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五术

  • 历代名医蒙求

    历代名医蒙求

    《作者:周守忠本书2卷,医史著作,南宋周守忠(榕庵)撰。书成于嘉定十三年(1220年),本书上自三皇、下迄宋代,记录了202位医家的医事活动,将历代文史和医籍中所载名医事迹,医锦典故,加以汇集,用韵语形式,上下各以四字为联,每联下加注材料出处。对于了解我国医学历史之发展,颇资参考。如该书首联为“神农百草,虑羲九针”,前者以《史记》记载炎帝神农氏“始尝百草,始有医药”为依据;后者则以《帝王世纪》记述之虑羲氏“制九针,以拯夭枉”为资料来源,使人读韵语便于记诵,读注文又颇便了解名医事迹,故名《历代名医蒙求》。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部分名医的生平、籍贯、主要著作;二是

  • 食物本草

    食物本草

    《作者:薛己二卷;明薛己著。是以记载食、药两用植物、动物等为特色的本草专著,由于《食物本草》的作者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因此,该书至今仍是常用的中医食疗类著作的经典代表,具有很好的社会影响和很广的读者认可。

  • 本草详节

    本草详节

    《作者:佚名12卷,清代闵钺编著、卢煌校正的一部本草类中医著作,刊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闵钺清代人,生平履历不详。分草、木、谷、菜、果、金、石、水、火、土、兽、禽、鳞、介、虫、人、服用17部,载药896种,其中正名697种,附药199种。每药首录性味阴阳、有毒无毒、产地、生药形态、归经、相使、相恶、禁忌、炮制等内容;次述功效、主治;末为按语,阐述治病机理、配伍应用及用药宜忌等。

  • 金箓资度早午晚朝仪

    金箓资度早午晚朝仪

    《作者:佚名玉箓资度早午晚朝仪。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

  • 本草约言

    本草约言

    《作者:薛己4卷,卷一、卷二为“药性本草”,卷三、卷四为“食物本草”。《药性本草》2卷,分草部(134种)、木部(57种)、果部(18种)、莱部(13种)、米谷部(8种)、金石部(26种)、人部(6种)、禽兽部(12种)、虫鱼部(14种)等9部,共收药287种。卷首列“医学启源”“药性要旨”“脏气法时补泻法”“各经引用”“五味所用”“用药各定分两”“药性生熟用法”“药用根梢法”等8个短论,简要介绍药物归经、气味药性、升降沉浮、君臣佐使及药物基本炮制作用等中药基础知识。此后按部属分类,各药先列气味、阴阳、升降、归经、功效主治、炮炙方法及临床配伍使用等,有时也进行一些品种产地、采集时

  • 本草正

    本草正

    《作者:张景岳药物学著作。2卷。明·张介宾撰于1624年。为《景岳全书》卷48-49。书中择常用药300种,仿《本草纲目》编述,分山草、隰草、芳草、蔓草、毒草、水石草、竹木、谷、果、荽、金石、禽兽、虫鱼、人等14部,次第介绍其别名、性味厚薄、阴阳主要功效与机理,临床运用范围、注意事项等。作者论药条理清晰,主论持平。相似药物功效比较、药物配伍等阐析甚明。尤擅用熟地,论其功治配伍、炮制等,见解超群。故于书中将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做为药之“四维”以扶阳救阴。

  • 本草通玄

    本草通玄

    《作者:李中梓明代李中梓撰。约刊于明末,1667年经尤乘增订,收入《士材三书》。本书为李氏药物专著,全书二卷。李氏将药物分为草、谷、木、菜、果、寓木、苞木、虫、鳞、介、禽、兽、人及金石十四部,共收药物341种,重点叙述了每种药物的临床应用,末附用药机要、引经报使及针灸要穴图等。本书的特点是将药物的应用与炮制结合起来,广泛论述药性、制药及用药等方面的内容。

  • 琴火重光

    琴火重光

    《作者:陈自得《琴火重光》系明福建陈竹泉著,一九三九年经陈撄宁先生校订后,由上海丹道刻经会刊印发行。收入《陈撄宁文集》第七册外丹经典卷(下)。

  • 金火丹诀

    金火丹诀

    《作者:佚名中孚子按语:按《金火丹诀》题西凉致一子许信良著,乃同类阴阳法门之彼家丹法一脉。民国年间潇湘渔父常遵先为之校正,尚多缺字,以方圈代之。先师知非子得此抄本,皆为之补齐。此抄本转至余手,又依师传彼家法诀反复推敲,并参照所得坊间印本,校其疏漏,为之写定。常遵先校辞昧于南派同类阴阳龙虎丹法之传,虽未为允当,为存原貌,一仍其旧。又正宗彼家全诀必以清净入手,非常氏所云“含北派法”也。《金火丹诀》循《悟真篇》之家法而偏重“彼家”,可与崔公《入药镜》、吕祖《鼎器歌》、《真经歌》、《指玄篇》等同参,其功法不离“清净头,彼家尾”之大旨,应许为彼家丹法

  • 本草汇言

    本草汇言

    《作者:倪朱谟《本草汇言》二十卷,明·倪朱谟纂于天启四年(1624年)。书稿由其子倪洙龙刊行于明末清初。该书汇集了历代本草书40余种,还汇集了采访148名明代医药家所得的药论或方剂。像这样在采访搜求上百家医药家药论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本草著作,在古代还是十分罕见的。

  • 重订时行伏阴刍言

    重订时行伏阴刍言

    《作者:唐慎微《重订时行伏阴刍言》,1卷。清·田宗汉原著,李贡三重订。系摘取田氏《医寄伏阴论》中部分内容,并附重订者有关验案数则。

  • 舌诊问答

    舌诊问答

    《作者:何舒中医诊断学著作,近代何舒撰,成书于1947年。为《灵兰医书六种》之一。对舌诊内容以问答析疑,较为详细。

  • 辨舌指南

    辨舌指南

    《作者:曹炳章舌诊著作。 六卷。一名《彩图辨舌指南》。曹炳章撰于1920年。 现存初刊石印本。1949年后有影印本。《辨舌指南》为近代医家曹炳章撰著。曹氏在蒐集古今近百种舌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去芜存精,五易其稿而成。全书5编,6卷。详细论述了舌的生理、辨舌内容及要领、诸家辨舌治病方法、舌病有效方药和古今辨舌医案等,并附舌图130余幅。 该书内容宏幅,持论中肯,文笔朴实,且文图并茂,是一部学习中医必备的验舌专书。 作者较广泛地收集古今有关舌诊文献,参阅部分现代医著并结合个人见解编成此帙。书分五编,首编(卷一)为辨舌总论:二编(卷二)为观舌总纲;三编(卷

  • 本草发挥

    本草发挥

    《作者:徐彦纯本草著作,《本草发挥》4卷,卷1至卷3论药物,分为金石部、草部、木部、人部、兽部、虫鱼部、果部、米谷部、菜部9类,共载常用药物270种。卷4论药性理论和用药原则。书中每药均先引《神农本草经》,以叙述药物性味、功能及主治,然后博采张洁古、李东垣、王好古、朱丹溪、成无己等诸家之说以阐其义,不仅论述了药物气味厚薄、阴阳升降之属性,还论述了药物君臣佐使、脏腑补泻之应用。徐氏为朱丹溪弟子,对张洁古、朱丹溪、成无己、王好古等有关本草之记述进行摘录整理,而编成《本草发挥》。现存明天启聚锦堂刻本及《薛氏医案》本,1949年后人民卫生出版社有排印

  • 本草衍句

    本草衍句

    《作者:黄光霁《本草衍句》,清·黄光霁编著的一部本草类中医著作,成书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全书一卷。首载十八反、十九畏、引经报使及高士宗用药大略等内容,次收药二百六十六种,分草、木(附果)、石、谷、菜(附虫介)、兽(附人)等部。每药撰韵语数句,末附简注及单方。

  • 辨脉平脉章句

    辨脉平脉章句

    《作者:周学海脉学著作。《周氏医学丛书脉学四种》之一。二卷。清·周学海章句。作者以《伤寒论》中辨脉法、平脉法为诊法之正宗,指出:“辨脉、平脉、仲景论百病之脉也,不专于伤寒。”遂检阅四、五种刊本的辨脉、平脉法原文加以校订。摒去旧注,重予详细注释,复加按语,发挥作者的心得体会和临证经验。以期切于临证实用,对研究仲景脉法有一定参考价值。现存清刻本。

  • 脉语

    脉语

    《作者:吴昆《脉语》,脉学著作。一名《脉学精华》。二卷。明·吴昆撰。刊于1584年。本书论脉简要,颇有见地。作者对太素脉基本上持批评态度。书末附脉案格式,是对医者的诊病时书写病案所提出的具体要求。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

  • 丹溪脉诀指掌

    丹溪脉诀指掌

    《作者:刘吉人脉学著作,清末刘吉人撰于1910年。刘氏选录《脉诀指掌病式图说》中部分论述予以校正,并补充了一部分内容。后编入《三三医书》中。

  • 大明天元玉历祥异图说

    大明天元玉历祥异图说

    《作者:余文龙《大明天元玉历祥异图说》七卷,明余文龙重编。古代以图为主的占候类著作,曾入清廷禁毁书目。此书专言天象祥异,分天地、日、月、星缠、云气犯星、杂气雾虹、风候。上图下文。此本大致为明末清初的钞本。【末尾附PDF图片版下载】

  • 选择要略

    选择要略

    《作者:佚名择日之书,朝鲜世宗年间李纯之撰。全书上中下三册408页。作为一部古代重要的择日指南,涵盖了吉凶日历、祭祀仪式、选官就任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详细记录了各种日子的吉凶祥瑞,指导人们在重大决策或活动中选择合适的日期。这一部分包括了对天时地利人和的分析,为人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关于祭祀仪式的内容涉及了宗教、礼仪、道教等多个方面。这部分内容详细介绍了各种祭祀活动的程序、祭祀对象以及祭祀时的吉凶宜忌。

  • 易飞候

    易飞候

    《作者:京房一卷。汉京房(前77-前37)撰,清王谟辑。京房,西汉东郡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人,字君明,本姓李,官至魏郡太守,系今文易学“京氏学”的开创者,律学家。受《易》于梁人焦延寿,焦氏自称曾从孟喜问《易》,京氏自认为焦氏之易学即孟氏易学。京氏把《周易》看成是占算吉凶的典籍,创造了许多占算的体例,以讲占候之术闻名。有八宫卦说、纳田说、五行说、卦气说等。京房以《易》授东海段嘉、河东姚平、河南乘弘等,他们都成了博士,由是《易》有京氏之学。据《汉志》、《叙录》、《隋志》、《唐志》、《宋志》等书,京氏《易》著颇丰,有《孟氏京房》、《灾异孟氏京房》等,现

  • 脉学辑要

    脉学辑要

    《作者:丹波元简《脉学辑要》,日本医家丹波元简著,3卷。卷上总论阐述脉学理论;卷中引述二十八脉体象、主病,汇众说之精华;卷下列述妇人脉、小儿脉及诸怪脉。本书辑古今脉学之论于一帙,集众家之长于一炉,抒发己见,总结了日本宽政以前的脉学经验,创新和发展了脉学理论,不失为学习、研究脉学较为重要的参考书。

  • 脉义简摩

    脉义简摩

    《作者:周学海脉学著作,8卷。清代周学海(征之)著。成书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此书援引宋以前医籍中有关脉学之论述进行诠释。卷1~5分别为部位类、诊法类、形象类、主病类,于诊脉部位、方法、各种脉象之形态及其所主病证详细论述;卷6为名论汇编,集李中梓人迎气口说、李杲内外伤辨等医论;卷7~8为妇科和儿科诊法,述妇人常脉、月经不调诸病脉证、带下崩漏脉证、妊娠正胎脉证、小儿诊额法、虎口诊法、面部望诊法等。内容较丰富,条理清晰。

  • 脉简补义

    脉简补义

    《作者:周学海脉学著作。《周氏医学丛书脉学四种》之一。二卷。清·周学海撰。本书重点介绍作者对脉学的见解。上卷谈诊法及诸脉;下卷经义丛谈,讨论多方面的脉学问题。周氏此编是对《脉义简摩》一书的补充与发挥。现有《周氏医学丛书》本。上卷分两部分:“诊法直解”,包括求脉大旨、三部九候大义、十二经动脉辨、审脉玄机等内容;“诸脉补真”,补充《脉义简摩》中所辑郭元峰的二十八脉之不足。下卷分六部分:包括“经义丛误”、”动脉有强弱”、“脉象丛说”、“读脉杂说八条”、“脉法失传”、“六气脉义”,均为周氏多年经验的总结。

  • 脉理集要

    脉理集要

    《作者:汪宦全书分为统属诊法、脉诀总歌、脉理详辨、妊娠脉、小儿脉纹脉候、脉会、脉位、气形、来去、尺寸、上下、前后、至数、歇止、阴阳、诊例、七情、无脉、反脉、异脉、怪脉、政脉、胜负扶抑、各部不胜、不胜期诀、虚数期诀、真脏俱搏、上古三诊等章节;对诊脉部位、脉象机理、病脉提纲、脉象主病都有详细的阐述,语言简练,易诵易记,结合临床,切合实用,实为启后学之捷径。

猜你喜欢的书

处世悬镜

处世悬镜

《处世悬镜》是一本教人如何为人处世的经典古书。行为上,识为先;藏者盛,舍者得;曲为聪,止为智;忍为要,厚者成;信者无敌。世事无常,先求退安而后致荣达。

全唐诗补编

全唐诗补编

诗总集汇编。陈尚君编订。包括《全唐诗外编》校订和《全唐诗续拾》辑纂两个部分。《外编》曾于198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原收录王重民《补全唐诗》及《敦煌唐人诗集残卷》、孙望《全唐诗补逸》、童养年《全唐诗续补遗》四种专集,现陈氏编为三编,其中《敦煌唐人诗集残卷》改换为刘修业整理的王氏遗稿《补全唐诗拾遗》。陈氏对《外编》所收诗作了全面的校订,不仅删除了误收唐以外人诗及重见互出的篇章,改正了原书材料与文字上的讹误,还补充了大量书证和异文,使原书质量有了相应的提高。《全唐诗续拾》则是陈氏本人对《全唐诗》及其《外编》的续补,共六十卷,录诗四千三百余首,作者逾千人,材料取自经史子集、佛经道藏、金石碑刻、稗乘方志各个方面,且对所录之诗一一追溯其最早出处,详加按断,对所收作者,特别是新增作者,亦尽量钩稽、考辨其生平行迹,务求其实。《续拾》与《外编》合为一集,共收诗六千余首,标志着唐诗辑佚工作的一大飞跃,199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附四角号码“《全唐诗补编》作者索引”。

狮吼记

狮吼记

明代传奇剧本。汪廷讷撰。《曲品》著录。本事见宋人笔记《调谑篇》。写黄州人陈慥妇柳氏奇妒,陈进京访友,与苏轼携妓赏春,一年未归。柳氏派人捎信,言已为其娶妾4人。陈归见妾,乃4个丑妇。柳氏梳妆,陈打扇取悦她,反遭责骂。苏轼贬黄州,邀陈游。柳氏遣仆侦知有女陪酒,归而罚跪水池边。苏轼劝柳为陈娶妾,柳以每日赏百杖,至70岁为条件。后柳氏拉陈到县陈诉,县令戒柳氏之妒,忽县令夫人出,打骂县令以袒护柳氏,众又请土地评理,土地则偏向陈及县令,又被土地娘娘打骂。结果互相打骂,演成一场滑稽戏。苏轼赠妾与陈藏之别馆,为柳氏所知,罚其跪下顶灯,又以绳束其足,柳氏执绳一端防其逃走,陈向巫妪求救,女巫以羊代陈3日,并以陈已变羊胁迫柳氏。柳氏恐惧,遂允迎妾入宅,但又打骂怒号如狮吼。后柳氏魂游地府乃觉悟,与陈妾入道赴灵山。这是一部著名的喜剧。昆曲常演《梳妆》、《游春》、《跪池》、《三怕》四出。地方戏亦有整本《狮吼记》演出。今存明汲古阁原刊本,《古本戏曲丛刊二集》据以影印。

御制释迦牟尼佛赞

御制释迦牟尼佛赞

御制释迦牟尼佛赞,明 太宗御制,佛教大藏经 第083册

金刚经浅解

金刚经浅解

金刚经浅解,一卷,清翁春、王锡琯解释,赵岳生跋。

佛说不自守意经

佛说不自守意经

吴月支国优婆塞支谦译
说自守不自守法,出杂阿含第十一卷。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