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

张三丰
  • 姓名:张三丰
  • 别名:名通,又名全一
  • 性别: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人
  • 出生日期:公元1247年
  • 逝世日期:1464年
  • 民族族群:

张三丰(公元1247年—1464年),元、明道士。名通,又名全一,字君实,号玄玄子。由于他平时不修边幅,人称“张邋遢”。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人。祖籍江西龙虎山,自称为张天师后裔。传说他体姿丰伟,大耳圆目,龟形鹤背,须髯如戟。一年四季,都只穿一件破衣,披一领蓑衣。一餐能食升米,或数月不食。能预知吉凶祸福,人以为神。终生浪游,行无定止。曾在宝鸡金台观死而复活,道徒称他为“阳神出游”。多次往来武当山中,结草庐居住,修炼丹道,并预言此山日后必定大兴,嘱其弟子“善守香火”。后入四川,在青城山和鹤鸣山中访真揽胜。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撰《无根树丹词》,自题为“大元遗老张三丰自记于武当山天柱峰之草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派使者四方寻访他,竟亳无踪影。明成祖永乐年间(1403—1424年)大修武当山,专门为张三丰修建“遇真宫”,并数次遣使访觅,也未遇见。明英宗天顺三年(1459年),封为“通微显化真人”。张三丰认为,自古道法流传,分为正、邪二教。而儒、道、佛三教皆为正教,虽然创始人不同,但“修己利人,其趋一也”,因此“牟尼、孔、老皆名曰道”。他在《大道论》中说: “儒也者行道济时者也,佛也者悟道觉世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也。”他主张修道者就是修“阴、阳、性、命”之道, “三教圣人皆本此道以立其教也”。他还认为, “玄学以功德为体,金丹为用,而后可以成仙”。这是张三丰内丹思想中的卓越之处。他的著作很多,清人李西月编有《张三丰先生全集》,收入《道藏辑要》。


张三丰,元末于金台观修行成真。有《金丹道髓章》留世。或处山林,或逝城市,嬉戏自如。世号张邋遢。曾入太和山,寻入蜀,又入武当山。明洪武间,遣三山高道访于四方,避诏弗至。天顺三年敕封“通微显化真人”。或隐或见,问者辄以道德仁义为言,心与神通,神与道一。明成化年间游居崆峒五年。平凉紫极观道士朱元贞修筑道院,塑云房、纯阳、留侯像,将三丰像置于中间,唯独三丰像结胎而不能肖塑。忽一日,有一羽士杖履前来,萧然尘外者,散步道院,见像未成问之,元贞对以故。羽士曰:“此事何难,我尝会其人于崆峒山西崖,其人身可七尺余,面目颀伟,长须修髯,仿佛与贫道同样。然而座位如此,有所不安。”元贞问原因,羽士曰:“云房、纯阳皆师也,不可并坐。”众人曰是。工人依其言重塑,一时像成,羽士竟寻不见,才知是三丰示现也。崆峒山存明万里四十三年(1615)道士霍真祥镌刻,清乾隆三年(1738)道士谈本玉重刊刻三丰避诏碑。碑文分三段,一为永乐帝寻三丰诏书,一为敕封通微显化真人诰命文,再为避诏回书。其回书曰:“一叶扁舟出离尘,二来江上独称尊,三向蓬莱寻伴侣,四海滩头立姓名,五湖浪里超生死,六渡江边钓锦鳞,七弦琴断无人续,八仙闻我也来迎,九霄自有安身处,十载皇萱不负恩,烧丹炼药归山去,那得闲心奉圣文。”

猜你喜欢的书

沙丘救世主

沙丘救世主

《沙丘》系列第二部,在这部规模宏大、情节曲折的宇宙史诗的序曲中,亚崔迪家族陷入了绝境,少年保罗的父亲莱托·亚崔迪公爵被银河皇帝转封到了宇宙中惟一出产香料的星球一一“沙丘”星。世人皆知,这是亚崔迪家族的死敌哈肯尼男爵的诡计,他要在这里将亚崔迪家族赶尽杀绝。 但是,如果少年保罗能够证明自己是神秘的比·吉斯特姐妹会培育出来的可以同时存在于不同时空的超人,是沙丘星上的土著弗瑞曼人传说中的带领他们赢得自由的“天外纶音”,亚崔迪家族就还有一线生机……

长兴集

长兴集

十九卷。宋沈括(1031—1095)撰。沈括,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仁宗嘉祐进士。编校昭文书籍,为馆阁校勘,删定三司条例故事。神宗初,提举司天监,改制浑仪、景表,编《奉元历》。参与王安石变法,曾察访两浙,推行青苗、农田水利等法。熙宁九年(1076)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主张减少下户役钱。元丰三年,任鄜延路(今陕西延安)经略安抚使。五年,因给事中徐禧失陷永乐,连累被贬。晚年居润州,病卒于梦溪园。沈括博文强记,将平生见闻撰《梦溪笔谈》,于天文、算数、音律、医卜之术、方志皆有发明考证,洞悉源流。而当时不甚以文章著名。但其学有根底,所作亦宏赡淹雅,具有典则。其四六表启,尤凝重不佻,有古文人之遗范。陈振孙《书录解题》载括集四十一卷,惜流传既久,篇帙脱佚。此书卷一至卷十二,卷三十一,卷三十三至卷四十一皆缺佚,故仅存十九卷。其著作除《长兴集》十九卷外,尚有 《梦溪笔谈》三十卷、《良方》并传于世。此集有 《 《四库全书》本,《沈氏三先生文集》和 《四部丛刊》诸本。

船子和尚拨棹歌

船子和尚拨棹歌

唐代诗人船子和尚著,无法忍寺首座坦禅师刻本,正集2卷,续集2卷,收船子和尚渔父歌词29首,以及历代僧俗和咏等。船子即德诚,遂宁(今四川省内)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于中唐时期。《五灯会元》卷五说他“节操高邈,度量不群”,得法于药山惟俨禅师,隐居于秀州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吴江畔,泛一小舟,随缘度日,以接四方往来行人。《船子和尚拨棹歌》写垂钓非常形象精彩,如“三十年来坐钓台,钩头往往得黄能。金鳞不遇空劳力,收取丝纶归去来”;“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三十年来海上游,水清鱼现不吞钩。钓竿斫尽重载竹,不计功程得便休”;“有一鱼兮伟莫裁,混融包纳信奇哉。能变化,吐风雷,下线何曾钓得来。”出家人戒杀生,和尚钓鱼只不过是借以说禅而已。如“千尺丝纶直下垂”这首诗,写的是垂钓的情景和过程。在清澈平静的水面上,漂着一叶扁舟,当丝纶垂下的时候,水面漾起层层波纹。其时其景,给人一种幽清寂静,身心俱忘之感。千尺丝纶,以见求之深;万波随动,以见动之广;夜静水寒,以见心之诚。鱼既不食,于是满载明月而归。诗中表述的清静虚空的心境,更是禅宗所提倡的。《船子和尚拨棹歌》都是吟咏渔人生活的,有禅理,有禅趣,寓以佛家玄理但无空泛的禅语,不仅意境优美,又能巧妙地说明禅宗的一种心得。

俱舍论颂讲记

俱舍论颂讲记

阿毗达磨俱舍论,简言俱舍论,译云对法藏论。俱舍论颂,总有六百四颂,初三颂明造论缘起,当序分;中六百颂明所择漏无漏法义,当正宗分;末一颂劝求解脱,当流通分。佛寂九百年至一千年问,世亲菩萨造。颂文文义幽深,浅智者不解,乃作论文解之。世亲于萨婆多部出家,初学彼部所立三藏。后学经量,具述有部谬处,以经部正之,其取舍折衷于十八部,外出一机轴者,摄昆婆沙要义周尽,故日“摄彼胜义依彼故,此立对法俱舍名”。

梵网经顺朱

梵网经顺朱

梵网经顺朱,二卷,清德玉顺朱并序,释经上下。

彰所知论

彰所知论

凡二卷。元代发合思巴(藏H!phags-pa, 1239~1280)着,沙罗巴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原书为藏文或蒙古文,今已不存。中译本分五品,第一器世界品,详述须弥山说,即四大洲等之传统佛教之世界观。第二情世界品,叙述地狱、饿鬼等六道说、转轮圣王之起源、印度佛教之兴隆、释尊之家谱,进而叙述西藏、蒙古之王统系谱与佛教传播之状况。第三道法品,将修行次第分为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等五阶段。第四果法品,叙述佛果之种种相,说明四沙门果乃至十力、四无所畏等果上之法。第五无为法品,论说无为之境界,即阐说虚空等三无为法,最后复以器(世界)、情(世界)、道(法)、果(法)、无为(法)等五法总摄一切所知之法。根据本书后记,本书系帝师发合思巴特为皇太子所写之佛教纲要书。书中所说之教理内容概依俱舍论而成,然亦有作者独到之见解,如作者将俱舍论之四劫说与婆沙论之三劫说折衷成‘中、成、住、坏、空、大’之六劫说,堪称是本书极特殊之观点。又其本地垂迹之王统观,成为后代蒙古史书之圭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