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辂

- 姓名:商辂
- 别名:字宏载,号素庵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明淳安芝山(今里商乡里商村)人
- 出生日期:1414年3月16日
- 逝世日期:1486年8月17日
- 民族族群:
商辂[lù](1414年3月16日-1486年8月17日),字宏载,号素庵,明淳安芝山(今里商乡里商村)人。宣德十年(1435)乡试、正统十年(1445)会试以至殿试皆第一。历仕英宗、代宗、宪宗三朝,累官至内阁秩一品事,为一时名臣。
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堡之役”败绩,英宗被俘,瓦刺也先驱部大举入侵,人心惴惴。商辂偕群臣具本,恳请郕王即帝位,是为代宗。时有侍讲徐珵倡言南迁,商辂与兵部侍郎于谦上疏抗言:“京师为天下根本,若一动,宋南渡之事可鉴也。一步得离此!”至敌临城下,商辂与二三大臣统筹经略战守事。景泰元年(1450)八月,英宗朱祁镇被送还北京,代宗表面上热烈欢迎“太上皇”,暗地里串通心腹,废除了英宗儿子朱见深的皇储地位,立自己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代宗惟恐大臣们不从,各赐金银元宝,一时升迁者甚众,致有“满朝皆太保,一部两尚书”之谣。唯独商辂拒不接受皇上所封“保傅”之职,表明了他在“易储”问题上的持正立场。天顺元年(1457)正月,被软禁在南宫的英宗,在一些旧臣的勾结拥载下,乘代宗病重,发动“夺门之变”,一举复辟成功。英宗重新执政后,第一个召见商辂,与商国是。在用人问题上,英宗提出,“像陈循这样的人不能用”;而商辂却向皇上进言,“陈循历事累朝,老成练达”,更何况“陛下初复大位,宜新天下耳,不宜有此议”。英宗听取了商辂的意见,任用如故。时有石亨、张輗、张辄、杨善等窃弄权威,势焰可畏,商辂从容不迫,与他们辩论不已。因此,石亨辈忌恨商辂,屡加弹劾,大肆诬陷,终因于谦事牵连下狱,最后被削职除名,贬斥为民,时年仅44岁。在罢官居家的十年中,多在深洞岭下“仙居书屋”赋诗自娱,并悉心募工,凿山开道,去险就夷,为乡梓做好事。成化二年(1466),宪宗朱见深召辂复出,以故官入内阁参与机务。不久,言官林诚、胡琛等交章诋毁商辂,说皇上不当用他。宪宗不信谗言,即升商辂为兵部尚书,兼职如故;同时,要加罪林诚、胡琛等人。商辂忙向宪宗进言:“臣尝请优容言者,奈何因论臣复责言乎?”宪宗喜曰:“真大臣也!”
商辂为人平粹简重,宽厚有容,至临大事、决大议,毅然莫能夺。他直言持正、刚正不阿。景泰间,“塞上腴田为势豪侵据,商辂请还之”;乾清宫门火灾,工部请采木川、湖,商辂极力劝阻稍缓;开封、凤阳诸府饥民流徙济宁、临清,商辂招垦畿内八府,给粮种,使民有所养。成化间,周太后管庄内吏侵占民间地产,众民与内吏械斗。太后大怒,“欲尽徙苏民之边者,计八十余家”。司礼太监将本下东阁会议,商辂据理力争:“天子以天下为家,何以庄为?”“只有内吏侵占民地,未有平民百姓敢侵占官地者”。众民遂得安宁,而免徙边庭。成化十四年(1478),司礼太监汪直设西厂,横恣无比,权顷朝野。商辂上疏抗言,力罢西厂。先是宪宗览疏不悦,认为“朕用一内臣,焉得系国安危乎?”于是传旨诘责甚厉。商辂力谏:“朝臣无大小,有罪皆请旨取问。汪直辈擅自抄收三品以上京官,擒械南京留守大臣,害得大臣不安于职,商贾不安于市,旅行不安于途,士卒不安于伍,庶民不安于业,如此辈不黜,国家危乎、安乎?!”遂立命撤去西厂。不久,汪直心腹韦瑛等,亦坐“诬缉妖言”而斩于市,人心大快。事隔不多久,终因得罪宦官,以“疾作休致”而辞归故里。后居家十年而卒,赠太傅,谥文毅。著有《商文毅疏稿略》、《商文毅公集》、《蔗山笔尘》,以及所纂《宋元通鉴纲目》等书。
猜你喜欢的书
龙江船厂志
《龙江船厂志》是记叙明代官船厂的专著之一。船厂旧址在今南京市挹江门和汉中门以外三汊河一带,面江背城。早在明太祖洪武初年,就在此处设置规模宏大的造船厂。郑和下西洋船队的部分“宝船”即由此厂建造,所以后人将其称为“宝船厂”。后来由于多方面原因,造船任务日少,船厂面积减缩,部分土地开为农田。明世宗嘉靖十五年 (1536)明令缩小规模,改组新厂,并正式命名为龙江船厂。《厂志》撰稿人为李昭祥。八卷。成书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龙江船厂为明开国初所建,位于南京西北隅龙江关。郑和下西洋时,部分大型宝船于此建造和起航。本书即记载该厂历史、规模、造船等情况。
岚斋集
《岚斋集》,李跃撰。《新唐志》著录二十五卷,《宋志》著录一卷,似已残佚。李跃生平不详。《侯鲭录》卷八引其佚文,叙及唐末干符至干宁间无宗相,可见作者当为干宁(894―897)以后人。从现存残文片断,约略可知原书当记逸闻故事,不涉神怪。书今不存。
哀江南赋
北朝庾信作。这是作者被迫留滞北朝后写的。他在序中说:“追为此赋,聊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词,惟以悲哀为主。”作者在赋中追溯故国梁朝兴亡的经过和原由,深刻地表达了对故国的沉痛感情。比如赋中描写西魏攻破江陵后的情景:“冤霜夏零,愤泉秋沸。城崩杞妇之哭,竹染湘妃之泪。……于是瓦解冰泮,风飞电散,浑然千里,淄渑一乱,雪暗如沙,冰横似岸,逢赴洛之陆机,见离家之王粲,莫不闻陇水而淹泣,向关山而长叹。”把江陵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流离迁徙的惨景,生动地描绘出来。作者也在赋中倾诉了自己的身世之痛:“提挈老幼,关河累年。死生契阔,不可问天。况复零落将尽,灵光岿然。日穷于纪,岁月复始,逼迫危虑,端忧暮齿。”笔墨间流宕着难以尽言的故国之思和乡关之情。这篇赋多用典故成语。作者善于选用适当的故实巧妙地表达自己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意蕴含蓄,而无晦涩之弊。通篇骈体,由于句式的束缚,有时在用事造句上不免牵强。赋的情调悲苦而不伤于纤弱,具有一种苍凉的意绪。杜甫说:“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指的就是这篇作品。
三槐书屋诗钞
诗集。四卷。清金朝觐撰。朝觐,字午亭,号銮坡,一号西侯。锦州镶黄旗人。肄业沈阳书院。嘉庆辛未 (1812)进士,官四川崇庆知州。是集收诗五百余首,多有咏东北山川风物者。有 《辽海丛书》本。
中国史学史
中国史学史专著。金毓黻撰。194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1957年重印。金毓黻(1887—1962),原名毓玺,字谨庵,又字静庵,室号静晤。主要著作还有《辽东文献经略》6卷、《东北通史》上编、《宋辽金史》、《中国史》1册,合编《太平天国史料》、主编《五千年来中朝友好关系》等。本书叙述中国史学,原起自上古,迄于近代,共分10章。后来以近代史学内容复杂,必须更端另述,将最后一章删去,迄于清代而止。第1章古代史官概述;第2章古代史家与史籍;第3章司马迁与班固之史学;第4章魏晋南北朝以迄唐初私家修史之始末;第5章汉以后之史官制度;第6章唐宋以来设馆修史之始末;第7章唐宋以来之私修诸史;第8章刘知几与章学诚之史学;第9章清代史学家之成就。导言称:“本编所述,首以史官,继以史家,史籍,于官修、私修之史,分章阐述,以明私家成就殊胜于史官。”认为:回溯清代以往史学成就,综以两端,一曰撰史,始以编史,继以纪传,“隋志以下,以纪传为正史,而编年体降居次位,即以史学进步之征”。二曰论史,“刘氏史通创作于前,章氏通义嗣响于后”,“是则于史学向前发展之中更获新绩”。所以,“本篇榷论史学,止取马、班、刘、章四氏,以树二者典型”。作者认为:撰史途经于魏晋南北朝启其机缄,于唐宋以后拓其境界,总的方向是分门别类由简趋繁。全书将中国史学史分为3期:古代;汉魏南北朝迄唐初;唐宋至清。论述简要,资料丰富,自成一家之言。为中国现代学术界价值较高、影响较大的史学史著作之一。
所闻录
清末民初汪诗侬撰。是书广泛搜罗有清一朝各类趣闻轶事,诸如清初洪承畴、清中期和珅、晚清李鸿章,等等。尤其"李鸿章笑史",列述其出使欧洲各国之笑话,虽于史无证,多为民间趣谈,然却最为后世学者所征引。是书民国间收入《满清野史》丛书,今据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