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传记

  • 明世宗宝训

    明世宗宝训

    《作者:张居正明世宗朱厚熜语录汇编。徐阶、张居正等编纂。万历五年(1577)成书,与《明世宗实录》同进。二十四卷。三十年,吕本校订刊印,改为九卷。凡五十子目,前有明神宗序。

  • 汉官旧仪

    汉官旧仪

    《作者:卫宏则其为卫氏本书,更无疑义。或后人以其多载官制,增题“官”字欤?原本转相传写,节目淆乱,字句舛讹,殆不可读。兹据班、范正史,综核参订,以谳其疑。其原有注者,略仿刘昭注《百官志》之例,通为大书,称本注以别之。又考前后《汉书》纪志注中,别有徵引“旧仪”数条,并属郊天、祫祭、耕籍、饮酎诸大典,此卷俱未采入。盖流传既久,脱佚者多。谨复蒐择甄录,别为一篇,附诸卷尾,以补本书之未备云。

  • 唐书直笔

    唐书直笔

    《作者:吕夏卿史评著作。四卷。北宋吕夏卿撰。嘉祐五年(1060年)成书。吕夏卿,字缙叔。约生于天禧二年(1018年),卒于熙宁三年(1070年)。北宋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庆历进士,为江宁尉。仁宗时,参与修《新唐书》,充任编修官。学长于史,在史局十余年,博采有唐一代传记杂说数百家,编撰成书。又通谱学,创为世系诸表,于《新唐书》成,出力甚多。嘉祐五年书成,进直秘阁、同知礼院。英宗时,历史馆检讨、同修起居注、知制诰。熙宁初,参与修《仁宗实录》。夏卿于仁宗朝预修《新唐书》,此乃其在书局时所作。前三卷论纪、传、志及旧史繁文缺误,第四卷为新例须知,发挥

  • 元朝典故编年考

    元朝典故编年考

    《作者:孙承泽明末清初孙承泽撰。10卷。分代考述元太祖十五年至顺帝至正二十二年(1220—1362)之间元代朝廷事实。内有定历法、始行盐法、课税减额、建元诏书、官制、中书省属官职掌、立政议、行选举法、按察司不宜省、限田、宪典、至元新格、初定兵制、大儒时务书、置御史台、立国子学、诸路学校书院、议立三省、兵事宜属枢密、崇宪台之制、刑狱不宜遥制、肃政廉访司、钱钞之议、贡举人才、俸禄、迁官之法、大元通制、太子贡试之法、藉没免及妻子、经世大典、任官之法、正内外官朝仪、立登闻鼓院等项。后两卷录《元朝秘史》、辽金遗事。

  • 明太宗宝训

    明太宗宝训

    《作者:杨士奇明太宗(成祖)朱棣语录汇编。杨士奇等编纂。宣德五年(1430)成书,与《太宗实录》同进。十五卷。万历三十年(1602),吕本校订刊印,改为五卷,凡六十子目。前有宣德五年明宣宗序。

  • 明仁宗宝训

    明仁宗宝训

    《作者:杨士奇明仁宗朱高炽语录汇编。杨士奇等编纂。宣德五年(1430)成书,与《仁宗实录》同进。六卷。万历三十年(1602),吕本校订刊印,改为二卷。凡四十一子目,前有宣德五年明宣宗序。

  • 辽纪

    辽纪

    《作者:田汝成明田汝成撰。汝成有《炎徼纪闻》,已著录。是编载辽东边事。始於洪武二年,迄於嘉靖十六年,叙事疏略,挂漏至多。又多载未行之奏议,殊不足以资考订。又三卫之中,惟福馀跨辽而东,泰宁已为辽西境,朵颜则大宁都司地,非辽东地矣。书中详於朵颜,是疆域且未分明,无论记事矣。

  • 天顺日录

    天顺日录

    《作者:李贤明李贤撰。李贤 (1407—1466)、字原德。河南邓州人。宣德八年 (1433) 进士,英宗复位后为翰林学士。所书一卷,以随笔形式记录天顺朝时作者参与的朝中诸事。其内容涉及官员的任免,灾荒的赈济,军事行动的制订以及朝臣之间互相攻讦、争权夺利,并反了各地的农民起义和边境少数民族的骚扰等等。书中详载了许多英宗朱祁镇与李贤的对话和英宗对内官、外戚干预朝政、贪赃枉法的措施,为研究明代进入中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行政保存了诸多史料,并可与其它史书相印证。又书中对皇帝的饮食起居、宫中祭祀,内官出猎不获,强敛于民,锦衣卫借官差敲诈勒索,动辄

  • 历代通略

    历代通略

    《作者:陈栎元陈栎撰。四卷。起自伏羲,迄于宋末,于历代帝王之行事,世系之源流,人品之高下,以及兴亡得失,均撮其精要,各为论断。每一代为一篇。自伏羲至五代为二卷,北宋、南宋则各占一卷。南宋止于宁宗。卷末栎自跋,谓理、度二朝,无史可据。书成于至大三年(1310)。

  • 七国考

    七国考

    《作者:董说《七国考》是编载我国战国时期秦、齐、楚、赵、韩、魏、燕7国典章制度的著作。明末清初董说著。书成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本书有《守阁山丛书》本,吴兴嘉业堂本等。1956年中华书局重印出版,即根据上述两种版本参校而定。董说(1620—1686),字雨若,号西庵,自称鹧鸪生。明末乌程县(今浙江吴兴)南浔镇人,崇祯诸生。明亡以后,改姓名曰林蹇,皈依佛门,继起名为元潜,屏迹丰草庵。1656年秋,更削发为僧,又改名南潜,字月涵,主持尧峰宝月庵。它以《战国策》和《史记》为主要材料来源,兼取先秦诸子及杂史,分类辑录战国时期秦、齐、楚、赵、韩、魏、燕

  • 钦定剿捕临清逆匪纪略

    钦定剿捕临清逆匪纪略

    《作者:舒赫德十六卷。清舒赫德等奉敕撰。舒赫德(1710—1777),字伯容,别字明亭,舒穆鲁氏,满洲正白旗人,初为笔帖式,后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修。该书记载了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镇压兖州王伦领导的反清起义于临清州(今临清县)的过程。

  • 平定三逆方略

    平定三逆方略

    《作者:勒德洪专题性史书。六十卷。勒德洪,康熙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清初,明朝降将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因在清朝一统天下的过程中立有功勋,被分别封藩云南、广东、福建,称为三藩。他们各拥重兵,占据数省,飞扬跋扈,形成三股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对清朝统治构成了严重威胁。康熙十二年 (1673年),三藩先后举兵反清,经过长达八年的战争,至二十年十月清军数路围困云南省城,吴三桂(五年前死)孙世旸走头无路,被迫自杀。三藩叛乱终于被平定。次年,勒德洪等奉圣祖诏令,纂修《平定三逆方略》六十卷,二十五年书成。本书自康熙十二年三月平南王尚可喜疏请撤兵始,至二十年十二

  • 三国史辨误

    三国史辨误

    《作者:佚名《三国史辨误》三卷,不著撰人名氏,亦莫详时代。《苏州府志》载,陈景云,字少章,吴江县学生,长洲人,少从何焯逰,博通经史,淹贯羣籍,长扵考订,凡譌谬处,能剖析毫芒,所著书凡九种,其四为《三国志校误》,似即此书。然考《义门读书记》中有何焯所校《三国志》三卷,其《魏志·杨阜传》“阜尝见明帝着帽披缥绫半裦袖”一条,称裦袖古今字,少章疑一字衍,检《宋书·五行志》果然云云。此书不载此条,则又似非景云作。疑不能明,阙所不知可也。提要作三卷,四库全书收录时未分卷。

  • 元史纪事本末

    元史纪事本末

    《作者:陈邦瞻断代纪事本末体史书。明陈邦瞻撰,共27卷,约10万字,其中《律令之定》一篇为臧懋循补撰。作者撰成《宋史纪事本末》之后,经徐申倡仪,又据《元史》和商辂等《通鉴纲目续编》,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撰成此书6卷,立27目。并有徐、陈二人之序及《凡例》。臧懋循补撰《律令之定》1篇。张溥有论正,并改目为卷,是为27卷。叙述简明扼要,对于元代政治、经济上的一些重要事件,特别是与明代有关联的问题(如科举、文武官级等),书中都有较详细的记载。它还全文收入欧阳玄的《至正河防记》。这是我国水利史上一篇很重要的资料。

  • 宋史纪事本末[四库本]

    宋史纪事本末[四库本]

    《作者:陈邦瞻纪事本末体中国宋代史专著。陈邦瞻撰。最早刻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是为原刻本。后有淮南巡抚黄吉士的合刻本,明末有江苏太仓张溥的论正本以及清代的江西书局本、广雅书局重刻本等10余种版本。1977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校点本,为目前通行版本。记载始自《太祖代周》,至《文谢之死》,凡立109目,记述了宋代300余年的历史,共约60万字。它把大量的史料加以剪裁、整理和集中,按历史事件来写。书中涉及的问题也比较广泛,还记载了金和蒙古早期的历史情况。明冯琦曾撰《宋史纪事本末》未成,遗稿为刘日梧所得。沈越曾编内容、体例与冯书相仿的《事记》,

  • 资治通鉴音注

    资治通鉴音注

    《作者:胡三省注释书。又名《新注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注》,又俗称为《胡注通鉴》。是盛行于世的《通鉴》最好注本。因注文列于《通鉴》正文之下,故亦有二百九十四卷。宋末元初胡三省撰。书成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卷首有自序,述成书经历。是书重考证,凡《通鉴》所及历代典章名物制度,如赋税、职官、舆服、天文、历法、乐律、刑法变迁、少数民族来历,乃至草木虫鱼名状等,无不考释周详。所释地理沿革,尤以精审见称。训释字词重在音义,兼有校勘断句。对原文史实,补其未详,正其疏误。凡史实与前后事有关涉,必注明事见几卷几年,或注明为某事张本,以便融会通观。注

  •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

    《作者:乾隆史书。120卷。乾隆三十二年 (1767) 傅恒等奉敕编修。《御批历代通鉴辑览》是乾隆时期在《资治通鉴》基础上,兼采《通鉴纲目》体例编纂而成的一部重要官修史书。以明正德年间李东阳撰《通鉴纂要》一书为基础,重加编订。起自伏羲氏止于明代,依时间次序,通叙历代之事。因官撰、御批之故,清代科举考试皆以其为典范。现存满汉合璧乾隆年间抄本525册。清亡之后,吴兴王文濡重加纂辑,增入清代各朝之事20卷,题为《增修补注正续历代通鉴辑览》。1918年上海文明书局排印刊行。

  • 皇清开国方略

    皇清开国方略

    《作者:阿桂又名《清开国方略》、 《开国方略》、《皇朝开国方略》。33卷。清乾隆三十九年 (1774) 阿桂、梁国治、和珅等奉敕编辑,乾隆五十一年 (1786)成书。该书采用编年体体例记载了清朝开国史。在卷首篇里,记载了努尔哈赤前史; 卷一至卷八记“太祖高皇帝”,从努尔哈赤万历十一年(1583)起兵征讨尼堪外兰,攻克图伦城开始,至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努尔哈赤逝世; 卷九至卷三十一记“太宗文皇帝”皇太极朝的事迹; 卷三十二记“世祖章皇帝”福临嗣位、入关、定都北京的事迹。在卷首的前面,有清高宗弘历御笔作序及其同臣下的“联句”以及编辑人的上进表文,书末有编

  • 建康实录

    建康实录

    《作者:许嵩编年体史书。唐许嵩撰。20卷。记述始于东汉兴平元年,终于陈祯明三年的史事。因所记六朝皆建都建康(今南京)而得名。以正史为本,旁采诸史、地志旧文,按时序记述历朝政权变迁及军臣事迹,兼及山川古迹。凡有异事别闻,附以记注,另行详叙。引据广博,多出正史之外。记述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事迹。因六朝皆都建康,故名。记吴、东晋、宋、陈用编年体,于人物卒年下附小传;记齐、梁用纪传体。叙事除王朝兴替外,颇注意六朝古迹。修撰时征引唐初及唐以前典籍五十余种,今大都散佚,故所录多出“正史”之外,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平台纪略

    平台纪略

    《作者:蓝鼎元一卷。记康熙六十年(1721)镇压台湾朱一贵起义始末。起于是年四月,讫于雍正元年(1723)四月。鼎元族兄南澳总兵蓝廷珍为该役清军主帅之一。鼎元参赞军务,一一亲见,故记载翔实可靠。有雍正元年、十年刊本和《鹿洲全集》本。

  • 东征集

    东征集

    《作者:蓝鼎元六卷。清蓝鼎元撰。康熙六十年(1721年),台湾爆发朱一贵反清起义后,蓝鼎元随其族兄、南澳总兵蓝廷珍赴台镇压,在军中充任蓝廷珍的幕僚,帮其 “日夜筹谋,安抚整顿,至忘寝食,不敢惮烦”(《东征集·旧叙》)。为此,他写了许多征讨朱一贵的公檄、书禀、条陈、告谕(均署名蓝廷珍)及杂著。康熙六十一年成书,定名为《东征集》。全书为六卷。粗略而言,前五卷是征讨朱一贵的公檄、书禀、条陈、告谕,反映了清军的剿抚方针和策略。

  • 汝南遗事

    汝南遗事

    《作者:王鹗杂史。金末元初王鹗撰。四卷。根据亲身经历记述金哀宗居蔡州及被围始末。因蔡州亦称汝南,故名。作者在金末任左右司员外郎,此书为蔡州被围时所作。记述自天兴二年(1233)六月至次年一月之事,共一百零七条,按日编载,依纲设目,末附总论,叙事准确,是金灭亡史迹较真实的记录。

  • 钱塘遗事

    钱塘遗事

    《作者:刘一清笔记。元刘一清撰。十卷。大抵杂采旁证宋人说部之书而成。此书记南宋一代之事,涉及宋末军国大政的诸多内容。成书年代不详。刘一清,浙江临安(今杭州)人。生平事迹不详。该书虽以钱塘为名,而实记南宋一代之事,是一部叙述南宋政治、军事、田赋、文教,乃至贤奸进退等逸事的著述。高、孝、光、宁四朝所载颇略,理、度以后叙录最详。大抵杂采宋人说部而成,与《鹤林玉露》、《齐东野语》、《古杭杂记》等书互有出入,时有详略异同。但亦往往录其原文。元人之语,尽杂采旧文,合为一帙,故内外之词不能画一。其所采录原书,今多不存。清乾隆间刻本收入《

  • 通鉴释文辨误

    通鉴释文辨误

    《作者:胡三省史籍考辨著作。宋末元初胡三省撰。12卷。司马光《资治通鉴》出,南宋蜀人史炤为之作《通鉴释文》30卷,然多谬误疏漏。又有托名司马康的海陵本《释文》及蜀费氏进修堂本《音释》,皆蹈袭炤作,乖舛弥甚。胡三省既撰《通鉴音注》,恐前人注释讹谬相传,疑误后学,因作是书刊正之。三省字景参,一字身文,台州宁海(今属浙江)人。宋宝祐进士,历任县令、府学教授。生平深好《资治通鉴》,著有《资治通鉴音注》、《资治通鉴释文辨误》及《竹素园稿》。

  • 民国通俗演义

    民国通俗演义

    《作者:蔡东藩《民国演义》是《中国历史通俗演义》中的民国部分,由蔡东藩、许廑父所著。该书采用章回体,蔡东藩原著前一百二十回,许廑父续写四十回,共一百六十回。该书内容翔实、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中华民国的历史,问世后受到人们的广泛推崇。

猜你喜欢的书

日本的黑雾

日本的黑雾

是松本清张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它是一部报告文学集。松本清张是日本推理小说家。1909年生于九州小仓市。1952年,他的短篇小说《某人的〈小仓日记〉传》,获芥川文学奖,从此一举成名。1955年以后致力于推理小说的写作,主要作品有《点与线》、《隔墙有眼》、《黑色画册》、《零的焦点》、《沙器》和《日本的黑雾》等。松本的作品一反推理小说的旧传统,运用现实主义手法,注意揭示犯罪动机,挖掘社会根源,暴露丑恶势力,因而,他的作品被称为“社会派”推理小说。《日本的黑雾》自1960年至1961年分3卷相继问世,全书共12篇,都是就美军占领期间日本所发生的一些著名的冤狱或暴行事件进行剖析。作者通过《“帝国银行事件”之谜》、《下山国铁总裁是被谋杀的》、《“松川事件”的实质》等作品,揭露了日美当局沆瀣一气,镇压进步人士的罪行。

陔余丛考

陔余丛考

笔记。清赵翼撰。四十三卷。翼字云崧,一字耘松,号瓯北,江苏阳湖(今常州)人。翼有《瓯北诗钞》已著录。是书为作者自黔西乞归后所作,因其为循陔(奉养父母)时所辑,故名。全书五十三万八千字。编次以类相从。作者《小引》云: “余自黔西乞养归……有所得辄札记别纸,积久遂得四十余卷,以其为循陔(奉养父母)时所辑,故名曰《陔余丛考》。”全书不分门目,编次先后以类相从。 1~4卷论经义,5~15论史学, 16~21卷杂论掌故,22~24卷论艺文,25卷论纪年,26~27卷论官制,28~29卷论科举,30~31卷论风俗名义,32卷论丧礼,33卷论器物,34~35卷论术数及神佛,36卷论称谓,39~43卷为杂考证。是书考史论文,对典章制度,风俗名物,能明辨源流。

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

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

不题撰人。经中称玄武,盖撰于唐末五代。标题及篇首七言诗称真武,盖后人篡改。本书鲜见其他传本。内容为紫微大帝述真武神通、问世、事迹、天符妙用及报应等。

海内十洲记

海内十洲记

一卷。旧本题汉东方朔撰。《十洲记》记载汉武帝听西王母说大海中有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长洲、元洲、流洲、生洲、凤麟洲、聚窟洲等十洲,便召见东方朔问十洲所有的异物,后附沧海岛、方丈洲、扶桑、蓬丘、昆仑五条,明显地模仿《山海经》。此书保存了不少神话材料,其中对于绝域异物,也不无生动有趣的描写。《汉书·艺文志》杂家有《东方朔》二十篇,今散佚。《神异经》,《海内十洲记》等书托名为朔作品。

嘉业堂藏书日记抄

嘉业堂藏书日记抄

《嘉业堂藏书日记抄》为整理者根据现代著名藏书家刘承干《求恕斋日记》稿本摘抄而成,时间跨度为1919—1936年,涉及刘氏购书、读书、藏书楼建设、刻书、抄书、编书、售书等等活动的史料,其间亦有刘氏因书而交游的事迹,对了解近代书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梵网菩萨戒经疏注

梵网菩萨戒经疏注

梵网菩萨戒经疏注,八卷,宋与咸入疏笺经,加注释疏,内题梵网经菩萨心地品戒疏或注菩萨戒经,附半月布萨法式。律学著述。系隋智顗述、灌顶记的《菩萨戒义疏》的注释书。本书在阐述天台大师之说的同时,指出后世诸师如传奥、法藏、明旷、道熙、顶山等的不少见解均违背了《菩萨戒义疏》的宗旨。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