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五术

  • 舌诊问答

    舌诊问答

    《作者:何舒中医诊断学著作,近代何舒撰,成书于1947年。为《灵兰医书六种》之一。对舌诊内容以问答析疑,较为详细。

  • 辨舌指南

    辨舌指南

    《作者:曹炳章舌诊著作。 六卷。一名《彩图辨舌指南》。曹炳章撰于1920年。 现存初刊石印本。1949年后有影印本。《辨舌指南》为近代医家曹炳章撰著。曹氏在蒐集古今近百种舌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去芜存精,五易其稿而成。全书5编,6卷。详细论述了舌的生理、辨舌内容及要领、诸家辨舌治病方法、舌病有效方药和古今辨舌医案等,并附舌图130余幅。 该书内容宏幅,持论中肯,文笔朴实,且文图并茂,是一部学习中医必备的验舌专书。 作者较广泛地收集古今有关舌诊文献,参阅部分现代医著并结合个人见解编成此帙。书分五编,首编(卷一)为辨舌总论:二编(卷二)为观舌总纲;三编(卷

  • 本草发挥

    本草发挥

    《作者:徐彦纯本草著作,《本草发挥》4卷,卷1至卷3论药物,分为金石部、草部、木部、人部、兽部、虫鱼部、果部、米谷部、菜部9类,共载常用药物270种。卷4论药性理论和用药原则。书中每药均先引《神农本草经》,以叙述药物性味、功能及主治,然后博采张洁古、李东垣、王好古、朱丹溪、成无己等诸家之说以阐其义,不仅论述了药物气味厚薄、阴阳升降之属性,还论述了药物君臣佐使、脏腑补泻之应用。徐氏为朱丹溪弟子,对张洁古、朱丹溪、成无己、王好古等有关本草之记述进行摘录整理,而编成《本草发挥》。现存明天启聚锦堂刻本及《薛氏医案》本,1949年后人民卫生出版社有排印

  • 本草衍句

    本草衍句

    《作者:黄光霁《本草衍句》,清·黄光霁编著的一部本草类中医著作,成书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全书一卷。首载十八反、十九畏、引经报使及高士宗用药大略等内容,次收药二百六十六种,分草、木(附果)、石、谷、菜(附虫介)、兽(附人)等部。每药撰韵语数句,末附简注及单方。

  • 辨脉平脉章句

    辨脉平脉章句

    《作者:周学海脉学著作。《周氏医学丛书脉学四种》之一。二卷。清·周学海章句。作者以《伤寒论》中辨脉法、平脉法为诊法之正宗,指出:“辨脉、平脉、仲景论百病之脉也,不专于伤寒。”遂检阅四、五种刊本的辨脉、平脉法原文加以校订。摒去旧注,重予详细注释,复加按语,发挥作者的心得体会和临证经验。以期切于临证实用,对研究仲景脉法有一定参考价值。现存清刻本。

  • 脉语

    脉语

    《作者:吴昆《脉语》,脉学著作。一名《脉学精华》。二卷。明·吴昆撰。刊于1584年。本书论脉简要,颇有见地。作者对太素脉基本上持批评态度。书末附脉案格式,是对医者的诊病时书写病案所提出的具体要求。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

  • 丹溪脉诀指掌

    丹溪脉诀指掌

    《作者:刘吉人脉学著作,清末刘吉人撰于1910年。刘氏选录《脉诀指掌病式图说》中部分论述予以校正,并补充了一部分内容。后编入《三三医书》中。

  • 大明天元玉历祥异图说

    大明天元玉历祥异图说

    《作者:余文龙《大明天元玉历祥异图说》七卷,明余文龙重编。古代以图为主的占候类著作,曾入清廷禁毁书目。此书专言天象祥异,分天地、日、月、星缠、云气犯星、杂气雾虹、风候。上图下文。此本大致为明末清初的钞本。【末尾附PDF图片版下载】

  • 选择要略

    选择要略

    《作者:佚名择日之书,朝鲜世宗年间李纯之撰。全书上中下三册408页。作为一部古代重要的择日指南,涵盖了吉凶日历、祭祀仪式、选官就任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详细记录了各种日子的吉凶祥瑞,指导人们在重大决策或活动中选择合适的日期。这一部分包括了对天时地利人和的分析,为人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关于祭祀仪式的内容涉及了宗教、礼仪、道教等多个方面。这部分内容详细介绍了各种祭祀活动的程序、祭祀对象以及祭祀时的吉凶宜忌。

  • 易飞候

    易飞候

    《作者:京房一卷。汉京房(前77-前37)撰,清王谟辑。京房,西汉东郡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人,字君明,本姓李,官至魏郡太守,系今文易学“京氏学”的开创者,律学家。受《易》于梁人焦延寿,焦氏自称曾从孟喜问《易》,京氏自认为焦氏之易学即孟氏易学。京氏把《周易》看成是占算吉凶的典籍,创造了许多占算的体例,以讲占候之术闻名。有八宫卦说、纳田说、五行说、卦气说等。京房以《易》授东海段嘉、河东姚平、河南乘弘等,他们都成了博士,由是《易》有京氏之学。据《汉志》、《叙录》、《隋志》、《唐志》、《宋志》等书,京氏《易》著颇丰,有《孟氏京房》、《灾异孟氏京房》等,现

  • 脉学辑要

    脉学辑要

    《作者:丹波元简《脉学辑要》,日本医家丹波元简著,3卷。卷上总论阐述脉学理论;卷中引述二十八脉体象、主病,汇众说之精华;卷下列述妇人脉、小儿脉及诸怪脉。本书辑古今脉学之论于一帙,集众家之长于一炉,抒发己见,总结了日本宽政以前的脉学经验,创新和发展了脉学理论,不失为学习、研究脉学较为重要的参考书。

  • 脉义简摩

    脉义简摩

    《作者:周学海脉学著作,8卷。清代周学海(征之)著。成书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此书援引宋以前医籍中有关脉学之论述进行诠释。卷1~5分别为部位类、诊法类、形象类、主病类,于诊脉部位、方法、各种脉象之形态及其所主病证详细论述;卷6为名论汇编,集李中梓人迎气口说、李杲内外伤辨等医论;卷7~8为妇科和儿科诊法,述妇人常脉、月经不调诸病脉证、带下崩漏脉证、妊娠正胎脉证、小儿诊额法、虎口诊法、面部望诊法等。内容较丰富,条理清晰。

  • 脉简补义

    脉简补义

    《作者:周学海脉学著作。《周氏医学丛书脉学四种》之一。二卷。清·周学海撰。本书重点介绍作者对脉学的见解。上卷谈诊法及诸脉;下卷经义丛谈,讨论多方面的脉学问题。周氏此编是对《脉义简摩》一书的补充与发挥。现有《周氏医学丛书》本。上卷分两部分:“诊法直解”,包括求脉大旨、三部九候大义、十二经动脉辨、审脉玄机等内容;“诸脉补真”,补充《脉义简摩》中所辑郭元峰的二十八脉之不足。下卷分六部分:包括“经义丛误”、”动脉有强弱”、“脉象丛说”、“读脉杂说八条”、“脉法失传”、“六气脉义”,均为周氏多年经验的总结。

  • 脉理集要

    脉理集要

    《作者:汪宦全书分为统属诊法、脉诀总歌、脉理详辨、妊娠脉、小儿脉纹脉候、脉会、脉位、气形、来去、尺寸、上下、前后、至数、歇止、阴阳、诊例、七情、无脉、反脉、异脉、怪脉、政脉、胜负扶抑、各部不胜、不胜期诀、虚数期诀、真脏俱搏、上古三诊等章节;对诊脉部位、脉象机理、病脉提纲、脉象主病都有详细的阐述,语言简练,易诵易记,结合临床,切合实用,实为启后学之捷径。

  • 天元玉历祥异赋

    天元玉历祥异赋

    《作者:佚名《天元玉历祥异赋》是中国古代以图为主的星占术著作。作者不详。初版于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有仁宗朱高炽的御制序。其后于明万历年间又曾刊刻一次,改题为《大明天元玉历祥异图说》。但因本书多为彩图,故其后主要以抄本行世。抄本极多。虽于清乾隆时曾被列入《全毁书目》、《应毁书目》、《应缴违碍书籍目录》,但终禁不绝。抄本题名多有不同,或作《注解祥异赋》、《天元玉历考异赋》、《天元玉历璇玑赋》、《天元玉历璇玑经》等。 全书共7卷(《天元玉历考异赋》作6卷),一称10卷,当是有的抄者分装全书为10册而致误会。 本书包括有关天、地

  • 九皇斗姥戒杀延生真经

    九皇斗姥戒杀延生真经

    《作者:佚名一卷。此经为斗姥元君所说,旨在戒杀救生。经文开篇有《九皇斗姥说延生保命心咒》一段,言“此咒诵之,可以延年,且所求皆能遂愿,不可轻视。”正经分十二段,分别阐述为何戒杀,如何戒杀,戒杀有何利益,劝戒众生戒杀一切生灵,修善积德,每段后皆有颂词一首。底本出处:《道藏辑要》斗集。

  • 脉贯

    脉贯

    《作者:王贤脉学著作。九卷。清·王贤撰。刊于1711年。王氏论述脉法。采摭《难经》要旨以为提纲,并广引诸家学说以阐脉理。删繁纂要,附述己见以求脉理贯通。现存清刻本。 本书以论脉诊为主,兼及望、闻、问三诊。卷一为脉论19则;卷二脉旨论,就脉诊之理论伋据、诊脉部位、方法、时间等作了论述;卷三论五脏脉、四时五脏脉图以及脉与运气关系等;卷四为十四经,以及《内经》分配脏腑诊脉图等;卷五论生死脉;卷六论27脉;卷七为奇经八脉等;卷八论妇人脉法;卷九论望、闻、问三依。上自《内》、《难》,下逮明清诸大学脉学,苦王叔和《脉经》、崔嘉彦《脉诀》、载同父《脉诀刊误》

  • 九家易解

    九家易解

    《作者:荀爽《释文序录》载《荀爽九家集注》十卷。云:“不知何人所集,称荀爽者以为主故也。其序有荀爽、京房、马融、郑玄、宋衷、虞翻、陆绩、姚信、翟子玄。子玄不详何人,为《易》义,注文内有张氏朱氏并不详何人。”《隋志》 载《周易荀爽九家注》十卷。《旧唐志》 载《周易》十卷,《荀氏九家集解》。《新唐志》载《周易荀氏九家集解》十卷。皆云十卷,与《释文》所言同,惟皆不载作者姓名。以陆氏德明《释文序录》考,知陆氏亲见《荀爽九家集注》之书及其序,陆氏既明言不知何人所集,则作者姓名不可考矣。惟据《释文》、《隋志》及新旧《唐志》著录易书之次序,知

  • 春秋占筮书 [标点本]

    春秋占筮书 [标点本]

    《作者:毛奇龄清毛奇龄撰。三卷。《西河合集》本。此书采摭《左传》、《国语》(合称《春秋内外传》)中所载占筮之例,以揭明古人之《易》学,故名曰《春秋占筮书》。《四库全书提要》指出:“自汉以来,言占筮者不一家,而取象玩占存于世而可验者,莫先于《春秋传》。奇龄既于所著《仲氏易》、《推易始末》诸书发明其义,因复举《春秋内外传》中凡有得于筮占者汇记成书。而汉、晋以下占筮有合于古法者,亦随类附见焉。《易》本卜筮之书,圣人推究天下之理,而即数以立象;后人推究《周易》之象,而即数以明理。羲、文、周、孔之本旨,如是而已。厥后象、数、理歧为三

  • 吕祖文集

    吕祖文集

    《作者:吕洞宾吕洞宾文集,三卷,前有序四篇,收吕洞宾诗文集一百六十一篇。后序云“有唐真人纯阳吕祖集。共八卷。本传及灵迹三卷。诗歌五卷。不知裒于何人。自宋乾道间。已刊布于世。凡为五七言律若干首。五七言绝句若干首。歌词若干首。或专阐玄旨。或因人规讽。或自况寄情。皆所以发挥妙道。迪启后人。要非徒作。夫仙真以道相授。自黄帝广成子。崆峒问答之后。已有玄言见于载籍。嗣后述作贻世者。代不乏人。”

  • 易象大意存解 [标点本]

    易象大意存解 [标点本]

    《作者:任陈晋 一卷。清任陈晋撰。任陈晋字似武,号后山,一号以斋,江苏兴化人。任大椿之祖父。乾隆四年(1739)进士,官至徽州府教授,以通经闻名,有《燕喜堂文集》、《后山诗集》。此书不载经文,惟折衷诸家之说,阐明易象的大意。故以为名。卷首标凡例七则,主要阐发尚象意旨。书中首论太极五行,兼谈河洛、先天诸图,然发挥得明确简要,只标举理可通之处,凡是一切支离推衍,布算经绘弈谱者,一概取消。凡例曰:“后之言象数者流入艺术之科,其术至精而其理亦更奥涩,且偏于一隅,反涉形下之器。”可谓笃实之论。次论彖,论爻,论象,不废弃互体之说,基本以《杂卦传》为依

  • 脉诀新编

    脉诀新编

    《作者:刘本昌 脉学著作。2卷。民国刘本昌编撰。刊印于1942年。是书卷一列李中梓、沈微垣脉位图、运气合脏腑十二经络图、订正王叔和脉位图等33篇,及五脏六腑歌、诊脉赋等6篇; 卷二列《医林改错》脏腑图、崔紫虚四言脉歌、太素脉法、奇经八脉脉病歌等29篇; 全书系将前代脉学名著汇集成编,或考释,或增损,或改易,或补缺,或添音义,或阐脉理,俾于习医者辨别揣摩。

  • 医学脉灯

    医学脉灯

    《作者:常朝宣 脉学著作。不分卷。简称《脉灯》。清常朝宣(浣枫)撰于乾隆十四年 (1749年)。作者认为诸医诊脉各异,系 “ (王) 叔和一书,半属高阳 (生) 伪诀”。故 “纂各家脉诀,参以己见”,辑为此书。分脉神、五脏脉、二十八脉、各病宜忌脉、脉要歌等19篇论述脉诊理论与方法。述脉28种,次第介绍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细濡、弱紧、缓弦、动促、结代、革牢、散芤、伏疾等脉的体状与主病,引张景岳、肖京、李时珍之精论,兼于按语后阐述己见,尤重凭脉辨虚实。其他脉诀亦多引诸家之说,且明载出处。书末摘录肖京之论,以斥 《脉诀》悖经之处。今

  • 马王堆医书

    马王堆医书

    《作者:佚名指从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书。1973年,在湖南长沙郊区的三号汉墓中,出土了一批医书,共14种。这些医学著作都是书写在丝帛或竹简上的,所以称为帛书或简书。原书都没有书名,也没有序言、后跋或作者名字,因此把它们统称为马王堆医书,或马王堆汉墓医书。这些书的成书年代,根据研究,有早有晚,但最晚的也是在秦末,即公元前三世纪初以前。这十四部书的书名经专家研究、分析和鉴定,分别给起了名字叫做《五十二病方》、《养生方》、《杂疗方》、《导引方》、《胎产书》、《却谷食气》、《阴阳脉死候》、《脉法》、《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

  • 读易详说 [标点本]

    读易详说 [标点本]

    《作者:李光南宋李光撰。十卷。《四库全书》录《永乐大典》本。诸家书目或题《读易老人解说》。此书多援引史事,解说《易》旨,与杨万里《诚斋易传》并为“以史证《易》”之代表作。《四库全书提要》指出:“光为刘安世门人,学有师法。绍兴庚申以论和议忤秦桧,谪岭南,自号‘读易老人’,因摅其所得,以作是书。故于当世之治乱,一身之进退,观象玩辞,恒三致意。”又云:“光尝作《胡铨易解序》曰:‘《易》之为书,凡以明人事,学者泥于象数,《易》几为无用之书。邦衡说《易》,真可与论天人之际。’又曰:‘自昔迁贬之士,率多怨怼感愤。邦衡流落瘴乡,而玩意三画,

猜你喜欢的书

物理学和哲学

物理学和哲学

德国海森堡著。海森堡早年随A.J.W.索末菲(Sommerfeld)学习理论物理学,1923年在慕尼黑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后曾分别在M.玻恩(Born)和N.玻尔(Bohr)的指导下工作过,是继玻尔之后哥本哈根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曾获得1932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为理论物理学和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奋斗了终身。作为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他不仅创建和发展了矩阵力学,提出了刻划微观世界的著名的测不准原理,而且晚年还致力于基本粒子统一场论的研究工作。本书是他以1955至1956年冬季在圣安德鲁兹大学的吉福特讲座上的讲稿为基础,经整理于1959年出版,是他结合当代原子物理学的研究对哲学问题所作的探讨。全书凡11章,从考察量子理论建立的历史着手,较系统地阐述了哥本哈根学派的基本哲学观点,内容涉及当代物理学理论及其哲学意义、哲学史、语言学、逻辑以及物理学的社会作用等一系列问题,深刻地反映了既是物理学家也是哲学家的“这一个”是作者最为系统的一本哲学著作。

忠穆集

忠穆集

宋代诗文别集。吕颐浩撰。吕颐浩谥忠穆,因以名集。《直斋书录解题》卷18著录《吕忠穆集》15卷,其中“后三卷为《燕魏录》,杂记古今事”。《宋史·艺文志》也著录《忠穆文集》15卷。但旧本久佚,清代修《四库全书》,自《永乐大典》辑得文137篇,诗词58首,重为排辑,编成8卷。卷1、卷2为奏议,卷3为札子,卷4为表,卷5、卷6为状、书、启,卷7为序、跋、诗、词,卷8为《燕魏杂记》29条,并附洪迈等人《从祀高宗庙庭省札》及吕颐浩之子吕搢的谢表。《四库全书总目》称其“奏燕山、河北危急五事,请议长久之策,一时称其切直”,而《燕魏杂记》则“于古迹颇有典据”。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卷35选录其诗3首,而纪昀则以为3首诗格俱庸钝,只有《次韵蔡叔厚退老堂》语意差好。这3首诗俱不见载《四库全书》辑入的《忠穆集》。

凤求凰

凤求凰

小说,张恨水著。《凤求凰》讲述的是司马相如作客卓家,在卓家大堂上弹唱那了首《凤求凰》,使得在帘后倾听的卓文君怦然心动,并且在与司马相如会面之后一见倾心,双双约定私奔。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回成都之后,面对家徒四壁的境地,大大方方地回临邛老家开酒肆,自己当垆卖酒,终于使得要面子的父亲承认了他们的爱情。

新纪元

新纪元

《新纪元》中描述的故事,设定在世纪末的1999年。作者碧荷馆主人,实名金作砺。此时的新中国已是世界上首屈一指之大国:政治上“久已改用立宪政体”,中央地方各有议院议会,而“从前被各国恃强租借去的地方,早已一概收回”;人口一千兆,军队六百万。中国的强盘引起了白种各国的猜疑和联手抵制,恰逢此时欧洲匈耶律国境内匈奴后裔黄种人与欧裔白种人之间发生纠纷,酿成内乱,黄种匈王求助于中国大皇帝,中国随即出兵远征欧洲,挑战白种列强,最后迫使白种诸国签订城下之盟。战事结束,中国以胜利者姿态进入“新纪元”。

诗论

诗论

《诗论》为朱光潜先生的代表作,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被称为“四大诗论”之一。朱光潜先生以他有关古今中外诗歌的丰富知识,分析了诗的起源、诗的境界,诗与音乐、散文、美术的关系,并对我国诗歌的节奏、韵律、格律等问题作了详尽的探讨。其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全面阐述了新的诗歌美学理念,在中国现代诗学中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诗论》的最大特点是以儒家思想解《诗》。对此我们可以藉《诗论》中的思想用语作一简要说明。《诗论》中的思想用语可以分为三类,一、以性、情为中心,有性、情爱、爱、爱妇、悦、喜、美与恶、好与恶等;二、以礼为中心,有本、反其本、情与志、情与礼、情与独、情与善、敬与礼、贵与贱等;三、以天命、知为中心,有命、天命、受命、命与德、时、逢时、成与信、信、知、知恒、知礼、知人、知行、知难、知言、忧与思、用心、始与终等。所有这些用语全都见于郭店楚简,当然也是先秦儒家经典中的常用语。仅就情爱、爱妇而言,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云:“爱类七,唯性爱为近仁。”从而儒家“仁”的思想可以凭借《扬之水》《采葛》等诗得到更为形象生动的理解。

比丘尼传白话文

比丘尼传白话文

中国佛教史书。简称《尼传》。四卷,有序。南朝梁时宝唱撰。宝唱,俗姓岑。吴郡(治所在今江苏苏州)人。十八岁投建初寺僧祐律师出家,住庄严寺,博涉经律。曾听处士顾道旷等讲经史、《庄》、《易》。齐末避乱至浙江、福建一带。梁天监四年(505)回到京师,敕为新安寺主。宝唱素以博学多识著称,十一年(512)参与僧伽婆罗译场,笔受《阿育王经》等十一部经。后又受梁武帝之命,掌华林宝云经藏,广搜遗逸经籍。先后助僧旻编撰《众经要抄》、助智藏编撰《义林》、助僧朗编撰《大般涅槃经注》以及助萧纲编撰《法宝联璧》等。生平撰述颇多,除此书外,尚有《续法轮论》七十余卷、《法集》一百三十卷、《名僧传》三十一卷、《华林佛殿众经录》四卷、《经律异相》五十五卷、《出要律仪》二十卷等,但大多佚失。现仅存本传和《经律异相》。《比丘尼传》系根据碑颂记集,或博闻前贤所得的资料整理而成。共著录从西晋建兴(313—316)至梁天监十五年(516)止,约二百年间晋、宋、齐、梁四朝著名比丘尼的事迹。其中:卷一有东晋的净检等十三人,卷二有刘宋的慧果等二十三人,卷三有南齐的法缘等十五人,卷四有梁的净修等十四人,共正传六十五人,附见五十一人。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