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鼎福

安鼎福
  • 姓名:安鼎福
  • 别名:字百顺,号顺庵
  • 性别:
  • 国籍:朝鲜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712年
  • 逝世日期:1791年7月20日
  • 民族族群:

安鼎福(朝鲜语/韩国语:안정복,1712年-1791年7月20日),字百顺,号顺庵、汉山病隐、虞夷子、橡轩。本贯广州安氏。朝鲜王朝后期的政治家、历史学家、思想家、性理学者兼实学者。


18世纪朝鲜著名哲学家李瀷(1681~1763)的门人,李氏朝鲜后期的政治家、历史学家、思想家、性理学者兼实学者,爵位广成君。安鼎福的先祖安邦傑是朝鲜朝初期辅佐太祖的忠臣,但是后来其家势逐渐没落,一直到他的曾祖父安信行,官位降到了八品官氷库别检,祖父安瑞羽任礼曹参,父亲安极更是在野一生,携家到处奔波于朝鲜各道,后因安鼎福被朝廷追赠五卫都摠府副总管。安鼎福因家境贫寒,再加上从小体弱多病,直到10岁以后才得以接触《小学》。他儿时没有固定的老师,大部分学问主要来自他的母亲。从小刻苦读书,出了经史之外,他广读阴阳、星历、医药、卜筮等技术学书籍,孙子、吴子等兵家书籍,佛教、老子等异端思想书籍,稗乘、小说等艺术类书籍。特别在《易学》上有很深的造诣。1746年访问李瀷,成为弟子。1749年初入仕途任萬寧殿參奉,第二年任義盈庫奉事,1752年又升至歸厚署別提,第二年的1753年再一次升至司憲府監察,后因父亲的离世与自己身体状况每日愈下而选择弃官退隐。他一生著述颇丰,有《顺菴集》、《橡轩随笔》、《洪范衍义》、《下学指南》、《杂同散异》、《星湖僿说类选》、《东史纲目》、《列朝通纪》、《家礼集解》、《天学考》、《天学问答》等,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在任职期间亲眼目睹了性理学者们高谈天人性命与理气四七说,轻视“下学”。为此他强烈批评性理学者们的空理空谈,强调充实下学的内容。他的这一思想源于《论语》宪问篇中的“下学而上达”。他又在《拟问》中概括了四七理氣,并在最后总结说:性理学如同毛团或线团难解,因此学者应当将精力放在下学上。


他之所以批判性理学,强调下学,是因为性理学是没有实体的影子,是虚空之谈。相比之下,“下学”却是日常生活中可实践的有用之学。他认为孔子所谓的“下”是指“人”周围可以随时可见且近于“人”的事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不在乎“上达”。也就是说,他也和其他儒者一样想要达到上达的境界,安鼎福在晚年的一段时间里也有过“务远忽近”的经历,他也曾为此而自责,并下决心认真对待日常生活的每一件事情。由此可以看出,安鼎福重视“下学”,重现实践的实学精神。


有两个人对安鼎福实学起到了深远的影响。第一个人是朝鲜朝著名哲学家、实学派创始人之一的磻溪·柳馨远(1622~1673),安鼎福自称自己私淑于柳馨远。安鼎福接受了柳馨远的历史观,并将其应用在了《东使纲目》之中,还慨叹《磻溪随录》为“为万世开太平之书”,建议朝廷将其运用于政策改革之中。第二个影响安鼎福实学且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的人是朝鲜著名的哲学家、实学开化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李瀷,安鼎福直接受教于李瀷,并在其门下发出了实学的光芒。李瀷本身忠于“下学”,又很早就接触到了柳馨远的实学,他对安鼎福强调了自得的学问方法、历史考证法、自主意识、实现改革的必要性、实践躬行的重要性等。在李瀷的精心教导下不仅重新将李瀷的《星湖僿说》编撰为《星湖僿说類选》,还完成涉猎柳馨远历史观和李瀷实学思想的《東史綱目》。


安鼎福具有实践性的实学思想以主张改革的内容表现出来。在他的《东史纲目》和《临官政要》中尤为明显。他通过《东史纲目》中的历史依据,提出了当时各种悬案的改良方案。例如,以时务策和经论为中心的科举实验改良方案;禁止拷问和废除缘坐制;废除还穀制度和社仓制的普及;坚固的自主国防与海防边御的强化;废止奴婢贱籍等。在《临官政要》中具体提出了牧民官为了民生应该具备的若干条件。


在注重事实证据的安鼎福历史学中考证可谓是及其重要的学问研究方法。他在执笔完成《东史纲目》过程中通过文献考证纠正了许多历史书中错误的记录,并将其结果以附录的形式编入了《东史纲目》。他认为佛僧们留下的记录和流传下来的故事都是虚构的产物,因此将其排斥表示不能接受。这与他批判四七理气为无实体的影子,强调“下学”的伦理无本质差异。他就这样从以“下学”为基础的学问观出发,一直到为民生主张改革铺开了他的实学伦理。这也是他之所以能成为固守正统儒学的朝鲜后期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学家、考证学家、实学家的理由。

安鼎福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宋文选

宋文选

三十二卷。不著编辑者名氏。案张邦基《墨庄漫录》,称崔伯易有《金华神记》,编入《圣宋文选后集》中。则此乃其前集,在南渡以前。所选皆北宋之文,自欧阳修以下十四人,惟取其有关于经术、政治者,诗赋碑铭之类不载。中无三苏文字,而黄庭坚、张耒之文则录之。盖当时苏文之禁最严,而黄、张之类则稍宽。又其中无二程文,盖不以文士目之。何焯《义门读书记》跋所校《元丰类稿》后曰:己卯冬,于保定行台(案焯是时在直隶巡抚李光地署中)阅内府所赐大臣《古文渊鉴》,有在集外者六篇,则《书魏郑公传》、《邪正辨说》、《再上田正言书》、《上欧蔡书》。后知立斋相公(案立斋为大学士徐元文之别号)有建本《圣宋文选》数册,其中有《南丰文》二卷,嘉善柯崇朴借钞,遂传于外,此六篇皆在。案 《书魏郑公传》后一篇,《宋文鉴》亦载,不仅见于此集中。焯盖考之未审。然《南丰外集、续稿》,至清并不传。其佚篇惟赖此集以存。盖亦不为无功。宋人选宋文者,南宋所选尚多,北宋惟此集所存。其赅备虽不及《文鉴》,然用意严慎,当为能文之士所编。尤未可与南宋建阳坊本出于书贾杂钞者一例视之。此集收文为欧阳修二卷、司马光三卷、范仲淹一卷、王禹偁一卷、孙明复二卷、王安石二卷、余元度一卷、曾巩二卷、石介三卷、李邦直五卷、唐庚一卷、张耒七卷、黄庭坚一卷、陈莹中一卷。有《四库全书》本。

上阳子金丹大要图

上阳子金丹大要图

上阳子金丹大要图,元朝道士陈致虚撰。原为《金丹大要》之附篇,《正统道藏》单出为一卷,收入太玄部。本篇以图像指示内丹之要。书中有太极图、太极分判图、先天太极图、后天太极图、金丹九还图、金丹七返图、金丹五行图、太极顺逆图、元气体象圈、金丹三五一图、清浊动静图、宝珠图,金丹四象图、金丹八卦图、物形相感图、明镜丹道图、紫阳丹房宝鉴图、紫清金丹火候图、金丹法象投壶图等等。每图皆有说明,简要提示内丹原理。其说融合道教内丹与儒家易学,大略以太极顺逆为本。谓太极为阴阳之本始,阴静阳动而顺生万物;修丹者若逆其道,以阳静阴动而使阴阳相交,五行颠倒,返还太极,则结珠生丹,炼成仙佛。又以卦象解释内丹取坎填离,炼成纯阳之意。以龙虎象人身精气,并列举铅汞(即神气)之异名。又有丹法参同十八诀,论述炼丹之程式及要点。以敛藏神气,一念不动乃至绝念忘形为炼丹至要。

蓬莱山西灶还丹歌

蓬莱山西灶还丹歌

蓬莱山西灶还丹歌,原题黄玄钟撰。作者自称为「汉检校仆射金紫光禄大夫」,于西汉元封年间奉诏赴蓬莱求妙术,得遇大仙,躬受还丹妙道,录而成书。但书中官名、地名及歌词文体皆出于唐代,故作者实际应为唐人。宋《秘目》、《通志•艺文略》及《宋史•艺文志》均着录此书一卷。今《正统道藏》本二卷,收入洞神部众术类。此书收载草药一百七十二种。除第一种「造黄芽」外,其余各种皆列举药名,注明其形状、产地、采用时节及生死日等。每种草药之后并附录五言或七言歌词四句,以咏述其性状功效。书中另有八十五种草药,仅录其药名而无注解和歌词。

奇效简便良方

奇效简便良方

《奇效简便良方》,亦称《奇效良方》四卷。(清)丁尧臣辑。尧臣,字又香,今浙江会稽县人。善吟咏,精拳术,培游历,旁通医术,每施方以治病,尝合药以济贫。晚年将其毕生所各级验之方,集成此书,刊刻济世。全书四卷,载方千数,分列为十八门。有头面、耳目、口鼻、喉舌齿牙齿、身体、四肢、胸胃心腹、杂症;妇女、胎产、小儿、痘疹、痧症霍乱、便淋泻痢;痔漏脱肛、损伤、痈疽、疮毒、中毒急救。书中所集诸方,平稳妥当。所用药品,寻常易得。一症多方,便于选择。此书之刻,诚便于荒僻之乡,或缺医少药之时,照方治疗,每获奇效。拯救疾苦,莫善于此。

写给谁的信

写给谁的信

本书是将他创造社时代的自述文字及回忆创造社时代生活的文章编成一本书。也可以说本书是一本自传。内容有:《写给谁的信》、《白滨的灯塔》、《澄清村》、《通信一则》、《我的创作经过》、《曙新期的创造社》、《新经A字自序》。除了创造社活动,张资平再也没有可圈可点的事业可供他作堂而皇之的自传文章了。

山歌

山歌

明小曲时调集。又名《童痴二弄》。明冯梦龙辑。卷首有《叙山歌》一文,标明“墨憨斋主人(冯梦龙)所题”,备言编辑缘起及宗旨。原书十卷,卷一至卷九,包括评注时录,共收吴语“山歌”三百五十六首,如果把评注中说明有异文的别作三首计入,则为三百五十九首;卷一○收“桐城时兴歌”二十四首,共计三百八十三首。此书为保存吴中“山歌”最为完备的一种专集,而其中的《桐城时兴歌》,就数量言也仅次于《明代杂曲集》卷七所收的二十五首。在所录山歌歌词之后,辑者多附以评注。除了注明异文、出处,或经过某文人润色的事实外,还对吴地方言吴中风俗作了一定说明。《童痴二弄·山歌》的主要版本有郑振铎旧藏明启、祯间(1621—1643)的写刻本;1935年由顾颉刚校点的上海传经堂排印本;同年由上海中央书店排印的包括据传经堂排印本增补过的《黄山谜》。1962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内部发行了《明清民歌时调丛书》,其中《童痴二弄 ·山歌》部分是以郑振铎旧藏本为底本,以两种清旧抄本和明《适情十种》中所载的山歌选六十首为参校本整理校点的。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修订重印了此书,改名为《明清民歌时调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