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

张三丰
  • 姓名:张三丰
  • 别名:名通,又名全一
  • 性别: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人
  • 出生日期:公元1247年
  • 逝世日期:1464年
  • 民族族群:

张三丰(公元1247年—1464年),元、明道士。名通,又名全一,字君实,号玄玄子。由于他平时不修边幅,人称“张邋遢”。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人。祖籍江西龙虎山,自称为张天师后裔。传说他体姿丰伟,大耳圆目,龟形鹤背,须髯如戟。一年四季,都只穿一件破衣,披一领蓑衣。一餐能食升米,或数月不食。能预知吉凶祸福,人以为神。终生浪游,行无定止。曾在宝鸡金台观死而复活,道徒称他为“阳神出游”。多次往来武当山中,结草庐居住,修炼丹道,并预言此山日后必定大兴,嘱其弟子“善守香火”。后入四川,在青城山和鹤鸣山中访真揽胜。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撰《无根树丹词》,自题为“大元遗老张三丰自记于武当山天柱峰之草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派使者四方寻访他,竟亳无踪影。明成祖永乐年间(1403—1424年)大修武当山,专门为张三丰修建“遇真宫”,并数次遣使访觅,也未遇见。明英宗天顺三年(1459年),封为“通微显化真人”。张三丰认为,自古道法流传,分为正、邪二教。而儒、道、佛三教皆为正教,虽然创始人不同,但“修己利人,其趋一也”,因此“牟尼、孔、老皆名曰道”。他在《大道论》中说: “儒也者行道济时者也,佛也者悟道觉世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也。”他主张修道者就是修“阴、阳、性、命”之道, “三教圣人皆本此道以立其教也”。他还认为, “玄学以功德为体,金丹为用,而后可以成仙”。这是张三丰内丹思想中的卓越之处。他的著作很多,清人李西月编有《张三丰先生全集》,收入《道藏辑要》。


张三丰,元末于金台观修行成真。有《金丹道髓章》留世。或处山林,或逝城市,嬉戏自如。世号张邋遢。曾入太和山,寻入蜀,又入武当山。明洪武间,遣三山高道访于四方,避诏弗至。天顺三年敕封“通微显化真人”。或隐或见,问者辄以道德仁义为言,心与神通,神与道一。明成化年间游居崆峒五年。平凉紫极观道士朱元贞修筑道院,塑云房、纯阳、留侯像,将三丰像置于中间,唯独三丰像结胎而不能肖塑。忽一日,有一羽士杖履前来,萧然尘外者,散步道院,见像未成问之,元贞对以故。羽士曰:“此事何难,我尝会其人于崆峒山西崖,其人身可七尺余,面目颀伟,长须修髯,仿佛与贫道同样。然而座位如此,有所不安。”元贞问原因,羽士曰:“云房、纯阳皆师也,不可并坐。”众人曰是。工人依其言重塑,一时像成,羽士竟寻不见,才知是三丰示现也。崆峒山存明万里四十三年(1615)道士霍真祥镌刻,清乾隆三年(1738)道士谈本玉重刊刻三丰避诏碑。碑文分三段,一为永乐帝寻三丰诏书,一为敕封通微显化真人诰命文,再为避诏回书。其回书曰:“一叶扁舟出离尘,二来江上独称尊,三向蓬莱寻伴侣,四海滩头立姓名,五湖浪里超生死,六渡江边钓锦鳞,七弦琴断无人续,八仙闻我也来迎,九霄自有安身处,十载皇萱不负恩,烧丹炼药归山去,那得闲心奉圣文。”

猜你喜欢的书

中国绘画史

中国绘画史

现代书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著。潘天寿(1898~1971),浙江宁海人。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分会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等职。 中国的绘画艺术源远流长,波澜壮阔,在世界美术史上形成了最为繁盛而特具风格的绘画体系。但以科学的方法,系统地研究阐述我国传统绘画发展的历史,则是半个世纪以来的事。作者于1926年以《佩文斋书画谱》及日本中村不折、小鹿青云合著的《支那绘画史》为基础,辅以《美术丛书》诸书,编译成《中国绘画史》。作者晚年曾谈到,当时编这本书,只是“学习绘画史,而不是写绘画史。”然而,通过此书表达了一个信念:“艺术的世界,是广大而无所界限的,所以凡有他自己生命的,都有立足在世界的资格。” 《中国绘画史》共分4编,依次为:古代史、上世史、中世史、近世史。本书从“绘画起源与成立”开始一直到“清代的绘画艺术”都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此书史实准确、取材精审,尽量避免了材料的简单罗列,对于读者较为系统地了解中国绘画史是有裨益的。 《中国绘画史》1926年商务印书馆初版,1934年商务印书馆再版,1983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重版。

徐仙翰藻

徐仙翰藻

徐仙翰藻,原不题撰人。据书末跋文,当系元朝大德九年(1305)陈梦根编集。十四卷,收入《万历续道藏》。此书辑录诗词歌赋及各类散文二百余篇,或乃徐仙降笔,或为有关徐仙之传记赞颂,故总称为「徐仙翰藻」。所谓「徐仙」即南唐徐知証、徐知谔兄弟,乃吴丞相徐温之子,后封江王、饶王。自五代北宋至元明,民间多立庙崇奉此神。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敕封「灵济」神号,明成祖永乐中加封「洪恩灵济真君」。本书所辑诗文,大多为赞颂徐仙功德,记述其显灵应化事蹟,以及五代宋元各地民众崇奉徐仙,立庙祠祭之事。《四库提要》着录此书有元代刊本,至元乙未年(1295)福州教喻周壮翁为之序。其书与《正统道藏》本略有不同。

竹山词

竹山词

一卷。蒋捷撰。黄丕烈士礼居藏有元人钞本,前有题词四行,称此稿得自唐士牧家藏本,至正乙巳(二十五年,1365)秋七月录(毛本作“湖滨散人题”)。末有明人题“乙巳春季,假锡山剑光阁本校一过”(朱孝臧跋谓明孙伽题,乙巳当为万历三十三年,1605)。陶湘《涉园续刊景宋金元明本词》有景元人钞本《竹山词》一卷,乃缪荃孙摹本。据书前目录,收词一百八首,内十四首阙,仅九十四首。陶湘叙录谓吴昌绶尝据以校汲古阁本,“订补极多,惜辗转迻写,不能尽如原本耳”。明钞有吴讷《唐宋名贤百家词》本,紫芝漫钞《宋元名家词》本。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竹山词》一卷,亦源出元钞,然目录仅九十三首,佚词十四首皆未存目。《彊村丛书》用黄丕烈藏元钞本。朱孝臧跋云:“《竹山词》一卷,黄荛圃藏钞本。卷端有明孙唐卿胤嘉记云:‘乙巳春季,假锡山剑光阁本校一过。’荛圃称嘉庆庚午(1810)得之毛意香,实吴枚庵物,《竹山词》祖本也,毛子晋刊本似从兹出。”又云:“荛圃定为元钞,意极珍秘。往从吾乡张石铭假录,勘正毛本数十字。”《全宋词》据《彊村丛书》本入录,共九十三首。

清凉山志

清凉山志

亦称《五台山志》。佛教史志。印光撰修。八卷。成书于民国22年(1933)。系以明代《清凉山志》为基础,参考群籍重修而成。较明志增补了清乾隆二十年(1755)至嘉庆年间共五十余年的内容。此书共分十部分,记述了五台山的山川地貌、自然景观和佛教史迹等。全书记述有名可考的佛寺一百零四座、名僧六十三人和其他人物百余人。书中还收辑历代帝王、百官等有关五台山佛教的诏令、碑记等,共七十余篇。1937年,本书与《普陀洛迦新志》、《峨眉山志》、《九华山志》汇编,由弘化社出版,后有上海国光印书局铅排本。

金刚秘密善门陀罗尼咒经

金刚秘密善门陀罗尼咒经

一卷,失译。佛说延寿妙门陀罗尼经之异译先出。

大寒林圣难拏陀罗尼经

大寒林圣难拏陀罗尼经

一卷,赵宋法贤译,罗睺罗于寒林中多为鬼恼。佛为说难拏陀罗尼。难拏者欢喜之义,言此陀罗尼有安乐欢喜之功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