菅原道真

菅原道真
  • 姓名:菅原道真
  • 别名:
  • 性别:
  • 国籍:日本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公元845年
  • 逝世日期:公元903年
  • 民族族群:

菅原道真(公元845年—公元903年),生于儒学世家,祖父菅原清公曾作为遣唐使,与空海、最澄等一同到过唐朝,父亲菅原是善亦以文才著称。道真自幼受其家学的熏陶,一生致力于汉诗文的创作,其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出前人。昌泰三年(900),他将自编的诗文集《菅家文草》12卷献于天皇,收其诗近500首、文150余篇,是传世的平安汉诗文别集中规模最大的。除了诗文集,他还奉宇多天皇敕命,编纂《类聚国史》200卷(现存62卷)。此外,道真也擅长创作和歌,有34首和歌收录在历代敕撰和歌集中。


菅原道真因其诗才得到宇多天皇的赏识,被委以重任,历任文章博士、赞州(今香川县)太守、参议等职,最终官至右大臣,活跃于当时的政治、外交舞台。日本历史上重要的外交事件,如接待渤海使、废止遣唐使等,均与菅原道真有着密切的关系。后来,由于受到对立派左大臣藤原时平等人的排挤、诬陷,于昌泰四年被贬至九州大宰府,两年后在那里郁郁而终。生前,他将自己在迁徙途中及大宰府所作的“西府新诗”1卷托付给了在京的诗友纪长谷雄,收其诗近50首,名《菅家后集》。


菅原道真以及与他同时代的岛田忠臣、纪长谷雄等人的汉诗作品,受到中唐白居易文学的影响,一改之前嵯峨天皇时代以“君臣唱和”、行幸游览为主的艳丽诗风,而长于叙事、述怀。而且,由于政治风向的变动,朝野对诗人的态度急转直下,嵯峨天皇之前主张的“文章经国”思想及尚文风气,已经被“诗人无用”论调所替代,这使得菅原道真等凭借诗才而得到朝廷器重的人,处境非常困难。菅原道真前期的代表作《博士难》《有所思》《诗情怨》等,就是他们愤懑心境的真实写照。


赞州地方官时期的作品,色彩比较多元,代表作有表达治理抱负的《行春词》、描写人民疾苦的《寒早十首》等。《菅家后集》所收的诗,除了表达流放途中困苦或是对遭贬一事所感到的不甘和悲凉之作外,思念帝都、思念家园是这一时期诗作中最突出的主题。菅原道真一生爱梅咏梅,他京城的家园有他手植的梅花,在远离家园的大宰府,他始终忘不了的就是京城家中的梅花树,在诗及歌中反复吟咏。以至于后世产生了“飞梅”的传说,说是他京城家中的梅花树,念主人思己心切,于是飞到了大宰府落地生根,去陪伴主人。


菅原道真去世之后,天下大旱,疫病流行,曾陷害他的藤原时平及其子嗣相继暴病身亡,街巷之间开始传说是道真的冤魂在作祟。更有甚者,天平二年(930)大旱时,大臣们正在大内祈雨,突然皇宫连遭雷劈,死伤好几位大臣,天皇也因此而不豫,于是招来僧侣作法。自此,人们更加相信是菅原道真的冤魂在作祟,于是在京城道真家原址为他修了祠堂,把他当作雷神的化身来供奉。


再后来,道真逐渐被尊为“天神”,全国各地都出现了祭拜他的庙,被称作“天满宫”。还因为他是儒学家和汉诗文家,所以后世还被奉为“学问之神”。还因为道真生前极爱梅花,所以在各地的天满宫,都会有梅园或在殿前种植梅花。禅宗兴起后,又出现了“渡唐天神”传说,说是菅原道真梦中到径山无准师范门下去参禅问道,得到了真传。这一传说后来还成为了绘画题材,图中的“天神”(道真)都是一副中国古代道士打扮,双手抱一株梅花。


菅原道真是日本古代著名的汉诗文家,代表着中古汉文学的最高水准。他又是一位十分著名的历史人物,生前死后传说不断,广为传颂。关于道真的种种信仰及其传说,也是日本文化史和文学史上的重要事项,它们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酵、升级,至今依然普遍植根于日本民众心中。

菅原道真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顺水推舟

顺水推舟

在与一位年轻貌美的寡妇罗萨琳结婚仅仅几周以后,戈登·克洛德就死于伦敦的一场空袭。他的庞大家产自然而然落到了年轻妻子手里。另一方面,克洛德家族的人虽表面上都有体面的工作,实际却都依靠戈登而活。他的突然死亡,以及遗产被罗萨琳独吞这一现实,使得矛盾顿时尖锐起来。这时,村子里来了一个自称伊诺克·雅顿的神秘男子,他以罗萨琳前夫安德海其实还活着为由,向罗萨琳和她哥哥大卫进行敲诈。谁料,他竟被人谋杀在旅店房间中。而证人波特少校居然当庭指认死者就是已经去世多年的安德海本人。

旅行基金

旅行基金

《旅行基金》(Bourses de voyage)是法国著名科探险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慷慨的凯伦·西摩夫人为安地列斯中学的会考优胜者设立了一项旅行基金,资助九个会考优胜者和一名教师到安地列斯群岛做一次长途旅行。幸运者们乘坐机灵号出发了,等待他们的是死亡的考验和海上冒险。

五四后三十年

五四后三十年

陈旭麓先生的这本《五四后三十年》,是《近代中国八十年》的姊妹篇, 该书以“五四”为发端,讲述了五四后三十年的中国历史。书中对中国的社会形态做了特别认真仔细的分析,该时期的中国在帝国主义夹缝中发展,从政治经济到思想文化都处在严重的裂变和不断地就冲突中,表现为一种特有的社会形态,也是从未有过的。以此为研究对象,不受朝代的限制,也不因新旧民主的界限而分割,全面地、纵深地论述这个社会的新陈代谢关系。

救荒本草

救荒本草

中国古代记载荒年充作代食品的植物图谱。明代朱橚撰于永乐初,首刻于永乐四年(1406),再刻于嘉靖四年 (1525),此后有多种重刻本和节选本。明末徐光启 《农政全书》亦予转载。记载当时主要分布在河南境内的野生植物414种。其中载见于前代本草的138种。对每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都绘有逼真插图,附以说明,详述其产地、名称、性状、性味、可食部分及食法。

子思子

子思子

南宋汪晫编著。一卷。成书于庆元(1195—1200)至嘉泰(1201—1204)间。传说子思承孔子门人曾子之学而撰有《中庸》,其言行则散见于其他诸书,未能搜罗荟集而独刊行于世。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有《子思子》七卷,即为子思言行汇编。汪晫未见其本,故别搜集而作此书。凡九篇,析为内、外。内篇为《天命》、《鸢鱼》、《诚明》;外篇为《无忧》、《胡母豹》、《丧服》、《鲁缪公》、《任贤》、《过齐》等,合为一卷。此书或采《中庸》,别立名目,如《天命第一》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诚明第三》云:“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皆与原书文同。其书颇多疏误。如《孔丛子》一书,朱熹已反覆辨其系伪作,而汪晫采之独多。又往往窜乱原文。若《孔丛子》原作:“子上杂所习请于子思”,注曰:“杂者,诸子百家,故下文子思答曰:杂说不存焉。”而此书则改为:“子上请所习于子思”,与子思答义全不相贯。《孔丛子》原作:“仲尼曰:由乎心,心之精神是谓圣,推教究理不以疑。”此书录之,而“圣”字下多一“区”字, “疑”字上多一“物”字。诸如此类颇多。然此书采摭广博,考订亦不乏精当之处,与《大学》、《中庸》互为表里,对研究子思思想及其师承源流亦颇有参考价值。《四库全书》、《曾思二子全书》收录。

菩萨本业经

菩萨本业经

全一卷。吴·支谦译。又称华严经净行品、本业经、净行品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册。本经以华严经净行品为中心而成立为一经,旨在阐述在家菩萨之理想。对照华严经与本经,很难断定由本经扩充成为华严经,或从华严经抽出浓缩成为本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