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

  • 熹庙谅阴记事

    熹庙谅阴记事

    《作者:顾炎武《熹庙谅阴记事》以编年形式记载自明泰昌元年九月光宗驾崩,明熹宗继位,至该年年底这一时期朝廷中发生的争斗。

  • 燕北录

    燕北录

    《作者:王易《燕北录》,宋王易撰。该书记载了契丹皇帝继位,贵族礼仪风俗,军事制度及刑法制度,具有史料价值。

  • 燕都日记

    燕都日记

    《作者:冯梦龙《燕都日记》系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三月以后冯梦龙的日记。日记环绕李自成进攻燕都,明王朝灭亡之故实,带及许多方面有关实况,其中若干细节,为一般正史所未详。

  • 辽史纪事本末

    辽史纪事本末

    《作者:李有棠纪事本末体辽代史书。清李有棠撰。李氏因《辽史》过于简略,记事重复,疏漏舛误之处多见,又因自袁枢首创纪事本末体,“嗣后沿作者多,历史俱备,惟辽、金尚觉阙如”,乃作此书。编纂工作始于光绪十年(1884),在任山峡江训导时撰成全书。本书依据《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元史》、《契丹国志》、《大金国志》、《资治通鉴》、《读资治通鉴长编》、《三朝北盟会编》,并参考诸说部、传记、文集等著述,撷取编排为40事,每事1卷。书前有关于辽、金纪事本末的两个奏折及《帝子考》、《纪年表》两篇。本书体例分正文和考异两部分。正文“区别条流,各从其类,均以正史为主”。考异则兼采群书,用小注双行分裁的形式,把诸书异同“分裁每条之下……以便观览而资质证”。是书“末议不参,以归简洁”,其考异部分对记事异同。词之详略、年月舛误、史实错讹、山川形势都参酌前人研究成果,详细做了考订;并对它书的有关记载进行了辨证。这些考证,对研究辽史颇有裨益。不过考异征引有时过繁,有时把与史文关系不大,甚或全无关系的资料也全文收录,致有臃肿之感。另外截取史文间或失之粗疏,还缺乏有关典章制度的专题,也是此书一大缺欠。本书版本有光绪十九年的初刻本,光绪二十九年经作者修订后的重刻本。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辽史纪事本末》点校本,即以重刻本为工作本,参校《辽史》、《契丹国志》等书而成。

  • 襄阳守城录

    襄阳守城录

    《作者:赵万年宋赵万年撰。开禧二年,金军二十万围襄阳,赵淳新知府事,以万馀人御之。自十一月至次年二月,大战者十二,水陆攻劫者三十有四。措置多方,出奇制胜,金军竟解去。万年时为幕僚,详录其事。后附战具诸法颇详。惟文多残阙,不尽可辨,为足惜耳。

  • 英吉利广东入城始末

    英吉利广东入城始末

    《作者:佚名一卷。作者署名“七弦河上钓叟”,真实姓名不详。是书卷尾有作者自叙。记事起自道光十三年(1833年),与英国议和,许兵费银两千一百万元,定和约五年而一易始,至咸丰九年 (1859年),叶名琛在孟喀喇大里恩寺地方花园楼上病死止。重点记述咸丰七年(1657年)英军入侵广州城始末。是书取材以华廷杰《触藩始末》为主,辅以永嘉张志瑛记述,及自己在广州期间,亲身经历之事,加以增删改易,“诸说同者,可信也;此或诋之,彼有恕词也,亦可信也。其他猥鄙、诽讪、怨愤之语尽删之”。此书对叶名琛颇多微辞,认为他“心仇夷而无术以制夷,以为夷无如我何”,终至“辱身以辱国,且至荡摇边疆,而无能善其后”。对事实的叙述,尚称公允。有“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鹤斋丛书” 本行世。

  • 永宪录

    永宪录

    《作者:萧奭龄编年体史书。清萧奭著,四卷,另有续编,不分卷,书成于乾隆十七年(1752)。按年月顺序,记叙康熙二十一年(1682)至雍正六年(1728)间的重大政治事件。多取材于邸抄、朝报、诏谕、奏折等资料。详细叙述了雍正争嫡即位,年羹尧、隆科多等大狱,汪景祺、查嗣庭等文字狱,平定青海等事件的经过。有些史事《清实录》中没有记载。续编多取材于传闻别记,可供研究者参考。有1959年中华书局据朱南铣校点本。

  • 致身录

    致身录

    《作者:史仲彬《致身录》是建文传说中出亡一节的重要文本,此书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前后流传于吴中,作者史仲彬,自陈为建文帝时翰林学士.其书以第一人称讲述靖难间作者亲历,亲见之事.依其述,史仲彬于洪武时为惩治贪官事告御状,得到朱元璋的赏识,"命主政户部"但被推辞.建文帝授其明经出身,命为翰林院侍书,从此为官直到燕王陷南京,参与了建文帝一朝的重大事件.建文帝改定官制,他上书谏言;《致身录》之说历来争议极大。疑托名史仲彬所著的伪书。

  • 罪惟录选辑

    罪惟录选辑

    《作者:查继佐本书不分卷,查继佐撰。继佐里居、略历,见第一一八种「鲁春秋」篇。「罪惟录」为一部私撰「明史」,「四部丛刊」三编史部收有此书,影印自吴兴刘氏嘉业堂所藏手稿本。作者在「自序」中,亦一如「鲁春秋」托为左尹非人所撰。本书初作部分,尝名为「敬修堂说外」;后以全书名「罪惟」者,乃于罹庄氏史狱之祸后所更定。但书中凡南明诸王皆列「本纪」,并撰有郑成功及台湾诸传;其惓故国之意,虽几罹重辟而不悔。此书之作,始于甲申(明崇祯十七年),成于王子(清康熙十一年)。原分纪、志、传三门,凡帝纪二十二卷、志三十二卷、列传三十六卷,别有历朝帝纪逸篇、列朝逸传。本书选集南明诸纪及列传等篇,计纪五,分安宗纪、鲁王监国、唐主、桂主、韩主五篇;传四十四,分诸王、抗运诸臣、致命诸臣、谏讥诸军、清介诸臣、文史诸臣、武略诸臣、播匿诸臣、庸误诸臣、叛逆、列朝诸臣(逸传)、外藩、外国等目。并将原有「东山自序」移列卷首,「原书卷目」、「编印例言」及跋语录置书末作为「附录」。

  • 野史无文

    野史无文

    《作者:郑达清郑达撰。二十卷,仅存十三卷。成书于康熙年间。是书主要汇辑了南明永历朝建立和灭亡的史料以及永历、鲁王诸政权的名臣传记。书中之郑成功海东事及陈永华、张名振等传颇具史料价值。有海盐朱氏旧藏抄本、上海图书馆藏桐城姚氏藏抄本、中华书局铅印本、中华书局晚明史料丛书本。

  • 国朝典故

    国朝典故

    《作者:邓士龙国朝典故是一部明代史料丛书,共收书六十四种,凡一百一十卷。本书为明邓士龙辑,明万曆间刻本。见於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五别史类。书半页十行,行二十字,框高二一·二公分,宽一四·六公分。书前有熊曰翀序,序后目录但题书名未题著者。

  • 诏狱惨言

    诏狱惨言

    《作者:顾大武原题“燕客具草”,经考证实为明顾大武著,1卷,民国九年(1920)刊印,集在“借月山房汇钞”中。本书据著者“目击”,详述了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周朝瑞、袁化中、顾大章、魏大忠、杨涟、左光斗六君子因忤犯权奸颜珰而被诬以贪赃之罪、几经拷讯最终惨死诏狱之经过。书中于明代诏狱的组织系统、狱房结构、狱中饮食及医治、监狱管理及收受贿银等情况均有记载,尤其是对狱吏、狱卒秉承旨意、用刑惨毒及所用刑具的种类、规制的叙述,翔实而具体,为今天了解明代“六君子事件”的真相、了解宦官、厂卫干予司法的状况以及研究当时的诏狱和刑制,都提供了可贵的原始资料。

  • 咸淳遗事

    咸淳遗事

    《作者:佚名历史著作。2卷。撰者不详,当为宋故老遗臣。或以为元人偶得当时邸报排比而成。记南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至八年之事。于尊崇赐命诸政典记载颇详,并备录学士院所行制命之词,而朝廷大政多阙略不载。所记遗闻琐记多史所未备,足资考订。原本久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得遗文,编为2卷。有《墨海金壶》、《粤雅堂丛书》等本。

  • 雪交亭正气录

    雪交亭正气录

    《作者:高宇泰高宇泰著。该书为专记明清更替之际死难人物的传记汇编,高宇泰,历经坎坷磨难,念念不忘明朝,宁做遗民、忠臣义士。 抗清斗争失败以后,为了歌颂忠臣、鞭笞降臣,编纂了《雪交亭正气录》一书。 这是一部用血与泪写成的书。

  • 隐忧续记

    隐忧续记

    《作者:林西藩浙江杭州林西藩著。南京图书馆藏稿本,1卷。起咸丰十一年十一月,止同治三年。太平军二克杭州时,作者适在城中,后去宁波,并在太平军中供事。内中记太平军在浙江的情形,以及中、法反动武装联合镇压太平军事。多为其亲见,有较大参考价值。

  • 震泽纪闻

    震泽纪闻

    《作者:王鏊明王鏊撰。二卷。收有明初至中叶各类人物传记五十一篇。内容详悉生动。有万历《震川先生别集》本。作者曾孙禹声又著《续震泽纪闻》一卷,并载《震川先生别集》中。

  • 锡金团练始末记

    锡金团练始末记

    《作者:华翼纶华翼纶撰。一册,钞本,常熟图书馆藏。内涉太平天国叛将钱桂仁、熊万荃等与豪绅徐佩瑗、华翼纶勾结事,也涉清朝利用徐、华作内应等情。已收入《太平天国资料》。

  • 戊戌政变记

    戊戌政变记

    《作者:梁启超论述清末戊戌政变的历史著作。梁启超著。1898年12月起连载于《清议报》,1899年清议报社出版单行本,线装3册9卷,约11万余字。其后广智书局又出铅字排印本,内容基本相同。1936年中华书局收入《饮冰室合集》,列《专集》第1种,删去第5篇《政变后论》,将第6篇《殉难六烈士传》递为第5篇,内容也与清议报社本有异。1954年中华书局据《饮冰室合集》原型重印。台湾文海出版社1975年重刊本据广智书局本印。第1篇《改革实情》记康有为被问用事及百日维新时期的新政上谕;第2篇《废立始末记》记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幽禁光绪帝事;第3篇《政变前纪》分析政变原因,认为总原因有二:1.由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积不相能,2.由顽固派痛恨改革,并列举导致政变的12分原因;第4篇《政变正纪》记慈禧太后推翻新政惩治维新志士事;第5篇《殉难六烈士传》为康广仁、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谭嗣同传。另附录《改革起原》、《湖南广东情形》和《光绪圣德记》3篇。本书发表时距戊戌政变仅3个月,作者又亲历其事,故保存丰富原始资料,如康有为《上清帝书》、梁启超《上陈宝箴书》、《保国会章程》及保国会演说等,是研究戊戌变法史的重要史料。由于作者当时的感情作用和政治需要,本书记载并非完全可靠,尤其对于光绪帝的所谓“圣德”及政变后的苦境渲染过分,使用时应认真鉴别。

  • 战国策校注[四库本]

    战国策校注[四库本]

    《作者:吴师道注释书。元吴师道撰。《四部备要》本33卷。《战国策》编自汉刘向,注始后汉高诱。传至北宋,正文及高注均有佚缺。曾巩曾合诸本作校补。南宋时姚宏及鲍彪以曾巩校本为基础,分别作注。姚氏仍刘向所定编次,稍补高注之缺,重校正,兼训释,凡所增注,悉冠以“续”字,是为姚氏续注本。鲍氏则打乱刘向旧有章次,以王系事,重定编次,又考之《史记》诸书,新为之注,是为鲍氏新注本。吴师道以为,鲍注虽于高注讹漏多所补正,然缺失仍多。便以鲍注为底本,参以姚注,重作校注,撰成此编。是书一仍鲍氏所定章次,但又取刘向、曾巩所校33篇486章旧第置于卷首,以存旧本章次。是书为校补鲍注而作,凡校正者,标以“正曰”;凡补注者,标以“补曰”。书首有《校正凡例》并自序。《四库提要》称是书“撮举彪注之大纰缪者凡19条,议论皆极精审。其他随文驳正,亦具有条例。古来注是书者,固当以师道为最善矣。”

  • 吴社编

    吴社编

    《作者:王穉登笔记。明王穉登著。一卷。王曾长期居住吴中,是书专记吴中里社赛神之“会”。自序云:“吴风淫靡,喜讹尚怪,轻人道而重鬼神,舍医药而崇巫觋,毁宗庙而建淫祠,黜祖祢而尊野厉。呜呼!弊也久矣。”“每春夏之交,妄言神降”,于是有迎神赛会之俗。又曰:“凡神所栖舍,具威仪箫鼓杂戏迎之曰‘会’。优伶伎乐,粉墨绮缟,角抵鱼龙之属,缤纷陆离,靡不毕陈。香风花霭,迤逦日夕,翱翔去来,云屯鸟散,此则会之大略也。”是书详记会之名目,会之组成、扮演,还有“妆会”、“走会”、“舍会”的场面。扮演有“杂剧则”、“人物则”、“技术则”、“缠头则”、“乐部则”等。除民风民俗外,尚可了解江南一带戏曲之盛。有《八公游戏丛谈》本、《广百川学海》本、《宝颜堂秘笈》本、《王百穀全集》本及《续说郛》本等。

猜你喜欢的书

意大利之旅

意大利之旅

蒙田于1580年9月5日从法国博蒙出发,途经瑞士和德国,进行了为期共十七月又八天的意大利之旅。离开蒙田城堡书房,他有机会深入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形象而生动地记录下了所经之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当地人的宗教信仰,集结成《蒙田意大利游记》。与其他旅客关注点在名胜古迹上面不同,蒙田将目光停留在表现“人”的标志上,不论是乡野播种的土地,还是城市的行政结构、马路铺设、建筑特点,还有对于新出现的工艺技术与农耕器械,都表示同样强烈的兴趣,不厌其烦地一一作一番认真的描述。

在轩集

在轩集

宋代诗文别集。黄公绍著。1卷。黄公绍入元不仕,曾取胡安国“心要在腔子里”之语,名所居曰“在轩”,因以名集。然此集所载,仅文39篇,词28首。其文多为寺庙所作榜文。《四库全书总目》以为当由文集散佚,零散篇什,为释子所收,故此集已不能反映黄公绍作品全貌。然黄公绍别无全集。曾作《古今韵会》,有名于世,亦不传。其诗无传。清人厉鹗《宋诗纪事》录其《西湖棹歌》10首,即出自此集,作为诗余,原题作《端午竞渡棹歌》。其词多短倜,写节令风物,语言清新,有民歌风味,《全宋词》略有增补,共收其词30首。有《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又曾编入《元诗选》二集(只收入《端午竞渡棹歌》10首)。

东洲初稿

东洲初稿

十四卷。明夏良胜(约1521年前后在世)撰。夏良胜字于中,江苏南城人,生卒年不详,约明武、正德年间人。正德年间进士,累迁吏部考功员外郎,因谏南巡廷杖归,嘉靖初(1523)复职,后为仇家所讦,再下狱论杖,谪戍辽东。著有 《中庸衍义》(已著录)、《东洲初稿》等。此集为诗文集,共十四卷,初刻于正德十五年(1520)。卷一至卷七为杂文,卷八为诗,卷九为考定皇极指掌诸图,卷十为天文便览,卷十一、十二杂录谏南巡下狱疏奏诗文及同时诸人投赠申救之作,卷十三、十四杂录家居诗文。自卷十三以前皆题门人滇池罗江编,卷十四则题门人钟陵江治续编。据《明史·艺文志》载:“《东洲稿》十二卷、诗八卷,”与此本卷帙不同。考集中所录诗文,其嘉靖以后诸作均未涉及,史所载者可能是其全集,但已散佚。夏良胜风节凛然,两次直谏被谪。其诗文无意求工,抒写个人感受,情真意切,不事雕琢。

小团圆

小团圆

张爱玲创作于1975年的长篇小说,描写了女主人公九莉与有妇之夫邵之雍的一段爱情故事,九莉有着与生俱来的敏感与惊人的记忆,从幼年传统家族在新旧时代冲击中的争斗、观念对立的父母笼罩的阴影,到读书时女中千面百样的同学、战时人与人剑拔弩张的紧绷感,点点滴滴的细碎片段,无一不在她生命刻下印记,并开出繁盛的文字。而就是这种特殊的文采,吸引了邵之雍天天来拜访九莉。他说就算这文章是男人写的,也要去找他,所有能发生的关系都要发生。22岁还没谈过恋爱的九莉,觉得这一段时间与生命里无论什么事都不一样,让她不顾一切,即使他是有妇之夫。

大乘广百论释论

大乘广百论释论

凡十卷。又称大乘广百论释论、广百论、广百论释。护法造,唐代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本书系对圣天所造广百论本之注释书。内容分八品,各品有偈颂二十五首,合为二百偈颂。专为破斥外道、小乘所说诸法实有之迷执,证我、法皆空,开显真空无我之中道义。圣天为中观派大师,护法则为唯识派大师,广百论释论之形成,显示出后世一般以中观与瑜伽两系之教法乃空、有相对之看法,在本质上有欠允当,本论即证明两系之教法系相辅相成;论中,护法既说中观之真谛空,亦说唯识之俗谛有,故此书乃融和二学派而成。本论之注释书亦有多种,然仅存唐代文轨所撰之广百论疏(十卷)卷一。

辩意长者子经

辩意长者子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千二百五十沙门俱。菩萨万人。尔时世尊与无央数大众共会围绕说法。时舍卫城中有大长者子。名曰辩意。从五百长者子。各有五百侍从。来诣佛所。前以头面著地。为佛作礼卻坐一面。於时辩意长者子察众坐定。承佛威神从坐起正衣服。俨然而前为佛作礼。长跪叉手。白佛言:欲有所问。唯愿世尊慈愍敷演。世尊至真。三界无上道德神化。济度群萌普演权道令众得所。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