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房

京房
  • 姓名:京房
  • 别名:
  • 性别:
  • 朝代:西汉
  • 出生地:东郡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人
  • 出生日期:前77
  • 逝世日期:前37年
  • 民族族群:

京房(前77—前37年)西汉经学家,今文易“京氏学”的开创者,律学家。本姓李,字君明,推律自定爲京氏。东郡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人。生于汉昭帝元凤四年,卒于汉元帝建昭二年。师从焦延寿习《易》,爲学尤精,其师常曰:“得我道以亡身者,必京生也”(《汉书·京房传》卷七十五)。元帝初元四年 (前45),以孝廉爲郎。数上疏预言,解说灾异,并奏考功课吏法。建昭二年,以劾奏石显等专权,出爲魏郡太守。不久,下狱死。


其《易》学以 “通变”说《易》。承师说,“分六十四卦,更直日用事,以风雨寒温爲候”(同上),以卦爻配一年三百六十日,进一步发展了象数学。所谓分卦直日之法,“一爻主一日,六十四卦爲三百六十日。馀四卦,《震》、《离》、《兑》、《坎》,爲方伯监司之官。所以用 《震》、《离》、《兑》、《坎》者,是二至二分用事之日,又是四时各专王之气。各卦主时,其占法各以其日观其善恶也”(《汉书·京房传》“孟康注”)。继续发挥了孟喜以阴阳卦爻配二十四节气法,将二十四节气分爲七十二候,“大抵辨三易,运五行,正四时,谨二十四气,志七十二候”(《京氏易传》卷下 “晁公武语)。


其学以“定人伦而明王道”爲宗旨。把八卦、五行与人伦纲常等揉合起来,认爲,“八卦建五气,立五常,法象乾坤,顺于阴阳,以正君臣父子之义”(《京氏易传》卷下),“生吉凶之义始于五行,终于八卦”(同上)。认爲通过八卦可以推测天象人事,“仰观俯察在乎人,隐显灾祥在乎天,考天时察人事在乎八卦”(同上),指出卦气和人世间治乱祸福相通相感。强调“变易”,认爲“天地若不变易,不能通气”,“阳入阴,阴入阳,二气交互不停,故曰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内无不通也”,主张卜筮在于应变适宜,“卜筮非袭于吉,唯变所适,穷理尽性于兹矣”(同上),因爲事物是相互转化的,“正盛则衰来,正衰则正来”,故卜筮目的不在于得吉。


时据灾异以推论政治得失。指出元帝之世,“日月失明,星辰逆行,山崩泉涌,地震石陨,夏霜冬靁,春凋秋荣,陨霜不杀,水旱螟虫,民人饥疫,盗贼不禁,刑人满市,《春秋》所记灾异尽备”,所有这些天灾人祸,是因爲元帝任用巧佞之臣宦官石显等人所致。强调 “邪说虽安于人,天气必变,故人可欺,天不可欺也”(《汉书·京房传》卷七十五)。建议元帝退姦邪之人,用考功课吏之法,举贤任能,“古者帝王以功举贤,则万化成,瑞应著,末世以毁誉取人,故功业废而致灾异。宜令百官各试其功,灾异可息”(同上)。认爲唯有阴阳得位,君臣相应,可“定难于草昧之世” ( 《京氏易传》)。


在乐律方面,根据八卦原理,将十二律扩展爲六十律,“夫十二律之变,至于六十,犹八卦之变,至于六十四也”,运用 “三分损益法”,“以上生下,皆三生二;以下生上,皆三生四。阳下生阴,阴下生阳,终于中吕,而十二律毕矣。中吕上生执始,执始下生去灭,上下相生,终于南事,六十律毕矣。”(《全汉文》卷四十四)认爲“竹声不可以度调”,创“准”以定律,“准之状如瑟,长大而十三弦” (同上)。


授其学于殷嘉、姚平、乘弘,后皆爲郎、博士。《汉书·艺文志》著录《孟氏京房》十一篇,《灾异孟氏京房》六十六篇。今存《京氏易传》三卷,有《汉魏丛书》、《四库全书》等刊本。另外,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周易京氏章句》一卷,孙堂 《汉魏二十一家易注》、黄奭《汉学堂丛书》、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等皆有辑录。

京房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狩猎10小时

狩猎10小时

凡尔纳的短篇小说《狩猎10小时》发表于1882年。一个“新手”讲述自己的一次狩猎冒险经过。充满幽默和讽刺,令人啼笑皆非。曲折而又有趣的故事,情节惊险,充满奇特的偶合,再衬以非凡的大自然奇景,造成一种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兼之凡尔纳的文笔流畅,叙述轻快。

戒庵老人漫笔

戒庵老人漫笔

一名《戒庵漫笔》。笔记。明李诩(1505—1593)撰。八卷。诩字厚德,自号戒庵老人,江阴(今属江苏)人。一生坎坷不遇,“七试场屋”均落第。性耽文史,好评骘古今,性格耿介,不与权势通。后淡于仕进,居家读书自适。随笔缀录闻见杂说及读书心得,晚年成是编。凡五百六十二条,约二十万字。书载古今人事轶闻,史料价值较高。其有关明代典章制度及人物行实的记录,多可补史传典制之失载或与之参证。如叙明户帖、匠班银、官吏解职还里诸条,实为明初户帖、徭役、官吏等有关政治、经济制度的可贵史料。其记朝野典故及严本,徐学诗行实,多可资史传考补。其载宋、元人的诗文书札,有裨补文集缺漏。辨析苏小妹嫁秦少游之诞妄,考订洪迈《夷坚志》之蹈袭数条,均有见地。其他有资文史讹误辨证者亦复不少。惟编次零乱,时载荒诞异闻,考证亦间有疏误。书由诩孙李如一初刊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收入其丛编《藏说小萃》中。清顺治五年(1648)重刻时有所补充。美国国会图书馆现藏明万历间刊刻《藏说小萃》零本,收录本书九册,善本。通行本为光绪二十二年(1896)刻本,收入《常州光哲遗书》第一集。一九八二年,中华书局出版魏连科点校本。

韩愈诗选

韩愈诗选

唐诗别集选注本。今人陈迩冬选注。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以魏仲举《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集》坊本为底本,参以别种版本。全书精选韩诗九十五首。以古体诗为主,兼选近体;风格以雄健浑厚为主,兼选其他;素有定评或于某一方面能反映韩诗特点者亦多选人。注释部分杂采众家之言,间出以己意,用力最勤,颇见功力。既有对诗人所处时代背景、生平行迹、思想生活状况之提要介绍,亦有对韩诗名作艺术特点之简要分析。诗注部分慎择旧评,取其精华。多以韩诗、韩文注释韩诗,于比较中见诗意,且多所发明。如《汴泗交流赠张仆射》与《雉带箭》二诗之比较,《嗟哉董生行》一诗与《送董邵南序》一文之比较等。选注者注意对疑点、难点之疏解。如对《岳阳楼别窦司直》中“趣有获新尚”句,注释为“即‘趣尚有新获’。趣,音义同‘趋’”;《嗟哉董生行》中“或山于樵,或水于渔”句释为“或樵于山,或渔于水”之错综句法,等等。本书注者不盲从古人旧注,且常发前人所未见。如《赴江陵途中寄赠三学士》中“下陈畿甸内,根本理宜优”句,以韩愈“上疏专论宫市之弊”释之,异于前人说法。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道源撰,佛者性体也,法者事理也,僧者和合比丘众也,众亦性体也。然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则出家在家通称,以性理无二致也。性体迷于事理则秽,秽则为众,性体觉于事理则净,净则为佛。所以众必除秽而转净,不净不得作佛,佛已纯净能知秽,知秽始能觉众。

阿弥陀经略记

阿弥陀经略记

阿弥陀经略记,1卷,日本源信撰。编号二二一零。

百论

百论

二卷。提婆菩萨造,天亲菩萨释,鸠摩罗什译,三论之一。依提婆之梵本,原有二十三品,每一品有五偈(三十二字为一偈),合有百偈。故称百论。然译者略后十品,现本只存前十品。且依天亲之注解,罗什之翻译,句数稍为增减。现品之偈数无定矣。百论僧肇序曰:‘论凡二十品,品各五偈。后十品,其人以为无益此土,故阙不传。’百论嘉祥疏一曰:‘依提婆梵本,品皆五偈,无多少也。而有多少者三义:一注人释有广略,二翻论人复重增减,三方言不同。故多少者不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