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

  • 东江始末

    东江始末

    《作者:佚名史料笔记。明·柏起宗,柏起宗生平履历不详。此书记崇祯初年,督师袁崇焕平定平辽总兵官毛文龙事。对毛文龙败坏军机、拥兵踞岛,及袁崇焕设计擒斩毛文龙、收编其部众的经过记述较详。

  • 海滨大事记

    海滨大事记

    《作者:佚名本书为一集刊,所收文献有晚近闽侯林绳武(惺甫)撰《海滨大事记》、清邵阳魏源,(默深)撰《国初东南靖海记》、柳州杨廷理(双梧)撰《东瀛纪事》、阳和赵翼(耘松)撰《平定台湾述略》、又魏源撰《嘉庆东南靖海记》及《续修庐州府志》载《援台记略》六种。 困系集刊,即以首篇为书名。 林撰《海滨大事记》,包括五篇始末记:一为《福州倭患始末纪》、二为《闽海海寇始末记》、三为《监国鲁王入闽始末记》、四为《郑成功攻福州始末记》、五为《法人侵闽始末记》。 魏撰《国初东南靖海记》,记清廷与闽海郑氏纷争事; 《嘉庆东南靖海记》,记清廷平定蔡牵事变。 按魏氏著有《圣武记》内载有关闽海郑氏与台湾史事者计有《国初东甫靖海记》、《康熙戡定台湾记》、《康熙重定台湾记》、《乾隆三定台湾记》及《嘉庆东南靖海记》五文; 余三文; 已另见第一七种治台必告录所收。 杨撰《东瀛纪事》,记清乾隆间林爽文事变始末。 按杨氏于51年8月,任台湾海防同知。 是年冬十一月林爽文起事,知府孙景燧遇害,遂摄府篆; 翌年八月,陞知府。 《林变》事,乃为其亲身所历。 赵撰平定至台湾述略,亦记林变事。 赵氏著有《皇朝武功纪盛》,其《自序》有云,『台湾之役,臣又为督臣李侍尧延入幕府,首尾一年,始终其事』。 此文乃赵氏在闽督幕中所记,为《纪盛》诸篇之一。 至《续修庐州府志》所载《援台纪略》一文,系纪清同治末年日兵侵台时沈葆桢奉命援台及其后《抚番》事。

  • 人海记

    人海记

    《作者:查慎行《人海记》,笔记,二卷。查慎行撰,人海,极言人之众多。宋苏轼《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诗:“憔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诗中人海指京都人口众多,查慎行便以人海代京都。慎行在北京读书、做官三十年,故名其书日《人海记》。《人海记自序》:“余自甲子(1684) 北游太学,又九年举京兆秋试,又十年唱第南宫。其后供奉内廷者七年,从事书局者三年,迨癸已(1713)夏移疾乞归,年已六十有四矣。通计三十年来,客居京师,岁月过半。其间年目阳见,随手缀录,不下数百条,雪窗检点,裒集成卷,命日《人海记》。”有《昭代丛书》本、1989 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本。

  • 士纬

    士纬

    《作者:姚信一卷。三国时吴姚信(生卒年不详)撰。关于姚信的生平事迹,文献记载甚略,知其为名家,另有《周易注》一书。收录在《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经要部类中。据《隋书·经籍志》载:“梁有《士纬新书》十卷,又姚氏《新书》二卷,与《士纬》相似,亡。”新旧《唐书》则直作《士纬》十卷,可能所谓《新书》二卷,已编入《士纬》十卷之中,而又有单行本流布于世。该书早已佚失。今本系清人马国翰从众多类书中辑录而成。关于该书的内容,多以评论为主。其对严遵、杨雄、孟轲等人的评论,颇为中肯,可供研究者参考。现存的主要版本有《玉函山房辑佚书》本等。

  • 姓解

    姓解

    《作者:邵思《姓解》三卷,邵思于景祐二年(1035年)写定的一本有关姓氏来源的谱系类著作,收录范围为“历代功臣名士布在方册者”,述录方式是“次第书之,啓迪华源,恢张世胄”(邵思自序)。该书按偏旁分类,共170部,共收2276个姓氏(与日藏北宋景祐本卷首题目下夹注所载2568个数字相异,《经籍访古志》有所载)。该书搜罗丰富,遍采经、史、子、集各书所载人名,并参照多种姓书加以编撰而成。

  • 滇黔土司婚礼记

    滇黔土司婚礼记

    《作者:陈鼎清代陈鼎据自身经历写《滇黔土司婚礼记》一书,对清初西南地区龙氏土司家族婚姻习俗进行了详细记录,涵盖婚前,婚礼,婚后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研究明清时期土司家族婚姻习俗的重要资料,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清代陈鼎《滇黔土司婚礼记》自康熙间刊行以来,因有鼎自言娶滇黔土司女事,故《知不知斋丛书》、《昭代丛书》、《通学斋丛书》、《小方壶斋奥地丛钞》、《香艳丛书》、《笔记小说大观》等诸书并(民国)《贵州通志》等方志均有收录。然陈鼎于此书中详叙婚礼而不言土司所居。

  • 钦定执中成宪 [标点本]

    钦定执中成宪 [标点本]

    《作者:雍正胤禛敕编、删定。共8卷。雍正十三年(1735)书成,付武英殿校刊,乾隆三年 (1738) 刊行。雍正六年 (1728) 春,胤禛命儒臣从经史子集所载中摘录自唐尧以来历代帝王之文治武功,诏诰言论,以及名臣奏章、先儒语录等凡与治国之道有关联者,陆续呈进。胤禛遂据以删定成书,名曰《执中成宪》。取《尚书》所谓“允执厥中”之义。前4卷摘录自帝尧至明孝宗等55位帝王的嘉言善政,后4卷则为自唐尧虞舜时期起至明代止诸臣之论说。此书之编辑专为启迪后人,昭垂标准,即为后世之君臣士庶树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遵循的准则。其政治用意十分明确。这是一部很有特色的体现儒家思想史论结合之专著。

  • 西夏纪事本末

    西夏纪事本末

    《作者:张鉴三十六卷。清张鉴 (1768—1850)撰。张鉴,字春冶,号荀鹤、贞疾居士,别名秋水。浙江归安(今浙江吴兴)人,一说乌程(今浙江湖州)人。早年讲学阮元之诂经精舍,谋划海防,倡导海运,赈济灾区。工诗擅文,精考据学。终生撰述,著作除《西夏纪事本末》外,还有《东南半壁纪事》、《隋朝行宫录》、《蕃厘观志》、《历统岁实消长表》、《十三经丛说》、《古文尚书脞说》等。《西夏纪事本末》,始自李思恭,迄李砚,载有夏一代史实。录宋、辽、金、元诸史有关西夏的资料,排比成书。党项羌族据银、绥400余年,先后与宋、辽、金抗衡。立国后,实录、国史具备。元修宋、辽、金史,附西夏于外国。西夏轶闻往 事,多湮没不传。清有西夏史书10余种,惟张鉴之书首尾完整。 每卷一事,卷首附图表二卷。集宋、辽、金、元诸史有关西夏资料编次勒成。《年表》、《西夏堡塞附图》、《历代疆域节略》及《职方表》,史料价值尤高。有光绪江苏书局初刊本,1992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据光绪刊本影印。

  • 浙鹾纪事

    浙鹾纪事

    《作者:叶永盛一卷附录奏疏一卷。明叶永盛撰。叶永盛,安徽泾县人。任浙江巡盐御史。是书记载万历二十七年 (1599),忠义右卫百户高时夏,奏浙、福余盐变价,可得银三十万,命浙江督税内官刘成、福建督理矿税内官高寀、督率原奏官商士民,各分所管地方,会同抚按等官酌议,叶永盛五疏力陈,写道:自万历十九年起至二十八年春止,合计九年零一季,实际缺盐一共九十九万一千五百五十七引,使有余盐,何不给卖于商,而停引不掣,商有盐收,又何不照引买运,而困守数年,余盐之无,不待查勘而自明……。是书叙述此事原委曲折,并附录奏疏一卷,可与《明实录》中的记载参考比照,互为补充。有丁氏刊本。

  • 嗒史

    嗒史

    《作者:王炜杂记,王炜撰,一卷。《庄子·齐物论》:“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嗒焉似丧其耦。”陆德明释文:“嗒焉,解体貌。”后引申为丧气、沮丧。作者在这部书中记载了一些明末政治黑暗、腐朽、令人丧气、沮丧的史实,故名《嗒史》。

  • 王代记

    王代记

    《作者:佚名《王代记》,作者及年代不详,叙述琉球第二尚氏王朝的历代王统谱系。琉球大学附属图书馆藏有写本,写于日本大正十三年(1924年)十一月。

  • 北大历史讲座

    北大历史讲座

    《作者:佚名北京大学为中国之百年名校,师资雄厚,为高等学府。《北大历史讲座》一书收录著名的国学大师胡适、傅斯年、张荫麟、梁启超、吕思勉、孟森、缪凤林、雷海宗、岑仲勉,站在新的高度,用理性的观点阐述历史,如夏商周、春秋战国、秦宋、明清、中国近代史,抓住中国历史转折的拐点,入木三分、浅显易懂的文笔让后人清晰地了解千百年前发生的真实事件。《北大历史讲座》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以讲述史事的形式,运用富有思辨性的语言,用全新的视野和历史的眼光,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等多个角度,全方位深入探索中国兴衰的成败得失,既吸取了从前的经验,又为将来指明了方向,敲响了警钟,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阅读和细品。

  • 两汉博闻 [标点本]

    两汉博闻 [标点本]

    《作者:杨大雅十二卷。宋杨侃编辑。侃又名大雅,字子正,钱塘人(今杭州市)人,北宋端拱年间(988—989年)中进士,官至集贤院学士,生卒年不详。所编《两汉博闻》一书,乃《汉书》和《后汉书》之摘录,所摘内容以原书字句故事为标题,下列颜师古和章怀太子注文等,不依原书篇目排列。该书最早的版本是宋乾道八年 (1172年)胡元质姑孰郡斋刻本。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有黄鲁曾刻本。现均藏于北京图书馆。

  • 春秋别典 [标点本]

    春秋别典 [标点本]

    《作者:薛虞畿十五卷。明薛虞畿撰。书前自序称尝阅往牒,见春秋君臣往迹,不下千事,散见百家,皆三氏所未录。间或微掇其端,而未究其绪,存其半而不采其全。所以作者略仿《左传》之例,分十二公以统其世,稽三传人名以系其事。书目后跋文由虞畿之弟虞宾所作,称书未脱稿其兄不幸下世,虞宾特广阅博览参互考订,削繁补缺而成书,可见此书实系薛氏兄弟合著而成。全书十五卷,旧无刊本,《四库全书》所录系朱彝尊家藏抄本,各条之末未书明出于何书,盖明人之习使然。然此书网罗繁富,颇足以广见闻,亦有一定参考价值。

  • 吕思勉读史札记

    吕思勉读史札记

    《作者:吕思勉吕思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全两册。吕氏字诚之,江苏常州人。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著《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和《隋唐五代史》四部断代史,享誉史学界。吕氏治史以勤奋读史为基础,在其50年治史生涯中,曾三次通读“二十四史”。读史时,常仔细排比资料,并综合其它史料,据以探索史事真象,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写成众多读史札记。这些札记很受史学界推重,曾部分结集为《燕石札记》(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和《燕石续札》(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吕思勉读史札记》搜集了他的全部读史札记,按历史时代顺序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以下、通代五个部分编次,从中可见作者严谨的治史作风和认真的读书态度。

  • 中法天津条约

    中法天津条约

    《作者:佚名原称《和约章程》。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法国强迫中国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1858年6月27日(咸丰八年五月十七日),清政府全权大臣桂良、花沙纳同法国全权大臣葛罗在天津签订。1860年10月25日在北京互换批准书后生效。全约共42款。此外,另订 《和约章程补遗》6款。1856年10月,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联合法国向中国发动了英法联军之役(即第二次鸦片战争)。次年12月攻陷广州。1858年5月,英法联军在俄、美的支持下又攻陷大沽炮台,直逼天津。清政府指派东阁大学士总理刑部事务桂良、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花沙纳与英、法议和。同年6月签订本条约。主要内容:1.今后凡有法国特派钦差大臣公使等予以诏敕前来中国者,或有本国重务办理,皆准进京侨居,与其他西方各国无异。2.今议定,将广东之琼州、潮州,福建之台湾、淡水,山东之登州,江南之江宁六口,与通商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准令通市无异。3.法国可在各通商口岸任凭设立领事等官; 法国商民可在各通商市埠居住、贸易、工作,平安无碍,常川不辍;法人如欲至内地游历,皆准前往。4.今后凡中国与各国议定或整顿税则、关口税、吨税、过关税、出入口货税,一经施行办理,法国商人均沾,用昭平允。5.天主教士凡备有盖印执照安然入内地传教者,地方官务必厚待保护。凡中国人愿信崇天主教而循规蹈矩者,毫无查禁,皆免惩治。6.法国可任凭派拨兵船在通商各地停泊,弹压商民水手。7. 中国将来如有特恩、旷典、优免、保佑,别国得之,法国亦与焉。《和约章程补遗》主要规定,中国向法国支付赔款200万两白银,分六次,每年一次交清。

  • 罗尔纲集

    罗尔纲集

    《作者:罗尔纲罗尔纲,历史学家。广西桂县人。主要著作有:《太平天国史》、《湘军新志》、《太平天国史考证集》、《太平天国辨伪集》、《绿营兵志》、《忠王李秀成传》、《太平天国诗文选》等。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太平天国史研究专家。在70多年的治学生涯中,他出版了有关太平天国史、清代兵制史和《水浒传》研究等的学术专著约50种,发表文章400余篇,计800余万字,搜集、整理、编纂出版太平天国文献和资料3000万字。他对太平天国史和清代兵制史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被誉为成绩卓著的历史学家、考据学专家,太平天国史学研究一代宗师,深为国内外学者所推重。他的研究工作既体现了他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又反映了他努力学习马列主义,不断提高理论认识,不断批判继承祖国史学传统,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

  • 崇祯遗录

    崇祯遗录

    《作者:王世德《崇祯遗录》是由自称为草莽孤臣的王世德撰写而成。王世德,字克承,号霜皋,明朝大兴县(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市大兴县)人。明朝末年,王世德子承父业,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当年王世德年少时春风得意,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之要职,频繁出入宫门,穿梭于宫廷皇族内臣之间,亲身目睹经历了明末崇祯帝在位期间朝中的诸多事件,起伏变故,以及王朝的最终灭亡。做为一个生命个体,从锦衣玉食到一芥草民,荣华富贵乃过眼云烟,王朝变故亦不过昼夜事也。思之于心,颇多感慨,奋笔疾书,述诸笔端。《崇祯遗录》所记录的史实,从崇祯皇帝即位开始,一直写到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受挫兵败撤离北京城而南退,皆是作者亲历目睹之事,与一般的旁门闾巷稗官野史笔记相比较,其珍贵的史料价值是不可否认的。由于《崇祯遗录》记述的内容是崇祯朝史事,盛赞崇祯德行,且多有指斥清廷之言,凡此种种,莫不触犯清廷的禁忌,所以在乾隆四十七年,四库馆臣奏请朝廷加以禁毁。

  • 钦定英杰归真

    钦定英杰归真

    《作者:洪仁玕一卷。太平天国钦定,文衡正总裁开朝精忠军师干王洪仁玕制,天试文状元开国勋臣昱天福,干殿文正总提刘闼忠等撰。书面有“旨准颁行”四字,表示太平天国准许刊行。此书是太平天国颁行书籍中最重要者之一,失传很久,到近代才由金陵书商从扬州搜得。书前有一篇序文,内容取问答体。凡是太平天国的典章制度、宗教习俗,皆阐发无遗。内记洪仁玕与一投降太平军的清将张某作问答语,共四十六页,有关礼法、政教,一一解答,所述均为太平天国立国精律之所在。洪仁玕所作天历序文,又为辛酉十一年(1861年)新历书所无,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为太平天国直接史料,较一般记洪、杨之书更为可信。而且太平天国遗书的原版存于世者,除了伦敦、巴黎,国内发现此本,实属庆幸。因此,作为太平天国宣传之官书,对于研究者尤为重要。该书现存仍为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刻本。

  • 金陵省难纪略

    金陵省难纪略

    《作者:张汝南清张汝南撰。一册。撰者咸丰三四年间居南京,咸丰七年忆见闻成书。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克南京,作者居城中一年半,以耳闻目见作是书。详记太平军攻克南京经过、太平天国诸领袖入城后活动、张继庚等谋叛事件及东、北两王内讧等。后附《纪贼据城后大略》,记录太平天国王号、官名、城守、募兵、操演、告示、冠服、器用、轿制、开市、天榜、刑罚、改字等。成书于咸丰六年。光绪十六年(1890)刊行。上海著易书局铅印本,1卷,约2.6万字,《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据以著录。载有洪秀全、石达开、韦昌辉3人关于杀杨秀清的对话,为它书所无。

猜你喜欢的书

意大利之旅

意大利之旅

蒙田于1580年9月5日从法国博蒙出发,途经瑞士和德国,进行了为期共十七月又八天的意大利之旅。离开蒙田城堡书房,他有机会深入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形象而生动地记录下了所经之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当地人的宗教信仰,集结成《蒙田意大利游记》。与其他旅客关注点在名胜古迹上面不同,蒙田将目光停留在表现“人”的标志上,不论是乡野播种的土地,还是城市的行政结构、马路铺设、建筑特点,还有对于新出现的工艺技术与农耕器械,都表示同样强烈的兴趣,不厌其烦地一一作一番认真的描述。

在轩集

在轩集

宋代诗文别集。黄公绍著。1卷。黄公绍入元不仕,曾取胡安国“心要在腔子里”之语,名所居曰“在轩”,因以名集。然此集所载,仅文39篇,词28首。其文多为寺庙所作榜文。《四库全书总目》以为当由文集散佚,零散篇什,为释子所收,故此集已不能反映黄公绍作品全貌。然黄公绍别无全集。曾作《古今韵会》,有名于世,亦不传。其诗无传。清人厉鹗《宋诗纪事》录其《西湖棹歌》10首,即出自此集,作为诗余,原题作《端午竞渡棹歌》。其词多短倜,写节令风物,语言清新,有民歌风味,《全宋词》略有增补,共收其词30首。有《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又曾编入《元诗选》二集(只收入《端午竞渡棹歌》10首)。

东洲初稿

东洲初稿

十四卷。明夏良胜(约1521年前后在世)撰。夏良胜字于中,江苏南城人,生卒年不详,约明武、正德年间人。正德年间进士,累迁吏部考功员外郎,因谏南巡廷杖归,嘉靖初(1523)复职,后为仇家所讦,再下狱论杖,谪戍辽东。著有 《中庸衍义》(已著录)、《东洲初稿》等。此集为诗文集,共十四卷,初刻于正德十五年(1520)。卷一至卷七为杂文,卷八为诗,卷九为考定皇极指掌诸图,卷十为天文便览,卷十一、十二杂录谏南巡下狱疏奏诗文及同时诸人投赠申救之作,卷十三、十四杂录家居诗文。自卷十三以前皆题门人滇池罗江编,卷十四则题门人钟陵江治续编。据《明史·艺文志》载:“《东洲稿》十二卷、诗八卷,”与此本卷帙不同。考集中所录诗文,其嘉靖以后诸作均未涉及,史所载者可能是其全集,但已散佚。夏良胜风节凛然,两次直谏被谪。其诗文无意求工,抒写个人感受,情真意切,不事雕琢。

小团圆

小团圆

张爱玲创作于1975年的长篇小说,描写了女主人公九莉与有妇之夫邵之雍的一段爱情故事,九莉有着与生俱来的敏感与惊人的记忆,从幼年传统家族在新旧时代冲击中的争斗、观念对立的父母笼罩的阴影,到读书时女中千面百样的同学、战时人与人剑拔弩张的紧绷感,点点滴滴的细碎片段,无一不在她生命刻下印记,并开出繁盛的文字。而就是这种特殊的文采,吸引了邵之雍天天来拜访九莉。他说就算这文章是男人写的,也要去找他,所有能发生的关系都要发生。22岁还没谈过恋爱的九莉,觉得这一段时间与生命里无论什么事都不一样,让她不顾一切,即使他是有妇之夫。

大乘广百论释论

大乘广百论释论

凡十卷。又称大乘广百论释论、广百论、广百论释。护法造,唐代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本书系对圣天所造广百论本之注释书。内容分八品,各品有偈颂二十五首,合为二百偈颂。专为破斥外道、小乘所说诸法实有之迷执,证我、法皆空,开显真空无我之中道义。圣天为中观派大师,护法则为唯识派大师,广百论释论之形成,显示出后世一般以中观与瑜伽两系之教法乃空、有相对之看法,在本质上有欠允当,本论即证明两系之教法系相辅相成;论中,护法既说中观之真谛空,亦说唯识之俗谛有,故此书乃融和二学派而成。本论之注释书亦有多种,然仅存唐代文轨所撰之广百论疏(十卷)卷一。

辩意长者子经

辩意长者子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千二百五十沙门俱。菩萨万人。尔时世尊与无央数大众共会围绕说法。时舍卫城中有大长者子。名曰辩意。从五百长者子。各有五百侍从。来诣佛所。前以头面著地。为佛作礼卻坐一面。於时辩意长者子察众坐定。承佛威神从坐起正衣服。俨然而前为佛作礼。长跪叉手。白佛言:欲有所问。唯愿世尊慈愍敷演。世尊至真。三界无上道德神化。济度群萌普演权道令众得所。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