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房

京房
  • 姓名:京房
  • 别名:
  • 性别:
  • 朝代:西汉
  • 出生地:东郡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人
  • 出生日期:前77
  • 逝世日期:前37年
  • 民族族群:

京房(前77—前37年)西汉经学家,今文易“京氏学”的开创者,律学家。本姓李,字君明,推律自定爲京氏。东郡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人。生于汉昭帝元凤四年,卒于汉元帝建昭二年。师从焦延寿习《易》,爲学尤精,其师常曰:“得我道以亡身者,必京生也”(《汉书·京房传》卷七十五)。元帝初元四年 (前45),以孝廉爲郎。数上疏预言,解说灾异,并奏考功课吏法。建昭二年,以劾奏石显等专权,出爲魏郡太守。不久,下狱死。


其《易》学以 “通变”说《易》。承师说,“分六十四卦,更直日用事,以风雨寒温爲候”(同上),以卦爻配一年三百六十日,进一步发展了象数学。所谓分卦直日之法,“一爻主一日,六十四卦爲三百六十日。馀四卦,《震》、《离》、《兑》、《坎》,爲方伯监司之官。所以用 《震》、《离》、《兑》、《坎》者,是二至二分用事之日,又是四时各专王之气。各卦主时,其占法各以其日观其善恶也”(《汉书·京房传》“孟康注”)。继续发挥了孟喜以阴阳卦爻配二十四节气法,将二十四节气分爲七十二候,“大抵辨三易,运五行,正四时,谨二十四气,志七十二候”(《京氏易传》卷下 “晁公武语)。


其学以“定人伦而明王道”爲宗旨。把八卦、五行与人伦纲常等揉合起来,认爲,“八卦建五气,立五常,法象乾坤,顺于阴阳,以正君臣父子之义”(《京氏易传》卷下),“生吉凶之义始于五行,终于八卦”(同上)。认爲通过八卦可以推测天象人事,“仰观俯察在乎人,隐显灾祥在乎天,考天时察人事在乎八卦”(同上),指出卦气和人世间治乱祸福相通相感。强调“变易”,认爲“天地若不变易,不能通气”,“阳入阴,阴入阳,二气交互不停,故曰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内无不通也”,主张卜筮在于应变适宜,“卜筮非袭于吉,唯变所适,穷理尽性于兹矣”(同上),因爲事物是相互转化的,“正盛则衰来,正衰则正来”,故卜筮目的不在于得吉。


时据灾异以推论政治得失。指出元帝之世,“日月失明,星辰逆行,山崩泉涌,地震石陨,夏霜冬靁,春凋秋荣,陨霜不杀,水旱螟虫,民人饥疫,盗贼不禁,刑人满市,《春秋》所记灾异尽备”,所有这些天灾人祸,是因爲元帝任用巧佞之臣宦官石显等人所致。强调 “邪说虽安于人,天气必变,故人可欺,天不可欺也”(《汉书·京房传》卷七十五)。建议元帝退姦邪之人,用考功课吏之法,举贤任能,“古者帝王以功举贤,则万化成,瑞应著,末世以毁誉取人,故功业废而致灾异。宜令百官各试其功,灾异可息”(同上)。认爲唯有阴阳得位,君臣相应,可“定难于草昧之世” ( 《京氏易传》)。


在乐律方面,根据八卦原理,将十二律扩展爲六十律,“夫十二律之变,至于六十,犹八卦之变,至于六十四也”,运用 “三分损益法”,“以上生下,皆三生二;以下生上,皆三生四。阳下生阴,阴下生阳,终于中吕,而十二律毕矣。中吕上生执始,执始下生去灭,上下相生,终于南事,六十律毕矣。”(《全汉文》卷四十四)认爲“竹声不可以度调”,创“准”以定律,“准之状如瑟,长大而十三弦” (同上)。


授其学于殷嘉、姚平、乘弘,后皆爲郎、博士。《汉书·艺文志》著录《孟氏京房》十一篇,《灾异孟氏京房》六十六篇。今存《京氏易传》三卷,有《汉魏丛书》、《四库全书》等刊本。另外,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周易京氏章句》一卷,孙堂 《汉魏二十一家易注》、黄奭《汉学堂丛书》、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等皆有辑录。

京房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竹屿山房杂部

竹屿山房杂部

三十二卷。明宋诩(生卒年不详)及其子宋公望(生卒年不详)分撰,由宋公望之子宋懋澄合而编之。宋诩,字久夫,宋公望,字天民,其生平事迹俱不详。此书三十二卷,其中养生部六卷、燕闲部二卷、树畜部四卷为宋诩所撰。种植部十卷、尊生部十卷,为宋公望所撰。《千顷堂书目》载此书二十七卷,分前后集,前集树畜部四卷、养生部六卷、家要二卷、宗仪二卷、家规四卷。后集种植一卷、尊生一卷,此本大概是不完之本。此书对田居杂事的记载最为详悉,且也间附有考证。如养生部鲥鱼条引《尔雅》鯦当魱以证之。郑樵注谓鯦即魱,魱即缩项鳊,郭璞注谓咎似鳊而大,是非鳊可知。郑注似误,此书取张萱汇雅之说,舍郑从郭,以鯦为鲥,所解甚确。内容多有可取之处,尤其是树畜部,对各种农作物及花卉、禽兽、鸟虫、蔬菜等等,都有研究,是古代较好的农书。此书有明刊本、《四库全书》 本等。

本草约言

本草约言

4卷,卷一、卷二为“药性本草”,卷三、卷四为“食物本草”。《药性本草》2卷,分草部(134种)、木部(57种)、果部(18种)、莱部(13种)、米谷部(8种)、金石部(26种)、人部(6种)、禽兽部(12种)、虫鱼部(14种)等9部,共收药287种。卷首列“医学启源”“药性要旨”“脏气法时补泻法”“各经引用”“五味所用”“用药各定分两”“药性生熟用法”“药用根梢法”等8个短论,简要介绍药物归经、气味药性、升降沉浮、君臣佐使及药物基本炮制作用等中药基础知识。此后按部属分类,各药先列气味、阴阳、升降、归经、功效主治、炮炙方法及临床配伍使用等,有时也进行一些品种产地、采集时间等方面的讨论。次引前贤对于此药的论述,有时也加以一些按语,发表薛立斋本人的用药经验体会。总之,此书主要讨论药性、用药法及药物炮炙。《食物本草》亦2卷,分水部(34种)、谷部(35种)、菜部(87种)、果部(57种)、禽部(56种)、兽部(38种)、鱼部(58种)、味部(23种)等8部,共载品物385种,多为日常食品。各物品均先注出性味功效,次引前人的论述,偶尔记载此物的形态、产地及优劣选择。如“井水”条指出:“凡井水有远从地脉来者为上,有从近处江河中渗来者欠佳。又城市人家稠密,沟渠污水杂入井中成碱,用须煎滚,停顿一时,候碱下坠,取上面清水用之,否则气味俱恶。”“粳米”条也指出此米有早、中、晚三熟,而以白晚米为第一。书中还记载落花生的形态为:“藤蔓茎叶似扁豆,开花落地,一花就地结一果,大如桃。深秋取食之,味甘美异常,人所称羡。”

剧孟

剧孟

《剧孟》1957年5月17日至7月21日在上海《新闻日报》连载,有董天野插图数十幅;12月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全一册,有董天野插图八幅,扉页书名下标有“游侠列传之一”。这本书的“内容提要”中写道:本书“是根据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写成的”,“没有旧剑侠小说的荒诞”。

暴风雨前

暴风雨前

李劼人著。作于1936年。以四川成都为背景,写辛丑条约至辛亥革命前夜的社会变化。作品通过成都一个半官半商家庭内外的矛盾纠葛,着重写一群知识分子在维新浪潮中的各种不同的政治态度。成都闹起了红灯教的反清活动,不久被清政府镇压。在官府任职的郝达三的儿子郝又三和他的朋友们组织了鼓吹维新思想的文明合作社。在这个社里,苏星煜对清政府镇压红灯教首领深为不满,积极提倡办新学。在他的影响下,郝达三办起了广智小学。这时在日本留学时参加了同盟会的尤铁民接受孙中山的委派,回国积极向郝宣传革命思想,但郝对革命顾虑重重。不久,革命党准备暴动的消息走漏,官府要在全城大逮捕,搞得人心惶惶,终因军界、学界多方活动而未能动手。作品着力刻画三个不同知识分子的典型:郝又三是维新组织中的保守派,他奉行既不革命也不反动的中庸哲学。苏星煜是改良派,他怀着救国抱负,在日本接受维新派的改良主义思想,一心想到北京做议员,当官享福。尤铁民是激进派,他高叫流血、革命,但对革命以后建立怎样的社会毫无所知。作品通过在维新运动和反清浪潮中这些知识分子对革命的不同态度的描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不彻底性。

江湖怪异传

江湖怪异传

《江湖怪异传》是平江不肖生的作品,成书于1923年,由上海世界书局出版,共21章,计六万字。书叙作者家乡湖南巫风等事。湖南素多迷信,尤尚巫术,书中所举光绪年间诸案例:贡院中之悬尸、三件巫蛊杀人案等,多与排教、师教、诸天教徒勾结恶人诈骗钱财有关。三件巫蛊杀人案经官方审理结案。贡院中之悬尸一案,官方审理为死者自缢结案。时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盛行,长沙城里一班公子哥儿组织的顽意团,便研究起侦探术来,对悬尸一案颇多怀疑,经多方分析、调查,渐露端倪。民元伊始,顽意团一班人因从军有功,傅继祖掌管湘潭县,谭延寿在军务厅,公孙宾之在民政司,重新侦察此案,终于水落石出,将谋财害命的凶手枪毙完案。书内铺排“打猖”大典,斗黑山圣母,广东老妈子行魇术,关大雄“巫蛊杀人”,许多奇奇怪怪情节,或由著者正面道来,或从罗满口中侧面说出,写得恍恍忽忽,若真若幻。在诸语怪说部中,彼实独具一格。尤其全卷以顽意团侦破彭礼和“被鬼迷死”案贯始终,处处悬念,层层揭迷,侦探小说味颇浓,又为行文增色。要之,该作溶语怪、侦探于一书,异于《江湖奇侠传》合语怪、义侠于一卷,亦可谓不肖生别开生面之作。《序》称:“《江湖怪异传》……盖与《江湖奇侠传》同体而异事也。”斯言非尽善。

水浒记

水浒记

明代传奇剧本。许自昌撰。《远山堂曲品》著录。取材于小说《水浒传》第10至22回,及第39至44回的有关故事。写郓城县押司宋江,为人侠义好施,同晁盖友善。晁盖劫取生辰纲后,因白胜被捕,将其供出。官府行文郓城县逮晁,宋江知之,急忙报信,让晁逃往梁山。晁为报答救难之恩,致书宋江,并赠以黄金。不料书信落入宋江之妾阎婆惜手,而阎与张文远私通,即以此要挟,逼宋写休书。宋江怒杀阎婆惜,欲投奔梁山。途经浔阳,遇友人戴宗,两人登楼对饮。宋江醉后,题反诗于壁上,被蔡九知府捉住,问成死罪。晁盖率梁山弟兄,前往劫法场,救宋江上梁山聚义。剧中张文远借茶、阎婆惜活捉等情节,不见于小说,系作者新添出。此剧旨在写宋、阎的故事,然敷演晁盖等人事过多,未免喧宾夺主。曲辞宾白喜用骈俪词句,与梁山好汉身分亦不相称。《借茶》、《刘唐》、《拾巾》、《前诱》、《后诱》、《杀惜》、《活捉》诸出,一直盛行于昆曲舞台上。其他戏曲剧种亦多有改编演出。今存明刊本及清抄本,《古本戏曲从刊初集》据明末汲古阁原刻初印本影印。明王异有改订本《水浒记》,今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