菅原道真

- 姓名:菅原道真
- 别名:
- 性别:男
- 国籍:日本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公元845年
- 逝世日期:公元903年
- 民族族群:
菅原道真(公元845年—公元903年),生于儒学世家,祖父菅原清公曾作为遣唐使,与空海、最澄等一同到过唐朝,父亲菅原是善亦以文才著称。道真自幼受其家学的熏陶,一生致力于汉诗文的创作,其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出前人。昌泰三年(900),他将自编的诗文集《菅家文草》12卷献于天皇,收其诗近500首、文150余篇,是传世的平安汉诗文别集中规模最大的。除了诗文集,他还奉宇多天皇敕命,编纂《类聚国史》200卷(现存62卷)。此外,道真也擅长创作和歌,有34首和歌收录在历代敕撰和歌集中。
菅原道真因其诗才得到宇多天皇的赏识,被委以重任,历任文章博士、赞州(今香川县)太守、参议等职,最终官至右大臣,活跃于当时的政治、外交舞台。日本历史上重要的外交事件,如接待渤海使、废止遣唐使等,均与菅原道真有着密切的关系。后来,由于受到对立派左大臣藤原时平等人的排挤、诬陷,于昌泰四年被贬至九州大宰府,两年后在那里郁郁而终。生前,他将自己在迁徙途中及大宰府所作的“西府新诗”1卷托付给了在京的诗友纪长谷雄,收其诗近50首,名《菅家后集》。
菅原道真以及与他同时代的岛田忠臣、纪长谷雄等人的汉诗作品,受到中唐白居易文学的影响,一改之前嵯峨天皇时代以“君臣唱和”、行幸游览为主的艳丽诗风,而长于叙事、述怀。而且,由于政治风向的变动,朝野对诗人的态度急转直下,嵯峨天皇之前主张的“文章经国”思想及尚文风气,已经被“诗人无用”论调所替代,这使得菅原道真等凭借诗才而得到朝廷器重的人,处境非常困难。菅原道真前期的代表作《博士难》《有所思》《诗情怨》等,就是他们愤懑心境的真实写照。
赞州地方官时期的作品,色彩比较多元,代表作有表达治理抱负的《行春词》、描写人民疾苦的《寒早十首》等。《菅家后集》所收的诗,除了表达流放途中困苦或是对遭贬一事所感到的不甘和悲凉之作外,思念帝都、思念家园是这一时期诗作中最突出的主题。菅原道真一生爱梅咏梅,他京城的家园有他手植的梅花,在远离家园的大宰府,他始终忘不了的就是京城家中的梅花树,在诗及歌中反复吟咏。以至于后世产生了“飞梅”的传说,说是他京城家中的梅花树,念主人思己心切,于是飞到了大宰府落地生根,去陪伴主人。
菅原道真去世之后,天下大旱,疫病流行,曾陷害他的藤原时平及其子嗣相继暴病身亡,街巷之间开始传说是道真的冤魂在作祟。更有甚者,天平二年(930)大旱时,大臣们正在大内祈雨,突然皇宫连遭雷劈,死伤好几位大臣,天皇也因此而不豫,于是招来僧侣作法。自此,人们更加相信是菅原道真的冤魂在作祟,于是在京城道真家原址为他修了祠堂,把他当作雷神的化身来供奉。
再后来,道真逐渐被尊为“天神”,全国各地都出现了祭拜他的庙,被称作“天满宫”。还因为他是儒学家和汉诗文家,所以后世还被奉为“学问之神”。还因为道真生前极爱梅花,所以在各地的天满宫,都会有梅园或在殿前种植梅花。禅宗兴起后,又出现了“渡唐天神”传说,说是菅原道真梦中到径山无准师范门下去参禅问道,得到了真传。这一传说后来还成为了绘画题材,图中的“天神”(道真)都是一副中国古代道士打扮,双手抱一株梅花。
菅原道真是日本古代著名的汉诗文家,代表着中古汉文学的最高水准。他又是一位十分著名的历史人物,生前死后传说不断,广为传颂。关于道真的种种信仰及其传说,也是日本文化史和文学史上的重要事项,它们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酵、升级,至今依然普遍植根于日本民众心中。
菅原道真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历史:终结之前的最终事
本书是克拉考尔晚年关于历史研究的著作,主要思考过去与现在的联系,比如“自己的未来是有关过去的未来”,另一方面也在思索历史本身(或者说历史现实)与历史学(历史叙事/阐释)之间的关系。为此,他分析了由古至今的历史理论,其中,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探讨历史相比于自然科学的地位,第三章是对历史“当前趣味理论”进行批判。第四章重点强调历史事件的具体性,并讨论历史学家在何种程度克服其主观方法。第五章讨论一般历史与特殊历史之间的疑难。第六章探讨时序时间与赋形(shaped)时间的疑难。第七章处理历史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最后一章讨论历史与哲学的关联,强调历史学的居间特性,哲学关心终极事物,历史学家忙碌于终极事物之前的那些事。作者更多地将历史视为“现实领域”,关注历史学家作品的艺术与科学特征,给读者提供了对于“历史”的不同见解。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
中国传统学术,经历清后期的低迷徘徊之后,从清末民初起,涌现出了一批大师级的学者。他们以渊深的国学根底,融通中西,不仅擘划了学术研究的新领域,更开创了一种圆融通博且富于个性特征的治学门径与学术风范,而后者也正是当今学术界,经历了十几年的曲折后出现的“世纪回眸”热潮所尤为心仪的核心问题。 本书辑取《章太炎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和《刘师培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两部垂范后世的经典之作,加上导读为鞭辟入里的精赅之论,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全书集大家之言,是这一领域的主要参考书。
名义考
明人周祈撰。成书于万历十一年(1583)前。凡十二卷,天部、地部各二卷,人部、物部各四卷。条目浩博。主要阐述得名之由。如卷三“朝阳夕阳”条:“《尔雅》:‘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盖山东迎日,故曰朝,山西送日,故曰夕,非旦暮之谓也。张华有‘凤鸣朝阳’之说,始指为晓日,而谓夕阳为落日者,自昔诗人益纷纷矣。”卷五“稗官”条:“《汉艺文志》:‘小说出于稗官’。细米曰稗,王者欲知闾巷风俗细碎之语,故立稗官。”《四库提要》谓此书“订谬析疑,可取之处为多”。但时有讹误,如论星月而不知推步之术,论河源则多据《山海经》等传闻。引文亦往往不著出处。万历十二年刻,后多次重刻。《四库全书》入子部杂家类。清以后有《湖北先正遗书》本,较为易得。
侍儿小名录拾遗
宋代文言轶事小说。南宋张邦基撰。一卷。有《稗海》本,《香艳丛书》本等。本书为续洪炎、王铚、温豫三家《侍儿小名录》之作,录先秦至宋代的妾侍故事二十三则。每则下均注明出处,所引书有《拾遗记》、 《洞冥记》、 《树萱录》等十余种,其中有一些极其珍贵的记载。试举三例。苏舜钦《爱爱歌》及序,写钱唐倡女杨爱爱,钟情于金陵少年张逞,后被其父逼迫离去,爱爱忧思三年,终至感疾而亡。这则故事因苏舜钦的记述并写成长歌,在宋代流传甚广。
东坡禅喜集
北宋苏轼著,明徐长孺编。9卷。内容包括:卷一颂,卷二赞,卷三偈,卷四铭,卷五记,卷六书、跋,卷七序、传、文疏,卷八禅喜纪事,卷九佛印问答、语录等。明神宗万历十八年(1590)刊行,陈继儒、陆树声作序,后附唐文献的跋。本书是宋代士大夫及宋代文学受禅宗影响的典型个案材料。
沩山警策
全一卷。唐代沩山灵祐撰。为灵祐之语录。全称沩山大圆禅师警策。灵祐鉴于当时修行者逐渐懈怠,威仪不守,遂作本书警策彼等归于正道。本书以散文、韵语组成,初以散文详述警策之意旨,分五节:(一)示色身之大患,(二)惩出家之流弊,(三)明出家之正目,(四)示入道之由径,(五)结劝叮咛。次用韵语,四言三十六句,文简而意切。禅宗将本书与四十二章经、佛遗教经等,合称‘佛祖三经’,为初学者所必读。注释书有宋代守遂之沩山警策注一卷、明代道霈之沩山警策指南一卷、明代弘赞之沩山警策句释记二卷、明代大香之沩山警策句释记注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