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菼

- 姓名:韩菼
- 别名:字元少,别号慕庐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长洲(今江苏苏州)
- 出生日期:1637年
- 逝世日期:1704年
- 民族族群:
韩菼[tǎn](1637年-1704年)清大臣、诗文家。清康熙十二年(1673)癸丑科状元。
长洲(今江苏苏州)是清代出状元最多的县。有清一代,开科112次,状元114人,有7人出自长洲。韩菼是长洲7位状元中的一员。
韩菼,字元少,别号慕庐,谥号文懿,故人称“韩文懿公”。韩家先世是凤阳(今属安徽)人,后迁于长洲,乃书香门第。韩菼的曾祖、祖父和父亲都通过科举入仕,做过地方官或京官。母亲姓周,身世不详,盖也名门闺秀。韩菼好学上进,擅长诗词古文;他喜欢山水,常邀好友结伴出游,嗜酒豪饮。韩菼性倔强,不盲从,凡他不喜欢做的事,任谁劝说,决不心动。康熙十一年(1672)八月,韩菼考中顺天乡试,成为一名举人;翌年二月,韩菼参加礼部会试,夺得第一名会元。四月,参加殿试。殿试考时务策,韩菼在时务策策文中指斥“三藩”拥兵自重,图谋不轨,应尽快撤销。殿试结束,读卷大臣把前10名的卷子送呈康熙皇帝圣裁。康熙皇帝正在筹划撤藩,铲除地方割据势力,韩菼的对策正中下怀,遂在卷首朱书“第一甲第一名”6个大字。
韩菼成为清代第14位状元。这年,他37岁。
中状元后,韩菼入翰林院为修撰,掌修国史。不久,以修撰身份充任日讲起居注官,随从康熙皇帝出席各种重大活动,笔录于册,按年编次起居注。旋即,奉旨编著《太极图说》。3天后,康熙皇帝又令他作两首诗进呈,大加赞赏。翌日,又命他把平日的文稿全部进呈上来,对韩菼的学识更加赏识,在弘德殿召见,让他讲解《大学》,又命他主持编写《孝经衍义》。此书自顺治皇帝起开始编纂,迟迟未能完书,韩菼接管后,组织一批儒臣,通力合作,顺利完成。全书包括“凡例”、“目录”1卷,“经旨总要”2卷,“衍义”100卷。
康熙十四年八月,韩菼出任顺天乡试正考官。十五年,迁右春坊右赞善。十六年三月,转为左春坊左赞善。十月,康熙皇帝授予他侍讲官位,侍从皇上,讲解经史。十七年,再次出任顺天乡试正考官。
康熙十八年,韩菼乞假回家,改葬父母。他在家住了整整5年。
康熙二十三年八月,韩菼回京,仍做侍讲官。不久,转为侍读。二十四年二月,康熙皇帝考试翰林院官员,韩菼的好友、昆山(今属江苏)人徐乾学名列第一,韩菼名列第二。徐乾学入值南书房,韩菼升为韩林院侍讲学士。1个月后,擢为内阁学士。内阁学士位次内阁大学士,掌传达诏命及章奏,例兼礼部侍郎衔,从二品,是朝中颇有权势的大臣。
至此,韩菼入仕仅仅14年,若扣除在家居住的5年,仕途生涯仅9年。他是当时青云直上的官员之一。
一些官员开始妒嫉韩菼,竟动员他早点儿致仕,即退休回家,甚至威胁他尽快离去。韩菼道:“这正是我的心意。”康熙二十六年,他便托病辞归乡里。
韩菼在家一住又是8年,潜心研究学问,从《六经》到汉儒的笺注,唐儒的义疏,宋儒的章句,无不悉心钻研;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是他极推崇的;唐诗、宋词,他也反复吟诵。他还时常以诗歌古文教导乡里后进。闲暇时,便与三二个友人徜徉于泉石间。
韩菼回乡第3年,徐乾学也回到昆山。
徐乾学是康熙九年第一甲第3名进士,即所谓“探花”。他的二弟徐秉义是康熙十二年第一甲第3名进士,与韩菼同榜,也是一名探花。他的三弟徐元文,则在顺治十六年(1659)荣膺状元桂冠。“昆山三徐”名震天下。“三徐”步入仕途后,恃权纳贿,他们的子侄依仗父祖权势横行乡里。一些官员上疏弹劾,徐乾学辞归乡里。不久,朝廷追查“三徐”和他们子弟的不法行为,予以严惩。“三徐”的好友怕受牵连,疏远、躲避“三徐”,甚或攻击,以洗刷自己。
韩菼推重“三徐”的才学,不满“三徐”的恃权纳贿等不法行为。但在“三徐”遭到攻击、指斥的时候,他没有像“三徐”的其他朋友那样,疏远、躲避,甚或攻击,仍像从前一样与“三徐”往来,替他们辩解一些不应有的罪名。
康熙三十四年七月,皇上又下诏召韩菼回京,命他充任《大清一统志》总裁官。两个月后,擢为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三十八年,调任吏部右侍郎。三十九年,擢为礼部尚书。康熙皇帝极赏识韩菼的才学和人品,诏谕大臣说:“韩菼乃天下才,风度好,奏对也合朕意。”又下诏道:“韩菼学问优异,文章古雅,旷古少见。”“韩菼所撰文章,能道出朕心中事。”四十一年十二月,康熙皇帝特赐韩菼“笃志经学,润色鸿业”匾额。
康熙皇帝有心让韩菼出任内阁大学士,一次变故却讨厌起他来。
康熙四十年三月,安徽巡抚高永爵奏劾布政使张四教加派火耗、挪用库银计30万两。康熙皇帝命两江总督阿山调查此事。阿山奏称这笔银两系康熙三十八年皇上南巡时的花销。康熙皇帝览奏大怒,下诏说:“朕3次南巡,所过地方,蠲免钱粮,开仓济贫。朕的一切开销,都是在京城就准备好的,未动用地方一丝一毫。”命将张四教、阿山交部查处。正在这时,漕运总督桑额鞫讯张四教,张四教招供。阿山与张四教为姻亲,故包庇张四教。康熙皇帝让各部大臣聚议,怎样惩处阿山。最高监察官左都御史说:“依律当诛。”韩菼不同意处死阿山,为他辩解了几句。那些忌恨韩菼的人便乘机诽谤,说韩菼偏袒阿山。康熙皇帝龙颜大怒,韩菼从此失宠。
康熙四十二年十二月,韩菼上疏,称身体有病,乞请致仕。康熙皇帝未准,诏令:“韩菼因擅长诗文而屡被擢用,至礼部尚书。从前掌翰林院事时,对庶吉士不勤加教习,每天带着他们喝酒,致使庶吉士都怠于学习。各部大臣商讨国事时,韩菼也不直言,只随声附和几句,他的行为远不如他的才学。他如今知罪了,托病求罢,不合臣子之义。命他仍留任礼部尚书,戴罪立功!”四十三年四月,韩菼再次上疏乞求辞官,康熙皇帝还是不准。这年八月,韩菼病死在礼部尚书任上,享年68岁。
第二年,韩菼移葬故乡。子女请他的好友朱彝尊题写墓碑。另一个好友方苞为他撰写墓表,道:
公之生也,众以为贤,而自视乃缺然。公之殁也,人为之悲,而乐之其如归。更千秋而万岁,孰能察公之时义,而识其心之精微。
韩菼死后48年,即乾隆十七年(1752)二月,乾隆皇帝诏谕内阁:“故礼部尚书韩菼生平博学多识,精通经术,他所撰写的文章清新文雅,开一代风气,足为学林楷模。从前没有请谥,今加恩追谥,以示褒荣。”赐谥号曰“文懿”。
猜你喜欢的书
拉迪盖之死
(日) 三岛由纪夫短篇作品集,本书收录了三岛由纪夫十七至三十一岁期间十三篇短篇上乘之作。开篇《水中月》完稿时,三岛仅年满十七岁。全文由七篇书信组成,第一人称叙述铺陈开去的文体使双方对话紧密衔接、难以分割,细腻丰满的心理独白扣人心弦。《山羊头》通过描绘男人在战争前后与不同女人交往时能否看见山羊头的转变,来反映主人公内心细微而急剧的变化。现实场景与寓意画面相结合,在故事出现重大转机时使其戛然而止,三岛出奇的表现力与对节奏的鲜明控制让人叹服。标题之作《拉迪盖之死》中,自三岛少年时期起就敬仰的天才作家拉迪盖,如其预言所说“三天之内,我将被神兵射杀”,在科克托的守护下撒手人寰,结束了自己年仅二十岁的生命。从拉迪盖与科克托的相处入手,剖析他内心的动荡与不安,从侧面揭示了三岛自身的心理变迁。 全书篇目行文风格多样,故事类型各异。从中可以领略作者从少年期起挡不住的才情及成熟期时自我表达的老到,也可以体会其自始至终对于精神与肉体、现实与艺术的不懈探索。
瀛涯胜览集
明马欢著(一说与郭崇礼合撰)。一卷。欢字宗道,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信伊斯兰教。曾参加郑和第四、六、七次远洋航行,任翻译。是书系作者随同郑和第四次航行归来后所作。记述所历经二十国之疆域、道里、风俗、物产及沿革等。因系目睹亲闻,且通外国语文,所记珍贵可信。为研究十五世纪亚非地理和中西交通的重要资料。近人冯承钧曾校注此书,考证诸事颇详。此为张升改订本,收在《张文僖公诗文集》附刊及《宝颜堂秘笈》、《续说郛》、《广百川学海》、《天下名山胜概记》、《图书集成》等丛书中。依据原稿刊刻的本子主要收入《记录汇编》、《国朝典故》、《胜朝遗事》等丛书中。
丛桂偶记
医话著作。2卷。日本原昌克(子柔)著。刊于日本宽政十二年(1800年)。此书系作者将其平日医学见闻汇编而成。原昌克之书斋名丛桂亭,故以“丛桂”为书名。此书论述伤寒、中风、梅毒、水肿、乳痈、怪产、痘疮、食菌中毒诸病证治。对古书中蛊病之症状、病因亦予考证。书中并论述曼陀罗花、黄龙汤、牛黄清心丸等药物与治方,指出所谓“广东人参”实即止血药三七。作者阐论毒药疗疾之理。介绍张仲景、扁鹊事迹,对张仲景氏出任长沙太守事提出质疑。现存初刻本、《皇汉医学丛书》本等。
列朝诗集
明诗总集。八十一卷。清钱谦益辑。此书收录明代两千人诗作。分乾、甲、乙、丙、丁、闰六集,乾集分上、下,丁集分上、中、下。乾集二卷收录明历朝皇帝及宗室诸王作品。甲集三十三卷收录明初洪武(1368)至建文(1402)期间作品。甲前集专收元末明初诸家(多为元遗老),像刘基、宋濂、杨维桢这样有影响的诗人便在甲前集、甲集两次出现。刘基在元末所作,多哀时愤世之音,编入《覆瓿集》;他参加石抹幕府后诗风大变,诗作编入《犁眉公集》;两者分别编入甲前集、甲集之首。乙集八卷收录永乐(1403)至天顺(1464)六朝诗人作品;丙集十六卷收录成化(1465)至正德(1521)三朝诗人作品;丁集十六卷收录嘉靖(1522)至崇祯(1644)六朝诗人作品。闰集六卷,收录高僧、名僧、道士、异人、金陵法侣、香奁、宗室、内侍、青衣、佣书、无名氏、神鬼、滇南、朝鲜、日本、交趾、安南、占城诗。此编次大有深意,可见有明一代诗人的完整系列,又寓以明运虽然中衰,但必有中兴之日。而把有叛逆思想的李贽列于三大异人之首,可见其卓识。另外也收录一些孤寒之士和奴隶佣工诗篇。钱氏编此书仿《中州集》之例,以诗存人,保存有明一代文献,为研究明诗、明史者重要参考资料。因书成于明亡之后,钱氏虽曾降清,顺治三年(1646)罢归后,对清统治者多有不满,借此书以发泄,故在乾隆朝因“语涉诽谤”被列为禁书。现仅有清初绛云轩钱氏自刊本传世。
四教仪集解
凡三卷。宋代天台宗僧从义撰。又作四教仪集解、四教集解、天台四教仪科解。阐解谛观之天台四教仪。今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册。
转法轮经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佛在鹿野园树下,手抚飞轮,三说四谛之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