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 医学启源

    医学启源

    《作者:张元素综合类著作。金张元素撰。三卷。元素字洁古,易州(今河北易县)人。幼攻读四书五经,后弃科举,专心医学,与刘完素同时而年辈略晚,曾因治愈刘完素伤寒病而医名日著。其学术思想主要渊源于《内经》、《难经》、《伤寒论》、《中藏经》、《小儿药证直诀》、《素问玄机原病式》等书。反对拘泥于古方,提出“古今医轨,古方新病不相能也”的学术见解。在脏腑辨证、制方遣药等方面有其独到见解。撰有《珍珠囊》、《脏腑标本药式》等。继承其学者有张璧、李杲、王好古、罗天益诸家。张氏为教其弟子,以《内经》为理论根据,兼采各家学说,结合其临床体会撰成此书。约十余万字。初刊于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上卷为天地六位脏象图、手足三阴三阳、五脏六腑除心包络十一经脉证法、三才治法、三感之病、四因之病、五郁之病、六气主治要法、主治心法;中卷为《内经》主治备要、六气方治;下卷为用药备旨。据范声山《杂著》云:“张元素并无著书,所有《内经类编》、《难经注》、《医学启源》诸书,乃其弟子李明之承师说而笔之者。”光绪二十年重修《广平府志》称该书为金代医家李庆嗣撰。然兰泉张吉甫于卷首序曰称元素“暇日辑《素问》五运六气,《内经》治要,《本草》药性,名曰《医学启源》”。可证本书为张氏所著,并为其代表作。书中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证治以及对药性的认识和运用,发展了脏腑寒热虚实辨证说,并对药性气味、归经、补泻以及养胃气等理论方面均有所建树,对后世医学有一定影响。书中间杂迷信之语,为其不足。有元刻本,明正德刊本。

  • 医学摘粹

    医学摘粹

    《作者:庆恕丛书。清庆恕撰。五种,八卷。恕字云阁,满族,辽宁抚顺人。少读儒书,后因母病为庸医所误,二十七岁弃儒学医。博览群书,对徐灵胎、陈修园、高士宗、张隐庵、黄元御等诸家著作深入研讨,云阁以四大经典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后世名著,补充其未备,结合临症经验,摘取古医籍经典与辨证施治有关精华部分,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汇成此书。包括《伤寒十六证类方》二卷,《伤寒证辨》一卷,《四诊要诀》一卷,《杂证要法》三卷,《本草类要》一卷。对诊治伤寒、杂病有一定参考价值。有光绪二十三年 (1897)重刻本,一九八三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铅印本。

  • 医学集成

    医学集成

    《作者:刘仕廉综合类著作。清刘仕廉纂辑。四卷。仕廉字清臣,双流(今属四川)人。采集诸家学说整理而成,刊于同治十二年(1873)。卷一为医学总论,论及阴阳、脏腑、诊法等中医基本理论问题; 卷二至卷三,介绍伤寒、温疫、内科杂病、妇产、小儿及疮疡诸证; 卷四为医案、十四经脉图、经穴歌等,并附程钟龄医门八法。有同治十二年原刊本,光绪十二年 (1886)益元堂刊本,一九二一年双流刘氏刊行本(有图象),益新书局石印本,题名 《医学指南》。

  • 医学见能

    医学见能

    《作者:唐宗海又称《医学一见能》。综合类著作。清唐宗海撰。四卷。宗海有《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已著录。简述临床各科证治,以冀读者“一见而能”,故名。成书于同治十二年 (1873) 。卷首论诊法,包括五脏、六腑、经络及四诊; 卷一按人体部位如头骨、两耳、眼目、唇口等论述证治; 卷二论杂病证治,包括寒热、呕吐、咳嗽、喘齁、失血等; 卷三论妇人调经、安胎、保产,小儿外证、内证,外科疮证、刀伤跌打诸证治; 卷四附录救急之法,包括中菌毒、中煤烟毒、跌压猝死、梦魇猝死、汤火伤、自缢死等证治,并载清胸涤毒饮、清凉解热浆等验方。书中以歌诀形式提示概括,易于习诵,论述简明,切于实用。为医学入门书。有光绪十六年 (1890) 唐氏家藏版本 (附于《血证论》后),光绪二十四年石印本,一九二四年成都博文堂刻本。

  • 医学课儿策

    医学课儿策

    《作者:高鼎汾医论著作。又名《医学问对》。清·高鼎汾撰于1843年。全书采用问答体裁,每一问答论一病症。共15题。包括临床常见的温热、湿温、燥病、痢疾、中风、虚劳、妇科等疾病,先假设若干疑问,进而运用辨证论治的准则,结合作者的经验心得,对病原、诊断、治疗处方均有明确细致的分析。 特别在疑似之间类同之处尤见功力。如温、湿二症,痉、瘈、痫、厥四症等反复辨析,揭示其辨证要点与治疗上的不同。论述能抓住证治要点。是一本较好的参考读物。原系抄本。后收入《三三医书》。

  • 医学实在易

    医学实在易

    《作者:陈修园综合类著作。清陈念祖撰。八卷。念祖有《长沙方歌括》已著录。是书成于嘉庆十三年(1808)。卷一记脏腑易知、经络易知、四诊易知、运气易知。简述中医基础理论;卷二至卷四分述表、里、寒、热、虚、实诸证发生发展;卷五至卷七为表证、里证、伤寒各方;卷八为补遗并外备诸方。此书集《神农本草经》、《内经》、《难经》、《伤寒》、《金匮》、《千金》、《外台》、《圣济》、《活人》各书之精华,并元明诸家著作,用通俗易懂文字,阐释古奥艰深的中医理论,为后学启开升堂入室之门,故能长期广泛流传。有光绪二十四年(1898)善成堂刊本,光绪三十四年校刊本,一九五九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 医学读书记

    医学读书记

    《作者:尤怡又名《尤氏医学读书记》。医话。清尤怡撰。三卷,续记一卷。怡有《伤寒贯珠集》已著录。本书初刻于嘉庆十九年(1814)。阐述运气、气血、寒热、脏腑等基础理论;脾气外绝、劳风、结阳结阴、胃脘痛等数十种病证的辨证施治,桂枝汤、麻黄汤、大小青龙汤等二十余种方剂和方论。凡八十六条,约二万余言。其中通一子杂论辨、喻氏春温论辨、轲氏《伤寒论翼辨》等篇,辨析明确,多有独到见解。论《灵》、《素》不同、《素问》传写之误、《甲乙》之误等篇,多援引古籍,结合个人体会,颇为精要,有益于后学。后附《静香楼医案》三十一条,多为内科杂病,简明扼要,多有心得。有光绪十四年(1888)朱氏家塾刊本,《中国医学大成》本。

  • 医学发明

    医学发明

    《作者:李杲综合类著作。金李杲撰(一本误作元·朱震亨撰)。一卷。杲有 《脾胃论》 已著录。书分医论、方论两部分。包括膈咽不通并四时换气用药法、本草十剂、中风同堕坠论、呕咳气喘、饮食劳倦论、四时用药加减法等二十余篇有关内科杂病及用药法则的论说,载方七十五首。每篇均宗 《内经》 、《难经》之旨,阐发脏腑、经络、病机、治则、用药之奥秘,结合辨证,参以己见,充分反映了 “补土派”的学术思想,对后世很有启发和影响。原书九卷,现通行一卷本。一九五九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明抄善本补入原序四篇及九卷目次。在第一卷中补入自 “医学之源”起,至 “三焦病”止,共十论,以发挥《内经》 、《难经》之旨。有《济生拔萃》 本,一九五九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 医学入门

    医学入门

    《作者:李梴医学门径书。9卷。明·李梴编纂。作者为便于初学医者,决意写一部易学而实用的医学论著。因此他“寓目古今方论,论其要,括其词,发其隐而类编之,分注之”,历经四年,书成于1575年(万历3年)。书分内外集,自谓“医能知此内外门户,而后可以设法治病,不致徇蒙执方,夭枉人命,故题之曰《医学入门》”。全书以《医经小学》为蓝本,纂辑各家医书分类扩充,用歌赋形式为正文,以注文补充阐述。内容有医学略论、医家传略、经络、脏腑、诊法、针灸、本草、各科临证及急救方等,每类各有所宗。其中“历代名医姓氏”,载明代以前名医215人,具有医史价值。在诊法上除重视脉诊与望诊外,还强调了问诊的重要性,主张初学者必先学会问诊,列举了应询问的事项55项。本草二卷,按药性的寒凉温热及其效用,把九百余味药分为治风、治热、治湿、治燥、治寒、治疮、食治七门,每门又分几目,使众多的药味分类明晰,易懂易记。“习医规格”一节反映了作者的医学教育思想,论述了对习医者学习与医德修养上的要求,认为学医者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专科知识,并忠诚于自己的职守,但同时也存在较明显的理学佛学的思想影响。此书简要实用,流传较广,不但国内有多种刊本,而且有日本、朝鲜刊本,据《大南会典》记载,该书也传入越南。故《医学入门》是古代在医学普及和对外交流方面卓有贡献的一部名著。

  • 医门补要

    医门补要

    《作者:赵濂综合类著作。清赵濂撰。三卷。濂另有《内外验方秘传》 已著录。是书在广集前贤治疗经验基础上,结合其数十年临床心得,于光绪九年 (1883) 撰成是书,以期有补医林,故名。上、中卷,论述内、外、妇、儿等诸科病证的诊治。下卷为见症实录,载治案一百九十六条。书末附“先哲察生死秘法”、“五运六气全图要诀”及“脉诀纂要”等三篇文章。全书卷帙不繁,但所述内容较为广泛。在诊断中,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注重患者年龄老少,体质强弱,以及气候异常变化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颇有可取之处。特别是强调书中所载之瘟病舌验、胃绝舌鉴、舌苔验以及论舌等内容,更有重要参考价值。在治疗上,主张采取内外兼治、针药并用的综合疗法,也颇有见地。全书文字浅显,言简意赅,切于实用,可称是临床各科心得之集,迄今在临床上仍有指导意义。有民国间中医书局据光绪九年原刊本影印本,一九五九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铅印本。

  • 医门法律

    医门法律

    《作者:喻昌综合类著作。清喻昌撰。六卷。昌有《尚论篇》 已著录。喻氏为防止医生临证之失,于顺治十五年(1658) 始撰是书。所谓“法”,即辨证论治的法则; 所谓“律”,为防止医生临证之失,提示禁例,故以“法律”为名。全书二十三万余字。卷一,叙述四诊之法及《内经》、《伤寒论》证治法则,卷二至卷六,以风、寒、暑、湿、燥、火及杂证分门论述各类疾病的证治。每门之下先论病因、病理及其演变,次为“法”,再次为“律”。全书纲目清楚,论理透彻,特别是《大气论》、《秋燥论》论理更有见地。认为人体生理活动,及生长壮老过程,均与人身大气有关。大气即胸中阳气,乃人体活动的基本动力,强调治病不能误伤大气。对秋燥的形成、病理变化及治疗方法,有独到见解,在医林中颇受重视。《四库提要》 评曰:“盖古来医书,惟著病源治法,而多不及施治之失。即有辨明舛误者,亦仅偶然附论,而不能条条备摘以咎,昌此书乃专为庸医误人而作。”是书为后人所重。对后世医家影响颇著。有顺治十五年(1658)刊本,《四库全书》本,一九五九年上海科学技术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 医说

    医说

    《作者:张杲医史、医话著作。10卷。南宋·张杲撰辑。刊于1224年(嘉定17年),在同类著作中,此书出现是比较早的。张氏博览群书,寻觅见闻,锐意搜辑医事典故,凡涉于医者,则分类录载。及至晚年,犹搜访不辍,共历时30年,将“目览之文,耳听之说”编成此书。书中广泛集录了南宋以前各种医著及文史著作中有关医学典故,传说等史料,分为历代医家、医书、本草、针灸、诊法及多种病证、养生等49类。卷首为“历代名医姓氏”,共载自上古至五代唐慎微一百四十六位医家姓名、传略,按年代顺序排列,显示了较高的史学水平。书中汇聚了许多具有生动情节的医话、医案,发人深省,增长学识。如赵学敏《串雅·序》中提到的“欧阳修暴利几绝,乞药于牛医;李防御治嗽得官”的故事即卷六“车前止暴利”和卷四“治痰嗽”,成为盛赞民间医药的佳话。另外还记载了不少怪疾险证,奇方异治,增广读者见闻,并保存了民间医学和有关卫生保健健论述。全书以丰富的资料,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受到读者的赞赏,但其中也辑有一些佛、道宗教的迷信内容。现存有最早的宋刊本。明代刻本《四库全书》本。国外有日本、朝鲜版本。另外,明代俞弁仿此体例,写成《续医说》10卷。

  • 饮食须知

    饮食须知

    《作者:贾铭八卷。元贾铭撰。贾铭,自号华山老人,海宁 (今浙江海宁县)人,生卒年不详。元时曾任万户之职,入明时已经百岁,太祖召见,向他询问养生之法,贾氏把养生之法规之为 “慎饮食”,并献上自己所撰写的《饮食须知》一书给太祖。是书主要内容记载食用食物的用水、火候以及各种蔬菜、果品对人身体的作用。书中特别注明各种食物的反忌,其说绝大部分都是从各家本草中摘录而来。正如贾氏自序中所说的:物性有相反、相忌,本草对各物的注疏皆损益相半,使人无所适从,所以自己专选其反忌汇成一书。但究其内容仍没有超出本草之外,没有什么可取之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据编修程晋芳家藏本列为存目。现有《学海类编》 本、《丛书集成初编》 本等。

  • 医效秘传

    医效秘传

    《作者:叶桂综合类著作。原题清叶桂撰、吴金寿校。三卷。桂有《温热论》已著录。本书是为初学者而作,成书于乾隆七年(1742)。全书约五万四千字。卷一载六经图、伤寒纲领、伤寒标本、类伤寒四症及用药法则等内容,后结合温病介绍湿温、风温、冬温等十六种病证治法,简要说明病机变化的不同和诊断治疗要点,并附《温热论》。卷二仿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列伤寒八十八证。对伤寒治则归纳整理,详细比较伤寒之各个症状,突出辨证的重要性,其论宗成无己,参以己见,并增加疟、发斑、发颐等温热病独特的症状。卷三载阴虚论、肠澼下血、治脾肾要知、燥润得宜、经论要旨、妇人脉、辨胎脉等内容,本于经旨,述切脉审证之要,言简意赅,书末附方八十首。全书立论说理明确清晰,着墨不多,而与经旨无不吻合,示人以规矩准绳。特别是用八纲对比写法,突出辨证施治,言简而能切中肯綮,指出分析要点,体现出叶氏在理论和临床上的精辟见解与丰富经验。虽主要论述伤寒,但所涉猎颇广,外感热病已提纲挈领包括于内。可供研究伤寒及温病之参考。有道光十一年(1831)贮春仙馆吴氏刻本,一九六三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铅印本。

  • 医学从众录

    医学从众录

    《作者:陈修园综合类著作。清陈念祖撰。八卷。念祖有《长沙方歌括》已著录。是书成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约十万字。为“就世俗所共奉者,采其名言,录其方治”而成,故以“从众录”为名。卷一至卷七论述内科杂病证治;卷八记述妇人杂病方,并以歌诀形式补述“近世治四时伤寒”之河间两解法与景岳内托法。全书以论述内科杂病证治为主,兼及妇科。每类以病种列为纲目,先叙病因、病理、辨证方法,次论脉,再次列方药。法宗仲景,兼采各家名言、方治,复参己见,文字简练,颇切实用,多为医家所肯定。有南雅堂藏版,光绪二十二年(1896)珍艺书局校印本。沈仲圭《陈修园及其“医学从众录”》 (《中医药学报》 1983.127)可供参考。

  • 医林改错

    医林改错

    《作者:王清任全书2卷,清·王清任撰。河北玉田人,曾做过清代武庠生,并获得过千总的头衔。后来,他专心钻研医术,并到北京城开设药铺,医术甚高明,在京城一带,颇有名气。后来,他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发现人体脏腑在医疗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但他发现古书上,包括《黄帝内经》在内,对脏腑的认识并不完全正确,他决心加以改正。他认为:“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因而决心对人体内脏进行实地观察,以纠正古书中之错误。后来适遇当时瘟疫病流行,死伤甚多,穷人无力埋尸而弃之荒野,他借此认真实践和观察,并绘出内脏图,最后著成《医林改错》一书。书中纠正了古人在人体解剖学上的不少错误,其中如对肺脏及气管的描述,相当精彩、准确;还提到卫总管(实指大动脉)在胸部、背部与诸器官相连的情况,对于胃肠的解剖构造、腹内器官包括肝、胆、胰等脏器的描述,都比较正确,纠正了前人不少错误。他在对待古人错误的态度上,大胆改革,不因循守旧,受到人们的称赞。但也因为限于条件,书中还有一些错误存在。此外,书中对疾病强调瘀血的病因病理,并提出补气行气、活血化瘀的治疗原则,自拟一些方剂。这些见解有自己的创见,其方剂经现代研究,对某些病证效果甚好。现有铅印本存世。

  • 医略十三篇

    医略十三篇

    《作者:蒋宝素内科著作。清蒋宝素撰。十三卷。宝素,京口(今江苏镇江)人。幼承家学,后拜王九峰为师,钻研《内经》、《难经》、《金匮》等医学经典,著《医略》八十七卷。本书为其中“六淫门”,载文十三篇,故名。刊于道光二十年(1840)。每篇一卷,分别对风、寒、暑、湿、燥、火以及疟、痢、霍乱等病的辨证治疗作了简要论述,书末附有“人迎辨”、“关格考”两篇。每论一病先引其父《椿田医话》,次录其师《九峰医案》,并广引各家之说,参以己见,理论联系实际,可供临床参考。有道光二十三年(1843)刻本,一九三六年《珍本医书集成》本。

  • 医述

    医述

    《作者:程文囿综合性医书。16卷。清·程文囿辑。刊于1826年(道光6年)。程氏通儒业医,工于诗文。他以“医书浩繁,学者苦难遍阅,乃积数十年之心血,上自《灵枢》、《素问》,下至近代名家,综贯众说”本着“采其精华,遗其糟粕”的宗旨,汇编而成本书。因遵孔子“述而不作”之意,故题名为《医述》。卷1~2为“医学溯源”;卷3为“伤寒提钩”;卷4为“伤寒析疑”;卷5~12为“杂证汇参”;卷13为“女科原旨”;卷14为“幼科集要”;卷15为“痘疹精华”;卷16为“方药备考”。由于作者富有临证经验,又兼擅文理,并受清·乾嘉时期重于证据的学风影响,因此该书的特点是编次极为清晰,各卷、各门、各条的排列均条不紊。每条附记出处或作者姓名;选材较为严谨,重于临证,其引录旨在“切要”,其所辑有的仅数行、数语,甚或数字,重点突出,便于读者由博返约;资料丰富,介绍客观。所辑内容除历代三百多种医书外,还包括经史子集诸书中有关的医药材料。对每一个问题,不拘泥于一家之言,列有多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并尊重作者原意,不加评述,全书比较系统地,客观地保存了中医学术的历史面貌。书名“医述”,实际上在一些学术问题上也反映了程氏的见解或思想倾向,对读者颇有启悟。建国后安徽人民出版社曾予点校内部发行,后安徽科技出版社再予校订出版。

  • 医脉摘要

    医脉摘要

    《作者:佚名本书上、下两卷,署为"萧廉泉先生所著"。同社陈龙池君,从友人李宇仁君处录示。李君酷嗜医籍,亦在旧书肆中所得原署"希琴叠研斋主人手抄",未刊稿也。其间,鉴别证候之疑似,并验舌诊脉之方法,附以时方歌、药性赋,为医学入门之阶梯,与第一集第五种《医阶辨证》互相发明。古今医籍中不可多得之作,惜未审萧先生何许人也有知者,应惠函相告,俾表扬以志勿谖。

  • 医津一筏

    医津一筏

    《作者:江之兰《医津一筏》一卷,一名《医津筏》,国朝江之兰撰。以经文为主,而分条疏论于后,本社藏有 别本,名《内经释要》,内容从同,惟自序末少九十字,及标题下无辑校者姓名,度系翻印时所改 易删节,因第一集《医经秘旨》刊行后,有姚光祖君之考正,谓其文多出《医津筏》,故已辑入本 集,以存真相,乃荷高思潜君,亦以《内经释要》对勘相示,复承张叔鹏君以《医津一筏》原刻见 惠,爰合校之。

猜你喜欢的书

王子安集

王子安集

十六卷。唐王勃撰。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自幼聪颖好学,六岁能作文,九岁读颜师古《汉书注》,撰《汉书注指瑕》十卷。乾封元年 (666),授官散郎。被沛王招为王府修撰,曾撰 《平台钞略》十篇。因戏作 《檄英王鸡文》,震怒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又因逐杀曹达,被判死刑,改元大赦后,上元二年(675)随父南下赴任,至洪州撰写传世名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次年渡海,落水而卒。著有《王勃集》、《王勃文集》、《王子安集佚文》等。据杨炯《王子安集序》称“君平生属文,岁时不倦,缀其存者,才数百篇”,“分为二十卷,具诸篇目。”但 《唐书·文苑传》称 “其有文集三十卷”。《崇文总目》亦作三十卷。《郡斋读书志》又作二十卷,记载不一。至明代时,宋元旧本已亡。明嘉靖时,永嘉张逊业刊 《王勃集》,仅有诗赋二卷。明崇祯中,张燮以张逊业刊本为底本,又辑《文苑英华》诸书,编为十六卷,即是此本。其中诗赋三卷,文十三卷,并附录两《唐书》中本传,及遗事、集评、纠缪、补遗等。此书虽是别本,但较为完善。《四部丛刊》亦据此本影印。王勃之诗以五言近体为多,有诗九百零七首。五律名篇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绝如《山中》亦为骨力不凡之作。其文为四杰之冠,虽均为骈体,然气势壮大,流畅自然。清人蒋清翊又著有《王勃全集笺注》二十卷,光绪九年(1833)由蒋氏双唐碑馆刊行。近人罗振玉辑有《王子安集佚文》一册,包括佚文、附录、校记等行于世。今人聂文郁参校各本选录诗五十八首,写成《王勃诗解》,1980年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星命溯源 [标点本]

星命溯源 [标点本]

古代星命术书。不著撰者姓名。五卷。未着编者姓名。是书第一卷为《通玄遗书》。书云:“先生姓张名果,生尧之丙丁至唐犹存。玄宗召试其术,神之,因赐号通玄先生”。本卷即收张果之说;五星论、四时论、玉衡经。第二卷为《果憕问答》,称明李憕遇张果所口授。有:通玄先生评人生禀赋分金论、至宝论、五星先天口诀、后天口诀四篇。第三卷为《通玄玄妙经解》,称张果撰,元郑希诚注。第四卷为《观星要诀》。第五卷为《类次郑氏诸家观星心传口诀补遗》,有:论五星相生、论五星守命、论五命等。该书是托名于所谓仙人张果,以五星宫度等推卜人生吉凶祸祸之占卜书,称张果自尧至唐至明未死,已属神话,其卜法亦不足取。有《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

咽喉脉证通论

咽喉脉证通论

一卷。不著撰人。旧传宋有异僧,寓居杭州千佛寺,遗此书而去。据书中内容推断,当作于元明之际。此书首列总论,次及通治用药,用药禁忌,丸散方药,共四则。书中将诸种喉疾分为十八证:锁喉、重舌、气痈、乳蛾、弄舌、缠喉、哑瘴、骨槽、悬蜞、烂喉癣、热风喉癣、弱证喉癣、喉闭、呛食、发颐、悬痈、喉菌、牙痈。其中有口齿诸证数条。自《内经素问》以下,至《千金方》《外台秘要》,对咽喉证治,皆无系统专门论述,而治法也未能详备。此书专论咽喉及口齿诸证,条理清晰,理论系统,方药具备,不可多得。此书指出,一般喉科医者全不讲脉,治之鲜有疗效。所以治喉疾当重在以脉辨证。医者能识受病之源,与虚实痰火风寒热毒之异,于望、闻、问中参究脉理,尤为先务之急。治疗分散风、下气、清火、清痰四法,因为咽喉之证,多为风火之毒上升所致。此书对于咽喉一科证治,多有独到见解,可为后世参考。有清道光七年(1827)海宁许氏校刊本,同治十三年(1874)重刻本,光绪中归安姚氏咫进斋丛书本。

大佛略忏

大佛略忏

大佛略忏,一卷,佚名,尾缺,编号二八四一。

普能嵩禅师净土诗

普能嵩禅师净土诗

普能嵩禅师净土诗,一卷,清真嵩著,德润录,清玉跋,内题上有毗陵天宁四字。

如来独证自誓三昧经

如来独证自誓三昧经

全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于泰始二年至建兴元年(266~313 )。又作独证自誓三昧经、如来自誓三昧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独证自誓三昧’为佛陀昔时在句潭弥国大丛树间之交露精舍所居道场之名。本经叙述如来对贤儒菩萨解说佛法中之三种因缘,即趣向童真、了生、阿惟颜等三种阶次之人,如来皆一一予以授决。其次又宣说出家之法,并谓迦叶即循此自誓而得戒。本经所说之童真、了生、阿惟颜,相当于华严经所说十住菩萨之第八、第九、第十住等三种阶位;此于十住十地等菩萨修行阶位之思想中,颇值后世学者注意。又本经之异译本有东汉安世高之独证自誓三昧经。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