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

  • 无根树

    无根树

    《作者:张三丰《无根树》是明代的张三丰先生在武当山天柱峰修道时留下的丹道名篇。顺为凡,逆修仙,《化书》 “其说多本黄老道德之旨,文笔简劲奥质。”大抵本齐物以言道化,本虚无以言术化,本无为以言德化,本道德以言仁化,本税多民饥以言食化,本见素抱朴以言俭化。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化中,《化书》的核心思想就是“化”,“虚”才能“化”;凡自有而无,自无而有,即是“化”,虚”是道的本源。《锺吕传道集》论还丹第十三,有所谓「炼形成气,炼气成神,炼神合道。」与《化书》中常提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练虚合道」所论丹法异曲同工,这是内丹学中所谓“顺则生人”的原则;“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是内丹学中“逆以成仙”的原则。逆修返源的理论,正是以老子“归根复命”的哲学为基础 。

  • 重阳立教十五论

    重阳立教十五论

    《作者:王重阳道教全真派著作。金王重阳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本篇分十五节,以简要文字说明全真道立教宗旨及入门修炼准则。内容可分三类。首先论述全真道士日常修习法则,包括住庵、云游、学书、合药、盖造、合道伴等节。规定全真道士须出家住庵,奉守戒律,参究性命。施药济人,居处俭朴,择友高明。其次论述内丹修炼宗旨,包括打坐、降心、炼性、匹配五气、混性命等节。认为修道应以清静寡欲、定心住性,炼气养神为主,锻炼性命为修道之根本。最后论述修道者所应达到的境界,包括论圣道、超三界、养身之法、离凡世等节。认为修道者苦志多年,积功累行,方可超凡入圣。所谓超三界离凡世,并非肉体飞升脱离凡尘,而是身在人间而神游天上;形寄于尘中而心明于物外。故曰:「心忘念虑即超欲界,心忘诸境即超色界,不著空见即超无色界。」离此三界,则心神真性可居仙境。此乃全真道吸收禅宗思想,对早期道教肉体成仙说的重要修正。

  • 脉因证治

    脉因证治

    《作者:朱震亨综合性医书。二卷(一作四卷)。旧题元·朱丹溪撰。本书刊于至正十八年 (1358)。共十万余字。记各科病证六十三种。卷上二十七证; 卷下三十六证,又医论六篇。因论述各证以论脉诊、病因、证候、治法为序,故名。本书系采集《丹溪心法》、《活法机要》、《格致余论》等书的有关内容编辑而成,而非朱氏之作。现存最早为清乾隆年间刻本。

  • 盘山语录

    盘山语录

    《作者:王志谨《盘山语录》是根据全真道盘山派创始人王志谨授徒答问的记录编辑而成的作品,它的语句活泼,思想圆通,其中所蕴涵的心性道德修养思想可谓是中国道教修养论中一朵绚丽多姿的奇葩。《盘山语录》心性道德修养论的提出是出于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关注、对人的生命的终极关怀、使主体的道德追求与具体的真践实履相一致。这一修养论在以传统道家清静理论为宗的同时,兼融禅宗心性本净之说,故颇具道禅混融特色。它将“道法自然”作为立足点,使心性道融通为一体,认为修心即为炼性亦是合道。在宇宙本原“道”的统摄之下,王志谨更是将真性本心的纯真与至善的境界追求上升到天人合一命题下的中和之境。透过对“真”“善”“和”的境界追求体现道德修养理论的必要性。进而提出了内修与外行相融通,内外兼顾、功行双全的“泯邪存正”“切己反省”“境上炼心、”的道德修养方法,以图达到天道与人道相合的和谐之境。《盘山语录》的道德修养论是将对形而上的“道”的追求落实在形而下的各个层面,以解决现实的人生问题。  

  • 丹溪手镜

    丹溪手镜

    《作者:朱震亨综合性医书。3卷。旧题元朱震亨(丹溪)撰,明吴尚默校辑。全书160篇,以“阳有余,阴不足”学术思想为中心,论述气、血、痰、郁诸般杂病特点。并依据《伤寒》、《金匮》,明辨类证。上卷首载评脉、审视、五脏、汗吐下温水火刺灸八法等八篇,继列伤寒、时行疫疠等六十七种病证; 中卷首列伤寒方论、发明五味阴阳寒热、伤寒汤丸药性、杂病分气血阴阳三篇,继列恶寒、发热等四十九种病证; 下卷列咳嗽逆痰、积聚、消渴等三十二种病证和脏腑病及各部所属药性、音释二篇。计有论述十三篇,一百四十八种病证。从基础到临床无不赅备。体现了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术思想及以气血痰郁论治杂病的特点。陈乾阳评论:“其文简而旨奥衍……非《素问》弗道也”。可供研究朱氏学术思想及临证参考。一说为二卷。有天启元年刊本。

  • 难经本义

    难经本义

    《作者:滑寿医经著作。二卷。元·滑寿撰。刊于1366年。作者鉴于《难经》原书有文字缺漏,编次错乱等情况,而历代注本又不够理想,遂参考元以前《难经》注本及有关医籍,对《难经》的部分内容进行考订辨论。在调整编次、补充缺漏的基础上予以诠释。释义能融会诸家,结合个人见解予以发挥

  • 三元参赞延寿书

    三元参赞延寿书

    《作者:李鹏飞养生学著作。五卷。宋末元初人李鹏飞撰集于1291年。作者自谓:宋咸淳四年(1268年)在杭州受官道人之教,始知人的年寿应有天元、地元、人元。三元共180岁。在此启发之下乃撰集此书。作者认为养生之要宜节欲,主张欲不可绝,欲不可早,欲不可纵,欲不可强。喜怒悲思忧恐皆应有所适度,不可过而伤之。起居顺应四时天地之气变化。饮食当五味调和,不可偏食。

  • 田家五行

    田家五行

    《作者:娄元礼古代占候书。元娄元礼著。分上、中、下三卷。上卷为正月到十二月类;中卷为天文、地理、草木、鸟兽、昆虫等类;下卷是三旬、六甲、气候、涓吉、祥符等类。每类又分若干细目。书中不少谚语颇具实用价值,但有些只以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之说为据,缺乏科学性。

  • 活幼口议

    活幼口议

    《作者:曾世荣元代演山省翁所撰述。曾世荣(1252~1332年),字德显,号育溪,又号演山翁,衡州(今衡阳市)人,为元代著名儿科医家。生于南宋理宗淳佑十二年(1253年)以前,卒于元文宗至顺三年(1332年)。幼习举业,及长,从世医刘思道学医,以幼科知名于时。书凡20卷,卷1至卷3记述儿科医论二十五篇;卷4、卷5议初生儿证候二十六篇;卷6、卷7论指纹脉和气色;卷8述病证疑难—十八篇;卷9议胎中受病诸证十五篇;卷10至卷20议各种儿科病证的辨治,计有惊风、发热、吐泻、疳积、肿胀、杂病、伤寒、疮疹等内容。该书对小儿生理病理、色脉证治、胎中受病、惊风痰热等论述颇详,用药独到,尤其在产前调摄、产后鞠育及用药等方面,发挥前人之不足。

  • 活幼心书

    活幼心书

    《作者:曾世荣儿科著作。三卷。元代医家曾世荣编撰。刊于1294年。卷上将儿科疾病编成歌赋75首,便于习诵。卷中本论,将儿科病证分别立论43篇(附补遗8篇),对小儿诸病的特点,发病规律、治疗原则等论述颇详,并介绍了作者的临床心得;卷下信效方,载有治疗小儿疾病的各种方剂230首,其中有不少方剂为曾氏所独创,选录切于实用的儿科验方。现有清刻本、《中国医学大成》本及其他近代刊本。

  • 金丹大要

    金丹大要

    《作者:陈致虚道教论著。全称《上阳子金丹大要》。陈致虚撰。原书10卷,收入《正统道藏》,分为16卷,且将原书第8卷抽出单为一书,题名《金丹大要图》。该书综合全真道北派列祖的心法,论金丹大还最上乘之道。认为金丹由神与气、精调和而成,迎送动止皆主于意。能息意静念,见性明心,穷理尽性,则丹成道就。收入《道藏》第七三六至七三八册。

  • 中和集

    中和集

    《作者:李道纯道教内炼养经典。六卷。元李道纯撰,蔡志颐编。约成书于元成宗大德年间。此集系其门人蔡志颐编辑,于大德十年(1306)成书。依次为文三卷,计三十六篇;卷四后半卷收歌十一首;卷五为诗四十九首;卷六收词五十七首、隐语四则。书中力主三教合一说,认为三教异流而同源,三教所尚都是“静定”,佛教所谓“圆觉”即道教的“金丹”,而儒家则称“太极”。

  • 周易尚占

    周易尚占

    《作者:李道纯二卷,元李道纯撰。 占筮书,书前有图,题“局部第一”,列 有“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等九 图。图下有文。其次为“旁通用第二”, 有“六位例”、“月建六神例”等十例。 再次为 “发瑞部第三”,有 “以钱代 蓍”、“合卦例”等十二题,言及世应、 飞伏等。最后为 “决断部第四”,有 “六亲断例”、“六神断例”等六条断例。 是为上卷。下卷讲六十四卦各如何依 象定吉凶,与《周易》实无联系。全书 皆言占筮,借用《易经》名义以行其巫 术,不可为据。有《宝颜堂汇秘笈》本, 藏北京图书馆善本室。

  • 陈虚白规中指南

    陈虚白规中指南

    《作者:陈致虚全称《陈虚白规中指南》。道教内丹炼养著作。两卷。宋元间陈冲素撰。约成书于宋末元初。冲素生平不详,疑即陈致虚。二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该书分两卷,共十二章。上卷九章: 《止念》、《采药》、《识鼎炉》、《入药起火》、《坎离交媾》、《乾坤交媾》、《攒簇火候》、《阳神脱胎》、《忘神合虚》,其完整的记录了丹功内炼的过程。下卷三章:《玄牝》、《药物》、《火候》,以图配文,直指丹道三要。

  • 汤液本草

    汤液本草

    《作者:王好古药学著作。三卷。元·王好古撰。撰成于公元1238~1248年,至元十七年(1280年)时尚补充若干资料。作者以本草、汤液(经方)为医家之正学,故撰此书。卷上为药性总论部分,选辑李杲《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的部分内容并作了若干补充。卷中、下分论药物,分草、木、果、菜、米谷、玉石、禽、兽、虫等九部,共收238种药物,每药各有气味、性能、主治等项。书中记载了许多药用食物。现有《东垣十书》本。

  •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作者:李杲本书收载有金元及明代多种通俗药学著作的内容,明清以来流传甚广。该书版本众多,书名、卷数及内容常互有出入。最初是书商将题为金代李东垣撰的《珍珠囊》和明代无名氏的《药性赋》合刊而成(2卷)。全书总托名李东垣撰。后迭经增补,至清代《雷公药性赋》(又名《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则基本定型,分4卷,书前有元山道人原叙。 南宋以后歌诀体中药读物日渐增多,以适应初学医药者之需。这类著作在明代更为多见。该书集中了两种常用的药性歌诀,又吸收了金代张元素、李东垣等人的部分药性论说,因此成为明清时期最为流行的中药入门书。 4卷本《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由三部分内容组成。卷1为《药性赋》,分寒、热、温、平四赋,介绍了240余种药物的功效主治要点,朗朗上口,如:“犀角解乎心热,羚羊清乎肺肝。”此后附“用药发明”,集录药性阴阳、标本、配伍、用药法象、五脏苦欲、引经、十八反及十九畏歌等中药基本知识。卷2为《诸品药性主治指掌》,实即《医要集览》本《珍珠囊》中所载常用药90味,简介各药主要药性功效。卷3~卷4亦为《药性赋》,按玉石、草、木、人、禽兽、虫鱼、果品、米谷、蔬菜分类,以歌赋记410种药物的主治功效,并加按语作补充阐释。该书集中介绍了中药常识及常用药的功效要点,易诵易记,是明代以后流传最广的中药启蒙读物。今有50余种明清刻本,近现代亦有石印本和排印本,1956年上海卫生出版社出铅印本。

  • 饮膳正要

    饮膳正要

    《作者:忽思慧中国第1部营养学专著。忽思慧著。1330年著成,现存肖明经厂刊残卷本,上海涵芬楼刊本,尚有近代铅印本多种。忽思慧,蒙古族,生卒年待考。于元代延祐至天历年间任饮膳太医。在供职期间,由于工作之需,而研究饮食营养、饮食治疗,历时十余载,遂著成本书。本书共3卷,约6万字。全书共分三卷,首卷为奇珍异馔,二卷为食疗药谱,三卷将203种食品分为米谷、兽、禽、鱼、果、菜和料物等7类,介绍了其性味及疗效。

  • 娇红传

    娇红传

    《作者:宋远一作《娇红记》。文言短篇小说。元宋远作。写宋书生申纯随父居成都,因考试不第,至邻郡眉州母舅王通判家小住,与表妹王娇娘相见而互生爱慕之情。侍女飞红,初阻二人接近,后娇娘屈意事飞红,红反助之,二人遂得成幽会。申父托媒向王通判求婚,通判不许。既而得知二人幽会事,方欲许之,而帅府为其子求婚不能拒。娇娘以忧卒,申生闻讯自缢,死葬于锦江之滨,俗鸳鸯冢云。全文长达一万七千余字,以一对有情男女相爱而不能成眷属的悲剧故事,谴责了“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婚姻制度,为元代传奇小说之代表作。今存明建安郑云竹刻本,题作《申王奇遘拥炉娇红记》,收入《国色天香》、《花阵绮言》等书,后又为郑振铎编入《世界文库》第三卷。

  • 异闻总录

    异闻总录

    《作者:佚名元代文言志怪小说。 共四卷。通行的有《笔记小说大观》本、 《丛书集成初编》本。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不著撰人名氏,亦不著时代”。 《笔记小说大观》题作宋人,据卷四《汪尹师男》 “乾道戊子岁……予宗仁光基时为房陵尉,亲见此事”云云,应是宋孝宗前后的人。但据卷一《林行可》、 《上官士平》、 《胡雨岩》、卷二《韩元英》等则,所记均金元间事,则最早应是元时人,或谓此书本非成于一时一人之手,而是“随手剽掇,取充卷帙”,亦是一说。本书共收鬼怪故事一百则,无标题,约三万余字。大多事涉唐宋,少量涉及金元间事。内容均是谈鬼神报应,荒诞不稽;文字简略粗疏,也没有严格的诠次标准。但透过谈鬼说怪的荒诞外衣,也可窥见当时社会的某些侧面,有些故事也有一定的揭露和讽喻意义。如《萧注》等则,谈的都是被主人私自杀害的侍婢变鬼索命或作怪的故事,暴露了唐宋时阶级压迫的残酷和主奴关系的紧张。 《新城县村渡》一则,写鬼卒摆渡还照例主动付钱,而“平时兵卒经过,未尝有也”,似寓有“人不如鬼”的深意。《岳珂》写岳飞之孙岳珂深夜至谯楼访“鬼”使鬼魅息影的故事, 也能发人深思。另外,还有一些篇章,则借鬼写人,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和坚贞。如《贾知微》、 《韦子卿》写人神之恋,颇有人情味。 《齐推女》一则,是书中最长的一篇,约二千多字,写湖州参军韦会与齐推女的生死不渝的爱情, 曲折离奇,韦会耿直不信邪和对爱情的忠贞均有较好的表现;韦会为使妻子复活去求田先生而忍辱负诟的情节,似对《聊斋志异·画皮》后半部的构思有所影响。另外,像《李濯》写冥官希望转生时智慧不致泯灭,若作为探讨人脑积累知识的连续化的“科幻小说”看,也颇有趣味。

  • 前汉书平话

    前汉书平话

    《作者:佚名上中下三卷。全称为《全相平话前汉书续集》,别题《吕后斩韩信》。不知作者姓名,元人编刊。讲史话本小说,叙述汉高祖刘邦得天下后与吕后谋杀功臣事。书题 “续集”,当必有已佚失的 “正集”,此《续集》从“时大汉五年十一月某日项王自刎而死”说起,则推知“正集”的内容可能就是讲述项羽生前及楚汉之争的故事。本书卷上记诛韩信、征陈豨,捉季布及钟离末。卷中记汉高祖杀彭越、英布;高祖崩,吕后杀赵王如意及戚夫人。卷下记吕后专权,刘泽举兵反吕氏,终于文帝即位。叙事主要依据《汉书》的《高帝纪》、《高后纪》,兼采 《汉书》其他史传如 《韩信传》等内容,亦从民间传说和其他文学创作中借用一些材料,比如元曲中的多种有关剧目,是本书细节丰富细致的主要来源。叙事倾向鲜明,明显同情韩信而贬刘邦,对刘邦、吕后大肆诛戮功臣的丑恶面目揭露深刻。人物事件本于史实,绝少虚构。全书以斩韩信事件为主,兼及其他功臣被戮,线索分明,结构紧凑,与元代虞氏同刊的其他四种平话相比,是故事系统性较强的一部。该书是研究宋元话本小说的重要资料,并可见到戏曲与小说之间的互相影响。有元至治年间建安虞氏刊《全相平话五种》本,藏日本内阁文库。据此影印的有仓石武四郎影印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56年文学古籍刊行社《全相平话五种》影印本。排印本有1955年古典文学出版社排印本,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重印本。另有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丁锡根点校的《宋元平话集》本。

猜你喜欢的书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是蒲宁的一部自传性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927年至1933年,历时七年之久。这部小说以主人公阿尔谢尼耶夫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基本线索,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着重表达“我”对大自然、故乡、亲情、爱情和周围世界的感受,表现了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和心路历程。

茶花女

茶花女

《茶花女》是19世纪法国著名戏剧家、小说家亚历山大·小仲马的代表作。作品主人公玛格丽特在爱情与疾病折磨下离开了人世。她生前特别喜爱茶花,人们叫她茶花女。她死后,墓碑下也堆满了茶花,这是唯一获得她真正爱情的青年阿芒放置的。阿芒曾怀着纯洁的爱迷恋过堕入娼门、不能自拔的玛格丽特。他在玛格丽特生病时百般关照,充满怜惜,因此深深打动了一向被阔佬们当作玩物的玛格丽特。二人真诚地相爱后,供养玛格丽特的老公爵停止了供给她一切费用。债主们纷纷上门逼债,为了还债,她卖掉了马车、披肩、首饰,决心和风尘生涯一刀两断,过新的生活。阿芒的父亲闻讯而至,他责备阿芒玷辱了门楣,但阿芒拒绝了父亲要他丢弃玛格丽特的要求。此后,玛格丽特突然不辞而别,阿芒以为她贪恋富贵而变心,便千方百计羞辱她,写匿名信辱骂她。饱受精神苦痛的玛格丽特含恨而死。阿芒从她的遗笔中得知,是父亲为了自己家庭的体面硬逼玛格丽特重过卖笑生涯的。1848年小说《茶花女》问世,使小仲马一举成名。1852年他将小说改编成话剧搬上舞台,获得更大成功。此后,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威尔第和剧作家皮阿威又把《茶花女》改编成歌剧,至今仍在世界各地上演。小仲马作为法国现实主义戏剧先驱者,还创作有《半上流社会》、《私生子》、《放荡的父亲》等剧作,以其真切感人、结构严谨、语言流畅而著称于世。《茶花女》早在1898年就由林琴南介绍到中国,1980年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王振孙的中译本。

建文皇帝遗迹

建文皇帝遗迹

建文皇帝遗迹,一卷,无撰者名氏。台湾学生书局出版的明代史籍汇刊中收有建文皇帝事迹备遗录一卷,与此书内容同,题为大岳山人撰,亦未详为何人。

禅话与净话

禅话与净话

本书分两大部分,即禅话与净话。作者分别将佛门禅净的特色深入地释义,并且以历代禅净兼修的大德为例证,破斥持门户之见者。书中以“念佛至一心不乱,便是禅定;参禅至彻见自性,即是净土”为立论的根据,写出了禅宗与净土宗同为佛教派别的异与同。

法华经通义

法华经通义

法华经通义,七卷,明德清述。

拈八方珠玉集

拈八方珠玉集

凡三卷。全称佛鉴佛果正觉佛海拈八方珠玉集。宋代僧祖庆重编,理宗宝祐五年(1257)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九册。系佛鉴太平慧翘、佛果圜悟克勤、正觉方庵宗显、佛海石溪心月等四人,对禅门八方珠玉集内之古则、公案三一九条,各作拈提,揭示参玄捷径,以开学人正眼。然禅门八方珠玉集今已散佚。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李达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