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梦龙

- 姓名:冯梦龙
- 别名:字犹龙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 出生日期:1574
- 逝世日期:1646
- 民族族群:
冯梦龙(1574一1646),字犹龙,又字子犹,别署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毅宗崇祯三年(1630)举贡生,授丹徒县训导,后升任福建寿宁知县,任满回故里。十七年(1644)李自成起义军攻陷北京,冯深致不满,著《甲申纪事》。南明唐王在福州成立小朝廷,冯出而任职,撰《中兴伟略》,以期明朝复兴,积极宣传抗清。梦龙少有文才,与兄画家梦桂,弟名诗人梦熊并称“吴下三冯”。为人旷达,兴趣广泛,博览群书,因言行多违名教,并一度寄情歌场青楼,被时人目为“狂生”、“畸士”。曾参加复社,被尊为“同社长兄”。又为曲坛“吴江派”中坚,其曲论重音律,提出评价戏曲的准尺:词学三法,即调、韵、词。认为曲不协调则歌必捩嗓,虽烂然词藻,无为矣。讲求戏曲语言的新丽,反对芜秽和庸淡,强调明白条畅,“当行”与“本色”相统一。论创作,提倡创新,反对落套。讲求故事情节真实自然,合乎情理。并重视戏曲舞台演出特点。近人吴梅称其“曲白工妙,案头场上,两擅其美”(《顾曲尘谈·谈曲》)。其文学爱好广泛,所编撰之书,涉及小说、戏曲、民间文学诸领域,毕生从事通俗文学的搜集、整理、编写与刊行工作。所出书不下数十种,其著名者有《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简称“三言”)《新列国志》、《平妖传》、《墨憨斋定本传奇》、《智囊》、《古今谭概》、《七乐斋稿》、《叶子新斗谱》、《太霞新奏》等。其中“三言”大多反映市民生活,故事曲折离奇,生动有趣,流行很广。在其影响下,明末清初文坛收集创作短篇小说成为热朝。“三言”中许多故事如“白娘子”、“十五贯”等被改编成戏曲广泛上演,对戏曲有很大影响。
猜你喜欢的书
日本昔话
《日本昔话》共收录日本各地口传故事一百零八篇。 最早作为少儿读物出版于1930年。内容质朴而生动,保持了日本各地传说故事的原型。“昔话”即民众间口头流传的传说故事。柳田国男使用这一名称,是为了与那些被刻意加工整形的“民间故事”区别开来。
复仇女神
阿西莫夫的最后一部科幻长篇作品。书名的「复仇女神」,为取自丹麦天文学家 Hut 对於地球彗星雨周期所作的一个大胆假设,即太阳有著一颗名为复仇女神的伴星。作者从这里开始,发展出一段新的未来科幻未来史。这不是一本基地、机器人、或银河帝国系列中的故事。它的内容自我独立。我只是想要提醒以免你们有所误导。当然,有一天我也有可能将它与另一部作品连接起来,不过同样地,我也可能不这么做。毕竟,我还能花多久的时间来鞭笞自己以完成这些复杂的未来史呢?有关于另一方面。在我所有的写作过程当中,从以前就决定了重要的一项规则——内容要清楚。我放弃了所有诗歌或象征或实验性质的写作想法,抑或是其它可以让我获得(如果我真有那么好的话)普利兹奖的写作型态。我只是想要以清楚的方式建立起读者和我之间的亲切关系,至于那些专业评论家——呃,他们可以去说他们想说的话。
景定建康志
南宋著名方志。马光祖修,理宗景定年间江南东路安抚司干办公事周应合撰。50卷。建康,府名,治今江苏南京市,南宋初曾为留都。建康于孝宗乾道、宁宗庆元时都曾修过方志(今已不存),但记载缺略。周应合将二志合而为一,增加庆元以后60余年事,正讹补缺而成。援据该洽,条理详明,考证皆有依据。此志体例,先分总类,后分细目,层次明晰,适合方志所记内容繁复的需要,被称为得方志之体。在宋代方志中堪称佳作。原有景定刊本,今只存影宋抄本,另有清钱大昕抄本、《四库全书》本、嘉庆六年金陵刻本等,1990年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即据嘉庆本影印。
游宦纪闻
宋代笔记。宋张世南撰。《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为十卷。有《稗海》本、《知不足斋丛书》本、《说郛》本、《宋人百家小说》本、宋人《笔记小说大观》本、《四库全书》本。现有以《知不足斋丛书》本为底本校理的排印本。《四库提要》曰: “其书多记杂事旧闻,而无一语及时政。”该书涉及面很广,当代掌故、逸闻轶事、风土人情、文物鉴赏,以及艺文、小学、考古、术数、医药、园艺等,皆有所及。凡108条,颇有史料价值。张世南本为文献故家,曾随父官于蜀,自称“遍历四路数十郡,周旋凡二十余年”。后又历游浙、闽等地,见闻广博。本书就是他记述半生经历的随笔。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
无名氏注。多唐宋时期故事,称为“昔唐”、“昔宋”,当作于元明时。倡导清静无为,念诵《清静经》,并有内丹说。
词学十讲
词学概论。龙榆生遗作。本书对词学的各种基本问题,结合具体作品,进行了全面阐述,对许多唐宋词名篇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也作了深入的分析。全书分十讲:唐宋歌词的特殊形式和发展规律;唐人近体诗和曲子词的演化;选调和选韵;论句度长短与表情关系;论韵位安排与表情关系;论对偶;论结构;论四声阴阳;论比兴;论欣赏和创作。著者侧重从音乐的角度来论词的创作和欣赏。认为词不称“作”而称“填”,是因为它要受声律的严格约束,不像散文可以自由抒写,它的每一曲调都有固定形式,是经过音乐的陶冶,在句读和韵位上都得和乐曲的节拍恰相谐合,有它整体的结构,不容任意破坏的;强调填词时,必须把“奇偶相生,轻重相权”八个字作为调整音韵的法则,注意选调和选韵以及四声阴阳的适当处理;指出由于填词时句度的长短、韵位的疏密、平仄的转换与作者所要表达的喜、怒、哀、乐等起伏变化的思想情感有较为密切的关系,而欣赏和创作又不可分割,所以对于词的欣赏,必须在“声”“色”两方面去体味,“声”表现在“轻重抑扬,参差相错”的基本法则上面,“色”表现在用字的准确上面;著者还认为,欣赏和创作都得从反复吟诵入手,都要注意对偶、结构、比兴诸法在词中的重要作用。本书是著者晚年的著作,反映了著者在词学若干方面的最终见解和心得,对词学研究者和唐宋词爱好者都有参考价值。书后有三篇附录:四声的辨别和练习;谈谈词的艺术特征;宋词发展的几个阶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8年7月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