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尔田

张尔田
  • 姓名:张尔田
  • 别名: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钱塘(浙江杭州)人
  • 出生日期:1874年
  • 逝世日期:1945年
  • 民族族群:

张尔田(1874年—1945年)近代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原名张采田,字孟劬,号遁堪,又号许村樵人。钱塘(浙江杭州)人。早年有文名,中举人,先后任刑部主事、知县。1913年参加康有为等人组织的孔教会。1913年清史馆成立,任纂修,前后达7年。1915年应沈曾植邀请,参加编修《浙江通志》。1921年后,历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学、光华大学、燕京大学等校中国史和文学教授。最后在燕京大学哈佛学社研究部工作。


张尔田学识广博,著作丰富。对于经、子、史以至诗、词、佛学都有研究。在史学方面,他受浙东、浙西学派的影响较深,融贯了浙西学派专精和浙东学派博通的长处,而对章学诚之学尤为服膺。1911年出版的《史微》一书即是推阐章氏学说的一部重要著作。《清史稿》中由他所撰写的,有乐志、刑法志、地理志(江苏部分)和图海、李之芳列传、后妃列传等。1922年开始整理和诠释蒙古史研究者沈曾植的遗稿,著有《蒙古源流笺证》、《蛮书校补》和《元朝秘史注》。此外,对清代史学家钱大昕的著作也花费精力作了较深入的研究,著有《钱大昕学案》。所著短篇遗文,由其学生编订为《遁龛文集》,于1948年出版。


在文学方面,张尔田早年就颇为喜爱李商隐的诗,自谓“行走常以自随”。其《株昭集》即是学习李商隐诗体的集子。他在清人朱鹤龄《李义山诗谱》和冯浩《玉溪生年谱》的基础上,著成《玉溪生年谱会笺》,搜集大量史料,删繁补缺,进一步考订了李商隐的身世和诗文编年,对于前此各家的谱笺,纠正颇多,对许多作品的写作背景和意图作了新的探索。他还撰有《李义山诗辨正》,就何焯、朱彝尊、纪昀三家有关李商隐诗的评语作了驳正。


他著作丰富。1911年出版《史微》,深受国内和日本学者的重视。《清史稿》中,他负责撰写《乐志》、《刑法志》、《地理志·江苏》、《图海》、《李之芳列传》、《后妃列传》等卷,自认为《后妃列传》是其文才与史识的代表作。1922年开始整理和诠释沈曾植有关研究蒙古史的遗稿,出版了《蒙古源流笺注》、《蛮书校补》、《元朝秘史注》、《遁龛文集》等。还著有《槐后唱和》、《遁庵乐府》、《钱大昕学案》、《玉溪生年谐会笺》。

张尔田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九加死等于十

九加死等于十

这是一个发生在二战期间的案件。爱德华迪克号从纽约出发,驶向某个英国的港口。昔日的豪华游轮,此时却成了运送军火的交通工具。轮船上除了危险的货物以及船员、服务生之外,只有搭载了九名乘客,战争之中还敢穿越大洋,这九个人可谓各怀心事。很快,一名乘客被人杀害,犯罪现场竟有凶手留下的清晰的血指纹。这样的案子应该非常简单,只要采集船上所有人员的指纹,一一比照即可得出答案。然而比照之后,事实却远非如此,这枚指纹并不属于船上的任何人!恐惧、幽灵、战争,笼罩着前途未卜的轮船……

太上老君说消灾经

太上老君说消灾经

经名:太上老君说消灾经。撰人不详,约出於唐宋间。假托太上老君为诸仙真说经,授予尹喜。劝人诵经念神,消灾除病。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太上老君述三十六金刚、二十五神王、二十七力士、三十七天师名号,劝人持诵。
  

清代燕都梨园史料

清代燕都梨园史料

戏曲论著汇编。张江裁(次溪)编。正续两编,1934.年正编收入“双肇楼丛书”,由北平邃雅斋书店排印出版,收吴元长《燕兰小谱》、小铁笛道人《月下看花记》等戏曲论著、史料三十八种。续编收冒广生《云郎小史》等戏曲论著、史料十三种,1937年由北平松筠阁书店排印出版。1988年中国戏剧出版社重版,分上下两册。全书蒐集广博,拾遗补阙,共辑录清代有关戏曲著述五十一种,对当时的戏曲演出活动、班社沿革、名优传略,乃至梨园掌故搜罗备细,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本书上起《燕兰小谱》,下迄编者本人的《燕归来簃随笔》,历清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各朝以及民国初年,大体上反映了二百馀年间北京戏曲活动的历史面貌,是一部重要的清代戏曲演出史料的汇编。书前有顾颉刚、郑振铎等的序九篇,赵元礼等的题辞数篇及编者所撰的“著者事略”。

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

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

唐君毅著。上下两册,上册四章,下册六章。1958年香港友联出版社初版。1975年台湾学生书局再版。收入唐君毅全集。第一章泛论人类创造文化之精神的自主自动性或自决性。第二章至第九章分论家庭、生产技术、社会经济、政治、科学哲学、文学艺术、宗教、道德、体育、军事、法律、教育等各种文化活动所赖以形成的文化意识,论各种文化意识、文化活动、文化理想形成时其中所实现的道德价值或所表现的道德理性。末章总论人的文化的弊害之所以产生之故及自救之道,论人的精神与自然世界万物的理则及自然进化事实的关系。作者认为人类一切文化活动之所以存在,都依存于道德自我,一切文化活动都不自觉的或超自觉的表现道德价值,都统属于道德自我、精神自我或超越自我而为其分殊的表现。道德自我是“一”是“本”,涵摄一切文化理想;文化活动是“多”是“末”,被统摄受主宰于道德自我而成就文明的现实。认为道德理性是一切文化理想实现的、文化活动的必然基础。由此,彻底否定自然主义、唯物主义、功利主义的文化观,提出道德理性或道德理想主义的文化哲学体系。此书是阐述文化哲学的重要著作,对于研究当代文化哲学有一定学术价值。

东坡禅喜集

东坡禅喜集

北宋苏轼著,明徐长孺编。9卷。内容包括:卷一颂,卷二赞,卷三偈,卷四铭,卷五记,卷六书、跋,卷七序、传、文疏,卷八禅喜纪事,卷九佛印问答、语录等。明神宗万历十八年(1590)刊行,陈继儒、陆树声作序,后附唐文献的跋。本书是宋代士大夫及宋代文学受禅宗影响的典型个案材料。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

凡十五卷。唐代明佺等撰。又作武周刊定众经目录、大周录、武周录。为东汉至武周有关翻译经论之目录。共收经典三六一六部,八六四一卷。今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唐则天武后天册万岁元年(695),由佛授记寺沙门明佺等七十名高僧奉敕撰集而成,菩提流志、义净等诸师亦皆参与编纂。内容包括:(一)众经目录,即第一卷至第十四卷,属于正篇;此正篇又分为前十二之别录与十三、十四卷之见定入藏流行目。(二)伪经目录,即最后第十五卷。本录系采自新、旧正目与大小乘经律论、贤圣集传等三件而成。旧目指前人所撰之一切经目录、开皇三宝录、内典录等正目;新目指唐初至武周所译之经论,凡错注、疑伪皆校正而后入目。合三六一六部八六四一卷,然不包括卷十三、十四之见定入藏流行部卷。各卷(第十五卷除外)之末皆列有译者、译时、典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