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健

刘健
  • 姓名:刘健
  • 别名:字希贤, 号晦庵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洛阳 (今属河南) 人
  • 出生日期:1433年2月27日
  • 逝世日期:1526年12月9日
  • 民族族群:

刘健(1433年2月27日-1526年12月9日)明孝宗、武宗时内阁首辅。 字希贤, 号晦庵, 洛阳 (今属河南) 人。 天顺四年 (1460) 进士, 授编修。 成化初, 修 《英宗实录》成, 进修撰。后任少詹事, 充东宫讲官。孝宗即位, 擢为礼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入内阁参预机务。 弘治四年(1491), 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后加太子太保, 改武英殿大学士。十一年春, 进少傅兼太子太傅, 代徐溥为首辅。 学问深粹, 正直敢言, 以天下为己任。 极陈怠政之失, 请宪宗勤朝讲、 节财用、 罢斋醮、公赏罚。 与李东阳、 谢迁三人同心辅政, 整饬屯田、盐政、 马政,颇有建树。孝宗尊呼为先生而不称名。累加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十八年,孝宗死,为顾命大臣。又以孝宗遗诏,革除诸弊政。武宗即位,宠任宦官刘瑾。瑾与手下马永成、谷大用等,人称“八虎”,整日引导武宗嬉游无度,他上疏极谏。正德元年(1506),与谢迁、韩文等更连疏请诛“八虎”。刘瑾等恐惧,环绕跪哭于武宗之前。结果武宗令刘瑾掌司礼监,马永成、谷大用掌东西厂,各据要职。他与谢迁被迫辞职。次年,刘瑾又定刘健、谢迁、韩文等五十三人为奸党,揭榜朝堂,颁示天下。刘瑾被诛后,复官,退休。嘉靖五年(1526)卒,(一说卒于六年)。赠太师,赐谥“文靖”。有《晦庵集》。

刘健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王荆公诗注

王荆公诗注

诗文注。南宋李壁撰。五十卷。壁有《临川先生文集》已着录。此集乃壁谪居临川时所作,注古诗二十一卷,律诗二十九卷。文中大字单行为王安石诗,小字双行为壁注。末有补遗,收古今体诗五首。壁注王诗,搜集原始资料、认真核校原本和墨迹,凡诗涉及之人物背景均有探索,所用典故均标注出处,疑者缺之,非穿凿附会者能比,故历来学者颇为重视。其中古今体诗,较世行《临川集》多七十二首。然个别注亦有疏漏,清沉钦韩尝作《王荆公诗集李壁注勘误补正》予以订正。有《四库全书》本。

庆云里中的一间小房里

庆云里中的一间小房里

《庆云里中的一间小房里》创作于1920年代,阿英是一个通过赤裸裸的世俗追求来体现女性自主意识的形象,作为以妓女为书写对象的文本,丁玲的《庆云里中的一间小房里》通常被看作一个鲜明的性别文本,通过妓女阿荚从早晨到晚上一整天的生活,展示作为妓女的阿英"纯粹的实实在在的女性心理的和身体的经验".作为类属的女性,阿英身体之于女性存在有着如下的意义,即:女性通过身体言说自我,建构主体;女性通过身体思考人生,介入世界,把握命运;女性通过身体嵌入历史,丰富存在,改进现实.

孔子的故事

孔子的故事

《孔子的故事》最早出版于1956年,在之后的数十年中,这本书又多次再版,甚至被翻译成其他语言走向海外,成为了读者了解孔子的一个窗口。是李长之先生专门写给大众读者的一部通俗读物。他用通俗而富有情感的笔法讲述了孔子的精神面貌和孔子的坎坷一生。全书截取了他一生中最精彩的片断,以故事的形式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书中的孔子有十五岁便“志于学”的少年意气,有夹谷会齐时牛刀小试的喜悦,有见君王“好德不如好色”的悲叹,有率领众弟子奔波辗转的艰辛,有命悬一线却不改从容的气魄,有至死不渝追寻理想的执著。《孔子的故事》是一部通俗读物,李长之并没有因此减弱他斟酌史料的严肃性,相反,他对史料的取舍拣择都有根有据,一丝不苟。《孔子的故事》不到十万字,而脚注多达239条,引书几十种之多,可称言必有据,其中凝铸着作者的史的眼光和不苟的精神。本书是一部集学术性、思想性、通俗性于一体的优秀读物。

悟性的提升

悟性的提升

本书是禅学大师铃木大拙在战乱时期隐居所写,是对禅的修行最好的阐释。全书共分七章,内容包括:佛教中的禅宗;禅佛教;禅体验的解释;佛教哲学中的理性与直观;禅:答胡适博士;问答;禅的自然观。

金光明最胜王经注释

金光明最胜王经注释

金光明最胜王经注释,10卷,日本 明一集。编号二一九七。

明高僧传

明高僧传

八卷。明代释如惺撰。《大明高僧传》简称为《明高僧传》。此书写成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所题书名中的“大明”,即指成书年代,不是指内容范围。此传内容始于北宋末直明代,至于《宋高僧传》止于北宋初到北宋末这一百数十年。《大明高僧传》仍是空白,并无片言记载。此传内有三科,即《译经》、《解义》、《习禅》。《译经》科中只著录元代沙罗巴一人,《解义》科中著录了自南宋至万历年间四十四人,《习禅》科中著录了自北宋末迄元仁宗年间六十七人,正传有一百一十二人,另附见有六十八人。在体裁上与梁、唐、宋三部僧传相同,每科之后无“论”,当是全书没有完成的原故。其中有关主张各宗融合的看法,正是时代要求的反映。此书的优点是,填补了北宋末至明代高僧传记的空白,为研究佛教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不足之处有:首先,一些高僧的传记如性澄、蒙润、本无、如玘、绍宗等,所记事迹过于简单。二是,前后重复和误将北宋人写成南宋,将地名误作籍贯等疏忽之处也不少。正如作者自序所言,是“随喜录之,以备后之修史者采摭”,因而没有严肃加工整理。尽管如此,它仍是一部有价值的佛教著作。现见载版本有明万历丁已嘉兴楞严之般若堂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