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论
-
医门棒喝
《作者:章楠》医论。清章楠撰。四卷。楠字虚谷,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博览群书,善取众家之长。研究《伤寒论》受方有执影响,在温病方则推崇叶天士、薛生白,对温病学有一定贡献。撰有《伤寒论本旨》等书。本书旨在“阐明医理,评论诸家之流弊,以警动世”,故名。成书于道光五年(1825)。据《郑堂读书志》载:“今观其书,自六气阴阳论,以迄性说,凡二十六篇,冠以条例九则……其体例颇与徐洄溪《医学源流论》相似,而综其大旨,总以叶天士《临证指南》为宗。”全书论述中医理论、诊法、内外科以及痘疹证治,并附有医案。另一刊本将上述内容作为初集,另以《伤寒论本旨》九卷作为二集,以讨论伤寒、温病以及汇方集解等。有道光十五年(1835)偁山书屋刻本,同治六年(1867)聚文堂刻本,一九二五年绍兴墨润堂书苑石印本。江静波《章虚谷和“医门棒喝”》(《浙江中医杂志》 1964.1.3)可供参考。
-
古书医言
《作者:吉益东洞》医史著作。日本吉益为则著。又名《医方古言》。全书共4卷,成书于1773年。此书按医言出处分卷辑录30余种诸子百家著作中数百条医论医话,是收集古人医事活动的较早记载。卷1辑自《周易》、《诗经》、《礼记》、《左氏传》;卷2辑自《荀子》、《列子新论》、《鬼谷子》、《战国策》、《吕氏春秋》等;卷3辑自《史记》、《淮南子》、《盐铁论》、《扬子法官》等;卷4辑自《刘向新序》、《说苑》、《论衡》、《前汉书》、《内经》等书。全书对秦汉以前古书中有关医事史料考古证今,加以诠解,使治病之道复明于时世。现存日本文化二年乙丑(1805年)爱鹅堂泰中主人抄本,日本文化三年(1806年)藤大信刻本,日本文化十一年(1814年)晚成堂刻本。
-
医家心法
《作者:高斗魁》一卷,清高鼓峰撰。此书又称《四明心法》。卷中列诊法、脉义、方论、药物等八篇,认为临证应先察内外、脏腑经络、新久虚实、食痰气血等,并以脉合诊。诊法共十二则。又列二十五方,概治五脏诸病,治疗则以五行分配,五行各有所兼,各配五方,合成此数。力阐薛己、赵献可对六味丸、八味丸加减用法,对滋肾生肝饮、疏肝益肾汤等方剂备加推崇。又分述中风、伤寒、咳嗽等内、外、妇、儿各科共二十五种杂病证治及治法,间附治效医案。审病偏重内因,重精神致病因素。察病机尤重脏腑功能失调,特别注意真阴、真阳、偏盛、偏衰。对郁证的脉证治疗有独特见解。创用滋水清肝饮、疏肝益肾汤等治疗阴虚郁证和肝虚胃痛。高氏承张景岳之学,持论不本经法,时出己见,亦有奇效,医名甚盛。此书对后人吕晚村、董废翁等颇有影响。王琢崖《医林指月》收入此书改称《医家心法》,并别为编次,尽去小注及评,加以胡珏评语。有《医林指月》本,《医宗己任编》本。
-
柳洲医话
《作者:魏之琇》《柳洲医话》由清代魏之琇原著,王士雄辑评,成书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 年),魏之琇,字玉璜,号柳洲,出身世医家庭,凭借自身努力苦学医术,终成一代名医。书中辑录魏之琇在《续名医类案》里的按语 85 条,这些按语针对各家医案的审证制方展开评论,精准指出利弊得失,言辞简要且中肯。还汇编了附方 29 首、单方 103 首,所附单方多具备简效实用的特点。例如书中记载的一贯煎,作为滋阴养肝、疏肝开郁的代表方,由北沙参、麦冬、当归身、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组成,临床常用于治疗肝肾阴虚、肝气不舒证,对胸脘胁痛、吞酸吐苦等症状疗效显著。王士雄附加的病案及评按,也对魏之琇观点进行了有效补充与发挥。《柳洲医话》现存清咸丰元年(1851)重庆堂刻本,并见于《中国医学大成》《潜斋医学丛书八种》及《三家医话》。
-
馤塘医话
《作者:张鲁峰》医话。1卷。补编2卷。清·张鲁峰撰于1851年。书中内容丰富,涵盖了中医理论、临床病症、辨证论治、方剂应用等多个方面。例如,在中医理论方面,对脏腑经络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手足十二经脉配合阴阳表里,五脏六腑相互关联,如肾与膀胱、脾与胃等互为表里,且各脏腑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在临床病症方面,记载了多种病症的治疗经验,如对于肝气病,作者认为其症状变幻百出,涉及胸腹胀满、左胁牵痛、易惊易怒等多种表现,并提出了从脾肺心肾四经论治的方法,还介绍了逍遥散等方剂在治疗肝病中的应用。此外,书中的补编部分还对温热病的舌象进行了详细论述,包括舌黄、舌绛、烟煤舌等多种舌象的辨证意义,以及崩漏、妇女湿温病等妇科病症的证治方法。《馤塘医话》体现了张鲁峰深厚的医学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其立论平正,推勘颇精,对后世医家在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医学答问
《作者:梁玉瑜》 医论。清梁玉瑜撰。四卷。玉瑜字特岩,茂名(今属广东)人。世医出身,曾官新疆太守。撰有《舌鉴辨正》等书。光绪二十二年(1896)撰成此书。卷一首问四诊,以望诊为先,详叙脉诊,如分别七十二脉、七怪脉、相似脉等,对舌诊亦有阐述。次叙十二经脉,详论六经表里,寒热虚实诸病状及辨治大法,逐一辨析,附以成方。卷二至卷三,论述虚劳内伤、血症等证治,及阳火阴火并绝证之别,喉科之要,十二经温凉补泻药味功用等。对历代医家,亦有详论,如指出缪希雍喜用石膏,陈修园持论过偏等。卷四论食物损益,制方用药方法,并采录古方百余首,简便验方二十余首。末为家训秘传和卫生简言。全书共设四十二问,涉及诊断、辨证、治则、方药等临证常见病症,辨析较为确切,行文条达明晰,如关于血症的论述等颇有见解。有助于临证医家研究和运用。有光绪二十二年太原任正基校刊石印本。
-
西溪书屋夜话录
《作者:王泰林》医话。清王泰林(1798—1862)撰。不分卷。泰林有《王旭高医书六种》已著录。本书为《王旭高医书六种》之一,成书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原系手稿,大多已散佚。由周镇将少时所录王氏之论,整理刊行。现仅存“肝病证治”一篇。旭高认为“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异名。其中侮脾乘胃,冲心犯肺,挟寒挟痰,本虚标实,种种不同,故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对肝病证治予以系统、全面的阐述。针对肝气,而有疏肝理气、疏肝通络、柔肝等八法。针对肝风,而有熄风和阳、熄风潜阳、培土宁风等五法。针对肝火,而有清肝、泻肝、清金制木等六法。另有通治之温肝、补肝、镇肝等十一法。凡三十法。每法均选数药或方剂,以说明用药大法。极细极微,论理精当,后世治肝者每以此为圭臬,供临证研究、治疗肝病参考。有一九六五年上海科技出版社《王旭高医书六种》本。
-
重庆堂随笔
《作者:王学权》 医论。清王学权撰。二卷。学权字秉衡,晚号水北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长于医术。对伤寒证治、本草药性、脉诊等问题,采摭先哲名言,抒发己见,于嘉庆十三年(1808)整理编撰成书。未及刊行而逝。后经其子永嘉辑注,其孙大昌校正,曾孙王士雄刊定,始得刊行。卷上论六气、虚劳、治案、方剂,卷下论药性并附解毒诸药、论看法。全书以随笔形式,采录有关内容,予以发挥。其中论六气、虚劳篇侧重阐发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案篇则除叙述己之验案外,尚分析其他医家之治验案例。论方剂及药性所收方二十七首,药八十七种,详述方之主治及药物功效、生药鉴定等,还论及五十三种毒品中毒及解救方法。论宗《内经》,取诸家之长,参以个人体会,通俗易懂。有《潜斋医学丛书八种》本,光绪三十一年 (1905) 上海书局石印本。
-
证治心传
《作者:袁班》医论。明袁班辑。一卷。班字体庵,秦邮(今江苏高邮)人。博览医书,精通脉诊,人称江北名医。辑录历代医家临证经验,结合个人心得体会而撰,成书于崇祯十六年(1643)。共载医论十六篇。首论证治总纲,指出临证不可因循守旧和固执己见,强调辨证施治,指出温补之弊。次论治病须明阴阳虚实,必审四时用药,辨证订方必先审四诊,用药宜精审等,论述了临证辨证施治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次叙胃为生化之源、中风肿胀辨、虚劳说、温热温疫辨、幼科治验记等,阐述了部分常见病证的辨治。对临床诊断、辨证、遣方、用药等基本问题,颇有见解和发挥。如以乌梅丸治肝火燔灼,非学验俱富,不能臻此。可供临证参阅。原为抄本,经赵观澜评点,收入《三三医书》刊行。有一九二四年杭州三三医社铅印《三三医书》本,一九三○年上海国医书局铅印本。
-
知医必辨
《作者:李冠仙》医论。清李冠仙撰。一卷。冠仙字文荣,号如眉老人,江苏丹徒人。事儒兼医,喜钻研古典医籍,临证经验较多。著有《仿寓意草》等。为矫正时医偏颇,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撰成此书,时年七十八岁。所论十三篇,凡三十二条,约二万余言。包括:举诸书之得失,读医书之难,以例示初学之从违;论诊疾须知四诊、论时邪、论初诊用药,及辨证施治的一些重要问题;关于疟、痢、肝气、类中,及妇、儿、外科中有关疾病论治,多有个人经验,并指出时医误治妄药之弊。认为张仲景方不偏不倚,而自王叔和以下则无有不偏,至张景岳尤甚。主张“遇热症则用河间,遇阴亏则用丹溪,遇脾虚则用东垣,遇寒虚则用景岳”,要在择善而从。所论多有创见,论理精辟,文笔流畅。但是对吴又可《瘟疫论》所持完全否定批判态度,则欠妥当。有一九一八年绍兴医药学报社刊本,《中国医学大成》本,一九八四年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点注铅印本。
-
寓意草
《作者:喻昌》医案医论著作。明末清初医家喻嘉言撰。书成于明崇祯癸未(1643年)。书名含义是指该书寄寓了喻氏对医学的某些初步的见解。全书共记有喻氏医论、医案64则(一作66则)。除开首两则为医论之外,余62则为医案,共记所治患者70余人次,所治病证多为伤寒危证和内科疑难重症,治多奇中,议论纵横。开篇即倡导“定议病式”和“先议病后用药”,详列病历各项内容,突出了临床辨证要点,先议病后用药这一主张,强调识证辨证的重要性。同时,喻氏在书中的立法处方案例表明,他时时注意据理立法,并顾及用药前后的病机转归。书中对肿胀治法,立下培养(补益元气)、招纳(升纳阳气)、解散(开鬼门、洁净府)三法。治痢7案,治法各异,尤以“逆流挽舟法”治痢尤为后世乐道陈修园称此法“可补《金匮》之未逮”。此外,书中运用麦冬、阿胶、生地、人参、梨汁、竹沥之类的生津养阴药,对后世温病学派用药也有一定的影响。该书现存有明崇祯原刊本,此后的单行本和合刊本尚存有50余种左右。建国后上海卫生出版社曾予铅印(1958年)。清代光绪年间谢甘澍撰《寓意草注释》,对喻氏之说有不少阐释。
-
医旨绪余
《作者:孙一奎》二卷。明孙一奎撰。此书约于万历元年 (1573)撰成。是孙氏以《内经》、《难经》理论为基础,结合自己体会撰写而成。上卷共四十四篇,下卷共二十六篇。书中大旨发明论述阴阳五行、脏腑气血、三焦包络、命门相火、经络腧穴以及内伤杂病的诊断与治疗,并对张仲景、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等各家作了恰切的评论。如“仲景不徒以伤寒擅长,守真不独以治火要誉,戴人不当以攻击蒙讥,东垣不专以内伤树绩,阳有余阴不足之谈不可以疵丹溪,而樱宁生(指滑伯仁)之长技,亦将与诸公并称不朽。”孙氏主张对古代医家进行全面分析,并博采众家之长。此书汇集了作者学医体会与见解,并择要节录《内经》原文编成。其中杂论脉象、诊法、病机、药性及医案。有关咳、哮、喘鉴别诊断及治疗颇多可取之处。《郑堂读书记》曰:“钩素灵之隐,察变病之因,辨证名之异同,明经络之逆顺,畅往哲已发所未尽,摭前贤遗漏所未言。简册虽约,而其远宗之正,近取之周,考核之精,谦冲之度,一集而四善具焉。”此书对后世影响颇大,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的书
反与正·婚礼集·夏
加缪最重要的随笔代表作。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康熙永定县志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增补 ,十卷,卷一(缺) ,卷二 封 域 志 ,卷三 营 建 志 ,卷四 学 校 志 ,卷五 赋 役 志 ,卷六 秩 官 志 ,卷七 选 举 志 ,卷八 人 文 志 ,卷九 兵 制 志 ,卷十 续 增 。
重订灵兰要览
综合类医书。王肯堂撰。本书选载王氏有关各科病症主治四十三篇医论,皆系其平素读书心得,随笔记录之得意力作。其论说诸证,发明病机,辨白证治,或宗溯经旨,阐微析奥,或斟酌各家,剖判得失,并记述己验,以为临证指归。书中征引晋唐宋元以来医家名言二十余家。据书首殷仲春序及卷中“己卯秋(明万历七年)始晤缪仲淳于白下”等记述,其成书约在明万历中(1602--1613)。书成未刊,清顾金寿谓其于道光庚辰道光纪年始于辛巳,似为嘉庆庚辰之讹,即1820年,从王九峰处录得副本,再加评订,题名《重订灵兰要览》刊刻。然流传颇鲜,迨1923年裘吉生辑刊《三三医书》,始得广传。
大六壬苗公射覆鬼撮脚
十二时照显变化论
神后属子,其数九,其味咸,在女虚危三宿之位。
子加日,乘天后乃小女。
子加小吉,见土为老妇。子乘六合为小妇一云匪妇。
丑加子加日辰为公婆。子作太阴为婢妾。子作太常为妯娌。酉加子上为孀妇。
留东外史
章回小说。近代向恺然著。十集一百六十章。叙湖南湘潭人周撰,幼失怙恃,为叔父收养。早年骗得同学杨某推荐信,成为官费留日学生。回国后,任岳州镇守府副官。由于不务正业,被镇守使免职。周设计再次以官费留日,结识一伙歹徒无赖,坑蒙拐骗,无恶不作。后投靠袁世凯,充当特务。同乡会憎恶其行径,议决并报湖南留日学生监督处,取消其公费,勒令回国。周回国后作恶多端,被程潜以间谍罪枪决。作品意在“与恶党宣战”,在同类题材中,实属罕见。为鸳鸯蝴蝶派社会小说代表作之一,与李涵秋之《广陵潮》同负盛名。有民国五年(1916)上海民权出版部初版铅印本,至民国十三年,已印至第四版。近有1988年岳麓书社排印本。
蠲戏斋诗编年集
诗集,三卷,近代马一浮著。马一浮,浙江绍兴人。名浮,幼名福田, 字一浮,号湛翁,别署蠲翁、蠲叟、蠲戏老人。曾任中央文 史馆副馆长,浙江文史馆馆长,晚年为浙江大学教授。著有 《泰和会语》、《宜山会语》、《避寇集》、《复性书院讲录》、《尔 雅台答问》、《老子道德经注》等。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