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

  • 大南寔录前编

    大南寔录前编

    《作者:张登桂《大南实录》(越南语:Đại Nam thực lục/大南实录 · 大南寔录),是越南阮朝历代皇帝的编年体实录、官修编年体史书,由阮朝国史馆编修,584卷,采用汉文文言文写成。大南实录前编(十二卷),载自阮潢至阮福淳约二百多年间历代阮主在越南中、南部经营管治的历史。由于《大南实录》是紧接着阮朝的历史发展而进行编修,因此整个编修过程可说是与阮朝相始终,时间相当漫长。 《大南实录》编纂的开始,是嘉隆十年(1811年),阮世祖下令由侍中大学士范适负责撰修“国朝实录”。其后,在明命年间,编修实录的事业得到充份的支持,这是由于阮圣祖即位之初,即已考虑到编写书籍之事,他设置了国史馆,专司编修国史。 由阮文仁、郑怀德等多位官员负责编撰工作。其后经过历代史官的续编,至20世纪时,已编成至启定帝(1916年-1925年)时期历代阮朝帝王的实录。因避圣祖明命皇帝皇后之讳,书名“实录”写作“寔录”。

  • 东北史纲

    东北史纲

    《作者:傅斯年史学专著。傅斯年等编。1册。1932年国立中央研究院出版发行。第一卷,古代东北部分,由远古到隋代以前时期。内容含渤海岸及其联属内地上文化之黎明、燕秦汉与东北、两汉魏晋之东北郡县、汉魏晋之东北属部、汉晋间之东北大事。“九一八”后,感时之作,论东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驳斥帝国主义御用文人对东北史的歪曲。《东北史纲》一书共分五卷,于五卷前有《卷首·引语》和《论本书用“东北”一名词不用“满洲”一名词之义》。第一卷《古代之东北》(傅斯年),第二卷《隋至元末之东北》(方壮猷),第三卷《明清之东北》(徐中舒),第四卷《清代东北之官制及移民》(萧一山),第五卷《东北之外交》(蒋廷黻)。萧一山撰《清代东北之官制及移民》,但因印刷延误,违背当局的对外妥协政策而未获出版。目前,方壮猷,徐中舒所撰二,三卷可能已经失传,蒋廷黻所撰第五卷部分留存。

  • 谈助

    谈助

    《作者:王崇简笔记。清王崇简(1602—1675)撰。一卷。崇简字敬哉,河北宛平人。明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入清授内翰林国史院庶吉士,累官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谙练典故,为时议所归,卒谥文贞。有《青箱堂文集》、《冬夜笺记》。是书约成于顺治间,十万字。内容颇丰,或述古语,或言近事,或叙历朝掌故政策,或载历代名人轶事,或借事议论,皆能脱迂腐之气,有清新之感。其言历朝掌故、政策轶闻部分,以明代居多。有《说库》本,《说铃续集》本,《古今说部丛书》本等。

  • 越公其事

    越公其事

    《作者:佚名战国中晚期竹简,汉文珍贵古籍,存藏于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全篇共七十五支竹简,经释读共有十一章(有分章符号),同传世文献的记载相比,内容性质相似,皆属于记录勾践灭吴故事的“语”类文献,并且首尾部分几乎雷同,可能有共同的史料来源。清华简七《越公其事》提供了新的吴越争霸史事材料,与此前的记载存在一些不同,表现为:(1)越使者至吴求和之记载,与《左传》同,异于《国语•吴语》。(2)吴国主和者不同。(3)无越王至吴服事及卧薪尝胆、西施至吴的情节。(4)越国图强之策不同。(5)越国灭吴的记载有独特处。《越公其事》关于吴越争霸事件记载的整体时间序列、地理背景不明显,叙事风格与清华简《系年》等不同,而更近似于《韩诗外传》、《说苑》。但其中的一些记载,对探讨春秋末期吴都所在,也有一定文献价值。

  • 秦史稿

    秦史稿

    《作者:林剑鸣研究秦史专著。林剑鸣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林剑鸣,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秦史研究,另著有《秦国发展史》。 本书分14章,约34万字,记述了秦国自传说时代开始,至公元前206年秦王朝灭亡为止的历史发展过程。第1章“绪论”分别就秦史的对象和分期,秦史的年代问题以及研究秦史的主要资料作了概述。第2章记述由传说时代至西周末年的秦人早期历史。并针对秦人来自西方的传统论点,从图腾崇拜、经济生产,墓葬等方面进行详细考察,提出了秦人来自东方的观点,并认为秦的祖先同夏、商、周的祖先一样,都是属于华夏族的一部分。第3—6章论述了秦的奴隶制政权由产生、发展至衰落的全过程。论证了秦国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的特点,政治统治形式的特点,宗法制的特点以及对秦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第7—12章论述封建制在秦国的产生、确立及其飞跃发展。第13、14章叙述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至公元前206年秦王朝灭亡为止凡15年的历史。书后有“结束语”1篇,《秦世系表》《秦史大事年表》两个附录。本书是比较系统、全面、深入研究秦史的专著。不仅博引历史文献,而且十分注意利用云梦秦简、秦陵兵马俑、马王堆帛书等考古新成果。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作者并将秦史研究中有分歧的问题详细写成小注置于每章之末,有助于全面了解秦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从而为更深入地探索秦国历史提供了方便。

  • 秦汉史

    秦汉史

    《作者:林剑鸣《秦汉史》是林剑鸣的代表作。是记述和研究中国秦汉时期历史的断代史。这个时期的断限,是从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开始,到公元220年东汉灭亡为止,包括秦(前221年至前206年)、西汉(前206年至公元8年)、东汉(25年至220年)三个朝代,和一个短命的王莽政权(公元8年至24年),共440年的历史。同时也详细地论述了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发展阶段秦与汉朝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及中外大交流的情况,其中不乏作者的独到见解。是秦汉史研究的重要成果。

  • 甲申三百年祭

    甲申三百年祭

    《作者:郭沫若郭沫若1944年为纪念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胜利三百周年撰写的论文。文中说明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进入北京以后,因为若干首领们生活腐化,发生宗派斗争,以致在1645年陷于失败。文章写道:“假使初进北京时,自成听了李岩的话,使士卒不要懈怠而败了军纪,对于吴三桂等及早采取了牢笼政策,清人断不至于那样快的便入了关。又假使李岩收复河南之议得到实现,以李岩的深得人心,必能独当一面,把农民解放的战斗转化而为种族之间的战争。假使形成了那样的局势,清兵在第2年决不敢轻易冒险去攻潼关,而在潼关失守之后也决不敢那样劳师穷追,使自成陷于绝地。假使免掉了这些错误,在种族方面岂不也就可以免掉了二百六十年间为清朝所宰治的命运了吗?就这样,个人的悲剧扩大而成为了种族的悲剧,这意义不能说是不够深刻的。”文章于3月10日脱稿,作者改完送请董必武审阅后,于19日在《新华日报》上刊出,连载4日。国民党方面很快有人出来干预,指责这篇文章“影射当局”,“为匪张目”。远在边区的毛泽东读了《甲申三百年祭》,则立即给予热情的肯定。4月12日,他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的《学习和时局》的报告中,特别说明“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同月18、19日,延安《解放日报》全文转载了沫若的文章。6月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军委总政治部在印发此书时发出联合通知,强调这部著作“对我们的重大意义,就是要我们全党,首先是高级领导同志,无论遇到何种有利形势与实际胜利,无论自己如何功在党国,德高望重,必须永远保持清醒的学习态度,万万不可冲昏头脑,忘其所以,重蹈李自成的覆辙。”

  • 汲冢纪年存真

    汲冢纪年存真

    《作者:朱右曾清朱右曾撰。二卷。《古本竹书纪年》大致亡于宋,朱氏据清代尚能见到的各本引文加以辑录,并一一注其所出,考其异同,以见今本之可疑,真古本之可信。书末附《周年表》,自周武王十一年伐殷,迄秦庄襄王元年(前249)灭东周,简列八百零九年间列国重要史事。是书辑文有据所引诸书文字合并芟定的,其后进行校补和辑证的主要有王国维等。

  • 西南联大国史课

    西南联大国史课

    《作者:陈寅恪本书主题为“国史课”。中国通史为西南联大通识教育的必修课。本书以时间为轴,由远及近,收录张荫麟、陈寅恪、吴晗、雷海宗四位教授的代表著作,以多个维度探寻中国历史的发展,如汉代的经济政策、唐代的政治制度、明教与明朝的关系,等等,全面展现各位先生博采众长的学术成果,以及西南联大兼容并包的氛围。

  • 胪传纪事

    胪传纪事

    《作者:缪彤一卷。清缪彤撰。缪彤,字歌起,吴县人。康熙进士,殿试第一,官侍讲。后归家不予时事,立三畏书院、刊 《曹月川家规》、《蔡虚齐密箴》,并有《双泉堂集》。是书专纪殿试以后各典礼情况。康熙六年三月乙亥,赐缪彤等一百五十五名及第出身有差,缪彤即将本人擢第、胪唱、随榜、簪花、赴宴、谢恩、与礼部恩荣宴、赐袍帽 (四月初二,午门外赐彤袍帽)、谢恩 (初六著赐袍,捧表谢恩)、释褐、授职、谢恩、进衙门、迎老师……等情况一一记录下来,并对各式赐宴、礼仪的形式、人数、站列位置等等都有介绍。这些记载,有的不如《清会典》、《东华录》详细,如恩荣宴礼,有的如是科教习庶吉士为帅颜保、范录谟,学长为该达、多奇、那思泰三人却为他书未载。还有的记载,可与他书参照。是书有《学海类编》丛书本。

  • 宋宰辅编年录[标点本]

    宋宰辅编年录[标点本]

    《作者:徐自明二十卷。南宋徐自明撰。徐自明,字诚甫,号慥堂,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官富阳主簿,除太常博士、国子博士,终永州知州。除此书外,尚编著有《零陵志》十卷,《浮光图志》三卷。全书以皇朝世系划分卷帙,上起太祖建隆元年(960),下迄南宋宁宗嘉定八年(1215),对两宋十三朝二百五十余年间宰相、副宰相,枢密院长官、副长官的任命、罢免情况,以及这些大臣的籍贯、行状,都作了介绍。全书除太宗朝为三卷、仁宗、神宗、哲宗、徽宗、孝宗诸朝为二卷外,其余诸朝皆为一卷。其史料来源于《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大诏令集》及《东都事略》、《丁未录》等五十余种宋人所著史书、笔记。其体例是以年月日为经,以人物事迹为纬。在每位宰辅之下,首列拜罢时间,次列拜罢制词,再次记载人物的字号籍贯、拜罢因由,事迹行状。全书体例严谨、眉目清楚,便于阅读。此书所引用的文献资料,有些已经缺佚,有些已经遗散,幸被此书摘引,才得以保存。例如现存的宋代最重要史料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早已严重散佚,后人从明代《永乐大典》中辑出,是为今本,共计五百二十卷,而原书实为一千零六十三卷。《长编》的缺佚,是书则多有记载,可补其不足。对其他缺佚之书,本书同样有拾遗补缺的作用。因此,此书对研究宋史具有很重要的价值。此书在现今残存之《永乐大典》中尚有最早刻本之部分内容。现存最早刻本有明万历年间吕邦耀本,其次有《四库全书》本、《敬乡楼丛书》本。今人王瑞来先生博采群书,著成《宋宰辅编年录校补》一本,对此书漏误多加订正。王氏之书已于1986年由中华书局印行。

  • 胜饮编

    胜饮编

    《作者:郎廷极郎廷极撰。郎廷极字紫衡、又字紫垣,号北轩,汉军镶黄旗广宁 (今辽宁北镇)人,是山东巡抚郎永清之子,自幼聪颖,十九岁时开始步入宦途,初任江苏江宁府同知,1705年授江西巡抚,任期达七年之多。他长期任江西巡抚并十分关注景德镇瓷业,致使制成一种被人称之为“郎窑”的瓷器。由十他十分热心于瓷业,遂将自己的文集定名为《陶人心语》。著有《集唐要法》一卷、《文庙从祀先贤先儒考》一卷、《师友诗传录》、《北轩集》等。《胜饮编》是一部杂纂之作,是杂辑有关经史书籍中以酒为内容的语句,汇辑成编,取“不饮而胜于饮”之意,以定书名。书凡十八卷,依次为“良时”、“胜地”、“名人”、“韵事”、“德量”、“功效”、“著撰”、“政令”、“制造”、“出产”、“名号”、“器具”、“箴规”、“疵累”、“雅言”、“杂记”、“正喻”、“借喻”。每卷内各有子目。杂录历代有关酒的人物、故事、物品、习俗、著作等,内容颇丰。有《粤雅堂丛书》及《笔记小说大观》本。

  • 白话中国史

    白话中国史

    《作者:吕思勉全书分从民族起源开始,叙述历朝历代史事直至民国开创。 一本书读懂五千年中国史!大视野、通识感,不拘泥于局部细节,学习历史顶好的入门书。兼具权威性和可读性,钱钟书、李敖、易中天、柏杨等大师学界推崇。浓缩中国五千年历史于一书。《中国通史》渗透着吕思勉用新方法、新思想来整理旧国故的精神,全书“以丰富的史识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方为通史写作开一新的纪元”。

  • 胡惟庸党案考

    胡惟庸党案考

    《作者:吴晗《胡惟庸党案考》是著名史学家吴晗学术方面的扛鼎之作。正是1932年发表于《燕京学报》的这篇独具创见的学术论文,令很多学问大家对吴晗刮目相看,也由此奠定了吴晗在明史界的学术地位。《胡惟庸党案考》通过挖掘丰富的史料,条分缕析,经由缜密的考证和推论,揭示了明朝著名大案——“胡惟庸党案”的真相,首次还该案以历史本来面目。本书除《胡惟庸党案考》外,还收入了吴晗18篇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其中既有他在明史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有他在元史领域的研究所得;既有普通读者感兴趣的明朝政治史的考察文章,也有吴晗对明朝社会史和经济史方面的学术观察。

  • 中国近百年史

    中国近百年史

    《作者:陈恭禄陈恭禄著,写于1935年,近百年来,中国受外影响,政治、社会、经济、思想之剧变,开从古未有之巨石,非有信史,讲不能明了其造成之原因,国内之问题,及国际上所处至低位。此为国民应有之常识,近百年史当足以此需要。全书共二十一章。第一章到第六章,叙述鸦片战争及善后问题、太平天国兴起到灭亡、咸丰朝的外交形势。第七章到第十章,叙述同治朝之内政外交、光绪初年之内政外交。第十一章到第十六章,叙述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内政及外交。第十七章到第二十一章,叙述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民国以来的内政外交等。

  • 英轺私记

    英轺私记

    《作者:刘锡鸿一卷。清刘锡鸿撰。刘锡鸿,字云生,广东番禺(今广州)人。举人出身,官至通政司参议。光绪七年(1881),因弹劾李鸿章而被革职。曾随郭嵩焘出使英国,并撰有《英轺日记》。是书即为《英轺日记》的姊妹篇,分别介绍英国国王临上议院之仪式,上下议院、地方官制、讯按规模、野士凌敦(乡名)养老院、税课之重、民数、选练兵士之法、民兵、监狱等各方面的情况,并有总论英国政治、杂论英国人的讲求教养、伦敦多善举以及英国人的舞会、茶会、游憩、种树、美亚嫁女、丧葬礼仪、西方人不重视子嗣、西方人不愿受家庭拘束等内容。以东方人的眼光看西方,对英国的政治、议会民主、官制以及社会生活都有见解,并且因为是实地考察得来,多有可借鉴之处。《英轺日记》中有褒中抑西之词,而是书则对西方政事推崇备至。如《日记》中论格致书院,曰所谓西学,盖工匠技艺之事,所以将格致书院之名改为艺林堂。而是书则赞扬英国无闲官、无游民、无上下隔阂之情、无残暴不仁之政,无虚文相应之事……。是书有湖南刻本,《丛书集成初编》 本。

  • 揆园史话

    揆园史话

    《作者:佚名《揆园史话》是一部有关古代朝鲜的书籍。《揆园史话》在1925年出版的《檀典要义》中首次提及并引用。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存放着一部朝鲜王国时期的《揆园史话》副本。 《揆园史话》的作者是“北崖子”或“北崖老人”。北崖子自称其书是以李茗的《震域遗记》(此书已失传)为基础写成的。 全书由“揆园史话序”、“肇判记”、“太始记”、“檀君记”和“漫说”五部分组成。 韩国有部分激进分子观点认为《揆园史话》是对檀君朝鲜的真实记录 。但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该书是"伪书",或是认为记述的只是朝鲜的古代神话故事。主要反映了当时一股"反尊华"、反事大主义,走出恋明情节的道仙家历史思潮。

  • 桓檀古记

    桓檀古记

    《作者:佚名《桓檀古记》是一部关于朝鲜半岛传说时代的伪历史书。据传,此书于1911年由太白教教徒桂延寿编撰,李沂校阅,现存最早的版本为1979年版。有人认为此书是以《揆园史话》为基础写成的,据称很多内容与《揆园史话》非常相似。《桓檀古记》由据称撰于不同时期的《三圣记(上)》、《三圣记(下)》、《檀君世纪》、《北扶余记》、《太白遗史》五卷(四种)构成。其主要内容如下: 《三圣记》记载了桓国和倍达国的历史。 《檀君世纪》记载了47代檀君(此书中,檀君不是具体的人名,而是像“王”一样,表示君主的称号)治理古朝鲜国的历史。 《北夫余纪》北扶余6代国王治理国家的历史。 《太白逸史》讲述桓国、倍达国、三韩、高句丽、渤海国、高丽的历史。

  • 中国史学通论

    中国史学通论

    《作者:朱希祖中国近代史学理论著作。朱希祖著。是著者在北京大学史学系的讲稿,编写于1919至1920年间。原名《中国史学概论》,1942年正式出版,改署今名。全书共三编,一为“中国史学之起源”,包括史学之本义、有文字而后有记载之史、再论书记官之史、未有文字以前之纪载、再论追记伪托之史、论历史之萌芽;二为“中国史学之流别”,包括编年史、国别史、传记、政治史与文化史、正史、纪事本未;三是“附录”,包括《太史公解》、《汉十二世著纪考》两文。全书“叙述中国各种史体发展之大概,而略论其利弊。”主要内容如下:驳正《史通》数十条见解;“区分书记官之史与历史官之史性质不同,破数千年历史官起于黄帝之旧说”;“以科学方法治史,视人类之发展与动植物之发展相同”;认为“史学家应高自标置,不为政治家之仆隶,方是以称史职。”;提出“今后之史学,不应专重国史,而须提倡民史,盖国史决不能发露真情。”史学在发端上有自然主义与理想主义两种倾向;前者发端为谱系,进步为年代纪;后者发端为英雄诗,进步为纪传。

  • 日本外史

    日本外史

    《作者:赖山阳22卷。作者赖山阳。讲述自源平之乱以来至德川幕府末期的日本历史。叙事简赅、议论明通、褒贬微显、文笔生动,足以透视作者的史学思想和学术风格。是书出版以后,后人有众多编纂,及至在中国的翻刻和流传。这一由日本人所撰写的汉文著作及其流布中土,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史书,可称中日文化交流的“标本”。

猜你喜欢的书

意大利之旅

意大利之旅

蒙田于1580年9月5日从法国博蒙出发,途经瑞士和德国,进行了为期共十七月又八天的意大利之旅。离开蒙田城堡书房,他有机会深入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形象而生动地记录下了所经之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当地人的宗教信仰,集结成《蒙田意大利游记》。与其他旅客关注点在名胜古迹上面不同,蒙田将目光停留在表现“人”的标志上,不论是乡野播种的土地,还是城市的行政结构、马路铺设、建筑特点,还有对于新出现的工艺技术与农耕器械,都表示同样强烈的兴趣,不厌其烦地一一作一番认真的描述。

在轩集

在轩集

宋代诗文别集。黄公绍著。1卷。黄公绍入元不仕,曾取胡安国“心要在腔子里”之语,名所居曰“在轩”,因以名集。然此集所载,仅文39篇,词28首。其文多为寺庙所作榜文。《四库全书总目》以为当由文集散佚,零散篇什,为释子所收,故此集已不能反映黄公绍作品全貌。然黄公绍别无全集。曾作《古今韵会》,有名于世,亦不传。其诗无传。清人厉鹗《宋诗纪事》录其《西湖棹歌》10首,即出自此集,作为诗余,原题作《端午竞渡棹歌》。其词多短倜,写节令风物,语言清新,有民歌风味,《全宋词》略有增补,共收其词30首。有《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又曾编入《元诗选》二集(只收入《端午竞渡棹歌》10首)。

东洲初稿

东洲初稿

十四卷。明夏良胜(约1521年前后在世)撰。夏良胜字于中,江苏南城人,生卒年不详,约明武、正德年间人。正德年间进士,累迁吏部考功员外郎,因谏南巡廷杖归,嘉靖初(1523)复职,后为仇家所讦,再下狱论杖,谪戍辽东。著有 《中庸衍义》(已著录)、《东洲初稿》等。此集为诗文集,共十四卷,初刻于正德十五年(1520)。卷一至卷七为杂文,卷八为诗,卷九为考定皇极指掌诸图,卷十为天文便览,卷十一、十二杂录谏南巡下狱疏奏诗文及同时诸人投赠申救之作,卷十三、十四杂录家居诗文。自卷十三以前皆题门人滇池罗江编,卷十四则题门人钟陵江治续编。据《明史·艺文志》载:“《东洲稿》十二卷、诗八卷,”与此本卷帙不同。考集中所录诗文,其嘉靖以后诸作均未涉及,史所载者可能是其全集,但已散佚。夏良胜风节凛然,两次直谏被谪。其诗文无意求工,抒写个人感受,情真意切,不事雕琢。

小团圆

小团圆

张爱玲创作于1975年的长篇小说,描写了女主人公九莉与有妇之夫邵之雍的一段爱情故事,九莉有着与生俱来的敏感与惊人的记忆,从幼年传统家族在新旧时代冲击中的争斗、观念对立的父母笼罩的阴影,到读书时女中千面百样的同学、战时人与人剑拔弩张的紧绷感,点点滴滴的细碎片段,无一不在她生命刻下印记,并开出繁盛的文字。而就是这种特殊的文采,吸引了邵之雍天天来拜访九莉。他说就算这文章是男人写的,也要去找他,所有能发生的关系都要发生。22岁还没谈过恋爱的九莉,觉得这一段时间与生命里无论什么事都不一样,让她不顾一切,即使他是有妇之夫。

大乘广百论释论

大乘广百论释论

凡十卷。又称大乘广百论释论、广百论、广百论释。护法造,唐代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本书系对圣天所造广百论本之注释书。内容分八品,各品有偈颂二十五首,合为二百偈颂。专为破斥外道、小乘所说诸法实有之迷执,证我、法皆空,开显真空无我之中道义。圣天为中观派大师,护法则为唯识派大师,广百论释论之形成,显示出后世一般以中观与瑜伽两系之教法乃空、有相对之看法,在本质上有欠允当,本论即证明两系之教法系相辅相成;论中,护法既说中观之真谛空,亦说唯识之俗谛有,故此书乃融和二学派而成。本论之注释书亦有多种,然仅存唐代文轨所撰之广百论疏(十卷)卷一。

辩意长者子经

辩意长者子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千二百五十沙门俱。菩萨万人。尔时世尊与无央数大众共会围绕说法。时舍卫城中有大长者子。名曰辩意。从五百长者子。各有五百侍从。来诣佛所。前以头面著地。为佛作礼卻坐一面。於时辩意长者子察众坐定。承佛威神从坐起正衣服。俨然而前为佛作礼。长跪叉手。白佛言:欲有所问。唯愿世尊慈愍敷演。世尊至真。三界无上道德神化。济度群萌普演权道令众得所。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