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 医略十三篇

    医略十三篇

    《作者:蒋宝素内科著作。清蒋宝素撰。十三卷。宝素,京口(今江苏镇江)人。幼承家学,后拜王九峰为师,钻研《内经》、《难经》、《金匮》等医学经典,著《医略》八十七卷。本书为其中“六淫门”,载文十三篇,故名。刊于道光二十年(1840)。每篇一卷,分别对风、寒、暑、湿、燥、火以及疟、痢、霍乱等病的辨证治疗作了简要论述,书末附有“人迎辨”、“关格考”两篇。每论一病先引其父《椿田医话》,次录其师《九峰医案》,并广引各家之说,参以己见,理论联系实际,可供临床参考。有道光二十三年(1843)刻本,一九三六年《珍本医书集成》本。

  • 医述

    医述

    《作者:程文囿综合性医书。16卷。清·程文囿辑。刊于1826年(道光6年)。程氏通儒业医,工于诗文。他以“医书浩繁,学者苦难遍阅,乃积数十年之心血,上自《灵枢》、《素问》,下至近代名家,综贯众说”本着“采其精华,遗其糟粕”的宗旨,汇编而成本书。因遵孔子“述而不作”之意,故题名为《医述》。卷1~2为“医学溯源”;卷3为“伤寒提钩”;卷4为“伤寒析疑”;卷5~12为“杂证汇参”;卷13为“女科原旨”;卷14为“幼科集要”;卷15为“痘疹精华”;卷16为“方药备考”。由于作者富有临证经验,又兼擅文理,并受清·乾嘉时期重于证据的学风影响,因此该书的特点是编次极为清晰,各卷、各门、各条的排列均条不紊。每条附记出处或作者姓名;选材较为严谨,重于临证,其引录旨在“切要”,其所辑有的仅数行、数语,甚或数字,重点突出,便于读者由博返约;资料丰富,介绍客观。所辑内容除历代三百多种医书外,还包括经史子集诸书中有关的医药材料。对每一个问题,不拘泥于一家之言,列有多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并尊重作者原意,不加评述,全书比较系统地,客观地保存了中医学术的历史面貌。书名“医述”,实际上在一些学术问题上也反映了程氏的见解或思想倾向,对读者颇有启悟。建国后安徽人民出版社曾予点校内部发行,后安徽科技出版社再予校订出版。

  • 医脉摘要

    医脉摘要

    《作者:佚名本书上、下两卷,署为"萧廉泉先生所著"。同社陈龙池君,从友人李宇仁君处录示。李君酷嗜医籍,亦在旧书肆中所得原署"希琴叠研斋主人手抄",未刊稿也。其间,鉴别证候之疑似,并验舌诊脉之方法,附以时方歌、药性赋,为医学入门之阶梯,与第一集第五种《医阶辨证》互相发明。古今医籍中不可多得之作,惜未审萧先生何许人也有知者,应惠函相告,俾表扬以志勿谖。

  • 医津一筏

    医津一筏

    《作者:江之兰《医津一筏》一卷,一名《医津筏》,国朝江之兰撰。以经文为主,而分条疏论于后,本社藏有 别本,名《内经释要》,内容从同,惟自序末少九十字,及标题下无辑校者姓名,度系翻印时所改 易删节,因第一集《医经秘旨》刊行后,有姚光祖君之考正,谓其文多出《医津筏》,故已辑入本 集,以存真相,乃荷高思潜君,亦以《内经释要》对勘相示,复承张叔鹏君以《医津一筏》原刻见 惠,爰合校之。

  • 医经溯洄集

    医经溯洄集

    《作者:王履医论。元末明初王履撰。一卷。履字安道,昆山 (今属江苏)人。官泰府良医正。学医于朱丹溪,尽得其传。著有《标题原病式》、《百病钩玄》、《医韵统》,均不传。是书撰成于洪武元年(1368)。寓有对医学探本溯源、贯彻源流之义,故名。内有论著二十一篇,包括对《内经》、《伤寒论》等医著研究心得,对温病与伤寒辨析,对临床若干问题研讨及对李东垣学说探讨等。其中 “亢则害,承乃制论”,在《素问·六微旨大论》基础上,阐述人体内外环境统一性,并依此原则广泛讨论病理与治则问题。“伤寒温病热病说” 中明确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对温病学发展有一定影响。提出中风有真中与类中之别,对后世研究中风病有所启迪。在“内伤余议”中,对李东垣学说提出不少商榷意见。为研究中医理论较有价值的参考书,亦是研究王履学术思想的现存唯一文献。版本以明初刊本为善。辑于《东垣十书》、《古今医统正脉全书》、《丹溪全书》中。一九五六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 《正脉全书》,万历二十九年(1601)吴勉学校刻单行本传世。清季温病学家吴鞠通等对履曾有评说。

  • 医经读

    医经读

    《作者:沈又彭医经类著作。清沈又彭撰。四卷。又彭字尧封,嘉善 (今属浙江) 人。少习举子业,兼擅占星聚水之术,尤精于医。另撰有《伤寒读》 、《女科辑要》 、《评王孟英医案》。认为“《素问》、《灵枢》非出一手,真伪杂陈,指归非一”,遂以去伪存真、去非存是为宗旨,删其繁芜,撮其枢要,并将所选经文重新分类编撰,成书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 。分平、病、诊、治四集。平集取义于《素问·平人气象论》,列有关常人生理经文。病集载言病证病机经文。诊集列有关诊法内容经文。治集汇列有关治则经文。间附按语,言简意赅,外论天人感应之理,内论脏腑气血之机,首尾相贯,一脉相承。为明清以来分类研究 《内经》 中较简明者,但所选经文不及李中梓《内经知要》 精当。有乾隆三十年中俭堂藏版本,《三三医书》 本。

  • 医经小学

    医经小学

    《作者:刘纯六卷。明刘纯撰。此书主要承朱丹溪宗旨,而参考刘守真、张洁古、李东垣诸家学说,依作者自己心得撰成。全书分六大类为六卷:本草第一、脉诀第二,经络第三,病机第四,治法第五、运气第六。每篇皆以歌诀概括。内容取自《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脉经》等古籍,皆注明出处。作者认为,刘、张诸家,对湿热相火二气多以推陈致新泻火之法治疗,而李东垣则用补中益气之法。对此,应据实际情况运用,不分时地,一概而论,反会加重其病情。所以须取三家之长,而避其短,补其阴与阳齐等,水火自然升降。可见,作者取朱丹溪之法甚明。医家评刘纯虽系北人,为朱丹溪再传弟子,但其成就仅次于朱氏得意门生戴原礼。杨士奇序称此书“本末条理,明切简备,医学之指南,而端本之书也。”有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初刊本,成化九年(1473)熊氏种德堂刊本。

  • 医理真传

    医理真传

    《作者:郑钦安综合类著作。清郑寿全撰。四卷。寿全字钦安,临邛 (今属四川) 人。学医于刘止唐。认为陈修园医书颇得仲景之微,但间有略而未详者,故撰此以补陈氏之未逮。成书于同治八年(1869)。卷一首载八卦、五运六气内容,并联系人之生理、病机。次述辨证方法,包括辨阴虚阳虚、内伤外感,以及四诊、伤寒六经等内容。卷二阳虚证问答,包括论头面畏寒、畏寒与畏风之别等,凡三十一条。卷三阴虚证问答,论阴虚所致诸症凡二十九条。卷四杂问,论及血症、三消、吐蚘、关格等杂病及妇、儿、外、伤、五官诸科的有关理论并临床问题。全书从总论阴阳化生之理为始,依次阐述医理,探求病因,并据证立法、用方,所附方解颇详。对虚证研究尤精,多有独到见解,非学验俱富不能臻此。可供研究及临床参考。有同治八年抱木山房刊本,光绪二十九年 (1903) 七星会重刊本,同治十三年 (1874) 与 《医法圆通》 合刊本等。

  • 医方歌括

    医方歌括

    《作者:王泰林方书。清王泰林撰。不分卷。泰林有《王旭高医书六种》已著录。刊于光绪二十三年(1899)。约五千字。书中载有半夏秫米汤、防己地黄汤、风引汤、神效散等百七十一首方剂。包括内、妇、儿等科病证所用之方。每方均编以七言歌诀,述组成、主治、证治机理。歌诀音韵协调,利于习诵,可供初学中医者参考。有一九六五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王旭高医书六种》本。

  • 医方集宜

    医方集宜

    《作者:丁凤方书。明丁凤撰。十卷。凤字文瑞,又字竹溪,金陵 (今江苏南京) 人。世代为医,幼承家训,医术日精,名著金陵。将家中数世遗编,参以古方,并经临床运用体验,汇辑成帙,全书约二十万字。成书于嘉靖三十三年(1554)。取“医者意,意者宜也”之意,故名。卷一为六气并十二经见证。有中风、中寒、中暑、中湿、燥病、火病等内容。卷二分伤寒、湿热、瘟疫、天行大头病四类。卷三分内伤、泄泻等十一类。卷四分中气、痰饮等十五类。卷五分头痛、眩晕等十三类。卷六分眼目、咽喉等六类,为五官科疾病。卷七分妇人、胎前、产后、崩漏、带下五类。卷八为儿科诸症。卷九为痘疹。卷十为外科病症。全书包括临床各科病症,共载方约二千首。每门均列病源、形证、治法、治方等项。引《内经》及历代名医之论,以阐发病证机理,详细分辨形证及治疗方法,分析透彻,清晰明了,对学习中医的辨证施治及临症用方,均有参考价值。有嘉靖三十三年刊本,万历四十六年 (1618) 重刊本。

  • 医方论

    医方论

    《作者:费伯雄方书。清费伯雄撰。四卷。伯雄有《医醇賸义》已著录。卷一载方八十五首,卷二载方七十一首,卷三载方六十九首,卷四载方一百三十首。共三百五十五首。根据汪昂《医方集解》方剂次序,逐一评论,删去各方主治与注文而成。对选用不当之方提出看法。费氏认为:“学医而不读《灵》、《素》,则不明经络,则无以知致病之由;不读《伤寒》、《金匮》,则无以知立方之法,而无从施治;不读金元四大家,则无以通补泻温凉之用,而不知变。”主张师古人之意,不泥古人之方,执简驭繁,善于化裁古方,创制新方,颇有可取之处。有同治四年(1865)初刊本。

  • 医贯

    医贯

    《作者:赵献可医论著作。6卷。明·赵献可撰。刊于1617年(明万历45年)。明·崇祯元年重刊本,题作《医无闾子医贯》3卷。赵氏在学术思想上推崇薛己的温补学说。此书分为:“玄元肤论”、“主客辨疑”、“绛雪丹书”、“先天要论”、“后天要论”等五门,每门又各分子目。全书重点阐述发挥“命门”学说,赵氏以保养“命门之火”贯串处理养生、治病及有关疾病的一切问题,故题名“医贯”。赵氏认为“命门”是性命之门,为生命的根本。书中阐述了“命门”的生理功能,说它是人体“十二经之主”,是“真君真主”,对整个生命起着统帅作用。书中形象地把人体生物活动譬之走马灯,走马灯之能否转动与运转速度的快慢,取决于中间所燃蜡烛的旺微,人的健康与否取决于命门功能的衰旺。命门功能越协调,人就越健康;反之命门之火一灭,生命也就停止。命门主火,同时含有真水于内。他由此推断无论养身还是治病,都须加意于养火养水,对命门之火的不足或失调,其治则只可调补而不可攻泻。书中所述中风、伤寒、温病、血病等证治,均从水火二气盛衰着眼,而通以六味丸(补水)、八味丸(益火)为主要方剂。本书对水火阴阳的辨析较为细致,他所阐发的“命门相火”学说,是现代医学进一步探讨研究“命门”实质的重要参考资料。但学术见解受理学思想影响,也有一些牵强或不当之处。而赵氏以八味、六味丸通治各病,亦不符合临床现实情况。

  • 医方证治汇编歌诀

    医方证治汇编歌诀

    《作者:王泰林方书。清王泰林撰。不分卷。泰林有《王旭高医书六种》已著录。本书为《王旭高医书六种》之一。系本徐大椿《兰台轨范》通治方而著,并附以自制新方,均编以歌诀而成。全书约一万二千字。初刊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共载有六味地黄丸、七宝美髯丹、黑地黄丸等百五十首方剂,以内伤杂病为主。均以同类方剂类编,歌诀中包括药物组成、主治证候、加减衍化等内容。又博采诸家之精论,阐发制方之理,说明方剂出处、衍化来源、剂型、用量。间有王氏评论,文字不多,切中肯綮,颇多启迪。可供临床运用及方剂研究之参考。有一九六五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王旭高医书六种》本。

  • 一草亭目科全书

    一草亭目科全书

    《作者:邓苑眼科著作。明末清初邓苑撰。一卷。苑字博望,清江(今属江西)人。以医为业,尤精通眼科。此书约成于清顺治元年(1644)。载目论、目议、外障、外障治法、内障、内障治法、小儿痘毒眼治法、小儿疳积眼治法、治小儿雀目法等,凡九篇,专论眼科证治。附薛氏选方,载列明目地黄丸、加减驻景丸等十三首方剂之应用。眼科疾病虽变化多端,但邓氏认为总不越内外二障,故以内外二障总括论之。如论外障多属风凝热积血滞,法当除风散热,活血明目; 内障多系水火有亏,血少神劳而肾虚,法当养血补阴,安神明目。列述证治,首为议论,次载方药。所论强调辨内外诸因,根据眼疾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而力倡“五轮”辨证,对后世颇有影响。有康熙五十一年(1712)颖川鹿氏刻本,《中国医学大成》本。

  • 一得集

    一得集

    《作者:心禅医案。清释心禅撰。三卷。心禅,南海普陀山僧人。侨居杭州多年,以医名于时。此书撰成于光绪十五年(1889)。约三万余言。卷上载医论十七篇,首论庸医误人之害,主张临证必先读医书,提出德以治身,药以治病等观点。次论治喉症宜分三大纲,治小儿用药宜轻,补药不宜轻服,方药、针灸、按摩、薄贴、薰蒸各有所宜等临证治疗法则。所论多为读书或临证心得,立论明确,文辞晓畅。卷中、下共载医案八十则,不分门类。包括虚喘暴脱、暑毒发颐、风热咳喘、湿温夹疟、肠痈、偏枯、结毒烂喉、霍乱、产后血厥等数十种证治,以外感、内伤杂病为多。每案叙述症、因、脉、治,简要清晰,重点突出,辨证确切,间附按语。心禅尤精于脉诊,注重辨证施治,每以成方化裁。除内服汤药外,尚有针灸、外治等多种疗法。有光绪十六年(1890)永禅室精刻本,珍本医书集成本。

  • 医灯续焰

    医灯续焰

    《作者:王绍隆诊法著作。明王绍隆撰,清潘楫辑注。二十一卷。绍隆武林(今浙江杭州)人。楫为隆之门人,以平日先生所教者辑录并注解之,后附以方药,意指挑其灯而续其焰,故名。初刊于顺治九年(1652)。首取崔嘉彦 《四言举要》 予以注释。后分论血脉隧道、法地合心、始生营卫、气动脉应、寸口大会、男女定位、七诊九候、四时胃气、平和迟数、内外诸因、各脉形象、各脉主病、脉病顺逆、外感内伤各脉证、奇经八脉、反关脉、真藏脉等,凡八十一篇。另有补遗各证疗法、望闻问切、辨舌、医范、病则诸篇。因脉及证,因证及方。注文多据经典及张洁古、刘完素、朱丹溪、李东垣诸家学说,并结合个人经验,内容较详备。为研究中医诊断学的参考文献。有顺治九年刻本,《中国医学大成》 本。

  • 医法圆通

    医法圆通

    《作者:郑钦安综合类著作。清郑寿全撰。四卷。成书于同治十三年(1874)。首论用药弊端,倡治病辨证之理全在阴阳虚实四字,告诫医者深究医理,切莫做庸医杀人。后分症详述辨治之法。卷一、二为杂病、妇、儿等科; 卷三、四为伤寒、时病及杂论。所论宗仲景之学,且多有独自见解。如提出失血者正气实者少,反对概用泻火凉药。所绘六经病用药图简捷明了。全书以医论为主,结合临证心得辨析病机及治法宜忌,对临床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有同治十三年成都刻本,光绪十三年(1887)五福堂刻本,重庆中西书局铅印本。

  • 药症忌宜

    药症忌宜

    《作者:佚名内科著作。二册。清·陈澈撰。刊于1872 年。本书根据不同的病理情况,将病症分为风、寒、暑、湿、燥、火、阳虚、阴虚、表虚、里虚、阳实、阴实、阳厥、阴厥、上盛下虚、心虚、肝虚、脾虚等五十门。 每门中又分列多种病证,每种病证均选列应用药物,并对这些药物的药性、功效及药物的宜忌作相应的论述,末附诸病应忌药总例,综述各类药性。 现存清刻本及《珍本医书集成》本。

  • 要药分剂

    要药分剂

    《作者:沈金鳌本草类著作。清沈金鳌撰。十卷。金鳌有《沈氏尊生书》已著录。本书约十五万余字。载药四百二十种。分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十剂,论述各药性味、七情、主治、归经以及禁忌、炮制方法,以《本经》为宗,兼取诸家之说,间附按语。“凡有本经者,无不首列。至《名医别录》,所以补《本经》未备者,亦无不录。其历代诸贤,发明诸药功用,又足备《别录》之缺,悉皆采入”。引文皆标姓名,沈氏所论,则以“鳌按”注明。博搜详审,论述严谨,颇有可取之处。有同治十三年(1874)湖北崇文书局刻本,一九五八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 也是山人医案

    也是山人医案

    《作者:也是山人医案。清也是山人撰。不分卷。载中风、肝气、眩晕、虚劳、咳嗽、吐血、肺痿、肿胀、痰饮、泄泻、诸痛、经带、疮疡等,凡九十三种证治,近二万言。多为内、外、妇各科常见证治。每类若干案例,每案简述姓氏年龄、证候、脉象、病因病机、立法、方药,清晰明了。末附集方,截疟方、臁疮膏方等十一首验方。所论引经据典,明辨博思。立方严谨,用药味少而精,多用成方加减,间有遵河间(金刘完素)子和(元张从正)方者。可供临证参阅。有一九三六年世界书局铅印 《珍本医书集成》 本。

猜你喜欢的书

神秘岛

神秘岛

法国科学幻想小说和冒险小说作家凡尔纳的以格兰特船长及其儿女为主线的著名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因隐居荒岛上的神秘人物——尼摩船长而得名。作者幻想在太平洋的这个小岛上建立理想社会,这里没有剥削,没有强暴,人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过着幸福的劳动生活。这个地方被命名为“林肯岛”。一日,有4个美国男人和一个小孩,乘汽球飞来“岛国”。他们是美国南北战争的参加者,是北方人,为南方所俘虏。他们和“鹦鹉螺号”的老船长尼摩,在远离人烟的“理想之岛”上度过了四个劳动紧张而收获甚丰的年头。后来他们登上格兰特船长的儿子罗伯特驾驶的“邓肯号”,离开“林肯岛”,返回美国。这些“岛民”在有才华的工程师和发明家史密斯的领导下,开始一种欣欣向荣的“农业群体”生活。

紫微斗数全书

紫微斗数全书

四卷,托名宋初陈抟(希夷先生)著。中国古代命理术数。它以紫微星系为核心,构建起一套独特而精密的命理学体系。 书中详细阐述了紫微斗数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通过对人出生时的星曜组合、宫位分布等进行分析,从而推断一个人的命运轨迹,涵盖事业、财运、感情、健康等诸多方面。其星曜系统丰富繁杂,不同星曜各具特性,相互交织产生千变万化的解读。每个宫位也有特定象征意义,彼此关联形成命运图谱。 这部书不仅为研究古代命理学提供了详实资料,展现了古人对命运探索的智慧结晶,而且在民间长期流传,对传统社会的文化、心理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命理爱好者将其奉为圭臬,不断钻研其中奥秘。它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人文内涵,虽带有一定神秘色彩,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值得深入探究,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维方式与对生命的认知。第四卷《古今富贵贫贱夭寿命图》PDF文件可以阅读

考证病源

考证病源

医案,明刘全德著,《考证病源》重点对七十四种病源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阐述,是一本较好的中医病因病机学专书。此外对药物的主治功效、药物引经、切脉主病、临床用药、方剂等方面也予以阐述,可谓是一本较全面的中医入门书。本书特点:歌赋形式,易读易记;病因分析,综汇诸家;考证病源,一统法方。

蔡文姬

蔡文姬

五幕历史剧。郭沫若著。1958年发表。剧作取材于三国时期“文姬归汉”的故事,塑造了爱国女诗人蔡文姬和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兼诗人曹操等著名历史人物的形象。蔡文姬为东汉名儒蔡邕之女,中原战乱中得南匈奴左贤王搭救,后与之结为夫妇,生下一男一女。曹操平定中原后,派使者董祀、周近前往南匈奴迎文姬归汉,让她继承父业,续修《汉书》。蔡文姬内心经历了爱国思想与骨肉情感之间矛盾冲突的激烈斗争,在董祀的鼓励开导下只身归汉。日后,曹操听信周近谗言,令董祀自裁,蔡文姬仗义执言,帮助曹操纠正了过失。经过长期的努力,她终于完成宏业,并在曹操的关怀下获得了家庭的幸福。作者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激情,细腻地刻画出蔡文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赞颂蔡文姬“以国事为重”, “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高尚品质;同时,以侧面渲染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展示曹操的远见卓识和坦荡胸襟,热情歌颂了曹操的“文治武功”及其民族政策的胜利。剧作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艺术虚构;并以凄婉动人的“胡笳十八拍”贯串始终,多有深沉蕴藉的抒情场面,浪漫主义气息浓郁。

玉坡奏议

玉坡奏议

五卷。明张原撰。张原,字士元,三原(治今陕西省三原县龙桥镇)人。正德进士,授吏科给事中,因上疏论事被谪为贵州新添驿丞。嘉靖元年(1522)召复故官。他对当时的权贵大臣直言不讳,言人所不言,这些奏疏皆收于本集。有《四库全书》本。

佛顶尊胜陀罗尼别法

佛顶尊胜陀罗尼别法

密教经典。题“龟兹国僧若那奉诏译”。一卷。见于《圆仁录》,作“龟兹国僧着那译”。《宗睿录》另题《佛顶尊胜陀罗尼并别行法》。此经先说尊胜坛法,后说尊胜陀罗尼三十八法。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