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

  • 道德指归论

    道德指归论

    《作者:严遵六卷。汉严遵撰。严遵 (原名庄遵),字君平,蜀人,成帝时,常卜筮于成都市,为人言说吉凶利害,日得百钱够自养,便闭门读《老子》。西汉扬雄,少年时曾从严遵学。严遵一生不愿做官,隐居著述十余万言,传说他卒年九十余岁。撰有《道德指归论》十四卷,今所传已不全。《道德指归论》,原称《老子指归》,又称《道德真经指归》。汉人研究 《老子》的史料多已亡佚,严遵 《道德指归论》也已难见原貌。严遵把《老子》分为七十二章,上经四十章,下经三十二章加以论述。其要旨以自然无为为宗,认为道德而生神明、太和,进而化生天地万物。主张修身之法与道德仁义相统一,强调为国养物生民之策,实为经世治国、君人南面之术。后世学者对此书极为推重,《隋书·经籍志》、《经典释文·序录》、新旧《唐志》皆有载录。唐代冯廓注《老子指归》十三卷。到宋代,冯廓注本与谷神子注《老子指归》十三卷并存,宋晁公武作《郡斋读书志》,认为二者为一书、谷神子即冯廓化名,而以一书予以著录。明清研究 《老子指归》者,有胡震亨、毛晋、张海鹏等一脉相承。胡震亨辑刻 《秘册汇函》时,其书仅存《指归·德经》部分七至十二卷,胡氏改易卷目次序题为一至六卷,又删去经文及《指归》中谷神子注,并将卷末谷神子注文改题为谷神子序而列为卷首,改书名为 《道德指归论》,收入其所辑 《汇函》,致使 《老子指归》一书面目全非。胡氏 《秘册汇函》毁于火,毛晋得其残版,合家藏旧籍,辑成《津逮秘书》,收录《道德指归论》,清张海鹏依毛氏将此书收入 《学津讨原》。《四库全书》据胡氏 《汇函》本收录,并在 《提要》中称其为 “赝托”,未免有失公正,实亦胡氏之过。现存另有明《道藏》本,标名《道德真经指归》十三卷,题严遵撰,谷神子注。缺一至六卷,存七至十三卷。其书经文、注文、《指归》并存,或可见严遵书原貌。

  • 纯阳祖师五篇注

    纯阳祖师五篇注

    《作者:傅金铨奥矣!最上一乘,乃无作而亦无为。还丹七返,因有动而方有静。  <br/><br /> 【注:道分三乘:初乘、中乘、上乘也。到最上一乘,无所作为。从三关逆返,至扑地声离胎,再返至元年之初,此时声臭俱泯,廓然太虚。一旦露出乾元面目,释氏谓之得证实相,于以见初中之必有作为也。还丹者,丹本我之故物。还者,自外而还于内,从彼而还于我,去而复返,失而复得之辞也。七乃火之成数,阳动极而静,阴静极而动,动静相推,互为其根。炼丹之道,就极静中,寻觅动机。邵子所谓一动一静之间,天地人之至妙至妙者也。】        <br/><br />

  • 道藏目录详注

    道藏目录详注

    《作者:白云霁《道藏目录详注》是明修 《道藏》 目录注本。白云霁撰。《四库全书 ·子部道家类》所收,据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后来的单印本皆据此本。另外,明李杰亦有 《道藏目录详注》4卷,收入 《道藏精华录》,李注实因袭白注。天启丙寅年 (1626) 编成此书。该书分为4卷,依《道藏》三洞(洞真、洞玄、洞神)、四辅(太玄、太平、太清、正一)合为7部之旧例,注解经书杂著等目。卷1为洞真部,卷2为洞玄部,卷3为洞神部,其余4部合为第4卷。三洞又各分为12类,即本文、神符、玉诀、灵图、谱录、戒律、威仪、方法、众术、记传、赞颂、表奏。以千字文为次序,以一字当一函,函各具卷数,如 “天字号计十卷”等,但此卷数与所录书目及原书卷数间有不符者,所题书名与原书亦或不合。间或又有缺录书目。该书注解道经道书目甚简略,于道经下多记卷数、篇目或品目。部分道经叙其出世之由,说多据原经。少数经目下引他书作注,如日字号《大洞玉经》下引 《列仙传》等。经注、杂著诸书,多据原书题名记注、校、集注、编纂者,少数为本书作者所增补,个别有误。注解较详的为山志、宫观志类书,多考释山或宫观所在、历代隐修者及证验等事。《四库提要》谓此书 “如 《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之例”,又说“自天字至群字,为旧 《藏》之目,自英字至将字,为明人新续之目。”按自天字号至群字号实明 《正统道藏》 目录,自英字号至将字号实明万历 《续道藏》 目录,特未全尔。《续道藏目录》起杜字号迄缨字号,无注,一说为白云霁所录。该书虽号 “详注”,实颇疏略,经目亦多脱漏,尚不及《明道藏经目录》完备。以四库收录,流传较广,可供初学者检阅。

  • 道德经注释

    道德经注释

    《作者:李西月李西月《道德经注释》的诠释理论,主要有“以老解老”“以丹解老”“以儒解老”“以易解老”四个方面内容。通过对以上四个方面的考察可以看出,李西月《道德经注释》的诠释理论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特征:1.几乎没有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2.丹道理论与王重阳所创内丹道北宗一致;3.受儒家思想影响极为深重。

  • 道德真经口义

    道德真经口义

    《作者:林希逸道教经籍。南宋林希逸撰。4卷。作者认为前人注《老子》,各种分章及分为《道经》与《德经》都不对,只有苏辙之注最为接近。该书间用《易》理和禅义注解,如第一章诸家注多从天地万物起源、宇宙生成角度说,希逸认为更应从“心生万物”角度说,反映了三教合一的思潮已进入了对道经的注释。

  • 葆光集

    葆光集

    《作者:尹志平诗集。元尹志平撰。三卷。志平,沧洲(今河北沧县)人,为丘处机弟子,袭掌道教十三年,或与道友唱和,或述怀遣兴,集而成书,取名于所居“葆光轩”。依次为七言绝句二百五十余首,五言诗四十六首,古调诗三首,语录、直言各一则;词一百五十多首。自云诗有四炼,即字、句、格、意,而以意为主。认为诗作不在字精句健、风骚属时,而力主美于德,尚于志。故谓“心中实行真为保,口内虚词未足奇”。除宣讲道教教义、劝人为善外,亦有写景抒情内容,如《乙未季秋至介休县洪山明霞观作》七绝:“洪山佳景洞天幽,下枕清岩瀑布流。更上高原三四里,兴来闲步到泉头。”情景交融,颇有意境。有《(正统)道藏》本。

  • 西云集

    西云集

    《作者:祁志诚西云集,元朝祁志诚撰。三卷,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此书为全真道士祁志诚诗集,收录七绝二百余首,多抒写出家隐居之逸趣,修真养性之心得,如云:「不羨人间万户侯,忘名弃利百无忧。饥来随分巡门乞,饱后归庵学解牛」教人修真学道,皆以了悟心性为主,谓顿悟心性,即是神仙,其说近于禅宗。如云:「性定方知命自全」;「不须穷论汞和铅」。又云:「心性彻了,自然神气冲和,结就大丹。」教人忘机绝尘,出尘学道,符合全真道教义。

  • 云山集

    云山集

    《作者:姬志真题“知常真人姬志真撰”。志真为王栖云弟子,为全真道第四代。前有元世祖翰林学士承旨王鹗序。王鹗金末元初人。但序后署“旃蒙赤奋若人”,盖撰于至元二年。为其诗集。宣道述怀之作。

  • 明道篇

    明道篇

    《作者:王惟一道家著作。1卷,元·王惟一撰,成书于元代。书中阐述:“要在至心诚意,格物致和,去人欲之私,存无理之公,自然见心中无限药材,身中无限火符,药愈探而不穷,火愈炼而不息矣。”等习炼气功的重要问题。

  • 仙乐集

    仙乐集

    《作者:刘处玄道教书。附词一卷。金刘处玄撰。五卷。包括诗词歌颂五百多首。皆宣扬全真教旨。祖述老庄清静无为, 以慈、俭、不争为宝。借轮回因果,劝人除私去欲,戒恶劝善。收入《道藏》第785册。明正统本《道藏·太平部》有刘处玄《仙乐集》五卷,第四卷载词六十四首。《全金元词》据以入录,并从谭处端《水云集》补一首,共六十五首。

  • 太古集

    太古集

    《作者:郝大通内丹学著作。金代郝大通撰。据卷首自序(撰于金世宗大定十八年,1178年),本书原为十五卷,分三帙,今仅存四卷。卷首另有金翰林学士冯壁、浑水刘祁、郝氏门人范圆曦序。书分三部分。一为《周易参同契简要释义》,系四言偈颂,逐句自註。略谓《易》之道以虚静为体,应动为用。

  • 云光集

    云光集

    《作者:王处一道教书,4卷。金王处一著。因其在荣成铁槎山云光洞修道9年,故名。该书辑其所作诗歌赋600余首。主张脱尘离俗,清静无为,修心养性,悟真返本;保气全神,修炼内丹,以求长生不老。认为“心是道,道是心”。通过修炼,能使心道合一。

  • 女丹十则

    女丹十则

    《作者:陈撄宁女子修行,与男子有别,男子阳从下泄,女子阳从上升。男子体刚,女子体柔,男子常保守丹田之阳精,不使外泄,积之既久,用身中真火锻炼,使精化为气,气化为神,神化为虚,而证道矣。

  • 水云集

    水云集

    《作者:谭处端全称《谭先生水云集》。道教书,3卷,全真道“北七真”之一的金代道士谭处端撰。三卷。收诗词歌颂二百四十余首,示门人语录一则。内容多宣传全真教旨,主张儒释道三教由来是一家,道禅清静不相差,以钟吕海蟾为全真三祖。集中又多咏内丹,感叹人生短促,劝人断除名缰利销,割情弃爱,出家修道,念念清静,从而得见自我真性的本来面目。又劝在家信众以忠孝为先,常行仁慈,如此便胜似出家。为研究早期全真道思想的参考资料。收入《道藏》太平部。

  • 灵宝玉鉴

    灵宝玉鉴

    《作者:佚名道家著作。撰者不详。四十三卷。为“正一道”的斋法全书。道教斋法多宗灵宝,故编首为灵宝斋法概论,以下分列修斋节次、灵旛宝盖、召役发遣、神虎追摄、分灯制器、宿启朝醮、坛仪法式、真文符箓、飞神谒帝、开明幽暗、变化法食、炼度更生等二十五门类,广搜符箓文字,详载行道仪法,可称正一道之斋法全书。收入《道藏》三○二至三一一册。

  • 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

    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

    《作者:佚名简称《度人上经大法》。道教仪法汇编。编成于明代。凡七十二卷,分为八十八品。其中包括斋戒醮仪,建坛步斗,符箓咒章,天书云篆,内炼存思及修持法式等。而其要在行咒、行符。谓咒是神仙语言,符为上天文字,通过符咒则可召役鬼神。收入《道藏》第85—99册。

  • 法海遗珠

    法海遗珠

    《作者:佚名成书于元末明初。为道教符箓咒法的总集。四十六卷。所收符咒秘法四十余种,而以雷法为主。其特点是继承白玉蟾系之雷法,认为施法者的内炼默运存想诸功法与外界之召请相结合,内神外神合为一体,乃能显其神灵。全书内容博杂,是研究新符箓派的重要文献。卷45有天蓬派第五代经师章舜烈文,撰于元惠宗至正四年(1344年)。其后列仙派,将章舜烈书为五代经师。

  • 上清灵宝大法

    上清灵宝大法

    《作者:宁全真道教经籍汇集。一为宁全真传,王契真编,66卷,为东华派经典。一为金允中编,47卷,目录1卷,为天心派经典。东华派出自灵宝阁皂宗,天心派出自正一龙虎宗,都为符箓道派,重视斋醮祈禳。故两书都收集整理了上法、灵宝派流传下来的有关资料,如斋醮时所诵念的经文、咒语,挂的灵图,画的符箓,所需的服饰、器具以及斋醮类别与过程等。前书内容多于后书,还包括了各种驱灾除邪的法术等。二书基本反映了宋代三山符箓斋醮的概况。

  • 太上三洞神咒

    太上三洞神咒

    《作者:佚名为道教咒语汇编。约辑成于宋元时。凡十二卷。其中以雷霆诸咒为主,也有除病、驱疫、救苦、伏魔等咒文。汇集咒语七百八十多则,咒文多为四言,短者十余字,长者达二千余字。收入《道藏》第33—35册。

  • 太上洞渊神咒经

    太上洞渊神咒经

    《作者:佚名道家咒语书。简称《神咒经》。西晋道士王纂编。二十卷。计有誓魔、遣鬼、缚鬼、杀鬼、禁鬼、斩鬼等品,并附有各种制鬼符箓。称“自今以去,道士转经行道之处,魔王不得挠之。”杜光庭序称,西晋末,太上道君以《神咒经》授金坛马迹山道士王纂。或谓该书非一时一人的作品,前后十卷及各卷体例不一致。其成书下限不应晚于东晋末。收入《道藏》第一七○至一七四册。

猜你喜欢的书

重播

重播

马洛以450美元的代价,受聘于一名律师,到火车站跟踪一名年轻女性,任务很简单:别跟丢人,只须查明下榻旅馆即可。 然而马洛立刻发现事实绝不是这样,他决定买一张前往圣地亚哥的车票,追踪下去…… 与福尔摩斯或是波罗这样堪称完美的超级侦探形象不同,马洛并不比普通人高明多少,他孤独,有同情心,却不被人理解,但并不因此悔恨交加,而是默默独自承担这一切。

兰蕙小史

兰蕙小史

《兰蕙小史》是近代兰艺历史中最为著名的一部兰谱。吴恩元、唐驼先生将自己毕生选育培植的兰蕙铭品尽数收录书中

茶疏

茶疏

茶叶专著。明代 许次纾撰。成书于明万历二十五年 (1597)。曾由许世奇刊 行,现存明代陈继儒 《宝颜堂秘笈》本、喻政 《茶书全集》 本、沈津《欣赏篇》等刊本。许氏有嗜茶癖好,与深得茶理 玄旨,并与辟茶园在顾渚的姚绍宪相善。每逢茶期,次纾必 趋姚家品泉细啜,探讨品评,绍宪遂罄生平经验秘诀,悉以 相授。故次纾茶理最精,归著此书。凡一卷,约四千七百字, 分36则,论述产茶、品第、采制、收藏、烹点等茶事诸多 方面。其中,论述产茶与采制时有所得,推翻前人秋茶品质 差不宜采摘的说法,记述茶叶杀青粗茶用蒸、细茶用炒,为 我国最早记载的炒制绿茶方法,描述烹茶、品评茶汤的情况 尤为精细详尽,记录古人结婚以茶为礼,亦为前人所未言。 故 《东城杂记》评价《茶疏》:“深得茗柯至理,与陆羽《茶经》相表里。”书前有万历丁未年 (1607)姚绍宪、许世奇 序,后有许次纾自跋。

广嗣五种备要

广嗣五种备要

清王实颖辑。五种。王氏博采《医宗金鉴》、《证治准绳》 、《东医宝鉴》 诸书有关妇产、儿科内容及平日累积之医方,分类辑成 《种子心法》、《保胎方论》、《达生真诀》、《新产证治》和 《全婴须知》五书。是书有论有方。包括广嗣、妊娠及保胎、临产、产后、护婴等有关注意事项。其中,《种子心法》强调有关生育问题的若干内容,如回天、选雌、寡欲、知时、知窍、疗治,并附有种子丸四方,丰富了性医学内容。

战国策校注[标点本]

战国策校注[标点本]

又称《战国策鲍注补正》。训诂著作。元吴师道著。10卷。吴氏认为鲍彪虽然纠正了一些高诱的伪漏,但并不尽善。便用姚宏续注与彪注参校,又杂引各书加以考正;其篇第注文,仍按鲍氏原貌,只在各条下面用“补曰”、“正曰”加以增补、订正;书前列出刘向、曾巩所校33篇486章的次序,以存古本原貌。吴氏在《自序》中举出鲍注的大纰缪共19条,评论都很精到;书中随文驳正的,也很有条理。这是《战国策》的最佳注本。有《四库备要》本。

无常三启经

无常三启经

简称《无常经》,亦称《三启经》。佛教经典。唐义净译。一卷。主要内容是佛说世间有生、老、病、死,故不可爱。主旨叫人不要留恋世间,应等观生死。本经在序分前、流通分后各有一长段偈颂,这种组织形式为佛典中所仅见。据《释氏要览》卷下谓,送葬时“可令能者诵《无常经》并伽他,为其祝愿”。故本经当是佛教葬仪所用。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亦有收藏。敦煌出土后,被日本《大正藏》以“疑似”收入第八十五卷。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