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

  • 儿世说

    儿世说

    《作者:佚名史料笔记,明·赵瑜编,赵瑜,其人事迹未详。书前署“天水赵瑜”撰,似为甘肃天水人。该书专收历代儿童颖异之事,分属对、言语、排调、文学、强志、至性、胆识、自新、恬裕、方正、师友、言志、赏誉、异征、豪爽、将略、纰漏等十七类。所收时代自汉代至明代,有很多历史上著名的儿童故事。其中或写儿童的良好品质,如孔融让梨的故事;写儿童的远大志向,如陈番少时不扫庭院,人问则答将扫除天下尘埃。所记最多的是儿童天资聪颖的故事,如司马光砸瓮救友的故事,文征明灌树穴以浮球的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传统儒家思想对儿童的要求,而其以类相从和语言含蓄简洁的特点,又明显受到《世说新语》的影响。 今据《续说郛》本整理。

  • 日本三代实录

    日本三代实录

    《作者:菅原道真《日本三代实录》,简称《三代实录》,五十卷,是日本平安时代的史书,记载了清和天皇、阳成天皇、光孝天皇三代天皇,从天安二年(858年)8月至仁和三年(887年)8月之间三十年的事情。该书是日本六国史中的第六部,为编年体形式的汉文史书,共50卷,于延喜元年(901年)编纂完成。编纂者有:藤原时平、菅原道真、大藏善行、三统理平。

  • 日本后纪

    日本后纪

    《作者:藤原冬嗣继《续日本纪》之后的敕撰编年体历史书。成立于承和七年(840)。原来是四十卷,收录了延历十一年(七九二)到天长十年(八三三)的四十多年,现存的有桓武纪四卷(卷五·八·十二·十三)、平城纪二卷(卷十四·十七)、嵯峨纪四卷(卷二十一·二十一·二十二·二十四)共计十卷,淳和纪一卷也没有留下。缺失的部分,可以通过《类聚国史》、《日本纪略》或其他诸书引用的逸文有所补充。根据《类聚国史》所收的序文,嵯峨天皇编纂的敕是藤原冬嗣、绪嗣、贞嗣、良岑安世四人,但由于留下绪嗣的其他三人去世,淳和天皇在绪嗣的基础上继续编修清原夏野等人,仁明天皇加上藤原良房等人取得了功绩。由以上三次编者编纂,始终主持编纂的是绪嗣。作为本书的特色,在所收传记中有尖锐的人物评价。另外,与其他国史相比,收录了很多和歌,难道是表示编者对国风文化的关心吗。但是,在桓武、平城、嵯峨纪,桓武天皇使用国风谥号,而淳和纪使用汉风谥号等编修方针不同,嵯峨纪以前由第一、二次编者担任,淳和纪由第三次编者担任。据《花园天皇释义记》等书记载,到中世纪为止流传了四十卷,但之后就失去了,江户时代由萠保己一的一门发现了十卷,并印行了。今天流传下来的古抄本是三条西家本十卷分,有大永四年(1524)以及天文元年(1532)、二年的书写奥书。活字本有《(增补)六国史》五、六(朝日新闻社)、《(新订增补)国史大系》三所收,收集逸文的有《增补六国史》所收逸文、和田英松《国书逸文》等。

  • 大唐纪功颂

    大唐纪功颂

    《作者:李治简称《纪功颂》。在河南汜水(今荥阳西北)等慈寺。唐显庆四年(659)刻。高宗李治撰文并书,述太宗擒窦建德功业。三十五行,行七十至七十二字不等。超俊劲拔,古雅有致。额飞白书,亦矫若游龙。

  • 史记选

    史记选

    《作者:王伯祥王伯祥选注。选记叙文21篇。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史记》是西汉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由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余万字。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创的纪传体为后来历代“正史”所沿袭,影响深远。该书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王伯祥《史记选》主要选录本纪、列传中的名篇,并对其中的疑难字词和典章制度加以注释说明。《史记选》一书融入了王伯样先生一生研究《史记》的心血,迄今为止这部《史记选》仍是国内外出版的《史记》选本中学术水平*高的一种。这部书前的《序例》系统地论及司马迁的生平,《史记》的伟大史学文学成就、深远的影响以及版本知识等,是一篇有独到见解的《史记》论,也是一篇富于启示性的《史记》研究指南。

  • 大越史记全书

    大越史记全书

    《作者:吴士连越南古代编年体史书。作者吴士连(生卒年不详),越南后黎朝史官。系根据陈朝史学家黎文休的《大越史记》和潘孚先的《史记续编》并参考诸野史于1479年编成。原书用汉文写成,由日本引田利章于明治18年翻刻出版,日本国文社印刷。分前后两编14卷,外加《黎太祖纪》1卷,共15卷。前编《外纪全书》5卷,始自传说中的鸿庞氏止于平定12使君(967)。卷1:鸿庞纪—安阳王。卷2:赵纪—术阳王。卷3:属西汉纪—士纪。卷4:属吴晋宋齐梁纪一后南帝。卷5:属隋唐纪—吴使君。后编《本纪全书》9卷,始自丁先皇(968)止于黎太祖(1428)。卷1:丁纪—黎卧朝。卷2:李太祖—李太宗。卷3:李圣宗—李神宗。卷4:李英宗—李昭皇。卷5:陈太宗—陈仁宗。卷6:陈英宗—陈明宗。卷7:陈宪宗—陈睿宗。卷8:陈废帝—胡季犛。卷9:陈简定帝一属明纪。另增黎太祖纪1卷。吴士连之后,1665年黎朝吏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范公著又续修《大越史纪全书》,增加《本纪实录》5卷,始自黎太宗(1434)止于黎恭皇及莫朝初年(1532);《本纪续编》3卷,起于黎庄宗(1533)止于黎神宗(1662)。1697年黎熙宗的参从刑部尚书知中书黎僖又撰成《续编追加》1卷,增加1662—1675年黎玄宗和黎嘉宗两朝实录,全书遂告完成。计有《外纪全书》5卷、《本纪全书》10卷、《本纪实录》5卷、《本纪续编》3卷、《续编追加》1卷,共24卷。该书采编年体,并仿中国司马迁《史记》体例,在叙事之后加作者评论。黎文休的《大越史记》和潘孚先的《史记续编》均已轶失,只有部分内容见于吴士连的《大越史记全书》之中。因此《全书》系现存最重要的越南古代史书,对研究越南历史有宝贵的价值。

  • 史剡

    史剡

    《作者:司马光司马光的《史剡》(载《司马文正公传家集》卷七十三),内容虽然只是对史籍所载的八个历史人物的十件史事作出评论和判断,但其中的史料学思想相当丰富,堪称是司马光鉴择史料的典型示范。

  • 传疑录

    传疑录

    《作者:陆深二卷。明陆深撰。此书分上、下二卷,上卷杂论经说异同,兼及史事,于前代宗室恩数等杀之制,叙述尤详。如:宋制亲王之子,不封郡王,亲王既没,不立嗣王。王安石在熙宁间,裁减宗室恩数,三学宗子,哄聚都下,俟安石入朝,拥马以诉。安石徐下马,从容言曰:“譬如祖宗功德,服尽而祧,何况贤辈?”于是宗子皆散。虽荆公一时应变之才,然其言不可废也。陆深详叙此事,是针对明代宗禄之弊而设的,隐有规谏之意。下卷则专论调律之法,始于累黍候气,即“以子谷秬黍中者度之,九十黍为黄种,一黍一分九,十分之得九寸,子北方也。秬黍黑黍也。愚按子谷,以冀州黑羊山所出为中,但时有丰欠,实有亏成,固亦难准,若和气须候之;候气之法,于三重密屋内,以木为案,十有二具,每取律吕之管,随十二辰置于案上,内俾外高,而以土埋之。……”终于十二辰,即:“历法有月建,辰在辰与建交错贸易处,其在天体,似表里然。十一月建子辰在星纪,十二月建丑辰在玄枵,正月建寅辰在娵訾,二月建卯辰在降娄,三月建辰辰在大梁,四月建巳辰在实沈,五月建午辰在鹑首,六月建未辰在鹑火,七月建申辰在鹑尾,八月建酉辰在寿星,九月建戌辰在大火,十月建亥辰在析水”记载特别详尽。此书收入《俨山外集》之中。另有一卷本《传疑录》,收入《宝颜堂秘笈》(明万历本、民国石印本)广集中,《丛书集成初编》据此排印单行本。

  • 国贼孙文

    国贼孙文

    《作者:佚名袁世凯政府抨击孙中山的宣传小册子,民国初年时筹安会所编,意在抨击孙中山。本书作于民国初年南北对峙时期。根据内容判断,本书应为北京国民政府、北洋军阀政权支持者所撰,用以抨击政敌孙中山的书册。此书作者不详,传为杨度所作。1915年,袁世凯执政的中华民国政府颁布《惩办国贼条例》,并发行署名杨度的《国贼孙文》一书,披露孙中山与日本“日中提携”的秘密协议等问题。

  • 辛丙秘苑

    辛丙秘苑

    《作者:袁克文《辛丙秘苑》,是中华民国初期的“小报之王”所发掘出来的独家新闻,由袁世凯次子袁克文所写,于1919年成书,有10万字。袁克文的《辛丙秘苑》分22期连载于1920年的上海《晶报》三日刊上,专门记载从1911年至1915年这一时期内北京政坛上的人事秘闻。除去《启》和《序》之外,共有篇目30篇,记述的内容包括重大事件的内幕、袁世凯集团一些重要人物的秘闻及对他们的评述、袁家内部的一些事件等,在内容上十分丰富。由于作者与袁世凯的特殊关系,使其在写作时较多地掺进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就使得本书的内容除了具有材料上的第一手性之外,同时还被打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从而使得本书面貌显得愈发的复杂与多样。而本书原本欲写二三十万字,但由于作者与《晶报》主编张丹翁因交换古玩闹翻以致中断连载,最终仅仅完成数万字,故此书又可被称为一部腰斩之作。

  • 后汉记

    后汉记

    《作者:薛莹三国吴薛莹撰。一百卷。记东汉一代史事。纪传体。久佚。清汪文台《七家后汉书》、姚之骃《后汉书补逸》、黄奭《知足斋丛书》中各有辑本一卷。

  • 帝王韵纪

    帝王韵纪

    《作者:李承休高丽王朝后期学者李承休所作的长篇史诗,成书于是1287年,由1册2卷组成。用韵文形式叙述朝鲜历史和中国历史的诗。诗上下两卷,上卷叙述中国历史,下卷叙述朝鲜历史,并加有注释。叙述朝鲜历史的下卷,又分两部。第一部开头加上《地理记》,接着在用1460句七言律诗叙述前朝鲜、后朝鲜、卫满朝鲜、韩史群、三韩、新罗、高句丽、扶余、后高句丽、百济、后百济的历史。第一部是在“本朝君王世系年代”的标题下, 改用700句五言律诗叙述高丽初期到忠烈王为止时期的历史。下卷第一部有关朝鲜王朝檀君朝鲜的记录,同《三国遗史》中的有关内容有所不同。

  • 中国通史简编

    中国通史简编

    《作者:范文澜范文澜主编。1942年延安新华出版社初版。本书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叙述我国历史的一次尝试。作者在该书初版时曾说明它与旧体历史的五点不同:第一,“书中肯定历史的主人是劳动人民,旧类型史书以帝王将相作为主人的观点被否定了”。第二,“试用一般的社会发展规律到具体的中国历史”。第三,“把封建社会分三个时期。西周起到秦统一,初期封建社会;自秦到南北朝,封建社会第二阶段;隋唐到鸦片战争,封建社会第三阶段,说明它的发展过程”。第四,书中着重写了“农民起义和反抗外族侵略,说明中国人民确有反抗压迫、反对侵略、敢于斗争的伟大传统”。第五,“注意收集生产斗争的材料,古代的科学发明以及有关农业、手工业的知识写得不少”。该书初版时只有上、中册,内容包括从上古到清代中叶的历史。从鸦片战争到义和团运动部分,1946年以《中国近代史》上册为书名在延安出版。建国后出版的《中国通史简编》修定本,在内容和风格上都有很大改进,篇幅也扩大四倍以上。

  • 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

    《作者:傅乐成傅乐成撰,(上下册)上探旧石器时代,下至1912年清帝退位,凡六十余万言。文字浅近平易,不做繁征博引,叙说清晰,见解持正,数千年中国史事之此伏彼起,重要节点,前因后果,俱在目前。意在使读者对中国历史有一较为清晰而客观的概念。全书重心有四:政治社会的变迁;对外关系;各种制度的演进;学术思想的渊流。所据资料有三:历朝旧史;近代学人的研究成果;作者的读史心得。对所据资料的整理及叙述,力求忠实谨慎,缺乏实证的见解和过分主观的议论,均不予采用。

  • 汉唐史论集

    汉唐史论集

    《作者:傅乐成《汉唐史论集》,傅乐成著,收录有关两汉、南北朝、隋唐史研究文章十八篇,系傅乐成教授二十五年间历史研究的精华结集。全书内容丰富,从汉唐时代的政治斗争、地域观念、文化形态、民族文化,到历史人物、社会生活等方面,都作了深入的探讨,是对中国历史感兴趣的读者与研究者的较佳参考读物。

  • 宋辽金夏元史

    宋辽金夏元史

    《作者:邓之诚《宋辽金夏元史》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邓之诚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原为作者在北京大学的授课讲义,本书以纪事本末体为主,通过辑佚的方法梳理了宋辽金夏元的史实、制度、学术、文学、风俗、宗教等方面的历史,辅以图表,内容丰富,体大精深,厘清了从宋至元这一时期多民族间不断融合的进程。

  • 魏晋南北朝史

    魏晋南北朝史

    《作者:王仲荦记述中国魏晋南北朝历史专著。王仲荦撰。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本书系在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出版之《魏晋南北朝隋初唐史》的基础上改写而成。全书上下两册,共12章,78万余字。第1、2章论述三国西晋初期的历史,分别论述了东汉灭亡与三国兴衰;世家大族势力的发展与西晋的占田法、太康之治。第3章论述西晋的暂时统一及其崩溃。第4章论述十六国时期的历史,第5章论述东晋王朝的建立及其政治。第6章论述南北朝的政治与经济,主要包括宋齐梁陈的更替与侯景之乱,南朝自耕农的衰颓与军事力量的衰落;南方的民族融和,江南经济的发展。第7章北朝的政治与经济,以北魏的政治经济发展为主,分别论述了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的历史发展。第8、9章分别论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境各族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第10—12章分别论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思想与宗教、经学、史学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书后附有魏晋南北朝大事年表。本书是迄今较为完备、系统的一部魏晋南北朝断代史著作。全书文笔流畅,史料丰富,论列严谨,被史学界推崇为研究魏晋南北朝史必读的入门著作,在国内外史学界具有较大影响。

  • 隋唐五代史

    隋唐五代史

    《作者:王仲荦作者王仲荦。《隋唐五代史》分上下两册,共百余万字。对隋唐五代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对外交流、民族交融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盛况作了详尽的阐述,并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尤以较多篇幅叙述了隋唐时代空前繁荣的文化思想和文学艺术,为同类著作所不及。充分反映了国内隋唐五代史研究的高水平。

  • 续补明纪编年

    续补明纪编年

    《作者:佚名 本书今本不分卷,王汝南撰。汝南,楚人,字季雍;详确里居、阅历待考。按“自序”撰于清顺治十七年(庚子),当生于明季之时。国立中央图书馆藏有顺治年间刊印之“明纪编年”,列于善本书之一。全书分十二卷,前八卷自太祖高皇帝(洪武元年)起、讫熹宗哲皇帝(天启七年)止,为明锺惺(竟陵)撰;后四卷续自懹宗端皇帝(崇祯元年)起、讫隆武(鲁监国附)止,为自署草莽臣王汝南续补。本书截取王氏所绩之部,因题今名;并将原书王氏之序改为“自序”移刊书首。书为编年体,目分怀宗端皇帝、赧皇帝、隆武(鲁监国附)三篇(卷次巳删略)。书末今由别本收取“永历皇帝”篇,作为“附录”。

  • 吉康治乱记

    吉康治乱记

    《作者:佚名《吉康治乱记》,明朝万历年间,彭希周撰写。该文收入《明清广东稀见笔记七种》,彭希周生卒年不详。生平履历不详。

猜你喜欢的书

最长的一天

最长的一天

这是决定世界命运的24小时。 1944年6月6日(D日),来自12个国家的15.6万名士兵、1.1万架飞机、7千艘海军舰艇,横渡英吉利海峡,登陆法国诺曼底,等待他们的是希特勒用拒马、地雷、碉堡、火炮阵地精心打造的“大西洋壁垒”。无论对盟军还是对纳粹德国,这都是“最长的一天”:残酷、血腥而艰难,战斗惨烈程度前所未有…… 诺曼底登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上登陆作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键转折点:盟军从西线反攻欧洲大陆,使得战争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最长的一天》正是 “关于诺曼底登陆不可超越的叙事史”。作者科尼利厄斯·瑞恩励精图治,用10年时间寻找D日幸存者,进行了3000多场访问后,终于写成了这部旷世巨著。它真实记录了诺曼底登陆的策划内幕和激战过程,描述了血腥海水和钢铁火焰构成的战争奇观,写下了双方普通士兵作为个人所遭遇的史诗般的命运,所经历的痛苦、迷狂和兄弟情谊……

古都

古都

《古都》为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创作的中篇小说。书名“古都”指的是日本京都。该作在1961年10月至1962年1月《朝日新闻》连载,1962年1月出版。该作是川端康成196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三部作品之一。千重子和苗子是一对孪生姐妹,由于家境贫寒,千重子被弃掉,结果被一富户收养。两姐妹在贫富不同的家庭长大,后来重逢。千重子一再邀妹妹来家一起生活,苗子害怕影响姐姐的幸福拒绝了。织工秀男爱慕千重子,为她织了一条华丽的腰带,但他误把苗子认做了千重子。后来他明白了自己和千重子身份悬殊,便移情于苗子。小说以感伤的笔调表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

阳羡风土记

阳羡风土记

晋代地方风土人情杂记。又名《风土记》。地理杂志。晋周处撰。周处字子隐,阳羡(今江苏宜兴南)人。仕吴为东观左丞。归晋,迁御史中丞。原书久佚,此乃王谟由《御览》、 《太平寰宇记》、《艺文类聚》等十余种古籍中抄出。约五千字。详考阳羡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山川湖泊、吴越风俗、四季节序。

西夏纪事本末

西夏纪事本末

三十六卷。清张鉴 (1768—1850)撰。张鉴,字春冶,号荀鹤、贞疾居士,别名秋水。浙江归安(今浙江吴兴)人,一说乌程(今浙江湖州)人。早年讲学阮元之诂经精舍,谋划海防,倡导海运,赈济灾区。工诗擅文,精考据学。终生撰述,著作除《西夏纪事本末》外,还有《东南半壁纪事》、《隋朝行宫录》、《蕃厘观志》、《历统岁实消长表》、《十三经丛说》、《古文尚书脞说》等。《西夏纪事本末》,始自李思恭,迄李砚,载有夏一代史实。录宋、辽、金、元诸史有关西夏的资料,排比成书。党项羌族据银、绥400余年,先后与宋、辽、金抗衡。立国后,实录、国史具备。元修宋、辽、金史,附西夏于外国。西夏轶闻往 事,多湮没不传。清有西夏史书10余种,惟张鉴之书首尾完整。 每卷一事,卷首附图表二卷。集宋、辽、金、元诸史有关西夏资料编次勒成。《年表》、《西夏堡塞附图》、《历代疆域节略》及《职方表》,史料价值尤高。有光绪江苏书局初刊本,1992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据光绪刊本影印。

发墨守

发墨守

一卷。汉郑玄撰。何休着《公羊墨守》,捍卫《公羊》学,郑玄针对何氏之书着《发墨守》,攻击何氏之学。今书只存四条,是宋王应麟从诸书中辑出的,与《箴膏肓》、《起废疾》合编为一书,《四库全书》仍之。清儒刘逢禄主《公羊》学,不满郑氏之攻驳何氏,撰《发墨守评》,谓今本郑氏《发墨守》可指说者惟一条,然多牵《左氏》,讥郑氏于董仲舒、胡母生之书研之未深。

妙吉祥最胜根本大教经

妙吉祥最胜根本大教经

凡三卷。宋代法贤译。略称妙吉祥大教经。属于密教杂密经之大威德法仪轨。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经系妙吉祥菩萨之化身大威德明王所宣说之法。内容计有上卷五分、中卷二分、下卷三分。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