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学

  • 五字鉴

    五字鉴

    《作者:李廷机《五字鉴》是一部几百年来流传较广的蒙学读物,原名为《鉴略》,李廷机根据我国古史资料所写。此书大略是以五言诗句韵文的形式,按时代顺序将我国上自远古传说,下至元明的社会历史,进行了简单扼要的总述和概括。所以,可以说这是一部专述我国社会政治历史发展的蒙学读物。 全书仅万余字,行文言简意赅,叙事条理分明,赢得了旧时读书人的喜爱,并成为蒙馆中与《三字经》、《增广贤文》、《幼学琼林》并列的蒙学读物,且被称之为《五字鉴》。

  • 弟子规

    弟子规

    《作者:李毓秀初名《训蒙文》。传统蒙学读本。清代李毓秀编撰。后由儒生贾存仁修订,更名为《弟子规》。是一部对学童进行封建伦理教育和学习指导的蒙学教材。全书共1080字,以孔子《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纲,选择《论语》、《孟子》、《礼记》、《孝经》和朱熹语录纂辑而成。在体例上仿《三字经》,句句押韵。一卷分五节: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有《复性斋丛书》收录,也有单行本。

  • 名贤集

    名贤集

    《作者:佚名蒙学读本。一卷。作者不详。从内容上分析,为南宋以后儒家学者撰辑。全书共一千八百八十二字。分为四段:第一段为四字句,第二段为五字句,第三段为六字句,第四段为七字句。均以韵文编成。全书汇辑孔、孟以来历代名人贤士的嘉言懿行以及民间流传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治学修身等方面的格言谚语,多富有哲理性,耐人寻味,给人启迪。

  • 百家姓

    百家姓

    《作者:佚名《百家姓》是流传极广的一种蒙学教材。成书于北宋,作者姓名已不可考。全篇将400个毫无关系的汉族姓氏编在一起,无任何内在联系,但由于编排巧妙,4字一句,押韵上口,听来悦耳,易学易记。旧时学童多以此作为识字启蒙课本。旧题宋初钱塘老儒所作。据宋代学者王明清《玉照新志》考:《百家姓》首八姓,“赵”指赵宋,为国姓;“钱”指吴越;“孙”为钱镠正妃;“李”为南唐李氏;“周吴郑王”为钱镠以下后妃。据此可推断著者为原吴越治下之人,依皇权正统观念编成此书。该书为古代最有代表性的蒙学教材之一。通行本《百家姓》共五百六十八字,收录姓氏四百九十八个,其中单姓四百三十六个,复姓六十二个。

  • 三字经

    三字经

    《作者:王应麟相传是南宋学者王应麟编撰,一说是宋末区适子编撰。明、清时陆续有所补充,计1140字。它是我国蒙学教材中最有代表性也是最著名的一种,流传时间最长,范围最广,影响也最大。《三字经》全用三言,三字一句,或三字倍数成一句。结构严谨,押韵上口,通俗易懂,便于记诵。因之书中许多名言警句,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三字经》内容极为丰富,从论述学习与教育的重要性开始——“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开首后,依次叙述三纲五常十义、五谷六畜七情、四书六经子书、历代史事、最后列举历代奋兴勤学、显亲扬名者,启人效法。全书全用三言,开三言蒙学书先例。

  • 少仪外传

    少仪外传

    《作者:吕祖谦南宋理学家吕祖谦所撰童蒙学礼教材。取《礼记·少仪》为名,中间杂引前哲之嘉言善行,兼及立身行己、应世居官之道,不与《礼记》经义相比附,故名曰《外传》。2卷。原本久佚,今本系从《永乐大典》辑出。小学之洒扫、应对、进退,即 “精义入 神之妙” (《少仪外传》卷下) ,而初学者往往忽视。玩乎见闻,汩乎思虑,掉以轻心,故采摘前言往行所当知而易见者,汇编成书,用于训课幼学。认为后生“且须理会曲礼、少仪、礼仪等学” (同书卷上)。主张 “持心以清洁,处心以公平” (同书卷下) 。提倡 “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 (同书卷上) 。以为学者读此书会 “各因其所得而有自立之地” (同书卷下) 。《四库全书》、《墨海金壶》、《守山阁丛书》、《金华丛书》、《丛书集成初编》收录。

  • 十七史蒙求

    十七史蒙求

    《作者:王令《十七史蒙求》是宋代王令编纂的一部历史类蒙学教材,其编纂特点是在突出育人功能的同时,又在传播历史知识和培养史学意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十七史蒙求》仿照李翰《蒙求》的形式,采用四言韵语,上下两句对偶,生动地介绍了许多历史典故,富有教育意义。如:“宋璟第一,李广无双。燕许手笔,李杜文章。”“石苞当相,卫青封侯。误点作蝇,落笔画牛。”

  • 千字文

    千字文

    《作者:周兴嗣童蒙读物。南朝梁周兴嗣撰。该书是周兴嗣奉梁武帝萧衍指令,用一千个不同的字编写而成,故称“千字文”。据《梁书·周兴嗣传》记载,梁武帝“次韵王羲之千字,并使兴嗣为文”。而《宋史·李至传》云:“《千字文》乃梁武帝得钟繇书破碑千余字,命周兴嗣次韵而成”。其说不同。书中四字一句,对隅押韵,便于记诵,后来便成为学童的识字课本。《千字文》成书后,陆续有人为之作注,如《千字文释义》、《千字文考略》等,同时又出现了许多《千字文》的续编本、改编本以及以“千字”、“万字”命名的同类性质的书,有《百体书千字文》、《万字文》、《集千字文》、《续千字文》、《广易千字》、《增寿千字文》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大多已亡佚。可参阅顾炎武《日知录》卷21“千字文”一节。侍其伟的《续千字文》收入《四库全书》。

  • 蒙求

    蒙求

    《作者:李翰凡3卷,现存本2484字。书名取自《易·蒙卦》:“匪我童蒙,童蒙求我”之义。是一部以历史典故为主要内容的蒙学课本,唐代李翰所作,宋徐子光注。书名取《易·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之义。全书4字一句,一句概括一个历史人物或传说人物的故事。上下两句成对偶,读起来琅琅上口,极有韵味,便于记忆。既能用以识字,又可学习典故知识,较以认字为主的蒙书前进了一步,在中国蒙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增广贤文

    增广贤文

    《作者:周希陶清代以后流行的启蒙书。编著者不详。原名《昔时贤文》,又称《古今贤文》,后来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始定今名。清同治年间周希陶按音韵对此书作了重新编排,使之更易诵记。内容大多采自古代典籍和民间谚语,主要是人生和道德格言。由于其通俗易懂、容易记忆而风行全国,几至家喻户晓。“读了《增广》会说话”成了口头禅。书中宣扬封建三纲五常和传统的道德戒条,行为方式以及人生观。宣称“农工与商贾,皆宜敦五伦”,倡导存理灭欲的禁欲主义道德,“人欲从初起处剪除”。要求人们“守分安命”,容忍、谦让,“得忍且忍”,明哲保身,“无益世言休著口,不干己事少当头”。鼓励人们勤劳、节俭、行善止恶。但也批评了一些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如“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等。是一本内容庞杂,良莠并存的通俗道德教科书。

  • 幼学琼林

    幼学琼林

    《作者:程登吉是讲成语典故、名物制度常识的蒙学教材,清程允升著。原名《幼学须知》,又名《成语考》、《故事寻源》,嘉庆间邹圣脉增补注释,改名《幼学琼林》,简称《幼学》。有的版本,名之为《幼学故事琼林》,“故事”是典故的意思。该书是一本知识汇编,博采古籍中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等方面的典故,分类编纂。全书共四卷,用骈偶语式叙述,便于诵记。其体例借鉴唐代李翰的《蒙求》,不少内容也取材于《蒙求》。卷一为天文、地舆、岁时、朝廷、文臣、武职;卷二为祖孙父子、兄弟、夫妇、叔侄、师生、朋友宾主、婚姻、女子、外戚、老幼寿诞、身体、衣服;卷三为人事、饮食、宫室、器用、珍宝、贫富、疾病死丧;卷四为文事、科第、制作、技艺、讼狱、释道鬼神、鸟兽、花木,共计33类。开篇“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其对宇宙形成的认识虽不科学,但十分简洁地概括了古代宇宙论的基本哲学思想。末篇名为《花木》,“植物非一,故有万卉之名;谷种甚多,故有百谷之号。”旁及各类植物,包孕不少促人奋进的格言。全书两两相对的骈语,节奏感很强,文字简练,内涵丰富,学童在朗读背诵中即能获得各方面的基础知识。《幼学琼林》风靡全国百余年,不仅是学童启蒙必读,几乎家传户诵,与《三字经》、《百家姓》的覆盖面不相上下。

  • 朴通事

    朴通事

    《作者:佚名《朴通事》的字数约比《老乞大》多三分之一,分成上、中、下三卷。全书用对话或一人叙述的方式,介绍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宴会、买卖、农业、手工业、词讼、宗教、游艺、景物等多项内容。两书反映的是中国北方特别是都城的社会生活。从内容来看,两书显然又兼有旅行指南、经商指南的作用。<br/><br /> <br/><br />

  • 老乞大

    老乞大

    《作者:佚名《老乞大》是古代王氏高丽和李朝时期人们学习汉语广泛使用的会话教材,在过去的数百年间,该书经过了汉语原文和谚文的多次修订,是考察汉语变化的珍贵的文献资料。乞大一词即契丹的音转,又作乞塔、起炭或吉代,语出蒙古对汉人之称谓。汉人,蒙语读如“kitat”,老乞大,意即老汉儿。

  • 童蒙训

    童蒙训

    《作者:吕本中一名《西垣童蒙训》。南宋吕本中撰著,基本上是一本对儿童进行道德启蒙教育的著作,也包含有成人修已治人之道。吕本中原属北宋故家,元祐遗老,成年后虽与程门游酢、杨时、尹焞交游,但幼时不名一师,多本于家传。《童蒙训》上绍原明(吕希哲,本中的祖父)。下启伯恭(吕祖谦,本中之孙),多录取大儒名言,述根本经训,集师友杂说,书正论格言。认为进行道德教育,当以儒家《孝经》等经典为本,融通诸子百家。

  • 训蒙骈句

    训蒙骈句

    《作者:司守谦《训蒙骈句》,明代司守谦撰。骈句,即骈偶句,即对仗句。两马并驾为骈,二人并处为偶,意谓两两相对。古时宫中卫队行列月仗(仪仗),仪仗两两相对,故卞偶亦称对仗。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上下联词语相对,平仄相对。用这种形式的四六句写成的文章,晚唐时称作“四六”,宋明沿用,至清改称骈体。对童蒙进行骈句训练,为作文作诗建立根基。《训蒙骈句》按韵部的顺次,由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十一言的五对骈句组成一段,每韵三段。此书与《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当可为吟诗作对之基,爱好诗文者,若熟而能诵,必大利于笔。

  • 全相二十四孝诗选

    全相二十四孝诗选

    《作者:郭居敬元人郭居敬集。先后有人为之序诗、作图,刊行多种版本。该书为民间流传甚广的童蒙读物。内容为自上古至唐宋二十四个孝亲故事。它们是“孝感动天”(虞舜)、“戏采娱亲”(老莱子)、“鹿乳奉亲”(剡子)、“为亲负米”(子路)、“啮指心痛”(曾参)、“单衣顺母”(闵损)、“亲尝汤药(刘恒)、“拾葚供亲”(蔡顺)、 “为母埋儿”(郭巨)、 “卖身祭父”(董永)、 “刻木事亲”(丁兰)、 “涌泉跃鲤”(姜诗)、“怀桔遗亲”(陆绩)等等,郭居敬编撰的《全相二十四孝诗选》,对二十四孝故事人物进行筛选、排序,再配上诗歌。郭居敬在诗体上选择四句的五言诗,平直亲切,长短适中,便于上口和记忆。

  • 小儿语

    小儿语

    《作者:吕得胜《小儿语》,明代吕得胜、吕坤父子编选。此书语言浅近,人人明白。用四言、六言、杂言(字数不相等)的语言形式,宣传一些做人的道理,其中有消极的成份,也有每个人应该具有的良好品德。此书问世以来,很受欢迎,比较普遍的流行于民间,所以影响很大。<br/><br />

  • 续小儿语

    续小儿语

    《作者:吕坤吕坤的父亲吕得胜为了使儿童诵习有教育意义的儿歌,写了《小儿语》。吕坤觉得义犹未尽,还有话可说,便写了《续小儿语》。此书形式与《小儿语》相同,仍分四言、六言、杂言三部分。不过内容比《小儿语》更成人化了。宣传中庸之道,主张做一切事情都不要过分。所叙述的也完全不是儿童之事,而是大人的处世经验和处世哲学,把这些经验和哲学灌输于儿童,使他们从小就遵着去做。其中也有富于哲理的,在今天还是有价值。

  • 女小儿语

    女小儿语

    《作者:吕得胜《女小儿语》是明代学者吕得胜所编撰。为了使儿童乐闻易读,作者刻意去文就俗,尽量适应儿童的水平和兴趣,用方言白话、鄙俚的俗语编出了整齐押韵、朗朗上口的读物,从而为儿童歌谣创立了一种新的类型。由于它的内容浅显易懂、亲切可读,再加上都是关于人情世事的格言警句,所以是很好的儿童启蒙读物。本书是专门写给女孩的,另有《小儿语》是写给男孩的。

  • 小学诗

    小学诗

    《作者:谢泰阶《小学诗》,是由清代人谢泰阶根据宋代大学者朱熹所著《小学》而改编的儿童启蒙教材,全篇依《小学》一书的内容为主轴,依次分为立教、明伦和敬身。语言通俗易懂,通用五言句,并以四句为一段,整齐押韵,颇便诵读。书中,关于养成进退、处世立身等内容,皆以一二首诗言明,而关于道德贞操的内容,则赘言五首,由此使许多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万恶淫为首」的道德理念留下了深刻印象。作者曾以此书教授门徒,期于启发助学性灵。时人称扬「语语刻挚,有功于世道人心」,虽是溢美之词,但它对传播和普及朱熹《小学》,客观上也起了一定作用。

猜你喜欢的书

老子道德经解题及读法

老子道德经解题及读法

本书据大华书局1934年版影印。全书分四个部分,分别谈了老子,《道德经》及其版本。读法。作者首先根据《庄子》和《史记》等书的记载,慨述了老子的身世及孔子问礼和道于老子的情形。接着,作者概述了各家关于《道德经》的论述,介绍了《道德经》各种板本。最后.作者强调读《道德经》的方法:第一要通其指意。老子之观道,始于“知常”,终于。斟玄”,两义一贯,就可以通道纪。第二要审其篇章。诸家对《道德经》分章未可信,原分章次盖不可知,读者要“好学深思,心知其意”。第三要旁籀渚子,即要阅读庄子、列子等诸子言老子的书,这样才能明白老子的指意。第四要会核众注,因为“一家之见,发义未宏。

兰言述略

兰言述略

四卷。清袁世俊撰,卷首为“艺兰总说”。内分花晶、花性、种类,培养、名贵、杂说,纪事等项,记述兰花的品名,技艺和事典。其中纪事项下,记载道光后植兰名家事迹,情况尤详,为其他记兰之书所不及。世俊字忆江,江苏苏州人。据文献记载和调查访问资料于光绪二年(1876)成书。有光绪二年刻本,光绪二十三年袁仲蔚重刻本。

草山残梦之四:打劫战俘

草山残梦之四:打劫战俘

长篇历史小说。唐人著。写于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从蒋介石逃离大陆写起,直至蒋客死台湾,描写了蒋家父子及蒋氏家族在台湾复杂环境中的种种活动及心理状态。《草山残梦第四集 打劫战俘》可能涉及到国民党军队在某些情况下对敌方战俘或其他相关人员采取的不人道行为,通过描写这一过程,展现出国民党军队在困境中的挣扎和不择手段,进一步凸显了其统治的腐朽和衰败,以及这种行为对当时局势和国际关系造成的负面影响。

枕上晨钟

枕上晨钟

清代白话长篇世情小说。十八回。题“鸳水独醒道人编,金台不睡居士评”,又题“不睡居士编”。作者真实姓名及生平不详。成书于清末。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凌云轩刊本,藏国家图书馆。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印凌云轩刊本,1997年春风文艺出版社“中国古代珍稀本小说续”排印凌云轩刊本。

玉清庵错送鸳鸯被

玉清庵错送鸳鸯被

简名《鸳鸯被》。杂剧剧本。元无名氏作。四折一楔子,旦本。剧写河南府尹李彦实被人诬劾解京问罪,行前乏盘资,托玉清庵道姑向刘彦明员外借银十两,年余未归。刘以索债要挟李女玉英为妻,逼道姑说媒,玉英无奈允婚。道姑约二人夜至庵圆房。玉英抱鸳鸯被至,而刘于途中被巡夜卒误当歹徒捉拿。恰逢苏州秀才张瑞卿上京应试投庵借宿。小道姑不辨而误引之入玉英室,黑暗中成就夫妻。翌日天明,瑞卿说明就里,玉英赠鸳鸯被为信物别去。刘被释后知玉英已婚,仍威逼之。玉英坚拒,乃被罚为刘当垆卖酒。瑞卿状元及第,除洛阳县尹,于酒店中认出玉英,谎称失散多年之兄,为玉英还清欠债,并佯允刘三日后来迎亲。三日后刘知其情,扭瑞卿同到官府。时李彦实已辨诬官复原职,遂治刘以罪,与玉英夫妇团聚。元南戏亦有《玉清庵》,仅存残曲一支(《宋元戏文辑佚》)。有《古名家杂剧》本、息机子本、《元曲选》本。

慈悲药师宝忏

慈悲药师宝忏

慈悲药师宝忏,三卷,清佚名,内题消灾延寿药师忏法。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