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处一

- 姓名:王处一
- 别名:号玉阳
- 性别:男
- 朝代:金代
- 出生地:宁海东牟(今山东牟平)人
- 出生日期:1142
- 逝世日期:1217
- 民族族群:
王处一(1142—1217),金代道士,全真道“北七真”之一,内丹学家。号玉阳,一说字玉阳,号全阳子,一说号华阳子,宁海东牟(今山东牟平)人。幼年丧父,事母至孝。大定八年(1168年)二月,游宴至范明叔之遇仙亭,见王重阳,执弟子礼,遂侍左右,与丘、刘、谭、马为莫逆交。初随师修炼于昆嵛山烟霞洞,次年移居查山,后居云光洞。以苦行著称,“尝俯大壑一足跛立,观者目瞚毛竖。”(姚燧《王宗师道行碑铭》)人称铁脚仙。居洞炼形九年,出而云游齐鲁间,召雨摇峰,起死嘘枯,颇著神异。时有人诬其善幻惑民,饮以鸩毒,不能死。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金世宗征至京,居天长观。问以卫生之道,对以含精养神、恭己无为。世宗嘉之,为建修真观。次年还山,复召之,及至,世宗已崩。章宗承安二年(1197年)再召至便殿,问养生术,以无为清静、少私寡欲对。又问性命之理,答以内丹之说,以心运气,是皆无为自然、不为而成。赐紫衣及“体玄大师”号,命居崇福观,日给钱二百缗。泰和元年(1201年)、三年(1203年)奉诏设普天大醮于亳州太清宫,为章宗求嗣。七年(1207年)居圣水玉虚观,元妃赐以《玄都宝藏》一部。大安元年(1209年)北京(今内蒙宁城境)请居华阳观,曾至玉田县行醮。贞祐四年(1216年)山东文登请居天宝观。著有诗文集《云光集》4卷。开全真“嵛山派”。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赠“玉阳体道广度真人”,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进封“真君”。
猜你喜欢的书
秉烛后谈
散文集。周作人著。列为“艺文丛书”之六。新民印书馆1944年9月初版。收散文23篇。大多为读书志,如《南堂诗钞》、《东来博议》等;也有漫谈,如《谈劝酒》、《谈宴会》、《谈娱乐》、《谈文字狱》等。《关于阿Q》一文,颇具史料价值。此外,还有《〈秉烛谈〉序》、《〈桑下谈〉序》2篇小引。
文襄奏疏
水利志。清靳辅撰。八卷。辅字紫垣,汉军镶红旗人。初授翰林院修撰,官至总督河道、兵部尚书。康熙初,黄河屡次泛滥成灾,靳氏奉诏治河,后辑此间奏议成书,记事止康熙二十四年(1695)其子治豫汇刊传世。约十八万字。全书计收恭报到任、经理河工、江南大修、指陈河道、酌改运口、请修运河、全河归故等百余通奏疏。每卷卷首题“治河题稿”,卷末附“抚皖题稿”,虽系文牍汇编, 但所载治河史事比较集中、系统。凡治河动议、勘测、计划、措施、方案、工程全过程、 验收、 缮后处置均有详细记载。间涉郑成功复明、吴三桂叛乱诸史事及其影响。清初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多方面史料均有收集。其中有作者继承和发展明代水利专家潘季驯的成果,力主蓄水冲沙、全盘规划综合治河。曾请命疏浚运河及黄河下游至入海口,以减弱黄河入淮流量。请筑河崖遥堤、缕堤,修高堰,置减水六坝,以供蓄水、分洪之用。提倡筑堤崖、疏下流、塞决口三事。作者治水十年,成绩显著,为后人所效法。比书系其一生治水经验汇编,有较高史料价值。有《四库全书》本。
钦定盘山志
自圣祖仁皇帝四度临幸,宸章题咏,照灿岩阿。然旧无山志,青沟释智朴,始草创成编,词旨冗蔓,体例尚多未备。我皇上宸游莅止,灵境日开。乾隆九年始命发内帑,建静寄山庄於山之阳。天辟名区,全揽胜概。岁春秋有事於祖陵,每驻跸行宫。几馀静憩,智仁乐趣,畅洽宸襟。山水效灵,益增神秀。乾隆十九年二月,因行幸山庄,爰命蒋溥、汪由敦、董邦达纂修新志。溥等承诏属稿,详加裒辑,分《图考》、《名胜》、《寺宇》、《流寓》、《方外》、《艺文》、《物产》、《杂缀》八门,厘为十六卷。首冠以巡典、天章五卷。至十二月,书成,奉表恭进焉。臣等敬绎睿制,旁考旧闻。惟兹山之靓润深奥,足与岳镇竞秀,而其名不大显於前世。以是知天地清淑之气,扶舆磅礴,固必待时而出,以奉大圣人泮奂之娱。而天笔昭回,镂岩耀谷,品题甲乙,荣幸无涯,尤自古所未有。敬录斯编,亦以庆兹山之遭也。
江泽之医案
清代江泽之著,医案,成书年代未详。原分上下二卷,共272则,涉及病证有54类之多,以内科为主,兼及妇科、外科及五官科。病案中既有外感时病,又有内伤重证,用药繁简不一,剂型丰富多样,基本上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江泽之丰富的临证经验及独到的学术见解。现存抄本,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中极大戒
中极大戒:中极戒是元始天王授给太上高圣道君,以传太微天帝及太极高仙。此戒共三百条,称“中极三百大戒”。中极戒的内容非常详细,从言行举止到传授戒箓,无所不包,可谓道教最为详细的戒律之一。但中极戒中有的内容已不适应时代要求,则应区别对待。持初真戒时能毫无过犯,方许授中极戒。
清初僧诤记
陈垣撰。三卷。1941年成稿,196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共分十章,详细阐述清初东南佛教各派纷争的历史。一、临济与曹洞之诤;二、天童派之诤;三、新旧势力之诤。主要叙述法门中故国派与新朝派之争,虽为宗派争执,却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卷首冠以派系年表,卷末附有“记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