治,不可拘泥一、二种温补之方,要因人因证而异。揭露庸医习用补药成风之害,疗疾必须审证求因,精确辨证,甚为可取。如书中考证八味丸即《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为后汉张机之方。徐氏之论亦有独到之处,但言词过激,辱詈太多,且逐字逐句索求瘢疵,未免过于求全。如称《医贯》为“邪说”等。有《徐氏六种本》,乾隆间丰松斋刻本,同治十二年(1873)湖北崇文书局重雕本。

  • 丛桂偶记

    丛桂偶记

    《作者:原昌克医话著作。2卷。日本原昌克(子柔)著。刊于日本宽政十二年(1800年)。此书系作者将其平日医学见闻汇编而成。原昌克之书斋名丛桂亭,故以“丛桂”为书名。此书论述伤寒、中风、梅毒、水肿、乳痈、怪产、痘疮、食菌中毒诸病证治。对古书中蛊病之症状、病因亦予考证。书中并论述曼陀罗花、黄龙汤、牛黄清心丸等药物与治方,指出所谓“广东人参”实即止血药三七。作者阐论毒药疗疾之理。介绍张仲景、扁鹊事迹,对张仲景氏出任长沙太守事提出质疑。现存初刻本、《皇汉医学丛书》本等。

  • 医余

    医余

    《作者:尾台榕堂《医余》三卷,东医尾台逸士超著,分命数、养生、疾病、治术四篇。自汉史至诸子百家、有言涉医者,分类选录,遇会意处,加以评语,附以笺注。不但为医家必读之书,亦系儒家参考之籍。曩昔医儒本不分途,即降至近世,如徐灵胎、陈修园辈,胥于文学具有根柢,盖胸无点墨者决不能读岐黄、仲景之书,不读岐黄、仲景之书,讵可悬壶问世?然则吾同道乌得屏儒家言而不寓目哉?

  • 医辨

    医辨

    《作者:王肯堂医话,明朝王肯堂撰,成书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该书上卷列中风、虚劳、水肿、胀满等十七证,中卷列伤饮食,中寒、伤暑、伤湿等二十四证,下卷列吐血、溲血、眩晕、惊悸恐等二十六证。现存日本元禄五年(1692)刻本,藏于上海图书馆。

猜你喜欢的书

反与正·婚礼集·夏

反与正·婚礼集·夏

加缪最重要的随笔代表作。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康熙永定县志

康熙永定县志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增补 ,十卷,卷一(缺) ,卷二 封 域 志 ,卷三 营 建 志 ,卷四 学 校 志 ,卷五 赋 役 志 ,卷六 秩 官 志 ,卷七 选 举 志 ,卷八 人 文 志 ,卷九 兵 制 志 ,卷十 续 增 。

重订灵兰要览

重订灵兰要览

综合类医书。王肯堂撰。本书选载王氏有关各科病症主治四十三篇医论,皆系其平素读书心得,随笔记录之得意力作。其论说诸证,发明病机,辨白证治,或宗溯经旨,阐微析奥,或斟酌各家,剖判得失,并记述己验,以为临证指归。书中征引晋唐宋元以来医家名言二十余家。据书首殷仲春序及卷中“己卯秋(明万历七年)始晤缪仲淳于白下”等记述,其成书约在明万历中(1602--1613)。书成未刊,清顾金寿谓其于道光庚辰道光纪年始于辛巳,似为嘉庆庚辰之讹,即1820年,从王九峰处录得副本,再加评订,题名《重订灵兰要览》刊刻。然流传颇鲜,迨1923年裘吉生辑刊《三三医书》,始得广传。

大六壬苗公射覆鬼撮脚

大六壬苗公射覆鬼撮脚

十二时照显变化论
神后属子,其数九,其味咸,在女虚危三宿之位。
子加日,乘天后乃小女。
子加小吉,见土为老妇。子乘六合为小妇一云匪妇。
丑加子加日辰为公婆。子作太阴为婢妾。子作太常为妯娌。酉加子上为孀妇。

留东外史

留东外史

章回小说。近代向恺然著。十集一百六十章。叙湖南湘潭人周撰,幼失怙恃,为叔父收养。早年骗得同学杨某推荐信,成为官费留日学生。回国后,任岳州镇守府副官。由于不务正业,被镇守使免职。周设计再次以官费留日,结识一伙歹徒无赖,坑蒙拐骗,无恶不作。后投靠袁世凯,充当特务。同乡会憎恶其行径,议决并报湖南留日学生监督处,取消其公费,勒令回国。周回国后作恶多端,被程潜以间谍罪枪决。作品意在“与恶党宣战”,在同类题材中,实属罕见。为鸳鸯蝴蝶派社会小说代表作之一,与李涵秋之《广陵潮》同负盛名。有民国五年(1916)上海民权出版部初版铅印本,至民国十三年,已印至第四版。近有1988年岳麓书社排印本。

蠲戏斋诗编年集

蠲戏斋诗编年集

诗集,三卷,近代马一浮著。马一浮,浙江绍兴人。名浮,幼名福田, 字一浮,号湛翁,别署蠲翁、蠲叟、蠲戏老人。曾任中央文 史馆副馆长,浙江文史馆馆长,晚年为浙江大学教授。著有 《泰和会语》、《宜山会语》、《避寇集》、《复性书院讲录》、《尔 雅台答问》、《老子道德经注》等。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