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传记

  • 资政要览

    资政要览

    《作者:顺治又作《御定资政要览》,三卷,后序一卷。清爱新觉罗·福临撰。该书凡三十章,曰:君道、臣道、父道、子道、夫道、妇道、友道、体仁、弘义、敦礼、察微、昭信、知人、厚生、教化、俭德、迁善、务学、重农、睦亲、积善、爱民、慈幼、养生、惩忿、窒欲、履谦、谨言、慎行、爱物。每篇皆有笺注,亦系福临亲撰。其体裁仿周秦诸子,义理本于儒经,笔法兼裁子史。大旨在于阐述修身、齐家、治国之道。书中以亡明为鉴,认为,明之季年三纲沦而九法,谗佞坐于上而奸宄坐于下,日偷日薄,人心坏而国运随之,天数乃终。试图以儒家伦理矫正世风人心。该书有《四库全书》本。

  • 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

    《作者:李斯这是李斯写给秦王赢政的一个奏章。本文写于秦始皇十年(前237)。当时处于强秦压境的郑、韩等国,借秦国大兴修建之机,派水利专家郑国游说秦王,劝秦国修一条全长300里的大型灌溉渠,企图以此消耗秦国的财力、人力。事情败露后,秦国王室贵族借此请秦王下令逐在秦的客卿。秦始皇听信了他们的主张,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其列,他在被逐途中写了这篇奏章,向秦王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劝其取消逐客令。文章前半部历数秦国任用商鞅、张仪、范睢等外来人才使秦国势强盛;后半部针对秦王的心理,列举种种器物玩好虽不产于秦,却为秦所用,进一步说明任用异国人才的重要。最后

  • 近代词人逸事

    近代词人逸事

    《作者:张尔田鹿潭,先君子学词之师也。性落拓。官两淮盐大使。罢官,避地东淘,杜小舫观察爱其才,时周给之。小舫之词,多出其手定。鹿潭素不善治生,歌楼酒馆,随手散尽。晚年与女子黄婉君结不解之缘,迎之归于泰州。又以贫故,不安于室。鹿潭则大愤,走苏州,谒小舫。小舫方署臬使,不时见鹿潭。既失望,归舟泊垂虹桥,夜书冤词,怀之,仰药死。小舫为经纪其丧。婉君闻之,亦以死殉。余从嫂黄亦家泰州,亲见婉君死状,言之甚悉。是亦词人之一厄也。鹿潭遗诗宗源瀚序,略及其事,而不能详云。

  • 窥天外乘

    窥天外乘

    《作者:王世懋一卷。明王世懋撰。此书为王世懋诸多著述之中较有价值的一部书。专论明代掌故、故事,中间参以作者之论断。许多记载持论公正,足资参考。尤其是关于明代掌故之记载与辨疑,较有价值。此书体例颇似《龙川略志》之体例。但《龙川略志》只记作者之所阅历之事,而《窥天外乘》则泛言明朝一代之事。其中关于“建文当复年号、修实录;景帝当称宗;兴献帝不当祔庙;仁宗、宣宗不宜以兴献帝之故而早祧”等条,持论皆正。同时他又对“宣德非建文之子、元顺帝非合尊子”等加以辨正,认为这些一出于建文故臣之口,一出于宋遗民之口,均未可信。另外书中所记关于佩袋官窑

  • 东汉会要

    东汉会要

    《作者:徐天麟记述东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的会要体史书。徐天麟著。主要版本有明南雍刊本,清岭南学海堂刊本,江苏书局本,广雅书局重编校刊“武英殿聚珍版全书”本,上海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以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校点本为最佳。记东汉典章制度等事。取材于范晔《后汉书》,并参司马彪《续后汉书》、刘珍等《东观议记》及《汉杂事》等,仿《唐会要》体例编成。全书分帝系、礼、军、舆服、文学、历数、封建、职官、选举、民政、食货、兵、刑、方域、蕃夷等15门,384事。

  • 西汉会要

    西汉会要

    《作者:徐天麟中国古代记述西汉时期政治、经济制度的会要体史书。徐天麟著。主要版本有明南雍刊本,清岭南学海堂刊本,江苏书局本,广雅书局重编校刊“武英殿聚珍版全书”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出版的校点本是目前最好的版本。仿《唐会要》体例。采取班固撰《汉书》纪、志、表、传中所载的典章制度,以类相从,分门编述,分为帝系、礼、乐、舆服、学校、运历、祥异、职官、选举、民政、食货、兵、刑、方域和蕃夷共十五门,367类事。对于研究西汉的典章制度及其演变,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 唐鉴

    唐鉴

    《作者:范祖禹中国唐朝历史著作。范祖禹撰,吕祖谦作注。成书于元祐元年(1086)、通行版本有宋刊的小字本、明弘治十年白昂刊本、金华丛书本。十二卷。作者曾助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担任唐史的编辑工作。费时15年,用其所得于元祐元年(1806)写成此书。论述唐代自高祖到昭皇帝三百年间封建统治的得失,共三百零六篇,献给哲宗,作为施政的鉴戒。此书虽与《资治通鉴》同为编年体

  • 元朝名臣事略

    元朝名臣事略

    《作者:苏天爵元苏天爵撰,共15卷。收集元初至元仁宗延祐年间(公元1314—1320年)47个大臣的碑铭、行状、家传等材料,经取舍编纂而成。每段事迹之后均注明出处。当时书名为《国朝名臣事略》。从首卷的元朝开国功臣木华黎到卷末的集贤学士刘因,都是元初到元中期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人物。

  • 明孝宗宝训

    明孝宗宝训

    《作者:刘健明孝宗朱祐樘语录汇编。刘健、谢迁、焦芳等编纂。正德四年(1509)成书,与《孝宗实录》同进。十卷。万历三十年(1602),吕本校订刊印,改为三卷。凡四十八子目。前有明武宗序。

  • 酌中志

    酌中志

    《作者:刘若愚史料笔记。二十四卷,《明季野史汇编》为二十三卷。明刘若愚撰。崇祯间(1628 1644年)成书。刘若愚,生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卒年不详。十四岁入宫,十七岁当宦官。初供抄謄之役。不久。升为奉御。光宗即位,升为司礼监写字奉御,天启初,升监丞。魏忠贤心腹李永贞当权时,入内直房管理文书笔墨之事。魏忠贤倒台后,刘若愚被谪充孝陵净军;不久,因高攀龙被诬致死案被逮下刑部狱。被判秋后处决。于狱中写成此书,后为崇祯帝所见,得免死。书叙万历中迄崇祯十四年宫闱见闻,一卷一题,叙述一事,计有:忧危竑议前、后纪、先帝诞生、今上瑞征、三朝典礼之臣、

  • 明臣谥考

    明臣谥考

    《作者:鲍应鳌明鲍应鼇撰。应鼇字山父,歙县人。万历乙未进士,官至礼部祠祭司郎中。是书载明代文武诸臣赠谥,与钦定《明史》各传俱相符合。首载各谥释义,为当时礼官体例。而所列诸谥,如某人谥某字,皆分注当日定谥取义之文於下,使观者具知其所以然。较他家所记,独有根据。其前代诸臣,如谢枋得之谥“忠节”,纪信、文天祥之谥“忠烈”,邓文进之谥“忠襄”,苏缄之谥“忠壮”,史或不载,世所罕知,亦颇赖此书以存。卷末附万历三十一年至三十七年拟谥者二十九人,又三十八年至四十年拟谥者四人,皆二谥并列。盖神宗荒怠,奏章率不批答,莫知进止,故两存也。最后列《考误》一篇,凡五十七人,皆

  • 庙学典礼

    庙学典礼

    《作者:佚名六卷。作者佚名。是书载自元太宗继位(1229年)至元成宗大德年间(1297—1307年)元代教育发展的情况。“庙学”指金元两朝出现的以孔庙为场所的教学机构,常泛指除私人教学之外的一切教育机构和设施,包括小学、地方官学、中央官学等。辑录了元太宗九年 (1237)至元成宗大德五年 (1301) 间的庙学大事,如儒户免差、戊戌科试、学校管职、制定儒籍、岁贡儒人、学田钱粮等。此外,还记载了元代路、府、州县学和书院的事宜。因所录材料皆当时官方文件,较少文饰,因而史料价值颇高。

  • 通鉴问疑

    通鉴问疑

    《作者:刘羲仲史评著作。北宋刘羲仲编。1卷。羲仲字壮舆,自号漫浪翁,仕至修史检讨。其父刘恕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分掌三国至隋部分,于魏晋以后事考证精详。司马光常以史事纷杂难治者委刘恕,且相互致书以研讨之。此书即录恕与光往还论难之辞,所论皆三国至南北朝事,颇为精核。末附羲仲与范祖禹书一篇。

  • 明穆宗宝训

    明穆宗宝训

    《作者:张居正明穆宗朱载垕语录汇编。张居正等编纂。万历二年(1574)成书,与《明穆宗实录》同进。八卷。三十年,吕本校订刊印,改为二卷。凡三十六子目,前有明神宗序。

  • 明神宗宝训

    明神宗宝训

    《作者:叶向高明神宗朱翊钧语录汇编。叶向高、温体仁等编纂。天启元年(1621)敕修,崇祯初成书。二十六卷。1967年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皇明宝训》,附入残存十二页。

  • 明光宗宝训

    明光宗宝训

    《作者:叶向高明光宗朱常洛语录汇编。叶向高等编纂。天启三年(1623)成书,崇祯元年(1628)进呈。四卷。1967年,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皇明宝训》,附入残存七页。

  • 明熹宗宝训

    明熹宗宝训

    《作者:温体仁明熹宗朱由校语录汇编。温体仁等编纂。崇祯元年(1628)敕修,崇祯末年成书。1967年,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皇明宝训》,附入残存五十三页。

  • 明宣宗宝训

    明宣宗宝训

    《作者:杨士奇明宣宗朱瞻基语录汇编。杨士奇等编纂。正统三年(1438)成书,与《明宣宗实录》同进。十二卷。万历三十年(1602),吕本校订刊印,改为五卷。凡七十五子目,前有明英宗序。

  • 明英宗宝训

    明英宗宝训

    《作者:李贤明英宗朱祁镇语录汇编。李贤、陈文等编纂。成化三年(1467)成书,与《明英宗实录》同进。十二卷。万历三十年(1602),吕本校订刊印,改为三卷。凡七十二子目,前有明宪宗序。

  • 明宪宗宝训

    明宪宗宝训

    《作者:刘吉明宪宗朱见深语录汇编。刘吉等编纂。弘治四年(1491)成书,与《明宪宗实录》同进。十卷。万历三十年(1602),吕本校订刊印,改为三卷。凡六十三子目,前有明孝宗序。

  • 明武宗宝训

    明武宗宝训

    《作者:费宏明武宗朱厚照语录汇编。费宏等编纂。嘉靖四年(1525)成书,与《明武宗实录》同进。十卷。万历三十年(1602),吕本校订刊印,改为二卷。凡四十一子目,前有明世宗序。

  • 明世宗宝训

    明世宗宝训

    《作者:张居正明世宗朱厚熜语录汇编。徐阶、张居正等编纂。万历五年(1577)成书,与《明世宗实录》同进。二十四卷。三十年,吕本校订刊印,改为九卷。凡五十子目,前有明神宗序。

  • 汉官旧仪

    汉官旧仪

    《作者:卫宏则其为卫氏本书,更无疑义。或后人以其多载官制,增题“官”字欤?原本转相传写,节目淆乱,字句舛讹,殆不可读。兹据班、范正史,综核参订,以谳其疑。其原有注者,略仿刘昭注《百官志》之例,通为大书,称本注以别之。又考前后《汉书》纪志注中,别有徵引“旧仪”数条,并属郊天、祫祭、耕籍、饮酎诸大典,此卷俱未采入。盖流传既久,脱佚者多。谨复蒐择甄录,别为一篇,附诸卷尾,以补本书之未备云。

  • 唐书直笔

    唐书直笔

    《作者:吕夏卿史评著作。四卷。北宋吕夏卿撰。嘉祐五年(1060年)成书。吕夏卿,字缙叔。约生于天禧二年(1018年),卒于熙宁三年(1070年)。北宋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庆历进士,为江宁尉。仁宗时,参与修《新唐书》,充任编修官。学长于史,在史局十余年,博采有唐一代传记杂说数百家,编撰成书。又通谱学,创为世系诸表,于《新唐书》成,出力甚多。嘉祐五年书成,进直秘阁、同知礼院。英宗时,历史馆检讨、同修起居注、知制诰。熙宁初,参与修《仁宗实录》。夏卿于仁宗朝预修《新唐书》,此乃其在书局时所作。前三卷论纪、传、志及旧史繁文缺误,第四卷为新例须知,发挥

  • 元朝典故编年考

    元朝典故编年考

    《作者:孙承泽明末清初孙承泽撰。10卷。分代考述元太祖十五年至顺帝至正二十二年(1220—1362)之间元代朝廷事实。内有定历法、始行盐法、课税减额、建元诏书、官制、中书省属官职掌、立政议、行选举法、按察司不宜省、限田、宪典、至元新格、初定兵制、大儒时务书、置御史台、立国子学、诸路学校书院、议立三省、兵事宜属枢密、崇宪台之制、刑狱不宜遥制、肃政廉访司、钱钞之议、贡举人才、俸禄、迁官之法、大元通制、太子贡试之法、藉没免及妻子、经世大典、任官之法、正内外官朝仪、立登闻鼓院等项。后两卷录《元朝秘史》、辽金遗事。

猜你喜欢的书

眉庐丛话

眉庐丛话

《眉庐丛话》是“清季四大家”之一的况周颐先生在清廷灭亡之后不久写的一部笔记,发表在《东方杂志》第11卷第5号至第13卷第2号,共有五百一十五则。辛亥革命之后,况周颐流寓上海,自称“遗老”,不再理会政治。况氏为晚清词学大家,兼治野史掌故,该书即其野史掌故方面的名作。全书内容广泛,以清代宫廷轶闻、朝野逸话、典章制度为主,稍及前代历史。原连载于《东方杂志》,后有单行本行世。今据《东方杂志》原本整理。

金胎两界师资相承

金胎两界师资相承

通称《海云血脉》,与《造玄血脉》相对。密宗谱系图表。唐海云集。一卷。共两图:一金刚界谱系,作于唐大和八年(834)八月二十日,末署“净住寺梵字传教沙门海云集”,与所撰《略叙金刚界大教王师资相承付法次第记》同时;一胎藏界谱系,于同年十月八日作于五台山大华严寺,末署“净住寺传教比丘海云集”,与所撰《略叙传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大教相承付法次第记》同时。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律宗新学名句

律宗新学名句

三卷,共四万字左右,宋时惟(怀)显编,其文前之序写于北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本文以小辞典的方式,通过对与律宗思想相关的“词条”的排列而汇集了律学的基本概念和名词。该书在词条排列上模仿《增一阿含经》的体例,从“一”开始,诸如“一律:事钞四分一律宗是大乘”,“二种戒:一性戒二遮戒”,直至“六十二见”、“八十种好”等,以数字递增而排列,以数带词,最后终于“如来成道终至涅槃说八万四千法门”。与《律宗会元》的写法不同,《律宗新学名句》的释意极为简略,大多都是一句话。惟显在其前的引文中说到了其编纂的目的:毗尼中具列增一之文,而不兼通诸部。夫己宗虽广诸乘法数,而但局据一家,是使吾宗晚进辈,昧于披捡,致多阙如。予以时习之暇,辄恣讨论,统括诸部文句,搜罗一宗名言,总成三卷,用贻新学。虽不能发明大义,庶有补于遗忘云尔。本书内容涵盖律学和律宗发展史上的人物、名称、历史、事件和理论,检索方便。《律宗新学名句》还收有《前代章记解释事钞共六十家》的作者和篇章,这些对于今天了解南山宗的法脉和律学思想的传承都有着一定的史料价值。

十门辩惑论

十门辩惑论

凡三卷。唐朝复礼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系对太子文学权无二之释典稽疑十条一一辩释之作。十门即:通力上感门、应形俯化门、净秽土别门、迷悟见殊门、显实得记门、反经赞道门、观业救舍门、随教抑扬门、化佛隐显门、圣王兴替门。权无二见此论,百年之疑一朝顿尽。注释书有龙空之纂述四卷、义镜之备检五卷。

八正道经

八正道经

全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册。本经列举八邪道与八正道之名,并逐一阐明谛见、谛念、谛语、谛行、谛受、谛治、谛意、谛定等八正道之内容。

宝女所问经

宝女所问经

又名《宝女经》、《宝女问慧经》、《宝女三昧经》。印度大乘佛教经典。西晋竺法护译。四卷或三卷。首尾皆残,仅一纸二十八行。经中主要论述毗尼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菩提分、三十二相业因、三十二障大乘法、七十六种菩萨行法、三十二速成就大乘法等佛教理论。系《大方等大集经·宝女品》的异译本,篇幅比《宝女品》约多一倍。历代大藏经均收,敦煌本可供校勘。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