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

- 姓名:朱震亨
- 别名:字彦修
- 性别:男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义乌(今属浙江)人
- 出生日期:1281
- 逝世日期:1358年
- 民族族群:
朱震亨(1281~1358年)元著名医学家。字彦修。义乌(今属浙江)人。世居丹溪,人称丹溪先生。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滋阴派”代表人物。初业儒,从许谦习性理之学。三十岁时因母病脾,众医束手,遂志于医。研读《素问》,后治愈母病,但仍研求医理不辍。其时《和剂局方》盛行,滥用温热香燥。乃四处求学,以订正其说。后游江、浙、皖等地,皆不能得。复返杭州,访知罗知悌曾得刘完素之学,遂登门拜师,备竭虔诚。罗知悌为言学医之要。自此得见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王好古等金元大家之书,体会湿热相火,为病最多。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谓相火虽为人生之动气,然易于妄动,煎熬真阴,且变化莫测。主张节饮食、戒色欲,使阴平阳秘,益于养生。善用滋阴降火法,创大补阴丸、琼玉膏、越鞠丸等,自成一家之说,后世或称其学术派别为滋阴派(养阴派)。所撰《局方发挥》,意在纠当时滥用香燥药之偏。著述甚富,有《格致余论》、《本草衍义补遗》各一卷。另有《素问纠略》、《外科精要新论》、《伤寒辨疑》、《宋论》、《风水问答》等,均佚。由其门人整理而成之医著有《丹溪心法》(或分作五卷)、《丹溪手镜》、《金匮钩玄》(即《平治荟萃》)各三卷等。书目著录时题为朱丹溪撰之医籍尚有《脉因证治》两卷、《丹溪先生治法心要》八卷、《怪疴单》一卷、《丹溪医案》一卷、《产宝百问》五卷、《胎产秘书》三卷(以上存)、《伤寒论辨》、《丹溪本草》各一卷、《丹溪脉法》一卷、《丹溪脉诀》一卷、《伤寒发挥》、《丹溪医论》两卷、《朱氏传方》一卷、《丹溪随身略用经验良方》两卷、《丹溪集》两卷、《外科精要发挥》、《丹溪活幼心方》、《治痘要法》等(以上未见传世)。另有《医学发明》、《脉诀指掌式图说》、《活法机要》各一卷,原署李东垣撰,然亦有称为丹溪撰者。傅绍章有托名之作《丹溪幼科全书》四卷。门人甚众,以赵道震、赵以德、戴思恭、王履等著称。子嗣汜,亦传其学。朱氏之学,流传日本后影响甚大。
猜你喜欢的书
康熙太平县志
八卷,清曹文珽等修,林槐等纂。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刻本。首有康熙二十二年曹文珽序、旧序等。太平县,明成化五年(1469)由黄岩县析置,治今浙江省温岭县。明、清隶温州府。1914年更名温岭县。卷一舆地;卷二建置;卷三田赋;卷四职官;卷五选举;卷六人物;卷七祠祀;卷八杂志。职官纪事至康熙二十二年。“弘”“历”未避讳。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日本内阁文库、美国国会图书馆等有藏。"
陶真人内丹赋
陶真人内丹赋,原不题撰人。据考应为唐末五代道士陶植撰。《通志‧艺文略》着录「金丹赋一卷」,疑即此书。今本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本篇有赋有注。赋词意义隐晦,大略言物外之人法效两仪,取象八卦,混阴阳之变化,顺日月之度,交媾水火,降伏龙虎,九还七返,遂生黄金白雪,服之可延龄不死。注解较为详明,主要引用《参同契》、《金碧经》及李淳风、吴筠、还阳子等人之言,说明金丹药物火候之义,并解释赋文之「幽词」秘义。其说为外丹,而书名题作「内丹赋」,名不符实,应为「金丹赋」。
许负相法十六篇
在汉代相学中以许负最为著名,许负本为一妇人,以善于面相而被汉高祖封为雌亭候,根据〈怀庆府志〉记载,许负著有〈德器歌〉、〈五官杂论〉、〈听声相行〉等现在我们还常看到很多相书中提到的〈许负相耳法〉等的书,但应该大总分是别人用其名而写的相书。如明代周履靖的〈许负相法十六篇〉就传为她的著作。
宋元魔妖
本册故事选取宋元时期志怪小说。志怪小说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历经隋唐五代,到了宋朝,位重才高的人重视史学,坎坷拓落之士喜读话本,短篇志怪小说的创作便处于低潮。《太平广记》 可谓宏篇巨帙,然而多是搜集前朝之作。于是,《夷坚志》便以作者洪迈的名声之盛和篇目之多而成为这一时期的最有影响的作品。此外,还有《稽神录》、《睽车志》、《异闻总录》等等。元王朝经过一番征战统一了中国,人民生活尚不安定,除杂剧以外,文坛冷落,志怪一类小说也便寥寥无几了。
唐诗鼓吹
诗总集。题金元好问编,元郝天挺注。十卷。录唐九十六家七律五百九十六首(序称五百八十余首),为专选唐人七律之滥觞。书前有元赵孟頫、姚燧诸序,说明鼓吹原系军乐,以“鼓吹”名之,盖取其音声“宏壮震厉”。所选中晚唐人居多,尤以五代谭用之为数量之冠,不免轻重倒置;编次紊乱,误收宋人胡宿诗,亦常为人诟病,致使不少人怀疑此书非出于元好问之手。但书中佳篇实不少,且时有感怀伤时、沉著悲凉之作,《四库全书总目》谓其“大抵遒健宏畅,无宋末江湖、四灵琐碎寒俭之习”,并非虚誉。有数种元刻本和明初刻本存世,《四库全书》亦加收录。后明廖文炳以郝注较简略,别撰详解附其上,成《唐诗鼓吹注解大全》十卷,有万历刻本。清钱朝鼒等又以廖解浅陋,削其大半,另增新注,成《唐诗鼓吹笺注》十卷,有顺治、乾隆刻本。另外,为本书作评的尚有清钱谦益、何焯《唐诗鼓吹评注》、朱三锡《东喦草堂评订唐诗鼓吹》、赵执信《手批唐诗鼓吹》、吴汝纶《评点唐诗鼓吹》诸种,各有传本行世。
中说译注
亦称《文中子》,十卷。隋王通 (584—618)撰。王通字仲淹,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任蜀郡司户书佐,曾上隋文帝《太平策》十二篇,为朝所疑忌,弃官归家,以讲学著书为业。仿《论语》作《中说》,由其子福郊、福时记述。门人私谥“文中子”,因以名书。《唐书·艺文志》录(文中子)《中说》五卷,《文献通考》及《玉海》则作十卷,与今本合。共十篇。末附《序文》一篇及杜淹所撰《文中子世家》一篇。通子福时录唐太宗与房魏《论礼乐事》一篇。卷末有阮逸《序》。又有福时贞观二十三年《序》。全书崇尚儒家思想,以为“千变万化,吾常守中”,又以仁义为教化之本。提倡“时异事变”,“通变之谓道”、“通其变天下无弊法”。从认识论上,主张“居近识远,处今知古”。反对 “执古御今”,强调 “知之者不如行之者”,但也有“行之者不知安之者”保守的一面。又主张“名实相生,利用相成,是非明,去就相安”,说明事物的相互依存关系。曾提出儒、释、道“三教于是乎可一矣”的主张。宋阮逸作注。有 《四部备要》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