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英

杨朝英
  • 姓名:杨朝英
  • 别名:字英甫,号澹斋
  • 性别: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四川青城人
  • 出生日期:1280前后
  • 逝世日期:1351后
  • 民族族群:

杨朝英(1280前后~1351后)中国元代散曲家。字英甫,号澹斋。四川青城人。据元代邓子晋《太平乐府序》载:“昔酸斋贯公与澹斋游,曰:‘我酸则子当澹。’”知其与贯云石友善,并因其戏言而取号。朝英在其所编散曲集《阳春白雪》卷端亦署“青城后学澹斋杨朝英”,然读者多不知青城所在。考其所作小令〔湘妃怨〕“寿宫额得魁名”之用韵,“真文”与“庚青”不分,此乃蜀人口中习惯;又,朝英所编《太平乐府》,作序者邓子晋自署籍贯为“巴西”,子晋本不作散曲,故以乡人身份作序之可能性极大;由此观之,朝英应为蜀之青城人。或云其为“山东青城人”,疑非是。朝英所编《阳春白雪》,书前有贯云石序,贯云石卒于泰定元年(1324),若杨朝英编订此书时年四十左右,则其生年当在1280年前后;邓子晋所作《太平乐府序》,文末署“至正辛卯”(1351),故知朝英卒年当在此年之后。元代张子翰《题杨英甫郎中澹斋》诗云:“前年作郡守,今年署郎位。迹居喧扰中,兴在潇洒地。”由此可知朝英乃仕宦中人,曾任郡守、郎官等职。


杨朝英为元代著名散曲家,元代杨维桢在《周月湖今乐府序》中称道说:“士大夫以今乐府鸣者,奇巧莫如关汉卿、庾吉甫、杨澹斋、卢疏斋”;明代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评其曲如“碧海珊瑚”;可见其在元明曲坛的重要影响。其所存散曲,隋树森《全元散曲》辑有小令二十七首。其代表作如〔正宫·叨叨令〕《叹世》“昨日苍鹰黄犬齐飞放”,将仕宦与隐逸对比,感慨世道险恶,对仗精工又不失自然流利。其写景之曲,如〔双调·清江引〕“秋深最好是枫树叶,染透猩猩血”,写江南秋景,境界如画,耐人玩味。


杨朝英之曲学贡献,主要在于辑编了《阳春白雪》和《太平乐府》二书(合称“杨氏二选”),前者是现存最早的元代散曲选集,后者较前者晚出三十年左右,不仅元人散曲多赖二书以传,而且,由两书所收的作家和作品,还可考订部分元代曲家之创作活动年代以及部分作品之产生年代,故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猜你喜欢的书

春在堂随笔

春在堂随笔

笔记。清人俞樾(1821—1907)撰。十卷。樾有《春在堂全书》已著录。是书为平素所作笔记整理编纂而成。约十二万五千字。内容丰富。大体按撰 写年代编次,各卷不分类目。内容有对经史诸 子、文字音韵的考证,对古今诗文的评议,有当 时社会的掌故遗闻与作者的交游经历,有浙东 风景名胜的游览纪实与风俗人情的考察直录, 亦有师友门人之间的酬唱文字以及集外诗词。 记宋翔凤以经师而工诗,记孙衣言师黄山谷与 作者论诗不合而赠诗奉寄,记《聊斋志异》版本 卷次等,均可供治文学史者参考。卷一谓其因 中进士时试帖诗首句“花落春仍在”为曾国藩 所赏,故题所居曰“春在堂”以为纪念,书名本 此。后附《小浮梅闲话》一卷,多考证戏曲、小说 的本事。有光绪二十五年(1899)《春在堂全 书》本,1984年江苏人民出版社据以排印出 版。

不居集

不居集

内科著作。50卷。清吴澄(师朗)撰于乾隆四年(1739年)。吴氏精通《周易》,又以《易》通医,认为天地化生万物,总不外河洛、八卦,医之理即《易》之理也,故尊《周易》“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之理,取名为《不居集》。全书分为上下两集。上集内虚以真阴真阳五脏内亏立论,阐述血症、热症、咳嗽、痰症、泄泻、怔忡、惊悸等40余种病证的理法方药,其中以嗽、热、痰、血为四大症,论之甚详,因虚损之人未有不兼此数症者,四症之中又以血症论述最详;下集外损为作者之创见,将六淫外感,由浅及深导致虚损诸病症分为风劳、风寒、风热、暑症、湿劳等20种,认为外损之症惟风劳最多。其体例,首列经旨,次脉法,次病机,次治法,次方药,次治案。采摭《内经》、《难经》有关论述及张仲景、葛真人、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等名家治虚损之法,选集前贤方剂800余首,并有吴氏治血症方9首。全书内容丰富,引据广博,所列医案进一步阐明该病的症因脉治,可谓集虚损之大成。现存版本有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刻本、道光十六年(1836年)刻本及1935年上海中医书局排印本。

外科十三方考

外科十三方考

外科著作。张觉人编。《外科十三方》约为明代著作。原书记述外科病的13个有效方剂。作者姓张,佚名,是一位民间医生。本书依赖师徒授受,相互抄录流传至今。有多种传本,因珍秘而从未刊印。编者根据所看到的几种抄本,加以校勘考证,结合个人临床经验,并将自己的一些其他验方附入其内,编撰而成。1955年由上海卫生出版社印行(修订本)。

日本杂事诗

日本杂事诗

诗别集。清黄遵宪(1848—1905)撰。二卷。遵宪有《人境庐诗草》已著录。此集冠有清王韬等人序,附日本三河石川英跋,共收近体诗一百五十余首。其诗无题,每首附有自注,多记载日本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语言特点,广涉地理、商业、教育、法律等方面,对了解日本近代历史、文化有参考价值。有清光绪五年(1879)天南遁窟铅印本,光绪二十四年长沙富文堂刻本。

问辨录

问辨录

十卷,明高拱著。批评程朱理学思想的专著。此书取《四书章句集注》疑义,逐条辨驳。其说不免有有意推求之处,但又确有所见,足以备参考而广见闻的地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郑汝谐《论语原意》,颇与朱子异同,而朱子于汝谐之说反有所取。朱子作《周易本义》,与《程传》亦有异同。世未尝以是病朱子。卷一关于《大学》,卷二关于《中庸》,卷三至卷八关于《论语》,卷九至卷十关于《孟子》。书中多方面批评朱熹。反对朱熹“理属精纯,气或偏驳”的理气为二论,指出“气具夫理,气即是理;理具于气,理即是气,原非二物,不可以分也”(卷八)。对朱熹的“性即理”说,“未敢以为然也”。在他看来,“理者,脉络微密、条派分明之谓。

大比丘三千威仪

大比丘三千威仪

凡二卷。后汉安世高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又作大比丘三千威仪经、大比丘威仪经、大僧威仪经、僧威仪经或三千威仪。揭示舍离烦恼、处于闲静之大比丘,日常应守之威仪规矩。三千但云其多,实则总数不过一千三百八十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