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
-
石匮书后集
《作者:张岱》明末清初张岱撰。张岱,字宗子,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清兵南下,入剡溪山著书。文笔清新,时杂诙谐。在其自撰墓志铭中有“少为纨袴子弟,极爱繁华”及“好精舍、好美婢……”12“好”等文字。作品多写山水景物。自明崇祯元年(1628)起,自行编著明史,取材截止于明熹宗末年,五易其稿,历时27年,勒定成书,名《石匮书》。清康熙初年,在友人谷应泰处看到崇祯朝邸报,又续成后集。《石匮书后集》全书63卷(其中8卷有目无书),有《烈皇帝本纪》、《烈皇后本纪》、《献愍太子本纪》三本纪、《烈二王世家》、《明末五王世家》、《戚畹世家》三世家及五十七列传。书中对袁崇焕、史可法、张煌言等抗清人物均立专传,并予以颂扬。同时,大力宣扬忠于明朝的人物和事迹。撰有“死义”、“殉难”等列传10余个,表现了对明朝无限怀念、眷恋的感情。但对农民起义军却极端仇视,诬蔑为“乱贼”、“逆贼”、“盗贼”,将李自成归入“盗贼列传”,即使如抗清名将李定国等也不为立传。由于是当代人写当代史,且采用部分少见资料,故此书对研究明末史实有一定参考价值。《石匮书后集》在清朝原为禁书,以钞本流传。乾隆二十年(1755)始有许景仁作序的初刻本。乾隆六十年有金烜再刻本。以后还有嘉庆二十五年朱文然刻本,兴德十四年陈锦刻本,1918年绍兴印刷局印本(此书线装一册,蔡元培作序)等。1959年中华书局用杭县叶景葵卷庵藏书重新排印出版。
-
湘军志
《作者:王闿运》《湘军志》是一部记载晚清湘军的纪事本末体志书。王闿运撰。清光绪七年(1881)成都尊经书院初刻。有光绪十一年长沙斠微斋刊本; 光绪十二年虞山鲍氏以《湘军水陆战记》为题,在上海刊行的石印本等。1983年湖南岳麓书社将该书与《湘军志平议》、《续湘军志》合集,列为 “湘军史专刊” 的一种出版。《湘军志》始撰自光绪三年五月,成书于光绪七年闰七月。共16篇 。约9余万字。采纪事本末体裁,分别以湖南防守篇、曾军篇、湖北篇、江西篇、曾军后篇、水师篇、浙江篇、江西后篇、临淮篇、援江西篇、援广西篇、援贵州篇、川陕篇、平捻篇、营制篇、筹饷篇等为目。详细叙述了湘军自咸丰三年(1853)由曾国藩在湖南编练成军,先后在湘、鄂、赣、浙、皖、苏等地对太平军作战,在川、陕镇压李永和、蓝大顺起义以及扶王陈得才所部太平军,在贵州镇压苗民起义,在皖、鄂、豫、鲁、苏等地追剿捻军,逐渐发展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地方封建军阀武装的历史过程。对湘军的营制、饷制,以及曾国藩治军任将的特点等,也有专门记载。书中渲染 “湘军则南至交趾,北及承德,东循潮、汀,及渡海开台湾,西极天山、玉门、大理、永昌,遂度乌孙。水属长江五千里,击柝闻于海。自书契以来,湖南兵威之盛,未有过此者也”( 《湖南防守篇第一》),对曾国藩以及骆秉章、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等统帅湘军,镇压以太平天国为首的农民起义的所谓“炳炳麟麟”的“业绩”给予充分肯定。
-
西巡回銮始末记
《作者:佚名》6卷。日人吉田良太郎、〔清〕八咏楼主人同撰。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仿泰西法石印本。是书卷1除首录上谕外,还记有《王公大臣受辱记》、《北塘炮台被攻记》、《保定失守记》、《庆王李相与瓦德问答》、《联军剿匪记》、《两宫西狩记》、《罪魁奉旨赐死记》等7则。卷2记有《毓贤戕教记》、《辽宁拳匪滋事记》等15则。卷3记有《北京教堂被围记》、《南省保卫记》等19则。卷4录有《直隶潘臬往来札文》、《端中丞劝戒告示》等13则。卷5录有《湖北教案条款》、《和议准约》等8则。卷6录有《诸国往来国书》、《中西大员往来电文》等9则。本书记载义和团兴起、八国联军的入侵、西太后与光绪帝西逃、清廷与洋人妥协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全书主线为西太后等西返京的经过,故名。史料价值极高,辑录当时谕旨、邸报和当事人口述等多种原始资料。其所辑录的谕旨、国书等,与官方《东华录》中所录者文字颇不一致,反映出较多的历史实情。有光绪二十八年石印本,民国时收入《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中,后又有《中国野史集成》影印本等。现据《丛书》本标点整理。
猜你喜欢的书
皇清职贡图
中国清朝少数民族和外国人衣冠状貌图录。又称《清职贡图》。地理杂志。清傅恒等奉撰。 九卷。傅恒,姓富察氏,号春和,满洲镶黄旗人。乾隆时平定金川,征剿缅甸和准噶尔,以功官大学士。初为彰扬清朝功业,八方贡服,于乾隆十六年(1751),诏令有司将外使和国内边疆各族服饰绘图进呈军机处。二十二年汇集,由傅恒等人编撰。以朝鲜以下诸外藩为首。其馀诸藩、诸蛮,各以所隶之省为次。分图系说,共为七卷。告成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迨乾隆二十八年[1758年]以后,乃广为续图一卷。每图各绘其男女之状,及其部长属众衣冠之别。
西湖游览志
记胜著作。明田汝成撰。二十四卷。汝成字叔禾,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靖进士,授南京刑部主事,累升广西右参政,终福建提学副使。田氏博学工古文,归田后,盘桓湖山,穷游浙西诸胜,感于前志记载西湖简略,遂于嘉靖间成此书。约十六万字。全书分西湖总叙、孤山三堤胜迹、南山胜迹、北山胜迹、南山城内胜迹、南山分脉城内胜迹、城外、北山分脉城内胜迹、浙江胜迹九门。体例大致与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同。但在历述西湖山川形势之外,对每一名胜古迹都详记其兴废沿革,广泛搜集历代诗人题咏,尤详于人物掌故,因而颇富于文学趣味。地方志而兼有文学色彩,是此书最大特点。有明嘉靖刻本。
新修本草
简称《唐本草》。本草类著作。中国古代第1部由政府组织编修并颁行的药学著作。唐代苏敬等23人编修于显庆二年至四年(657—659)。正文二十卷,目录一卷,《药图》 七卷,《图经》二十五卷,目录一卷,凡五十四卷。约七万七千字。正文为在《本草经集注》 基础上修订与增补而成。共载药八百五十种,分玉石、草、木、禽、兽、虫鱼、果、菜及有名未用等九类,并记各药性味、主治与用法。本书继承历代本草成就,重视民间经验,提出“下询众议”,“定群言之得失”。并下诏全国,征集各地药物标本,予以描绘。总结唐以前药物学成就,有较高学术水平与科学价值,为我国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对国内外医学界影响颇著。唐朝规定为医学生必修课本之一,日本也早有传抄本,并定为学医必读之书。有清光绪十五年(1889)德清傅氏影刻唐卷子本(残存卷四、五、十二、十五、十七至二十,补辑三,共十一卷。《纂喜庐丛书》之二),一九三六年日本大阪本草图书刊行会影印书写卷子本(此本残存卷四、五、十二、十七、十九共五卷。附日文唐新修本草解说),一九五七年上海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汉唐秘史
《汉唐秘史》,二卷(两淮盐政采进本)明宁王权撰。权自号臞仙,太祖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封。逾二年,就藩大宁。燕王谋反,挟之同行。为燕王草檄,约中分天下。永乐元年秋,封南昌而仍其故号。正统十三年始薨。事迹具《明史》本传。传载此书作二卷,与今本合。权《自序》云:洪武二十九年,奉命纂辑,成於辛巳六月。考是年为建文三年,权已为燕军所劫,故不书建文年号。而其弟安王楹《跋》,亦第书岁在壬午也。其书以刘三吾等洪武间进讲汉唐事实类次成编,故词多通俗。其诸帝《论赞》,皆太祖御撰。唐末系《司马光论》,亦奉敕载入,故特题曰“钦取”。其大旨以后世之乱亡,皆推本於贻谋之不善,所论不为无理。而择焉弗精,多取委巷之谈,如高帝斩蛇、蛇后转生王莽之类,皆伪妄不足辨也。
劝修净土切要
劝修净土切要,一卷,清真益愿纂述,无相室序,潘曾莹序,黄赞元跋,有附录,外题净土切要,北京刻经处单行本名念佛切要,陈熙愿纂述,无序跋附录。
角虎集
凡二卷。清代济能纂辑。收于卍续藏第一○九册。集录有关禅家论净土之语要而成。卷上收录临济宗死心悟新、慧海仪、楚石梵琦、张商英、冯济川等十四人、曹洞宗真歇清了、宏智正觉、万松行秀、万安广恩等十一人,卷下收录曹洞宗博山元来、雪关智訚等五人、云门宗本觉法真、天衣义怀、杨杰、范仲淹等九人、法眼宗永明延寿一人、沩仰宗文喜无著一人、古尊宿白居易、文彦博等七人,及庐山慧远、南岳慧思、天台智顗、袁宏道等十一人,计收录僧俗五十九人之语要。卷首附选刻之小序及目次,卷末附起念佛七仪式及编者济能之小传、语要。据选刻之小序所载,知书名系采自延寿之参禅念佛四料拣偈:‘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