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谦

许谦
  • 姓名:许谦
  • 别名:字益之
  • 性别: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金华(今属浙江)
  • 出生日期:1269
  • 逝世日期:1337
  • 民族族群:

许谦(1269~1337),字益之,其先京兆人,后徙婺之金华(今属浙江),故谦为金华人。幼孤,伯母口授《孝经》、《论语》,稍长,发愤于学,虽病不废。三十一岁受业于金履祥之门,尽得其所传之奥。于书无所不读,儒家经典之外,其他如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食货、刑法、字学、音韵、医经、术数之说,无不通晓,旁及释、老之言,亦能洞悉其义蕴。浙东宪司闻其名而辟之,不就。廉访使刘庭直、副使赵宏伟先后举茂才异等,又以遗逸荐,皆辞谢。延祐初,居东阳八华山,开门讲学,学者无论远近,多来受业,甚至以不及门为耻,学生达千人。其教以五性人伦为本,以开明心术、变化气质为立身之要,以分辨义利为处事之制。独不以科举之文授人,说:“此义、利之所由分也。”不出里巷四十年。晚年自号白云山人,人称白云先生。后至元三年(1337)卒,年六十八,谥文懿。他与北方理学家许衡齐名,并称南北“二许”,又是“金华四先生”之一。为学宗旨在阐发朱学,对程朱理学的传播起了很大作用。他站在理学家立场,认为诗文之作应“扶翼经义,张维世道”。其文醇古,无宋人语录习气,是理学家兼擅文章者。诗也不同于一般理学家诗,能于理中含兴象,如《遣兴》四首。五言古诗有高古之格,类似魏、晋之音。七言歌行则显得较有气势,如《雨花台》。著有《读书丛说》六卷、《诗集传名物钞》八卷、《读四书丛说》四卷、《论语丛说》三卷、《读中庸丛说》二卷,诗文有《白云集》四卷,集中《南城晚望》本五言长律八韵,而误分为二首,《放棹行》为七言古诗,而以为律体,《故朝散大夫婺州路总管治中致仕朱公圹志》乃他人之文而误收,《题赵昌甫诗卷》为七绝,题下诗序却误入杂著中。生平事迹见黄溍《白云许先生墓志铭》(《黄金华集》卷三二)、《祭许征君益之文》(《吴正传文集》卷二○)、《元史》卷一八九、《金华贤达传》卷一○、《金华先民传》卷一、《元儒考略》卷三、《两浙名贤录》卷四、《宋元学案》卷八二、《历代名儒传》、《新元史》卷二三四。

猜你喜欢的书

印度文学

印度文学

许地山编著的《印度文学》是中国人自己撰写的第一部印度文学史专著,《印度文学》共分为吠陀文学或尊圣文学、非圣文学、雅语文学和近代文学四期。其内容丰富,并有着浓重的印度气息,对中国的印度文学研究和中印文学比较研究作出了开拓性贡献。正如季羡林先生评价的,“小说家和梵文学者许地山对印度文学有特殊的爱好……他的《印度文学》篇幅虽然不算多,但是比较全面地讲印度文学的书,在中国这恐怕还是第一部”。

杨氏易传

杨氏易传

南宋杨简撰。二十卷。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刘日升、陈道亨刻本。此书前十九卷解说《周易》经传,第二十卷皆泛论《易》学之语。全书大旨,乃以心性之学解《易》,与王宗传《童溪易传》并为宋代“援禅入《易》”之代表作。《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朱彝尊《经义考》载《慈湖易集》十卷、又《已易》一卷,书名、卷数皆与此本不合;所载《自序》一篇,与此本卷首题语相同,而无其前数行,亦为小异。

神仙传译注

神仙传译注

道教神仙故事集。葛洪编撰。有汉魏丛书本。作者《自序》称:“弟子滕升问神仙之有无,因抄集古代之仙者,或见于仙经及百家之书,或闻诸先师、耆儒,总为十卷,以传知真识远之士。”目的在于借古代神仙修道养生,变化飞升故事,证明道教求仙之说并非子虚乌有,宣扬神仙可学。本书载古代神仙故事94则,上起远古神话人物广成子、容成公,下逮魏晋间方士左慈、葛玄等,每人一传。其文字记述,或因事沿饰,或索隐怪迂,人不数事,事不数言。魏晋间此类传奇志怪小说传世颇多,如托名刘向之《列仙传》、干宝《搜神记》、王嘉《拾遗记》、张华《博物志》等等。本书在诸书中流传最广,为研究道教史及中国古代小说者所重视。

佛学启蒙

佛学启蒙

本书将为您全面讲解:1.佛陀是如何开悟成道的?2.佛法有哪些警示?3.你知道生灭缘起、业力因果吗?4.何谓四圣谛、五蕴、十二因缘?5.学佛对我们有什么助益?6.人世的根本烦恼有哪些?7.在家居士该如何学佛?8.有哪些好的修行方法?9.学佛的目的究竟是什么?10.该以何种心态面对生老病死?

成唯识论音响补遗

成唯识论音响补遗

成唯识论音响补遗,十卷,清智素补遗。补录清世宗御制讚。

丛林公论

丛林公论

全一卷。南宋者庵惠彬撰,宗慧作序,宋淳熙十六年(1189)刊定。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三册。系评论古今禅林之文事,乃有关释儒之随笔论集,凡七十余项,一万余言。禅籍志卷下谓本书之内容研究精密,识见高明,论点公允,且其序文亦堪称绝唱,唯书中所举先儒文词之得失,颇有不当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