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学

  • 东莱博议

    东莱博议

    《作者:吕祖谦亦名《东莱左氏传议》。南宋吕祖谦著。共4卷,原本168篇,但通行本仅86篇。古文教材,适于学童所用。据作者书中自叙,此书“为诸生课试之作也”。乡居教馆时与学生“谈余语隙,波及课试之文”,“思有以佐其笔端,乃取左氏书,理乱得失之迹,疏其说于下”。因作者曾隐居东莱(今山东蓬莱县),学者尊称东莱先生,故此书又称《东莱左氏传议》。此书在编写体例上以《左传》中的历史事件为题材撰写史论,受到当时科举以经义策论取士的影响。书中充满封建正统观念,但立论求新,用笔出奇,多持之有理,言之成理,做论辩文可资借镜。此书后世流传甚广,被名流大家所推重。《左传》是儒家经籍之一,是封建士子必读之书。《东莱博议》除第3篇《宋穆公立殇公》取材《公羊传》,第38篇《晋里克》后半段取材《国语》之外,其余各篇均取材于《左传》,并且在篇目之下详载左氏原文。合《春秋》、《左传》、《东莱博议》三书于一体,成为当时读史和学文的津梁,由此可见作者取材之妙。

  • 御定小学集注[标点本]

    御定小学集注[标点本]

    《作者:朱熹六卷。宋朱熹撰,明陈选注。陈选字士贤,临海人。天顺六年 (1340)进士。官至广东布政使。追赠光禄寺卿,谥恭愍。是书成于淳熙十四年(1187)。凡内篇四:曰《立教》、曰《明伦》、曰 《敬身》、曰 《稽古》; 外篇二: 曰《嘉言》、曰《善行》。书中叙古《蒙求》亦太多,兼难读,非启蒙之具。认为《古乐府》及杜甫《诗》可取;又有乙巳与子澄书,称《小学》见比修改,共定著六篇。淳熙十二年始改定义例,又越二年乃成。《文献通考》、《宋史·艺文志》皆作《小学书》四卷,《明史·艺文志》作《小学句读》六卷。书的发凡起例,出于朱熹,而类次编定,则出于朱喜弟子刘清之。是当时向儿童灌输孔孟之道和封建思想的启蒙教材。明成化初陈选以御史督学河南,乃为作《集注》,以教诸生。是书,自陈氏《书录解题》就列之经部“小学”类,始于史籀,终于杜林,皆训诂文字之书。今案以幼仪附之《孝经》,终为不类。而入之“小学”,则于古无征。是书所录皆宋儒所谓养正之功,教之本也。改列儒家。有通行本。

  • 增广贤文译注

    增广贤文译注

    《作者:佚名编撰者不详。原名《昔时贤文》,又名《古今贤文》,后经增补定今名。清同治年间周希陶又按音韵对此书重新作了编排,是一部流行于清代的通俗封建道德启蒙读本。内容大多采自古代典籍、民间谚语和格言,并侧重于宣扬封建道德戒条、人生哲理及行为准则。其中鼓励人们勤劳、节俭、行善、止恶,以及对“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等不良社会现象的批评,具有积极的宣传意义。该书在民众中有较大影响,“读了《增广》会说话”,曾一时成为口头禅。本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

  • 小学绀珠

    小学绀珠

    《作者:王应麟十卷。宋王应麟撰。此书为便初学诵记而编。分门隶事,和其他类书,基本相同。但每门之中,以数为纲,以所统之目系于下,这是和其他类书都不一样的。以数目分隶故实,为类书别创一格。分天文、律历、器用等十七门。每门下皆以数词立目。如律历类下有:二气、四时、八正、十二月等子目;天文类下有:八弦、八极等子目;器用类下有:三蒸、八尊等子目。便于初学者记诵。但是,也有明显的体例芜杂、归属颇乱、序无层次,以及采摭未备,辨识不清的疏误。如:律历类:首序六律、六吕,以至度量权衡,次序四时、八正、二气、十二月之类,这是由律到历,而后面又序五音、六十四声、八十四调,其后又序七闰、八会之类。前后明显的失之条理。又如:五卜、三兆、四兆、九筮之类,《玉海》系之艺术,而此书收之于律历。因此,后来多有补其缺、正其误者。张九韶的《群书拾唾》,宫梦仁的《读书记数略》,虽然采掇编辑,较为明备,但实际上是以此书为蓝本的。有《玉海》后附刊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四库全书》本、1965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87年中华书局本。

  • 笠翁对韵译注

    笠翁对韵译注

    《作者:李渔《笠翁对韵》是一部教人对仗和用韵的书,相传为清代文学家李渔所著,因作者别号笠翁,故名“笠翁对韵”。这本书和清代车万育所著《声律启蒙》齐名,都是学习汉语诗词格律技巧的极好启蒙读物。全书以“平水韵”平声三十韵为目编写而成,分为上、下两卷,各卷有十五韵部。《笠翁对韵》每个韵部各有二到四则对文,每则对文各有对句十对,由简到繁,选取的都是每个韵部的常用字,这些字在诗文创作中出现的概率大,经过熟读和背诵,容易被学习者牢牢记住。《笠翁对韵》的对句中还包含了大量的典故,学习者在学习对仗的同时,也能学习到丰富的传统历史文化知识。

  • 弟子规译注

    弟子规译注

    《作者:李毓秀清康乾年间新绛人李毓秀作。初版时称《训蒙文》,浮山贾木斋修订为《弟子规》。辗转翻印,流传甚广,以其便于诵读和切于实行,成为清代与民国年间通用的儿童启蒙读物。共360句,1440字。以浅近的文字、三字经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处世做人的道理和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前8句为总叙;第9句至108句主要讲“入则孝,出则悌”;第109句至312句主要讲“泛爱众,而亲仁”;313句至结束主要讲“读书法”。通篇文风质朴,言简意赅,循循善诱,谆谆教诲,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有一定影响,对社会文化规范的建树起了一定的作用。其中如“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人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等等,都可谓至理名言,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 百家姓注释

    百家姓注释

    《作者:佚名我国古代简明姓氏手册。北宋时编,作者佚名。因北宋皇帝姓赵,是当朝国姓,故赵姓列于百家姓之首。钱是五代十国时吴越小朝廷皇帝的姓,故次之,孙是吴越王钱俶之正妃之姓,李是后唐李后主之姓,故“赵钱孙李”便为百家姓第一句。“百家”是一个习惯用语,本义是指士族,泛指天下诸姓。百家姓共收录约500个常见姓氏。由于只列姓氏,以四字为句,按韵排列,虽无文理,但读来琅琅上口,易记便诵,故一问世,便成为家喻户晓的姓氏普及读物,也是古时流行的儿童启蒙课本。《百家姓》流传后,明吴沈又编有《皇明千家姓》,改以朱姓居首。清康熙时以康熙本人名义,由臣僚编有《御制百家姓》,又以“孔”姓居首。但流行的仍然是《百家姓》。

  • 千字文译注

    千字文译注

    《作者:周兴嗣我国古代的启蒙教育课本。南朝周兴嗣编。拓取王羲之遗书中1000个不同的字,编成表达一定意义的四言韵语,叙述了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押韵自然,结构简单,便于诵读。以识字为主,兼及思想和知识教育。自隋代至清 末广为流行,对后代编写蒙学课本有很大影响。历代有多种续编和改编本,如宋代胡寅《叙古千文》,元代许衡《稽古千文》,明代周履靖《广易千文》,清代何桂珍《训蒙千文》,龚聪《续千字文》等。东传日本后,成为日本初学汉文者的课本。

  • 三字经译注

    三字经译注

    《作者:王应麟中国旧时的蒙学课本。相传为南宋学者王应麟编著(一说为宋末区适子著)。今本经章太炎修订。都是三字一句,便于诵读和背诵。内容包罗甚广,其中也涉及伦理道德方面。如“人之初,性本善”,但不教育就会背离善性——“苟不教,性乃迁”,故父母师长要尽教育之责,把三纲五常作为立身的准则,把扬名显身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以古人刻苦求学、追求功名,终于有成的事例,勉励少年勤学上进、跻身仕途、荣宗耀祖等等。其在民间流传甚广。

  • 千金谱

    千金谱

    《作者:佚名全称《居家必备千金谱》,为曾流传于闽南、台湾的闽南语蒙学书籍。连雅堂在《雅言》说:“贫家子弟无力读书,为人学徒,以数钱买《千金谱》一本,就店中长辈而读之,可识千余字。是书为泉人士所撰,中有方言,又列货物之名,为将来记帐之用。若聪颖者可再读他书及简明尺牍并学珠算,不三四年可以略通文法,而书算皆能矣。”1984年。吴登神在《南瀛文献》第29期上发表〈千金谱考释〉,对全篇每字句都加以标音及注释。

  • 重订三字经

    重订三字经

    《作者:章太炎《三字经》世传为宋代著名学者王应麟所著,千百年来,相沿作为启蒙教材之一.明清两代续有增补.降及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以此书"所举人事部类,其切者犹有未具",1928年季春重为增订,"其所增者三分之一,更定者亦百分之三四",章太炎先生重订三字经,对原三字经可以说是动了一次大手术.1932年《重订三字经》由上海汉文正楷书局排印问世.嗣章太炎先生在苏州创设章氏国学讲习会,此书由该会重印五百册行世,时章太炎先生与他的门弟子讲述读史日程,由诸祖耿,王乘六笔录整理成文,附录于该书之后.由于两次印本均系小开本,所用纸张极为单薄,不易保存,故今日已不易见到.

  • 发蒙记

    发蒙记

    《作者:束晳一卷。晋束晳(?—300以后)撰。清马国翰辑。束晳字广微,阳平元城(今河北大名)人。汉踈广之后,王莽末,广曾孙孟达避难,因去“踈”之“足”而姓“束”。官尚书郎,因《诗经·小雅》中有笙诗六篇“有其声而亡其辞”,乃补作之,称《补亡诗》。精通古文字,能辨析“汲冢书”的文义。此书佚亡已久,明陶宗仪《说郛》辑录凡十五条,其中有九条未知出自何书,有一条《太平御览》谓引自顾恺之《启蒙记》。此卷系马国翰于《说郛》所辑之外,从《初学记》、《太平御览》、《北堂书抄》、《史记匈奴传索隐》、《后汉书郡国志》刘昭注、《埤雅》诸书辑出,凡十一条。见于马氏《玉函山房辑佚书》 中。

  • 太公家教

    太公家教

    《作者:佚名一卷。不著撰人姓氏。前有自序云,余乃生逢乱代,长值危时,忘乡失土,波进流离,只欲隐山学道,不能忍冻受饥,只想扬名后代,又无晏婴之机,才轻德薄,不堪人师,徒消人食,浪费人衣,随缘信业,且逐随时之宜,就以讨论《坟典》,简择诗书,依经傍史,约礼时宜,为书一卷,助幼童儿云云。则知宋王明清《玉照新志》三卷,传说是书为有唐村落间老校书的才能著之。此书特以浅陋鄙俚之故,各史志与宋人书目,均未著录。俗传是书为《太公家教》的课本,唯前辈方知太公《家教》。张溟 《云谷杂记》卷二,亦著此书,可见是书流传于唐代。巴黎所藏敦煌古卷,有《新集文词》、《九经钞》两轴,屡引是书。侪太公于老子、孔子之间。作者或误以此太公为姜太公。然此又可知是书之见重于时矣,敦煌本又有一别卷。卷首题《武王家教》,而卷末则署为《太公家教》。设为武王与太公问答语,似从此书变蜕而出者。按陶九成《辍耕录》卷二十五所载金人院本名目,有《太公家教》一种。疑为扮演别本的,盖原书由一人口中宣讲伦理,不易成篇;别本直以太公为姜太公,又加入武王,一问一答,为天然戏曲原料。然则金元以来,是书别本犹行于世,其原书之不传,盖在南宋时。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是书共四卷。一整本,三残本,兹校其异文,定著为一卷,入之子部儒家。有 《敦煌卷子》本。

  • 平民千字课

    平民千字课

    《作者:陶行知陶行知,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新中国的教育之父”,他的教育思想是不断发展创造、不断进步的,是中国近代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的教育理论中,有许多涉及或适用于语文教育的思想,对其所处时代及当今语文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平民千字课》是陶行知进行平民教育的教材,集中体现着陶行知的语文教育理论。全书共96篇课文,内容包括劝人读书唤醒民智、爱国主义教育、提倡自主和团结互助精神、日常行为规范、艰苦朴素勤俭持家、历史知识、社会知识和时事政治、自然科学等;此外还有揭露贪官污吏和社会不平等的现象等。《平民千字课》于1923年11月由上海商务书馆出版,每部四本共售一角钱,初版很快销售一空。一个月后加印30万部。到1924年10月,已有50万人学《平民千字课》。《平民千字课》的编写和出版使上海和全国的成人识字教育首次具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和内容。本书为第一册,虽为简单识字课本,但编写得也蛮有趣味的,比如《何九买东西》、《汤家太太做生日》。

  • 幼学歌

    幼学歌

    《作者:佚名清·王用臣撰,王用臣生平不详。蒙学作品,分天文门,地理门,人事门,物类门四类。

  • 四字鉴略

    四字鉴略

    《作者:王仕云《四字鉴略》是清代顺治年间,江苏南京进士王仕云着手编纂的一本四字一句的概述中国通史的书。凡一卷,更为简洁,易记易诵。侧重记述政治、军事大事,与国家兴亡朝代更替无关的略而不书。<br/><br /> 此书顺治年间成书,为了避清帝讳,在翻印时作了改动。如将明孝宗朱祐樘年号“弘治”改为“宏治”以避乾隆弘历讳;将唐宰相崔胤改为“崔允”以避雍正胤禛讳。作者是清初人,书最后一句是“大清奋起,薄海一统”。民国翻本又加了“辛亥革命,帝制告终”一句。民国初年上海昌文书局有石印本。鲁迅散文《五猖会》所引即指本书而言,近绍兴发现《新镌四字鉴略》,疑为鲁迅所用发蒙本。

  • 提纲释义

    提纲释义

    《作者:佚名此书分《历代国号歌》、《历代帝王歌》、《历代群英歌》三部分。《历代国号歌》一章一节,从远古三皇五帝时代说起,至明结束,为叙历代王朝国号之歌。《历代帝王歌》一章十五节,以歌诀的形式,从天地开辟到明朝灭亡历代王朝的帝位继承、以及王朝的递禅次第予以叙说,同时亦兼及分裂时期的地方割据政权的出现和归结,实际上是梗概地叙说了至满清王朝以前的整个古代中国历史的进程。《历代群英歌》一章十九节,按时代顺序,将历代王朝建立功勋的功臣和有影响的名人逸士予以排列叙说,反映了王朝所建立的功业和王朝的兴衰治乱,而其中的孔门弟子和理学名贤,关系的则是中国古代的学术思想。因此,此书可以说是一部简化了的二十四史,是中国历史的提纲,对把握中华民族的历史和蹋的发展进程来说,无疑是一部极清晰的有举纲作用的启物读物。而且本书又以歌诀的形式进行编排,读之上口,易读易记。

  • 天道偶测

    天道偶测

    《作者:李塨七十岁冬至患类中风病夜不能寐因思古人测天如覆盆如鸡卵似皆未确覆盆鸡卵则天包地外无地以载之矣乃天为一可转之物而日有常度则天为有形有体之物矣而乃无所附着乎无所附着则无边无际何以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确有可测乎孔子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又曰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言天覆而高地载而卑其位罗列相陈而高贵卑贱也又曰动静有常刚柔断矣言天刚常动地柔常静也又曰干静专动直坤静翕动辟又曰干刚坤柔刚柔和摩

  • 童蒙须知

    童蒙须知

    《作者:朱熹宋朱熹为儿童教育编写的教材和读物。内有衣服冠履、言语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文、杂细事宜六节,详细规定了道德规范、行为细则、日常生活习惯、待人接物的礼节、读书写字的常规。如“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凡为人子弟,当洒扫居处之地,拂拭几案,当令洁净,文字笔砚,凡百器用,皆当严肃整齐,顿放有常处,取用既毕,复置原所”;“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详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凡写文字,未问写得工拙如何,且要一笔一画,严正分明,不可潦草”。总之,其基本内容是从小灌输和训练封建伦理道德,是其糟粕;但要求从小打好基础,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端正学习态度等,应是可取之处。收入《东听雨堂刊书·儒先训要十四种》。

  • 童子礼

    童子礼

    《作者:屠羲时《童子礼》,明代屠羲时所撰。 从《礼记·少仪》始,记录儿童举止言行的规条的书很多。屠羲时在前人提出的规条的基础上,总结加工,提出了“检束身心之礼”、“入事父兄、出事师尊痛行之礼”、“书堂肄业之礼”三方面的要求,文字比较浅显,也比较易行。清代注意世风民俗的学者陈弘谋认为此书“不前诸条更为切近,童子所不可一日无者也”。正因为如此,对后来颇有影响。 今天我们审视这些规定,固然有僵化死板的一面,但也有从小就培养文明礼貌的一面。此书中自有可取之处,应进行分析,以区别对待。

猜你喜欢的书

复仇女

复仇女

松本清张著,又名《少女复仇记》,哥哥被当作抢劫杀人犯错抓后,柳田桐子从九州来到东京,请资深大律师大冢先生出庭辩护,见桐子拿不出高额的诉讼费用,大冢以没有时间为由拒绝了桐子的请求。柳田一家的不幸遭遇引起了阿布启一的同情。阿布是《周刊社论》的一名记者,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帮助桐子洗刷哥哥的不白之怨。然而,没有律师大冢的出面,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劳,柳田先生在福田被如期处死。哥哥死后,桐子到东京做了一名女招待。一个偶然的机会,阿布在俱乐部见到了桐子。此时,阿布已经深深地爱上了桐子,而且他还在暗中调查大冢与黑帮势力相勾结的证据。大冢先生得知柳田被处死后,在对柳田案卷的分析中发现真正的凶手应该是一个左撇子。不久,大冢的情人河野径子也卷入一桩凶杀案,而能证明径子是无罪的唯一证据就是桐子在案发现场捡到的一枚打火机。

金明馆丛稿初编

金明馆丛稿初编

古典文史论文集,陈寅恪著。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此书为陈寅恪文集之二,共收文20篇。《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将天师道与政治社会有关者,如汉末黄巾起义,西汉赵王伦之废立,东晋孙恩作乱,北魏太武之崇道,刘宋二凶弑逆等事,悉用滨海地域观念加以解释,以匡前人所不逮,立论颇为独到。《读哀江南赋》有感于自来解释此文,或诠古典或引时事而忽略当日之实事与“今典”,遂就此论证庾信作赋之直接动机及篇中结语特所致意之处。《论韩愈》仿僧徒诠释佛经之体,厘分六门以证韩愈在唐代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一曰建立道统证明传授之渊源;二曰直指人伦扫除章句之繁琐;三曰排斥佛老匡救政俗之弊害;四曰呵诋释迦申明夷夏之大阶;五曰改进文体广收宣传之效用;六曰奖掖后进期望学说之流传。是书较为重要的文章还有《魏书司马叡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支愍度学说考》、《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论唐代之蕃将与府兵》、《李白氏族之疑问》、《从史实论切韵》等。作者治学精审,学问通博,其考证方法不主要依靠版本的校勘或章句的训诂,而着眼于事物的相互联系,找出事物发展的过程,使考证立于更为可靠的基础。《金明馆丛稿初编》的许多文章便证明了这一点。

傅青主男科

傅青主男科

内科著作。又名 《男科杂证》。2卷。清傅山 (青竹、青主) 著。约成书于清顺治四年 (1647年)。本书实系多种医著之合刊本,仅卷1为傅氏所著,共分25门,包括伤寒、火证、郁结、虚劳、痰嗽、喘证、吐血、臌证、湿证等200余种病证的证候、治法及方药,其辨证颇为精细; 卷2则收载《续附经验良方》、《十药神书》及《白喉证治养阴歌括》3部医书。此书曾与 《傅青主女科》合刊,名为《傅青主男女科》,道光年间刊行,为较早的一种版本。此外,尚有光绪二十年 (1894年) 刻本。建国后有排印本。

原道觉世训

原道觉世训

洪秀全著。1852年编入《太平诏书》刊行。约写于1847-1848年间。为太平天国重要文献之一。在此篇中,洪氏为了号召农民起来推翻封建统治,塑造了一个创化世界、主宰人间的至高无上的皇上帝。他说:“一切日月星辰雷雨风云,莫非皇上帝之灵妙”,“一切山原川泽飞潜动植,莫非皇上帝之功能”,“天下凡间人民虽众,总为皇上帝所化生”,“一衣一食并赖皇上帝”,“死生祸福由其主宰,服食器用皆其造成”。此外,他又虚构了一个与皇上帝对立的阎罗妖,作为封建社会一切邪恶势力,包括佛道迷信、各种偶像、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总代表,号召“天下凡间我们兄弟姐妹,所当共击灭之,惟恐不速”。洪氏把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划分为两个鲜明的营垒,使革命有了明确的对象。这表明他的革命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但是,该书虽然充满了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却采用了宗教的形式,从世界观上来说是不科学的,必然要给革命带来消极影响。太平天国最后的失败证明了这一点。

孤忠后录

孤忠后录

《孤忠后录》,一卷,明末清初祝纯嘏撰。记清初顺治三年(一六四五)江阴贡生黄毓祺孤身起兵抗清,被执后死于南京狱中的经过。黄氏起兵为清初政治史上影响颇巨的大事,牵扯到许多方面(如黄氏起兵时,“钱谦益命其艳妓柳如是,至海上犒师”)。现据民国印本标点整理。

大圣妙吉祥菩萨说除灾教令法轮

大圣妙吉祥菩萨说除灾教令法轮

大圣妙吉祥菩萨说除灾教令法轮,全一卷。简称《除灾教令法轮》。又作炽盛光佛顶法、妙吉祥菩萨说除灾教令法轮。唐代尸罗跋陀罗译(或谓慧琳译)。「出文殊大集会经息灾除难品,亦云炽盛光佛顶」,尾题炽盛光佛顶仪轨。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