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

  • 新编五代史平话

    新编五代史平话

    《作者:佚名元代话本小说,无编撰者姓名,全书共10卷,包括《梁史平话》2卷,《唐史平话》2卷,《晋史平话》2卷,《汉史平话》2卷,《周史平话》2卷。其中“梁史”、“汉史”下卷已散佚。小说源于《五代史平话》,开卷从伏羲,黄帝讲到黄巢起义,随后朱温篡唐,形成五代交替的局面。书中多有歌颂赵宋王朝之处,对赵匡胤的“陈桥兵变”亦有赞溢之意。《新编五代史平话》取材正史,其中编年,叙述的体例也着意模仿正史。由于其刻意描述,加之揉进不少民间故事。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小说概述了五代时期兴衰变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诸侯混战时期人民所遭受的巨大苦难和不幸。囿于作者正统思想的局限。书中对农民起义采取了敌视的态度。但值得注意的是,虽将农民起义斥为盗寇,但实录了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周史》中叙述的白甲军“将帅专事俘掠,不加存恤,民皆失望,逃入山谷,操农器为兵,积纸为甲,时人唤做‘白甲军’,周军讨之,屡为所败”。小说还表现了反对民族压迫的思想倾向。对石敬瑭为了满足做皇帝的欲望,自称儿皇帝,纳贡割地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鞭挞。《新编五代史平话》有较多的口头讲述记录。因此语言简洁朴实,文白相间。但其结构较为散杂。作品将众多复杂的历史故事组织成长篇演述,为后来长篇小说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 琅嬛记

    琅嬛记

    《作者:伊世珍元代文言志怪小说集,旧题元人伊世珍辑集(有作唐段成式或明桑泽撰, 均不足信)。关于书名“琅嬛”二字出典:作者说, 《玄观手钞》 (仙书之类)谓,张华为建安从事,一日遇着仙人, 在石室中, 见到奇书多种。此石室额为“琅嬛福地”。伊世珍希望本书终将成为石室奇书,所以名为“琅嬛”。今本三卷,有清嘉庆《闲居录》附刊本、 《津逮秘书》本、 《学津讨原》本、 《丛书集成初编》本、 《说郛》本(唯《说郛》本为一卷)。本书辑录宋元笔记一百余种中有关志怪的小说或短则,好似读书时随手抄录的札记一般,故价值不大。

  • 薛仁贵征辽事略

    薛仁贵征辽事略

    《作者:佚名元代话本小说。作者不详。此书最早著录于明《文渊阁书目》卷6“杂史”类,注:“一部一册,阙”。《永乐大典》卷5244“辽”字韵收载本篇的全文。话本以薛仁贵为中心,叙述他的征辽事迹,故事情节与新、旧两《唐书》的《薛仁贵传》大致相合。开头有诗说:“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汉三分吴魏刘,晋宋齐梁南北史,隋唐五代宋金收。”此诗亦见于《武王伐纣平话》的开头,显然是元人口气。话本大致依据史实,也有不少增饰。如说薛仁贵骁勇善战,屡立奇功,均被张士贵及其副将刘君昴冒认,后真相大白,张士贵“逆流海岛”,刘君昴受戮,便都出于虚构。书中所用典故,多为宋元话本和戏剧中所常见者。话本中描述薛仁贵引兵至安地岭,在一宫观中遇一妇人,有如“芙蓉城下,子高适会琼姬;洛水堤边,郑子初逢龙女。”宋代大曲及宋元南戏中都表演过这两个故事。此书文辞简朴,与《全相平话五种》近似。全书原本久佚,由赵景深据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所藏《永乐大典》卷5244中的“辽”字韵辑出。古典文学出版社于1957年出版了点校排印本。

  • 秦并六国平话

    秦并六国平话

    《作者:佚名元代话本小说。别题《秦始皇传》。作者不详。元至治年间建安虞氏刊本。上、中、下3卷。有图51幅,图上题字51目。书的开头有一个叙述历代兴亡的“入话”,从唐、虞、三代说起,次及春秋、战国。然后说到秦,又略述秦兴亡大概,方入正传。正文叙秦始皇因兵力强盛,逐有翦灭六国之心,派使臣至六国,要六国皆纳土于秦。六国惧,联合攻秦,并定合纵之约,胜利班师而回。继叙秦始皇命王翦伐韩,韩向齐、赵求援,不应,遂为秦所灭。秦又伐赵,屡为赵将李牧所败,会李牧被谗死,秦遂灭赵。又命王贲败魏,灭之。旋以李信为将,伐楚,败还;命王翦率兵60万再次前往伐楚,楚遂为所灭。又命王贲伐燕,燕王自杀,燕亡。最后齐亦为秦所并。中间穿插荆轲刺秦王,高渐离击筑,焚书坑儒,入海求仙,博浪沙等重要情节,皆本于《战国策》、《史记》等书。作者在结束时写道:“则知秦尚诈力,三世而亡。三代仁义,亲国长久。后之有天下者尚鉴于兹。”表明对历史经验的鉴戒意识。最后以1首吊古诗作结。本书的表现方式显示出宋代讲史艺术的流风余韵。作者熟于史事,然谓秦灭齐楚时孟尝君、春申君尚在,则不免于失考。全书运用历史资料,有时尽引原文,不加增饰;文字则用半文半白体,不够通俗。原本现藏日本内阁文库。原全名《全相秦并六国平话》,为《全相平话五种》之一。

  • 武王伐纣平话

    武王伐纣平话

    《作者:佚名上中下三卷。全称为 《全相平话武王伐纣书》,别题《吕望兴周》。不知作者姓名,元人编刊。讲史话本小说,叙商周朝代更替故事。卷上起自妲己入宫受宠,文王姬昌谏而纣王不听。卷中记纣王无道,与妲己恣意淫乐,并残害百姓,陷害忠良;姬昌被囚羑里,后逃脱归返岐州。卷下记文王访求姜尚,武王在姜尚辅佐下伐纣斩妲己。该书叙述的主要人物事件有一定历史依据,系采掇 《尚书》 中 《牧誓》、《武成》及 《史记》中 《殷本纪》、《周本纪》中若干事迹,加以敷演捏合,真伪掺杂,虚实并行。中间许多神奇怪异故事,皆出虚构,以耸听闻。姜子牙封神故事,首见于此书,为后来小说 《封神演义》所本。思想倾向上,大胆揭露指斥纣王的荒淫无道,歌颂武王伐纣的除暴正义之举,表现了讲史者的进步思想,有一定积极意义。文字粗糙无华,且有行文不连贯之处。亦有宣扬女人误国、封建迷信等不可取之处。是研究宋元话本小说的重要资料。有元至治年间建安虞氏刊 《全相平话五种》本,藏日本内阁文库。据此影印的有仓石武四郎影印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56年文学古籍刊行社《全相平话五种》影印本。单刊的排印本有古典文学出版社排印本,1981年豫章书社标点排印本。另有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丁锡根点校的 《宋元平话集》本。

  • 诚斋杂记

    诚斋杂记

    《作者:林坤元代文言传奇小说集。元林坤辑集。今存明刊本、 《津逮秘书》本、 《说库》本为上下二卷。另, 《说郛》本、 《古今说部丛书》本作一卷。卷首有周达观《诚斋杂记叙》谓: “只以其中多艳异事,非宿士所宜述,故遂隐其名”,可知连周本人初也不知作者为谁,以后才辗转得知林坤是本书作者, “故特表而出之”。所以有些研究者以为本书作者为周达观,是不能成立的。本书“剽掇”汉晋唐宋诸家小说,“饾饤割裂, 而不著出典”(《四库总目》语)。如卷下的崑崙奴故事原出自裴铏《传奇》集,林坤摘录到《诚斋杂记》卷下中去,竟割裂成五个小故事,足见作者草率成编的严重程度。

  • 七国春秋平话

    七国春秋平话

    《作者:佚名全名为《全相平话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不知作者姓名,元人编刊,一般都认为是元代讲史艺人说话之底本。讲史话本小说,叙述乐毅伐齐事。书题“后集”,必应有“前集”。此《后集》开头入话略述前事云:“夫《后七国春秋》者,说着魏国遣庞涓为帅,将兵伐韩、赵二国,韩、赵二国不能当敌,即遣使求救于齐。齐遣孙子、田忌为帅,领兵救韩、赵二国,遂合韩、赵兵战魏,败其将庞涓于马陵山下。”此书演乐毅伐齐事。乐毅伐齐,复齐者实为田单而非孙膑,但此书所记仍以孙膑为主,田单仅于火牛破燕时连类及之,且谓遵孙膑之命,全与史实不符。所叙乐毅、孙膑的斗法,双方师傅下山助战,还有鬼谷先生大破迷魂阵等情节,诡诞不可究诘,神怪色彩尤为浓厚。此种原始性的人鬼斗法,大抵产生于战国以来的阴阳方术之士,其根源相当悠久。

  • 三国志平话

    三国志平话

    《作者:佚名话本。宋元讲史。《全相平话五种》之一。元佚名撰。三卷。系民间说书艺人创作。以《三国志》正史人物故事为线索,分上中下卷。后人冠目录,列六十九个标题,其中“桃园结义”分两段。八万八千余字。每卷都分上下两栏,上栏图相,下栏正文。故事从司马仲相梦入阴司,判韩信、彭越、英布转世为曹操、刘备、孙权,三分汉朝天下始,至诸葛亮病殁、三国俱灭、司马氏称帝止。已具《三国演义》的主要情节,并带有民间传说的色彩。抽述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拥刘反曹的倾向极为鲜明。文辞虽鄙陋简率,但张飞等人的形象已颇为生动。

  • 春梦录

    春梦录

    《作者:郑禧元代传奇小说。一卷。郑禧撰。郑禧,字宗鲁,号天趣,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泰定元年(1324)进士及第。文前有郑禧自序,交代创作这篇传奇文的目的,序作于延祐戊午(1319)。文后有署为“嘉子述”(《说郛》卷115作“真子述”)的后序。作者及第前在友人家中坐馆。城西有吴氏女,生长于儒家,才色双全。二人诗书往来,女慕其才,欲结秦晋之好,不得已愿求其次。两人郎才女貌,然小人挑拨其间,用财物诱惑吴母,吴母贪财允亲。女被逼无奈,抑郁而死。全文情节颇象后世的才子佳人小说的模式,只是缺乏一个令人非常艳羡,而在现实社会中又极难实现的大团圆结局,这可能对才子佳人小说的情节设置有一定的影响。全文以诗词成篇,写得颇有情致。《娇红记》中也有很多诗词,而在唐宋传奇中这种情况颇为少见,表现出一种诗词向小说渗透的倾向,这可能与唐诗宋词的成熟有关。此文有陶宗仪《说郛》本、陶珽《说郛》本、《绿窗女史》本和《香艳丛书》本等。

  • 拊掌录

    拊掌录

    《作者:元怀元代笔记。1卷。元怀撰。本书卷首有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自序,卷末有元顺帝至正六年(1346)华亭孙道明跋。元怀号辗然子,书名《拊掌录》,均与本书内容相切合,书中所记都是历代流传的可笑之事。作者另有数说:宛委山堂本《说郛》题作“宋元怀”著,《续文献通考》云:“元怀,延祐时人。”《雪涛谐史》本题“宋邢居实撰,陶宗仪辑”。今从原本《说郛》及《雪涛谐史》本卷首自序。一卷。除以上各本外,尚有明刊本《古今说海》本、清道光刊本、《五朝小说》本、《学海类编》本等。今人王利器《历代笑话集》全录《雪涛谐史》本,并据《古今说海》及原本《说郛》录佚文,较为完备。

  • 庶斋老学丛谈

    庶斋老学丛谈

    《作者:盛如梓元代文言琐谈小说。宋末元初时盛如梓撰。 《四库全书总目》入子部杂家类, 《千顷堂书目》入子部小说类。有《知不足斋丛书》本、 《丛书集成初编》本、 《笔记小说大观》本传世。是书或作三卷, 《四库全书总目》认为全书虽分三卷,而第二卷又有一子卷,实为四卷。 《笔记小说大观》本作四卷。盛如梓是扬州人,号庶斋,大德年间为嘉定州学教授,迁衢州路学教授,以崇明州判官致仕,所以本书名为《庶斋老学丛谈》。主要考辨经史、评论诗文,也有关于朝野遗事的内容。上卷首记国故,后及经史;中卷、下卷多评论诗文,间及两宋轶事。

  • 翰林要诀

    翰林要诀

    《作者:陈绎曾一卷。书学论著。元陈绎曾撰。着重实际方法的剖析,不作空疏的议论。此书共分十二章。计执笔法,血法,骨法,筋法,肉法,平法,直法,圆法,方法,分布法,变法,法书。前十一章各法中又分若干条目,如“筋法”中分“藏”、“度”,“平法”中分“偃”、“仰”、“平”、“勒”。各法中皆立种种名目,有本于前人者,有其自创者。十二章列举历代著名碑帖。

  • 衍极

    衍极

    《作者:郑杓五卷。书学论著。元郑杓撰,刘有定注。卷各一篇,凡五篇,俱取篇首二字为篇名,一为《至朴篇》,略述书学原始及古来能书人名;二为《书要篇》,述各种书体及辩碑帖真伪;推本六书,崇尚篆隶;三为《造书篇》,论书法之邪正,兼及字学诸书并古碑之美恶;四为《古学篇》,论题置铭石及评晋唐书家优劣;五为《天五篇》,论执笔法及诸碑帖全书。其文古奥艰涩,系统不精,持论过苛,评者颇有微辞,幸有刘有定评注。

  • 全相二十四孝诗选

    全相二十四孝诗选

    《作者:郭居敬元人郭居敬集。先后有人为之序诗、作图,刊行多种版本。该书为民间流传甚广的童蒙读物。内容为自上古至唐宋二十四个孝亲故事。它们是“孝感动天”(虞舜)、“戏采娱亲”(老莱子)、“鹿乳奉亲”(剡子)、“为亲负米”(子路)、“啮指心痛”(曾参)、“单衣顺母”(闵损)、“亲尝汤药(刘恒)、“拾葚供亲”(蔡顺)、 “为母埋儿”(郭巨)、 “卖身祭父”(董永)、 “刻木事亲”(丁兰)、 “涌泉跃鲤”(姜诗)、“怀桔遗亲”(陆绩)等等,郭居敬编撰的《全相二十四孝诗选》,对二十四孝故事人物进行筛选、排序,再配上诗歌。郭居敬在诗体上选择四句的五言诗,平直亲切,长短适中,便于上口和记忆。

  • 大宋宣和遗事

    大宋宣和遗事

    《作者:佚名元代长篇话本小说。元无名氏所编。明高儒《百川书志》有“《宣和遗事》二卷”,清钱曾《述古堂书目》有“《宣和遗事》四卷”的记载。 这说明当时有两种不同的版本在流传。周绍良在他的《修绠山房梓宣和遗事跋》一文中说,以后“可考见的共有四种刻本”,隶属二卷或四卷系统。它们是:旌德郭卓然刻本, 《士礼居丛书》本,金陵王氏洛川校正重刊本,吴郡修绠山房刊本(见《水浒争鸣》第一辑)。全书分元、亨、利、贞四集(另有一种分前后两集)。从其内容看,当属宋朝说话人讲史底本,但其中也夹杂有元朝人的话,对南宋帝王的名字也未尽避讳,说明本书即使是宋人作品,也经过元人增益过。再从书中对北宋亡国和南宋苟安所表示的愤懑来看,作者也可能是元初具有爱国思想的宋朝遗民。总之,成书年代和作者均不能确定。本书内容庞杂,文体参差,是抄撮各种旧籍凑合而成。

  • 朝野新声太平乐府

    朝野新声太平乐府

    《作者:杨朝英元代杨朝英编。《太平乐府》卷首有巴西邓子晋所作序文,文末署“至正辛卯春”,故此书编成时间应在1351年初或稍前。邓子晋序文中言“澹斋杨君有选集《阳春白雪》,流行久矣。兹又新选《太平乐府》一编,分宫类调,皆当代朝野名笔,而不复出诸编之所载者。且以燕山卓氏北腔韵类冠之,期于朔南同调,声和气和,而为治世安乐之音,不徒羡乎秦青之喉吻也。” 全书共分9卷,前五卷为小令,后四卷为套数,按宫调曲牌收录散曲作品。收录作者除无名氏外共计85人,均为元代作家。总计收有作品1210篇,其中包括小令1069首、套数141套。全书卷首附刻有燕山卓从之所作《中州乐府音韵类编》。《太平乐府》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元代散曲总集,其体例沿袭《阳春白雪》,而收曲数量较《阳春白雪》多出近一倍,且仅有少量作品重复。作为最重要的元代散曲总集之一,《太平乐府》不仅对于元代散曲文献有着重要的保存作用,并且对于考订元代散曲作家活动年代及作品之创作年代均有重要参考意义,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此书选曲范围广,择曲精当,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元代中后期散曲的整体风貌,对于考察元人的散曲审美倾向、散曲文体观念等提供了重要资料,是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元代散曲总集之一。此书在后世流传较广,不仅有多种刊本、抄本,且明代一些散曲总集如《乐府群珠》等也将其作为重要的辑曲来源之一,对后人认知元代散曲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 主要版本包括元至正刻本、元刻细字本、铁琴铜剑楼藏明刊本、明大字本、清何梦华钞本、1923年武进陶氏影印元刊本、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印元刊本、《万有文库》本、《国学基本丛书》卢前校订本、文学古籍出版社1955年重印本、中华书局1958年版隋树森校订本、《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明刻本等。

  • 录鬼簿校注

    录鬼簿校注

    《作者:王国维戏剧论著。清王国维(1877—1927)撰。二卷。国维有《王国维遗书》已著录。王氏曾据《录鬼簿》参照他书而成宋元戏曲史及曲录等有关著述。后又将明朱权《太和正音谱》、清钱曾《也是园藏书目》等所录可与此书互证的资料摘出,校勘其他元代戏剧、杂曲流行版本所获资料,笺注其间。从而发现钟氏原本同曹寅等校辑本差异甚大,如曹本全删原本条目下之正名、作者生平后之小令(评语)和贾仲明序。惜王氏未见孟称舜校刻本和天一阁藏明正德间抄本,故校注多有失误。有《王国维公遗书》本(1983年上海古籍书店印行)。

  • 千片雪

    千片雪

    《作者:冯子振《千片雪》是元代冯子振、明代周履靖撰,咏梅唱和诗集,二卷。是集编次为:冯咏在前,周和列后,依题而和,唱和相随。周自记云:“甲午泛舟吴淞,访太冲袁君,既而登书楼,得观冯海粟《梅花百咏》,依题和之。”上卷,冯咏四十九首,周和同此数。下卷,冯咏五十五首,周数亦与之同。梅花之色白,一望如千片雪,香气馨人。故名。

  • 元曲三百首

    元曲三百首

    《作者:佚名《元曲三百首》收选了300首元曲作品,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元曲的风貌。元曲风格多样,主要可以分豪放、清丽两派。元曲语言通俗优美、题材广泛、风格独特,有苍凉感慨的怀古之情,有激越悲壮的边塞之风,有哀婉典雅的闺怨情怀……常与唐诗、宋词并称,从而形成了我国几千年文学史上的三个极为光辉灿烂的时代文学。

  • 元人杂剧选

    元人杂剧选

    《作者:顾学颉顾肇仓选注。该书选录了元人杂剧15种,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较优秀的作品。该书如果按照它们的主题思想加以区分归纳,可分下列5个种类:一、属于表现和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作品包括:关汉卿的《窦娥冤》,《救风尘》,张国宾的《合汉衫》,无名氏《货郎旦》,秦简夫的《东堂老》和李直夫的《虎头牌》。二、正面描写反抗统治的英雄人物的作品有:康进之的《李逵负荆》。三、以公案剧的形式,抒写民众的痛苦与希望的作品有:无名氏的《陈州粜米》、《生金阁》和孟汉卿的《魔合罗》。四、以民间传说与神话为题材的作品有:李好古的《张生煮海》和郑德辉的《倩女离魂》。五、以历史故事为题材,而具有一定意义的作品有:石君宝的《秋胡戏妻》、马致远的《汉宫秋》和白仁甫的《梧桐雨》。这几个种类大体上能概括地代表元杂剧中的主要类别,从中可对元杂剧进行初步的分析。该选本基本上以明万历年间臧晋叔选刻的《元曲选》(即《元人百种曲》)作为底本,因为臧本经过整理,较为完善,此外该书还参校了其他一些刊本,如:元刊本,《古名家杂剧》本,《柳枝集》及《酹江集》本等。该书1956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另有1956年作家出版社本,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本;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本。

猜你喜欢的书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是蒲宁的一部自传性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927年至1933年,历时七年之久。这部小说以主人公阿尔谢尼耶夫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基本线索,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着重表达“我”对大自然、故乡、亲情、爱情和周围世界的感受,表现了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和心路历程。

茶花女

茶花女

《茶花女》是19世纪法国著名戏剧家、小说家亚历山大·小仲马的代表作。作品主人公玛格丽特在爱情与疾病折磨下离开了人世。她生前特别喜爱茶花,人们叫她茶花女。她死后,墓碑下也堆满了茶花,这是唯一获得她真正爱情的青年阿芒放置的。阿芒曾怀着纯洁的爱迷恋过堕入娼门、不能自拔的玛格丽特。他在玛格丽特生病时百般关照,充满怜惜,因此深深打动了一向被阔佬们当作玩物的玛格丽特。二人真诚地相爱后,供养玛格丽特的老公爵停止了供给她一切费用。债主们纷纷上门逼债,为了还债,她卖掉了马车、披肩、首饰,决心和风尘生涯一刀两断,过新的生活。阿芒的父亲闻讯而至,他责备阿芒玷辱了门楣,但阿芒拒绝了父亲要他丢弃玛格丽特的要求。此后,玛格丽特突然不辞而别,阿芒以为她贪恋富贵而变心,便千方百计羞辱她,写匿名信辱骂她。饱受精神苦痛的玛格丽特含恨而死。阿芒从她的遗笔中得知,是父亲为了自己家庭的体面硬逼玛格丽特重过卖笑生涯的。1848年小说《茶花女》问世,使小仲马一举成名。1852年他将小说改编成话剧搬上舞台,获得更大成功。此后,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威尔第和剧作家皮阿威又把《茶花女》改编成歌剧,至今仍在世界各地上演。小仲马作为法国现实主义戏剧先驱者,还创作有《半上流社会》、《私生子》、《放荡的父亲》等剧作,以其真切感人、结构严谨、语言流畅而著称于世。《茶花女》早在1898年就由林琴南介绍到中国,1980年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王振孙的中译本。

建文皇帝遗迹

建文皇帝遗迹

建文皇帝遗迹,一卷,无撰者名氏。台湾学生书局出版的明代史籍汇刊中收有建文皇帝事迹备遗录一卷,与此书内容同,题为大岳山人撰,亦未详为何人。

禅话与净话

禅话与净话

本书分两大部分,即禅话与净话。作者分别将佛门禅净的特色深入地释义,并且以历代禅净兼修的大德为例证,破斥持门户之见者。书中以“念佛至一心不乱,便是禅定;参禅至彻见自性,即是净土”为立论的根据,写出了禅宗与净土宗同为佛教派别的异与同。

法华经通义

法华经通义

法华经通义,七卷,明德清述。

拈八方珠玉集

拈八方珠玉集

凡三卷。全称佛鉴佛果正觉佛海拈八方珠玉集。宋代僧祖庆重编,理宗宝祐五年(1257)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九册。系佛鉴太平慧翘、佛果圜悟克勤、正觉方庵宗显、佛海石溪心月等四人,对禅门八方珠玉集内之古则、公案三一九条,各作拈提,揭示参玄捷径,以开学人正眼。然禅门八方珠玉集今已散佚。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李达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