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贤

- 姓名:李贤
- 别名:字原德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邓州(今河南邓县)人
- 出生日期:1409年1月1日
- 逝世日期:1467年1月19日
- 民族族群:
李贤(1409年1月1日-1467年1月19日)明英宗、宪宗时内阁首辅。字原德,邓州(今河南邓县)人。宣德八年(1433)进士。正统中,迁考功郎中,改文选。景泰二年(1451),曾上正本十策,建议勤圣学、戒嗜欲、慎举措、崇节俭、勉贵近、结民心,受到代宗重视,命写置左右,以备观览。擢任兵部右侍郎,后转户部、吏部。英宗复位,天顺元年(1457),以吏部侍郎兼翰林学士,入值文渊阁,参预机务。旋晋吏部尚书。石亨、曹吉祥专权,一度下狱贬官,又复原职。后英宗厌石亨、 曹吉祥骄横, 他请渐加制之。及石亨得罪, 帝复问夺门之事, 他谓此辈邀功请赏, 不审置陛下于何地, 又议革去冒功者四千余人。 次年任为首辅。 力请行宽恤之政, 罢江南织造, 清查锦衣卫狱,止边臣贡献, 停内外采买。 同官皆惧, 他说: “大臣当知无不言, 可卷舌偷位耶?” 为政务持大体, 尤以惜人才、开言路为急。 曹吉祥与侄儿曹钦谋反, 逼其草奏释己罪,他密疏请擒贼党。 门达怙宠骄恣,乘间具陈门达之罪。 宪宗即位, 晋少保、 吏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曾奏陈自宣德至天顺年间, 选宫人太多, 宜放还其家, 中外欣悦。 成化二年 (1466), 遭父丧丁忧, 诏起复, 旋卒。 赠太师, 谥号 “文达”。
李贤颇有宰相风度,为政识得大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用人的一方面,他进贤而退不肖,提拔了年富、王竑等名臣,革斥了四千多冒“夺门”之功而膺爵位之人。石亨、曹吉祥得势时,李贤不与其沆瀣一气,而时时劝英宗疏远他们。英宗意图更换太子,李贤予以劝止,使太子(明宪宗)得以保全,消弭巨变于无形。宪宗即位后,他警告宪宗“天时未和,由阴气太盛”,又劝宪宗“无狎左右近幸”。唐枢在《国琛集》中将其主要政绩归纳为“止殉葬,释庶人,禁冒功,疏正本,安边鼓妖斥仙师号,应曹钦伤臂之变”六条。李贤耿介忠直,深受英宗宠待,对于宪宗初年的政治也颇有影响。史称“自三杨以来,得君无如贤者。
李贤学识渊博,一生著述颇丰,记有《读易记》一卷、《读诗纪》一卷、《天顺日录》二卷、《鉴录》一卷、《大明一统志》九十卷、《穰杂录》二卷、《穰集》三十卷、《穰集续》二十卷,洋洋数百万字。
猜你喜欢的书
玄品录
一名 《玄史》。道家人物传记汇编。五卷。元茅山道士张雨编。约成书于元顺帝至元元年(1335年)。本书收编迄先秦至宋代一百三十余人,按时代先后,以道德文艺分作道德、道权、道化、道儒、道术、道隐、道默、道言、道质、道华等十品。每品包括数人,人各一传,略叙生平事迹。卷首有元顺帝至元元年(1335年)张雨序文,谓有感于太史公论道家之言,乃发愤求之于古人,由老子而下若老子徒者,采其道德文艺而类次之,命题曰 《玄史》。正文卷一列六品,收周尹喜、尹轨、庚桑处、庄周、鬼谷子、张良、列御寇等二十二人。卷二列八品,收有道隐郑朴、道儒扬雄、道品三茅君、道化逢萌、道默矫慎、道言樊英、道术夏馥、道质郭文、嵇康等三十五人。卷三列九品,收晋葛洪、王羲之、许迈、谢安、陶渊明、顾欢、陆修静等二十七人。卷四八品,收有周子良、徐则、王远知、徐洪客、魏征、叶法善、孙思邈、司马子微、贺知章等二十四人。卷五九品,收李白、孟洗、张蕴、陈抟、刘洪康、张继先、留用光等二十九人。书中所载人物,不仅有神仙方士,且如司马谈、曹参、张良、王弼、向秀、谢安、王羲之、陶渊明、贺知章等,或取其清静无为,或因其隐居清修,或因其风流倜傥,不慕权贵,以及纵横捭阖,如范蠡、鬼谷子之类皆载于编。该书文笔流畅,取材丰富,可供研究道家与道教史者参考。该书收录于 《道藏》 (正统本、景正统本) 洞神部谱箓类。
专治麻痧初编
《专治麻痧初编》六卷,清归安凌嘉六先生遗著,分述古编,徵今编,方论编,参考各书七十余家。间如程凤雏之《慈幼筏》,高梅孤之《痘症管见》,吴志中之《儿科方要》,汤衡元之《婴孩妙诀》,董大英之《活幼悟神集》,张涣之《小儿医方妙选》,娄居中之《恤幼集》,皆世罕见者。
小栖霞说稗
曲论。清平步青撰。一卷。步青一名庸,字景孙,号栋山,又号侣霞,别署三壶佚史,浙江山阴人。同治进士,授江西督粮道,曾署布政使、按察使。后引疾归隐。著有《群书斠识》等数十种。晚年自订所著书为《香雪崦丛书》。《说稗》考证戏曲故事来源三十七种,约二万四千字。所作文章基本上属于索隐派的研究方法,多有附会。有光绪间山阴乎氏刻《香雪崦丛书》本,一九五九年中国戏剧出版社《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九)》本。
王文正公遗事
一卷。宋王素(1007—1073)撰。王素字仲仪,莘县(今属山东)人。王旦之子。举进士,官至工部尚书。本书记述其父王旦遗事。王旦谥文正,故名。真宗时,王旦任宰相,对真宗搞封禅、“天书”等活动从不反对,故能久安其位,甚为时人所议。本书在这件事上暗为之开脱。然所载其他事,虽难免有扬诩之词,却也大抵与史书相近。本书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作四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作一卷,可知南宋中已非完本。今有《历代小史》本;《百川学海》本;《周氏师古堂所编书》 (韩王二公遗事合本) 等。
周礼详解
四十卷。宋王昭禹撰。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记载,昭禹未详何人。王与之作《周礼订义》,类编姓氏世次,将王昭禹列于杨时之后,并记其字光运,其它皆不详。《四库全书总目》认为:王昭禹应为北宋末徽钦时代人。《周礼详解》皆宗王安石《周官新义》,并多引其《字说》,“五官”皆不载《叙官》。其中有与王安石一致的,如解:“匪颁之式”、“惟王建国”、“鲍鱼”、“”、“司徒”,皆宗于王安石《字说》。也有与王安石不一致的,如在阐述《周礼》旨义上,解“泉府以国服为之息”,则与当时社会有所隐喻。有纠订旧注之误者,如“载师里布屋粟”,则不从前儒,属新发之说。亦有解前人未发之言者。宋陈振孙《书录解题》对其多引王安石《字说》深为不满,则与宋政事有关,颇为偏颇。总体而论,《周礼详解》虽在文字训诂上,宗于王安石,但经文诠释却能自辟新径,不囿前人之说,多有发明,于《周礼》研究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后世学者如宋王与之《周礼订义》、林之奇注《周礼》释《周礼》多引其说。朱申作《周礼句解》,则从其“五官”,不载《叙官》之体例。版本有宋刊本、钞本、清康熙十九年(1680)纳兰性德刻《通志堂经解》本,乾隆五十年(1785)通志堂刊修补本。
绝余编
《绝余编》是佛教经典,作者是明朝智旭。本书包括目录序,卷一愿文六首,卷二法语十首传一首,卷三序三首、题跋五首、书柬十一首、杂文二首、疏六首、卷四赞十一首、铭二十三首、诗偈一百四十九首、附对联四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