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

  • 仁端录

    仁端录

    《作者:徐谦[明]十六卷。明徐谦(生卒年不详)撰。陈葵删定。又名《仁端录痘疹》。徐谦字仲光,号澄观,嘉兴 (今属浙江)人。陈葵字尽夫,武水(今属山东)人。此书专论痘病诸法。徐氏认为治痘应分明五脏所主及经络传变,观形察色,因证施治。关于痘疮之证,自古以来论说不详,唯董汲偶有涉及,然其书不传。而痘疹之病自元明以来为人之通病,而著方立论者自元明以后始详。其观点有以固元气为主者,认为元气既盛,自能驱除毒气;以攻毒气为主者,认为毒气既解,始可保元气无恙。于是治痘形成两家,攻、补异途,寒、温殊用,各执门户之见。此书认为不可偏执于攻或补之法,应灵活变通,审证施疗。于是推原本始,备载治验,持两家之平,而撰此书,后又经弟子陈葵删定。约成书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书中包括痘病总括、辨痘形色、分期调治、痘疹兼证、方药、药性、痘疹歌赋及杂说等。备明实用。有清初抄本,《四库全书》本及影印本。

  • 三家医案合刻

    三家医案合刻

    《作者:吴金寿清吴金寿辑。三种,附二种。五卷。金寿有 《温热赘言》 已著录。此书包括清代苏州著名医家叶桂《叶天士医案》一卷、缪遵义《缪宜亭医案》一卷、薛雪《薛生白医案》一卷。附《医效秘传》一卷、《温热赘言》一卷。三家医案均以杂证为主,辨证精详,施治有法,反映出三位医家的学术思想和丰富的治疗经验,对后世影响颇大。所附《医效秘传》原题清叶桂述,吴金寿校。有人认为是托名的著作,但较为实用。《温热赘言》 则具有资料汇编的性质,原题清寄瓢子述,寄瓢子即吴金寿。本书亦收在 《中国医学大成》中。有道光十一年(1831) 吴氏贮春仙馆刻本,后有铅印本与石印本。

  • 奇症汇

    奇症汇

    《作者:沈源医案。清沈江辑。八卷。江字岷源,号抱元子,秀水(浙江嘉兴)人。居职太医院,因母疾辞归,以医术救疾济贫,喜钻研疑难证治。此书成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按人体部位分为耳、鼻、舌、面、项、喉、心神、胸腹、身背、手足等门,每门附成方数种。汇集《圣惠方》、《更子益奇疾方》、《杨起简便方》、《李楼怪疾方》、《酉阳杂俎》、《泊宅编》等二十余种医书及笔记小说,和李时珍、葛洪、朱丹溪、徐之才等医家著名医案中疑难病证,或奇疾怪症案,共三百四十九条。所载病案多不常见,如通身生块、身痛欲人击打、脚跟骨脱落、二年不寐、眼合即麻痹、跌扑失明、目中常见一小镜、舌衄、舌痹等。每案详叙病症、病因、辨证、治法、方药、预后。记录完整,间有按语,阐明医理。但取材兼及笔记小说,故杂有少数奇异医案,难以尽信。有乾隆五十一年刻本。

  • 青囊秘诀

    青囊秘诀

    《作者:傅山外科著作。清佚名撰,疑为清傅山撰。二卷。山有《傅青主女科》已著录。约撰于康熙年间。卷上列背痈论、肺痈论、无名肿毒论、对口疮论、脑疽论、囊痈论、臂痈论、乳痈论、肚痈论、恶疽论、疔疮论、唇疔论、鬓疽论;卷下列杨梅疮论、腰疽论、瘰疬论、顽疮论、脚疽论、痔漏论、大肠痈论、小肠痈论等。因稿本传抄,佚金创论、刑杖论、肝痈论、多骨疽论、擎疽论、物伤论、接骨论。每症先论后方,言之成理,持之有据。附方多编以歌诀,以利记诵。是书原由河南怀庆济源庙道张士学秘藏,几经秘传,雍正元年被王大德发现并抄录,其抄本长期珍藏于河南沁阳守拙堂,一九六二年觅得此本,由何高民校考,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 内科摘要

    内科摘要

    《作者:薛己内科著作。明薛己 撰。二卷。己字新甫,号立斋,江苏吴县人。父薛铠,精医理,尤以儿科见长。立斋医学造诣较深,初以疡医知名,后又以内科著称,并兼通妇、儿、五官各科。正德间选为御医,嘉靖间晋升院使。撰有 《外科发挥》、《疠疡机要》、《女科撮要》、《口齿类要》、《痘疹撮要》、《本草约言》等。本书成于嘉靖八年(1529),记述薛氏内科验案二百零九例,分上、下卷。其中除记有元气亏损内伤外感,饮食劳倦亏损,元气、命门火衰不能生土等病案外,主要还记载脾胃亏损、脾肾亏损、肝肾亏损、脾肺亏损、肝脾肾亏损等病案。可见薛氏对脾、胃、肾和命门虚损证的辨治颇为重视。他尊崇李杲脾胃学说,对肾命之认识遥承王冰、钱乙之学,临床上多用补中益气汤等方剂温补脾胃,以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用八味丸温补命火。书中有不少病案是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合用,或朝服补中益气汤,夕服六味地黄丸,或补中益气汤加益肾之药,或金匮肾气丸加益气补脾之药等。薛氏在学术上以温补见长,对后世医家颇有影响。有《薛氏医案》本。

  • 外科枢要

    外科枢要

    《作者:薛己外科著作。明薛己撰。四卷。己有《内科摘要》已著录。是书刊于隆庆五年(1571)。约五万字。卷一记有疮疡脉法,五善七恶、本末虚实、用药、用药宜禁等。卷二至卷三论述疮疡诸疾,并附医案。卷四为治疮疡各证方剂。是书以外科病证为纲,对疮疡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均有论述,并认为疮疡成脓后戒用刀针。指出:“若要用刀针去肉出血,则气无所依附,气血愈虚,元气愈伤矣,何以生肌收敛”。足见薛氏治疗疮疡经验丰富。此外并对筋瘤、血瘤、肉瘤等作了描述。本书为影响较大的外科文献,有一定的研究和实用价值。有明隆庆间刊本,大成书局石印《薛氏医案》单行本。

  • 名医类案

    名医类案

    《作者:江瓘中医医案。12卷。明江瓘撰。江瓘,字民莹,歙(今安徽歙县)人。自号篁南山人。补诸生。因病而习医,且自药而愈。著《名医类案》。以求达到“宣明往范,昭示来学;既不诡于圣经,复易通乎时俗”的目的。本书历经20年,未完成。后由其子江应宿继承其业,补撰成书(1549)。本书采集明以前历代名医的临床验案,结合家藏秘方及个人医案。按病症分类为二百零五门,包括急性、慢性传染病、内科杂病,以及外科、五官科、妇科、儿科等各科医案。各病案均载病者姓名、年龄、体质、症状、诊断与治疗,重要的医案后还附按语。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医案类著作,为后代研究疾病史、治疗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有万历十九年(1591)刊本、光绪十一年(1885)信述堂重刊本、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等。

  • 马培之医案

    马培之医案

    《作者:马培之又名《马培之外科医案》。清马文植撰。一卷。文植名征,字培之,另有《纪恩录》已著录。此医案撰成于光绪十八年(1892)。约万六千言。按证分类,记载疔毒、骨槽风、瘰疬、石疽、肝痈、马刀疬、少腹痛、流注、鹤膝风、麻风等共四十二种外科病证的治疗方案。每证载若干案例,叙述简明扼要。对个别证治如骨槽风、失荣、鹤膝风等证,分析了病因、病机、病变及辨证等内容,对肝痈和麻风病证论治尤详。所载外科证治以内服方药为主,个别亦有外敷者。马氏善用补、散、发、清等多种治疗方法,马氏临证经验丰富,继承前人的外科成就且有所发展。是书于外科临证很有参考价值。有一九二三年《三三医书》本,一九三九年四明慈竹草堂印本,一九四○——一九五五年上海中医书局铅印本。

  • 凌临灵方

    凌临灵方

    《作者:凌奂医案。清凌奂撰。一卷。奂有《本草害利》 已著录。此为凌氏之遗著,由其徒沈仲圭等整理刊行。全书约二万三千字。包括风温夹食、时瘄、喉痹、腹痛、血淋、哮喘等时病、杂病之医案约百二十则。病症简述,病机分析透彻,后有按语,有助于领会和掌握其治疗要点。对临床运用有一定启示。有 《三三医书》 本。

  • 刘涓子鬼遗方

    刘涓子鬼遗方

    《作者:刘涓子五卷,南北朝时期医家龚庆宣撰。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外科专著。该书序文称此书是南北朝时的刘涓子从神仙那里得来的,故题名为《刘涓子鬼遗方》,其实可能是由刘涓子收集草创,经龚庆宣整理成书。全书共五卷,扼要地总结了治疗金疮、痈疽、疮疖及其他皮肤病的经验。第一卷总论痈疽的鉴别,诊断。其他四卷则论述外伤、痈疽、疮疖、湿疹、疥癣等外科及皮肤病的病证及治疗,收录各种处方一百四十馀篇。在外伤治疗方面,着重运用止血、收敛、止痛、镇静和解毒等方法。在治疗外痈疽方面,正确运用各种杀菌药物如黄连、黄芩、雄黄、水银、丹砂等,并配合使用软膏及膏药。该书所载用水银治疗皮肤病,在医学上是最早的记录,比国外使用水银软膏要早六百年。关于以白纸引流排脓办法,是中医用药捻的最早记载。书中论述内服大黄汤治疗肠痈时,指出:“脉数浓成不可服此方”,这对防止穿孔很有意义。该书的丰富内容,反映了在公元五世纪以前我国外科学所取得的成就,至今仍有研究参考价值。版本主要有《读画斋丛书》辛集本、《三三医书》第二集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

  • 理虚元鉴

    理虚元鉴

    《作者:汪绮石二卷。明汪绮石 (生卒年不详)撰。汪绮石,事迹不详,据其门人为此书所作序言,当为明末人。此书上卷论虚劳诊断、病原、治证。下卷论虚劳之证病机、方药等。书中提出虚有三本,即肺、脾、肾。前人治虚,李东垣主张补脾,朱丹溪主张滋阴,而薛己则主张补火。三家各有所偏,此书参合折中而用。因前人于补脾补肾已多有论述,故此书独于清金保肺详加阐明。治虚之法,归于二统,即阳虚统于脾,阴虚统于肺。认为专补肾水,不如补肺以滋其源;专补命火,不如补脾以健其中。作者于虚损之证,独有发挥,不泥古,不偏执,对后世颇有启迪影响,为医家所重。有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慈溪何氏刊本,光绪中钱塘葛氏重刊本,1939年上海卫生局铅印本,1958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1981年江苏科技出版社铅印校注本。

  • 疠疡机要

    疠疡机要

    《作者:薛己外科著作。明薛己撰。三卷。已有《内科摘要》已著录。是书成于嘉靖八年(1529),是我国早期论述麻风病专著。上卷至中卷论疠疡本证、变证、兼证、类证的辨证治疗,并附治验。下卷为各证所用方药。薛氏对麻风病的诊治经验丰富。认为:“若眉毛先落者,毒在肺。面发紫泡者,毒在肝。脚底发痛或穿者,毒在肾。遍身如癣者,毒在脾。目先损者,毒在心。此五脏受之重也。”并指出:皮肉麻木不仁,肉死针刺不痛,血死烂溃,筋死指脱,骨死鼻梁柱坏,皆属五脏受伤,均属不治。如“恶血凝滞在肌表经络者,宜刺宜汗”。并主张用六味丸和七味白术散治疗。书中所载医案也较精当,故颇为后世医家推崇。有明刻《薛氏医案》单行本,《薛氏医案》(1921—1926)大成书局石印本。

  • 临症验舌法

    临症验舌法

    《作者:杨云峰《临症验舌法》二卷,题为西吴杨云峰先生所撰。上卷述其验舌之法,首列临证验舌为准统 论一篇,提纲挈领。下列分虚实,分阴阳,配藏府,决死生各篇,殿之临证以验舌为准结论一篇。

  • 旧德堂医案

    旧德堂医案

    《作者:李用粹医案。清李惺庵传,唐玉书辑。一卷。惺庵有《证治汇补》已著录。玉书为惺庵弟子,字翰文,上海人。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根据记录整理成书,约万余字。载案凡六十四则,包括中风、虚劳、血证、腹痛、眩晕、刀伤、血崩、伤寒、胎产、温热、泻泄等证,多为内科杂病中延治、误治之重症治验。每案详叙证候、脉象,分析病因病机,详明辨证机理,立法遣方等项,间有析方论药者。李氏认为 “医贵精详”,故辨证条理清晰,分析细致,据病之标本缓急灵活施治。尤精于脉诊。虽多为常见病证治,亦可见其治学之精。惜其编次无分门类,文辞亦间有艰涩之弊。有抄本藏于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图书馆,《三三医书》 本。

  • 焦氏喉科枕秘

    焦氏喉科枕秘

    《作者:佚名又名《喉科枕秘》。喉科著作。清金德鉴撰。二卷。德鉴字保三,元和(今江苏吴县)人。对《内经》、《难经》颇有研究,临床经验丰富,尤以喉科见长。撰有《烂喉痧辑要》等。卷一为治喉秘法、治喉要诀、临证十二法、焦氏喉症图形针药秘传,论述七十二种喉病证治。卷二载应用良方、秘方、吹药。末附对喉科症之病因、病理、诊断、治疗以及预后转归均有论述,并证以图示,形象易晓、条理清楚、切于实际,可供喉科临证参考。有一九五八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铅印本。

  • 脚气治法总要

    脚气治法总要

    《作者:董汲二卷。宋董汲(生卒年不详)撰。董汲,字及之,东平 (今属山东)人,少时多病,立志务医。作者对内、儿诸科均有研究,尤擅治小儿痘疹等疾患,著有《小儿斑疹备急方》等。《脚气治法总要》撰成于北宋元祐八年 (1093),原书一卷,《宋史·艺文志》有著录,后散佚,《四库全书》从 《永乐大典》辑出,分为上、下二卷。上卷首先阐述脚气病研究历史,探究病因、病机、病状,论说证治原则。脚气之疾在黄帝时名为厥疾,两汉之间名为缓风,南北朝时称作脚弱,唐代始称脚气。此病皆由风毒湿气而致,但具体情况又各不相同,治疗方式也应有别。接着分为十二篇论,详论上述内容。下卷列疗方四十六首,区分情况,内服外用,十分赅备。此书是一部论述周密、内容丰富的脚气病学专著,也是我国医籍中得以保存的此类著作中最早一部。有《四库全书》本,振绮堂抄本,1958年商务印书馆铅印 《董汲医学论著三种》 (包括本书)本。

  • 解围元薮

    解围元薮

    《作者:沈之问《解围元薮》系风病专书。4卷。明·沈之问撰于1550年(嘉靖29年),刊于1816年(嘉庆21年)。该书是一部“风病”专著,且属侧重于麻风病的综合性方书。因喻此书对麻风病的治疗犹如解“城池受围于寇”之“元元妙法”,故名《解围元薮》,是沈氏在继承其世家医学的基础上,广集当代名医及民间治疗麻风的经验编纂而成。卷1为总论,首列疠风并36种风受病所在经络及药病总说。卷2列症治经验,强调以六经辨症为主导的整体治疗原则,反对以“一方对诸症”的治疗方法。其治则大抵以排毒、杀虫、补血、壮元理气为主,申明盲目地“以毒攻毒”作法的危害性;重视“扶正”对麻风病的治疗作用。卷3、4为方药部分,详载249首多种剂型方药的临床应用。总之,本书广论风病,尤对麻风病的论症清晰、确切,分类简明,内容精要,选方实用,是一部有参考价值的医学文献。建国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据清·嘉庆本出版排印本。

  • 金匮要略论注

    金匮要略论注

    《作者:徐彬二十四卷。清徐彬(生卒年不详)撰。徐彬字忠可,嘉兴(今属浙江省)人,清代医学家。曾从师于江西喻昌,颇得师传,深谙张机学说。曾撰有《伤寒一百十三方发明》等著。《金匮要略论注》撰成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徐彬将古代著名医学典籍《金匮要略》整理编次为二十四卷 (原书分三卷)。每卷列一种病证,在原文之下分列“注曰”、“论曰”,以明要旨。文中有注有论,注释简明,论辨精当,引经析义,见解独到,且颇重实际,故为医家称道。该书有光绪五年 (1879)扫叶山房藏版刊本,1937年上海书局据此印行。

  • 醉花窗医案

    醉花窗医案

    《作者:王堉清末介休名医王堉著,《醉花窗医案》内容篇幅不大,仅有5万余字,但所载医案中外感病18种、肝类病12种、心脏类疾病3种、脾胃病24种、呼吸病6种、肾类病6种、预断死亡病例5种、五官及外科12种、妇产科14种、儿科5种,其中还有药物介绍及医者心得等。此书原为手抄本,现存于北京图书馆.该书于1961年在介休县(今介休市)被发现,后经中国中医研究所刘寿山等人句读,山西省中医研究所整理,于1979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 洄溪医案

    洄溪医案

    《作者:徐大椿医案。清徐大椿(1693—1771)撰。一卷。大椿有《医学源流论》已著录。本书成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载内科医案三十二条、妇科医案四条、外科医案十二条。案中详述病史、病因、病证以及治疗原则,反映出徐氏丰富的临床治验和灵活多变的治疗方法。徐氏治学严谨,疗病善于审证求因。并根据病人的不同体质、病因、症状,以及受病部位进行辨证论治,颇有独到见解。辨证、制方遣药切于病情,并强调痰火瘀热应与各种痈症鉴别,但病因病机又有联系。这些经验很有临床意义。咸丰五年(1855)王士雄根据抄本编辑,并加按语刊行。另有咸丰七年刊本,光绪元年(1875) )河南聚文斋刻本。

猜你喜欢的书

石屋续瀋

石屋续瀋

随笔集。马叙伦著。上海建文书店1949年4月出版。收清末民初以来轶闻掌故95则。其中《清代试士琐记》、《周赤忱谈辛亥浙江光复》、《八股文程式》、《张勋复辟》、《潘复杀邵飘萍林白水》等记录故实,并及张之洞、张宗昌、汤尔和、孙传芳、陶成章、夏震武、蔡元培、陈介石、夏丐尊、熊希龄等数十人的逸事。

宾退录

宾退录

笔记。南宋赵与时撰。10卷。与时字行之,一字德行,宋太祖七世孙,宝庆进士,官丽水丞。平日见闻所及,喜为客诵之,宾退或书于牍,集为是编,故有是名。赵与时熟于两宋典章制度及遗文轶事,所记人物、掌故,翔实可靠。考证经史,辨析典故,大半精核。征引他人著作往往以类相从,罗列众说而有所抉择,慎重谨严。所考汉世钱制、历代酒价、浮梁与浔阳茶产及综录《元丰九域志》所载当时岁贡等,皆有裨于经济史研究。然亦间有讹误,偶涉迷信。书成于嘉定十七年(1224),有作者自序及续记。今存南宋临安陈宅经籍铺本及清乾隆十七年(1752)存恕堂仿宋刻本。又有《学海类编》、《丛书集成初编》等本通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标点本。

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

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

《纯阳帝君神化妙通记》,元朝全真道道士苗善时编撰。七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记传类。纯阳帝君即全真道祖师吕洞宾,号纯阳,元武宗至大三年(1311)诏封为「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本书为吕洞宾神化传记,作者根据有关经书文集和唐宋史传,摭收实迹,削去浮华,编成一百二十化。每一化记述吕洞宾故事一则,并附赞颂诗文。卷一至卷二凡七化,记述吕洞宾家世及悟道、受道之事。卷三至卷七共一百十三化(内缺第二十六至三十三化),主要记述吕洞宾成道之后隐化显神,警世济世,点化世人成仙或戏弄财主恶人故事。受其化度者甚多,其中包括曹国舅、何仙姑、邵雍、韩绮、施肩吾、王重阳等儒道名士。全书文笔类似唐宋传奇小说。

小名录

小名录

轶事小说集。唐陆龟蒙撰。《宋史·艺文志》题《古今小名录》5卷,《直斋书录鲜题》作1卷,《四库全书总目》作2卷,今有《续百川学海》、《说郛》本、《五朝小说》本、《唐人说荟》本、《唐代丛书》本、《丛书集成》本。《小名录》记述了从秦到隋的许多人物的小名,包括帝后官宦,才子雅士,还载录了一些女性的小名。由小名而连带出许多有趣的小故事,遂具有了小说的性质。虽然成书于文人有意为小说的唐代,却颇具《世说》遗风,文笔洗练,风雅有趣,更像六朝轶事小说,如《张梨》条,吴人张冲过继于伯父景彻,彻字榶;父邵,小字梨。宋文帝戏景彻曰:“楂何如梨?”“彻答曰:“梨是百果之宗,楂何敢及”。《小名录》还比较完整地记载了一些小故事。《阿娇》写汉武帝幼时,长公主问其欲得阿娇为妻否,武帝笑答:“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后由长公主作主成婚。《匡衡》则通过匡衡为富豪而多藏书之家“作而不求直”,“愿得主人书遍观之”,生动地刻画了淡迫而好学的匡衡形象。《小名录》开辟了小说创作的新的题材领域,对后世有直接的启发。宋朋溪居士的《侍儿小名录》、乐史的《小名录》等就是例证。

瓦釜集

瓦釜集

诗集。刘半农著。1926年4月北新书局出版。收录作者1920年至1924年的民歌体诗共21首。前面有开场歌,后面附录“手攀扬柳望情哥”等19首情歌。《瓦釜集》是刘半农运用江阴方言整理的“四句头山歌”,也是“五四”诗坛整理、仿作民歌的第一次尝试。作者说写作《瓦釜集》的目的是要“把数千年来受尽侮辱与蔑视,打在地狱底里而没有呻吟机会的瓦釜的声音,表现出一部分来。”这种努力可以说是新诗坛上由文言到白话的改革的继续。《瓦釜集》里的民歌有短歌、劳工的歌、情歌、农歌、悲歌、渔歌、牧歌等等,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反映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的,比如第二首《劳工的歌》,第九首《渔歌》,第十一首《滑稽歌》,真切自然地唱出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苦难,表达了对劳苦大众淳朴乐观、吃苦耐劳的精神的由衷赞美。这些诗歌不仅仅是表现生活的黑暗痛苦,而且展示苦甜交织的劳动生活,是对现实更深入的发掘。另一类诗歌是表现下层百姓的爱情生活的。这些情歌活泼开朗、生动风趣,把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表现得情趣盎然。如第十九首:“河边浪阿姐你洗格啥衣裳?/你一泊一泊泊出情波万丈长。/我隔仔绿沉沉格杨柳听你一记一记捣,/一记一记一齐捣勒笃我心浪。”将农家青年的爱情写得如诗如画,真切动人。刘半农《瓦釜集》中的诗歌采用民歌的形式、纯粹的方言表现下层人民的生活,同时也运用象征、比喻、起兴、夸张与烘托等民歌常用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内容形式得到完美的统一。他的诗平易、流畅、风趣、动人。沈从文赞美说:“他的成就是空前……”,而周作人则风趣地评价道:“我只好连连点头说‘好个,好个!’”(《题半农<瓦釜集>》诗)。

耕学斋诗集

耕学斋诗集

十二卷。明袁华撰。袁华字子英,江苏昆山人。生于元季,洪武初为苏州府学训导。后因累逮系,死于京师。此集共古体诗七卷、近体诗五卷,不知何人所编。《明史艺文志》不著录。考杨维桢为作《可传集》序,称袁华自二十岁后三十年所积之诗,无虑千余首,吾选之得若干首。即所谓千余首者后人裒辑以传。明之初年,作者林立。袁华为诸家盛名所掩,故人与诗皆不甚著。实则衔华佩实,具有典型,非后来伪体所能及,固未可以流传未广而轻之。袁华《赠闵中孚初度诗》,有同生延祐丙辰 (1316)年句。以干支推之,下至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已五十三岁。故集中诗句,元代所作为多。如甲午、丙申、己亥、庚子、乙巳、丙午、丁未诸纪年,皆在顺帝至正中。惟癸丑 《正月风雨中偶成》一首作于洪武六年 (1373),颇露悲凉感慨之语。盖欲自附于元之遗民。然已食明禄,不必作是语。四库已存目。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