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学
-
少仪外传
《作者:吕祖谦》南宋理学家吕祖谦所撰童蒙学礼教材。取《礼记·少仪》为名,中间杂引前哲之嘉言善行,兼及立身行己、应世居官之道,不与《礼记》经义相比附,故名曰《外传》。2卷。原本久佚,今本系从《永乐大典》辑出。小学之洒扫、应对、进退,即 “精义入 神之妙” (《少仪外传》卷下) ,而初学者往往忽视。玩乎见闻,汩乎思虑,掉以轻心,故采摘前言往行所当知而易见者,汇编成书,用于训课幼学。认为后生“且须理会曲礼、少仪、礼仪等学” (同书卷上)。主张 “持心以清洁,处心以公平” (同书卷下) 。提倡 “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 (同书卷上) 。以为学者读此书会 “各因其所得而有自立之地” (同书卷下) 。《四库全书》、《墨海金壶》、《守山阁丛书》、《金华丛书》、《丛书集成初编》收录。
-
千字文
《作者:周兴嗣》童蒙读物。南朝梁周兴嗣撰。该书是周兴嗣奉梁武帝萧衍指令,用一千个不同的字编写而成,故称“千字文”。据《梁书·周兴嗣传》记载,梁武帝“次韵王羲之千字,并使兴嗣为文”。而《宋史·李至传》云:“《千字文》乃梁武帝得钟繇书破碑千余字,命周兴嗣次韵而成”。其说不同。书中四字一句,对隅押韵,便于记诵,后来便成为学童的识字课本。《千字文》成书后,陆续有人为之作注,如《千字文释义》、《千字文考略》等,同时又出现了许多《千字文》的续编本、改编本以及以“千字”、“万字”命名的同类性质的书,有《百体书千字文》、《万字文》、《集千字文》、《续千字文》、《广易千字》、《增寿千字文》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大多已亡佚。可参阅顾炎武《日知录》卷21“千字文”一节。侍其伟的《续千字文》收入《四库全书》。
-
增广贤文
《作者:周希陶》清代以后流行的启蒙书。编著者不详。原名《昔时贤文》,又称《古今贤文》,后来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始定今名。清同治年间周希陶按音韵对此书作了重新编排,使之更易诵记。内容大多采自古代典籍和民间谚语,主要是人生和道德格言。由于其通俗易懂、容易记忆而风行全国,几至家喻户晓。“读了《增广》会说话”成了口头禅。书中宣扬封建三纲五常和传统的道德戒条,行为方式以及人生观。宣称“农工与商贾,皆宜敦五伦”,倡导存理灭欲的禁欲主义道德,“人欲从初起处剪除”。要求人们“守分安命”,容忍、谦让,“得忍且忍”,明哲保身,“无益世言休著口,不干己事少当头”。鼓励人们勤劳、节俭、行善止恶。但也批评了一些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如“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等。是一本内容庞杂,良莠并存的通俗道德教科书。
-
幼学琼林
《作者:程登吉》是讲成语典故、名物制度常识的蒙学教材,清程允升著。原名《幼学须知》,又名《成语考》、《故事寻源》,嘉庆间邹圣脉增补注释,改名《幼学琼林》,简称《幼学》。有的版本,名之为《幼学故事琼林》,“故事”是典故的意思。该书是一本知识汇编,博采古籍中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等方面的典故,分类编纂。全书共四卷,用骈偶语式叙述,便于诵记。其体例借鉴唐代李翰的《蒙求》,不少内容也取材于《蒙求》。卷一为天文、地舆、岁时、朝廷、文臣、武职;卷二为祖孙父子、兄弟、夫妇、叔侄、师生、朋友宾主、婚姻、女子、外戚、老幼寿诞、身体、衣服;卷三为人事、饮食、宫室、器用、珍宝、贫富、疾病死丧;卷四为文事、科第、制作、技艺、讼狱、释道鬼神、鸟兽、花木,共计33类。开篇“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其对宇宙形成的认识虽不科学,但十分简洁地概括了古代宇宙论的基本哲学思想。末篇名为《花木》,“植物非一,故有万卉之名;谷种甚多,故有百谷之号。”旁及各类植物,包孕不少促人奋进的格言。全书两两相对的骈语,节奏感很强,文字简练,内涵丰富,学童在朗读背诵中即能获得各方面的基础知识。《幼学琼林》风靡全国百余年,不仅是学童启蒙必读,几乎家传户诵,与《三字经》、《百家姓》的覆盖面不相上下。
-
全相二十四孝诗选
《作者:郭居敬》元人郭居敬集。先后有人为之序诗、作图,刊行多种版本。该书为民间流传甚广的童蒙读物。内容为自上古至唐宋二十四个孝亲故事。它们是“孝感动天”(虞舜)、“戏采娱亲”(老莱子)、“鹿乳奉亲”(剡子)、“为亲负米”(子路)、“啮指心痛”(曾参)、“单衣顺母”(闵损)、“亲尝汤药(刘恒)、“拾葚供亲”(蔡顺)、 “为母埋儿”(郭巨)、 “卖身祭父”(董永)、 “刻木事亲”(丁兰)、 “涌泉跃鲤”(姜诗)、“怀桔遗亲”(陆绩)等等,郭居敬编撰的《全相二十四孝诗选》,对二十四孝故事人物进行筛选、排序,再配上诗歌。郭居敬在诗体上选择四句的五言诗,平直亲切,长短适中,便于上口和记忆。
猜你喜欢的书
老子道德经解题及读法
本书据大华书局1934年版影印。全书分四个部分,分别谈了老子,《道德经》及其版本。读法。作者首先根据《庄子》和《史记》等书的记载,慨述了老子的身世及孔子问礼和道于老子的情形。接着,作者概述了各家关于《道德经》的论述,介绍了《道德经》各种板本。最后.作者强调读《道德经》的方法:第一要通其指意。老子之观道,始于“知常”,终于。斟玄”,两义一贯,就可以通道纪。第二要审其篇章。诸家对《道德经》分章未可信,原分章次盖不可知,读者要“好学深思,心知其意”。第三要旁籀渚子,即要阅读庄子、列子等诸子言老子的书,这样才能明白老子的指意。第四要会核众注,因为“一家之见,发义未宏。
兰言述略
四卷。清袁世俊撰,卷首为“艺兰总说”。内分花晶、花性、种类,培养、名贵、杂说,纪事等项,记述兰花的品名,技艺和事典。其中纪事项下,记载道光后植兰名家事迹,情况尤详,为其他记兰之书所不及。世俊字忆江,江苏苏州人。据文献记载和调查访问资料于光绪二年(1876)成书。有光绪二年刻本,光绪二十三年袁仲蔚重刻本。
草山残梦之四:打劫战俘
长篇历史小说。唐人著。写于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从蒋介石逃离大陆写起,直至蒋客死台湾,描写了蒋家父子及蒋氏家族在台湾复杂环境中的种种活动及心理状态。《草山残梦第四集 打劫战俘》可能涉及到国民党军队在某些情况下对敌方战俘或其他相关人员采取的不人道行为,通过描写这一过程,展现出国民党军队在困境中的挣扎和不择手段,进一步凸显了其统治的腐朽和衰败,以及这种行为对当时局势和国际关系造成的负面影响。
枕上晨钟
清代白话长篇世情小说。十八回。题“鸳水独醒道人编,金台不睡居士评”,又题“不睡居士编”。作者真实姓名及生平不详。成书于清末。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凌云轩刊本,藏国家图书馆。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印凌云轩刊本,1997年春风文艺出版社“中国古代珍稀本小说续”排印凌云轩刊本。
玉清庵错送鸳鸯被
简名《鸳鸯被》。杂剧剧本。元无名氏作。四折一楔子,旦本。剧写河南府尹李彦实被人诬劾解京问罪,行前乏盘资,托玉清庵道姑向刘彦明员外借银十两,年余未归。刘以索债要挟李女玉英为妻,逼道姑说媒,玉英无奈允婚。道姑约二人夜至庵圆房。玉英抱鸳鸯被至,而刘于途中被巡夜卒误当歹徒捉拿。恰逢苏州秀才张瑞卿上京应试投庵借宿。小道姑不辨而误引之入玉英室,黑暗中成就夫妻。翌日天明,瑞卿说明就里,玉英赠鸳鸯被为信物别去。刘被释后知玉英已婚,仍威逼之。玉英坚拒,乃被罚为刘当垆卖酒。瑞卿状元及第,除洛阳县尹,于酒店中认出玉英,谎称失散多年之兄,为玉英还清欠债,并佯允刘三日后来迎亲。三日后刘知其情,扭瑞卿同到官府。时李彦实已辨诬官复原职,遂治刘以罪,与玉英夫妇团聚。元南戏亦有《玉清庵》,仅存残曲一支(《宋元戏文辑佚》)。有《古名家杂剧》本、息机子本、《元曲选》本。
慈悲药师宝忏
慈悲药师宝忏,三卷,清佚名,内题消灾延寿药师忏法。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