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 野记

    野记

    《作者:祝允明明代文言轶事小说集,祝允明撰, 四卷。今存版本有明刊本、同治十三年元和祝氏刻本、宣统三年时中书局排印本、 《申报馆丛书续集》本,以下为一卷本:有《历代小史》本、 《丛书集成初编》本、 《续说郛》本等。所谓“九朝”,据本书李文楷序解释,是“自有明开国,逮嘉靖之季”,而“野记”含义有二: “九朝往迹,史不具列者”,一也; “并及闾巷琐屑事”,二也。二者均非正史, 故以“野记”作为书名。是书记明洪武至嘉靖九朝事,故《续说郛》又题作《九朝野记》。《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小说家类存目谓“多委巷之谈”,以史实乖违责之。但本书题名“野记”,即已无意以信史标榜。书中虽兼及典章国故,而大多采自里巷传闻,具备故事性。作者身当嘉靖之世,文网渐弛,又生性磊落,放任不羁,故能对列朝史事秉笔直录。尤其是明初洪武残暴猜忌,滥杀无辜的事件,书中反复叙及。

  • 杨慎书品

    杨慎书品

    《作者:杨慎一卷。书论。明代杨慎撰。此书载论书之说,尚论古人,凡四十三则。内有朱文公学曹操书,涪陵有张淮侯书二则,不名失实。末一则说元朝番书,似草泽迂生之见。有《函海》本。

  • 书诀

    书诀

    《作者:丰坊明丰坊著。1卷。是卷分段论述学书之法。即有笔诀书势、笔砚器具、篆法、悬腕用笔之法等等。对书法艺术中筋、骨、肉的产生与执笔、定腕、用墨的关系,论述得精辟,为前人经验之总结,总结了前人书论而归纳出来的两段话,即十六字的笔诀:“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后。”和十九字的论书势:“如屋漏痕,如壁坼,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如折钗股。”可资参考。有《四库全书》本、《美术丛书》本。

  • 训蒙骈句

    训蒙骈句

    《作者:司守谦《训蒙骈句》,明代司守谦撰。骈句,即骈偶句,即对仗句。两马并驾为骈,二人并处为偶,意谓两两相对。古时宫中卫队行列月仗(仪仗),仪仗两两相对,故卞偶亦称对仗。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上下联词语相对,平仄相对。用这种形式的四六句写成的文章,晚唐时称作“四六”,宋明沿用,至清改称骈体。对童蒙进行骈句训练,为作文作诗建立根基。《训蒙骈句》按韵部的顺次,由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十一言的五对骈句组成一段,每韵三段。此书与《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当可为吟诗作对之基,爱好诗文者,若熟而能诵,必大利于笔。

  • 小儿语

    小儿语

    《作者:吕得胜《小儿语》,明代吕得胜、吕坤父子编选。此书语言浅近,人人明白。用四言、六言、杂言(字数不相等)的语言形式,宣传一些做人的道理,其中有消极的成份,也有每个人应该具有的良好品德。此书问世以来,很受欢迎,比较普遍的流行于民间,所以影响很大。<br/><br />

  • 续小儿语

    续小儿语

    《作者:吕坤吕坤的父亲吕得胜为了使儿童诵习有教育意义的儿歌,写了《小儿语》。吕坤觉得义犹未尽,还有话可说,便写了《续小儿语》。此书形式与《小儿语》相同,仍分四言、六言、杂言三部分。不过内容比《小儿语》更成人化了。宣传中庸之道,主张做一切事情都不要过分。所叙述的也完全不是儿童之事,而是大人的处世经验和处世哲学,把这些经验和哲学灌输于儿童,使他们从小就遵着去做。其中也有富于哲理的,在今天还是有价值。

  • 女小儿语

    女小儿语

    《作者:吕得胜《女小儿语》是明代学者吕得胜所编撰。为了使儿童乐闻易读,作者刻意去文就俗,尽量适应儿童的水平和兴趣,用方言白话、鄙俚的俗语编出了整齐押韵、朗朗上口的读物,从而为儿童歌谣创立了一种新的类型。由于它的内容浅显易懂、亲切可读,再加上都是关于人情世事的格言警句,所以是很好的儿童启蒙读物。本书是专门写给女孩的,另有《小儿语》是写给男孩的。

  • 初学晬盘

    初学晬盘

    《作者:邬仁卿《初学晬盘》是清代著名缙绅官员邬仁卿为广大初学童蒙而作的训练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读物。作品分为上下两卷,各十五节,全是三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读来能够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在启蒙读物中独具一格,经久不衰,与《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相媲美,得以广泛流传。

  • 龙文鞭影

    龙文鞭影

    《作者:萧良有蒙学课本。原名《蒙养故事》,又称《训蒙四字经》。明萧良有纂辑,夏广文为之作注。书中内容,采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故事及神话传说,按照韵部,编成对文,加以排列。清杨臣诤认为此书“有裨后学”,“逸而功倍”,加以订补,改名《龙文鞭影》,即取“龙文,良马也,见鞭即疾驰,不俟驱策”之义。喻学童读之,如良马之日进千里。清光绪间李恩绶有感于此书“风行日久”,其中“缺略复叠谬误之处亦逐篇有之”,遂逐一校对增删,重新付梓,是为《校补龙文鞭影》本。

  • 郁离子

    郁离子

    《作者:刘基笔记。明刘基(1311—1375)撰。二卷。基有《诚意伯文集》已著录。此编为刘基于元末弃官归里居青田时所作。全书分上下两卷共一百八十二条,(原作十卷十八章一百九十五条),约八万字。作者假托“郁离子”回答各种问题,故以名书。徐一夔《郁离子序》云:“离为火,文明之象,用之其文郁郁然,为盛世文明之治。”吴从善《郁离子序》:“夫郁郁,文也;明两,离也;郁离者文明之谓也。非所以自号,其意谓天下后世若用斯言,必可底文明之治耳。”是书计182条,每条叙一事、明一理,行文多用寓言形式,取譬事物,明乎其义。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伦理及神仙鬼怪等。对元末弊政多有剖析。

  • 古今谭概

    古今谭概

    《作者:冯梦龙又名《古今笑》或《笑史》。笑话。明冯梦龙撰。二册。梦龙有《古今小说》已著录。此编为冯氏辑纂的讽刺小品集,或曰笑话、故事集。前有梅之熉小序,谓此为不得志者托诸空言之作,取“老氏谭言微中,可以解纷”之意。分迂腐、怪诞、痴绝、专愚等三十六门。大多从古籍中摘录并略加整理而成,小部分为冯氏所创作。所载主要是前人琐闻轶事和一些笑话、寓言,其中少数作品讽刺封建官僚和儒生,颇犀利。但内容庞杂,且多庸俗无聊之作。冯梦龙毕生从事于通俗文学的创作和整理工作,在他众多的撰著中,《古今谭概》是深受读者欢迎的一部书。此书是一部古今笑话专集,编成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作者解释其书名说:“世何可深谈? 谈其一二无害者,是谓概。”此书问世后,一开始问者寥廖,后来改题为《古今笑》,遂风行于世,清代刻本又有题为《古笑史》和《古今笑史》两名的,其目的都是为了招徕读者。

  • 警世通言

    警世通言

    《作者:冯梦龙短篇小说集。明冯梦龙编辑整理。四十卷四十篇。梦龙有《古今小说》已著录。宋元作品约占半数。经编者编辑加工,风格统一。书中优秀作品大多描写市民生活,反映他们所受封建势力的迫害及反抗斗争精神,如《崔待诏生死冤家》叙璩秀秀与崔宁的爱情悲剧及反抗斗争,揭露咸安郡王的残暴行径。《小夫人金钱赠年少》、《白娘子永镇雷锋塔》,表现封建社会妇女对爱情的大胆追求。《玉堂春落难逢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揭露社会黑暗,表现妓女的悲惨遭遇及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皆有深刻社会意义。某些宣扬义气之作,如《吕大郎还金完骨肉》、《赵太祖千里送京娘》、《桂员外途穷忏悔》,则较多反映市民阶层的道德观念。《李谪仙醉草嚇蛮书》、《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等篇,反映文人逸事亦值一读。但集中有为数不少的作品,宣扬封建伦常和封建迷信观念,杂有落后思想内容。有明刊金陵兼善堂本, 日本蓬左文库、日本仓石武四郎藏。明刊衍庆堂二刻增补本,大连图书馆藏。三桂堂王振华刊本(覆明本),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藏。一九五八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为较好通行本。

  • 醒世恒言

    醒世恒言

    《作者:冯梦龙短篇小说集。明冯梦龙编辑整理。四十卷四十篇。梦龙有《古今小说》已著录。此集成书较《喻世明言》、《警世通言》晚出,所收宋元旧作亦少,约占六分之一。现确知为宋元旧作者,有《小水湾天狐贻书》、《勘皮靴单证二郎神》、《闹樊楼多情周胜仙》、《金海陵纵欲亡身》、《郑节使立功神臂弓》、《十五贯戏言成巧祸》等篇。明人拟作中的优秀篇章,多取材于现实生活和民间传说。《白玉娘忍苦成夫》、《灌园叟晚逢仙女》反映民族矛盾和阶级压迫。《一文钱小隙造奇冤》反映明代时期城市手工业者的生活遭遇。《施润泽滩阙遇友》、《徐老仆义愤成家》描写城市下层人民间的友谊和患难相助的精神。《赫大卿遗恨鸳鸯绦》、《汪大尹火焚宝莲寺》揭露寺庙僧众的淫乱生活及宗教势力的罪恶。书中描写爱情、婚姻、家庭生活的题材亦占突出地位。尤以《卖油郎独占花魁》的成就最杰出。一反统治阶级凌辱妓女的丑行,歌颂新兴市民追求爱情幸福、尊重妇女人格的新思想,具有一定进步意义。这类作品一般描写细腻,结构完整,人物形象鲜明,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但书中亦有美化统治阶级、鼓吹封建道德、宣扬封建迷信的篇章。有明叶敬池刊本,日本内阁文库藏。明叶敬溪刊本,大连图书馆藏。衍庆堂刊本,此本有二本:一为四十篇足本,卷二十三为《金海陵纵欲亡身》。一本删去此篇,析原书卷二十《张廷秀逃生救父》为上下二篇,分入卷二十、卷二十一两卷中,而以原属卷二十一之《张淑儿巧智脱杨生》篇补入卷二十三。今所见者多为此三十九篇本。一九五八年人民出版社排印本为较好通行本。

  • 喻世明言

    喻世明言

    《作者:冯梦龙话本小说集。原名《古今小说》。明末冯梦龙纂辑。1621年左右刻印。与作者所编《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全书共收话本40篇。其中多数是宋、元作品,少数是明代摹仿,都是直接以民间艺人说话底本为基础加工、改写而成。其中又以描写市井小民的作品包括爱情生活、自私愚昧;侠义肝胆、反抗压迫等最引人注目,最有价值。其次是写不计利害,忠于友情的道德方面的故事,更有写宋人亡国情思、写人民遭受倭寇入侵之苦、写反对严嵩的斗争等故事,概括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政治的腐败。不少作品则宣扬了封建道德和迷信思想,有一定消极作用。现行版本有天许斋《古今小说》原刻本与复刻本,但已流入日本并残缺;国内只有文学古籍刊行社据此本的重排本。

  • 汉杂事秘辛

    汉杂事秘辛

    《作者:佚名一卷。作者不详。书前有明代作家杨慎题辞,故明沈德符《敝帚轩剩语》认为此书是杨慎伪作。鲁迅也持此说。《杂事秘辛》之“秘辛”二字,类似卷帙甲乙名目。其“杂事”,主要记叙汉桓帝刘志懿献梁皇后被选及册立的故事。作为小说手法,其中写吴姁至皇后住处审视一段,描绘细腻,颇有自然主义色彩,具明代秽亵文学的特征。所以,从艺术手法上考察,此书文辞艳丽、淫靡,类似传奇,但汉人无此体裁、风格。其版本有《秘册汇函》本、《津逮秘书》本、《绿窗女史》本、《五朝小说》本、《汉魏丛书》本、《四库全书》本、《龙威秘书》本等。

  • 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

    《作者:张岱明代笔记。8卷。张岱撰。书前有一篇未署名的序。序文说明了该笔记的内容:“兹编载方言巷咏、嘻笑琐屑之事,然略经点染便成至文,读者如历山川,如睹风俗,如瞻宫阙宗庙之丽,殆与《采薇》、《麦秀》同其感慨而出之以诙谐者欤!”这是一部以自觉的忏悔意识创作的笔记。作者通过“梦忆”的形式,反映了个人的生活,展现了晚明社会的风俗,将个人的忏悔与时代的悲慨溶为一体,实是一部饶有文学色彩的散文作品。该书生动地反映张岱早年生活。他上山能打猎,曾在牛首山“极驰骤纵送之乐”,并且获得“鹿一、麂三、兔四、雉三、猫狸七”的战果。他平地会斗鸡,由于他饲鸡得法,故在斗鸡中,“余鸡屡胜之”。他精于饮食,懂得“水辨渑淄,鹅分苍白,食鸡而知其栖恒半露,啖肉而识其炊有劳薪。”他精于茶道,对各种茶品的特性了如指掌,连当时品茶专家闵文水都惊叹:“余年七十、精饮事五十余年,未尝见客之赏鉴若此之精也。”当然,他还不是醉生梦死的公子哥儿,一旦他认识到他所追求的生活并非都有益处,还有自我克制能力:“一旦余阅稗史,有言唐玄宗以酉年酉月生,好斗鸡而亡其国。余亦酉年酉月生,遂止。”他对艺文颇为追求,是一位出色的演奏家,从本书中可看出张岱早年活生生的形象。该书还较有特色地展现了晚明的风俗。如端午节的秦淮河,中秋夜的虎丘。作者具体描写了虎丘中秋夜的“更定”、“更深”、“二鼓人静”、“三鼓”时的不同情景,饶有情趣。他如“绍兴灯景”、“西湖香市”、“西湖七月半”等段落,也使人如临其境。至于“扬州瘦马”谈买妾、“二十四桥风月”谈嫖妓等陋习,也使人们对晚明社会可有直观的认识。该书版本较多,有《砚云甲编》本、道光刊本、《粤雅堂丛书》本等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1月出版了马兴荣的点校本。

  • 西湖梦寻

    西湖梦寻

    《作者:张岱明代笔记。5卷。张岱撰。《四库全书总目》说:“是编乃于杭州兵燹之后,追记旧游,以北路、西路、南路、中路、外景五门,分记其胜。每景首为小序,而杂采古今诗文列于其下。”集前有王雨谦、祁豸佳、查继佐、武林道隐、李长祥的序,以及张岱自序。其自序说明他为什么运用“梦寻”方式记述西湖:“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余梦与李供奉(白)异。供奉之梦天姥也,如神女名姝,梦所未见,其梦也幻;余之梦西湖也,如家园眷属,梦所故有,其梦也真。”“因作《梦寻》七十二则,留之后世,以作西湖之影。”张岱能吸收公安、竟陵两派之长,是 一位写散文的能手。该书文字恰如祁豸佳序所说:“笔具化工,其所纪游,有郦道元之博奥,有刘同人之生辣,有袁中郎之清丽,有王季重之诙谐,无所不有。其一种空灵晶映之气,寻其笔墨又 一无所有。为西湖传神写照,政在阿堵矣。”书中小序不少是耐读的小品散文。该书有清代康熙年间刊本、光绪年间刊本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1月出版马兴荣的校点本。

  •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作者:罗贯中长篇小说。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作。系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以及范晔《后汉书》、元代《三国志平话》、三国戏和某些有关传说资料创作而成。现存最早刊本为嘉靖本,全书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清康熙年间,毛宗岗又对嘉靖本辨正史事、增删文字、更换论赞,并合二则为一回,以对偶标目,成为现今通行一百二十回本《三国演义》。故事起于刘、关、张桃园结义,至王濬平吴结束,描写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近百年间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军事的、政治的、外交的种种斗争,反映人民在动乱时代所受灾难和痛苦,暴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提供许多生活斗争经验和策略。作者“拥刘反曹”,始终以蜀汉为全书主导方面,把刘、关、张和诸葛亮当作小说中心人物。在一百二十回中,自桃园结义至诸葛亮病死五丈原五十一年间事占一百零四回,以后四十六年仅写十六回即草草结束。所写四百余人物,多栩栩如生,曹操、关羽、诸葛亮、张飞等形象尤为我国人民所熟悉。作品善于表现战争,千变万化,各具特点,如“温酒斩华雄”、“空城计”、“安居平五路”等许多故事都脍炙人口。文字用浅近文言,结构宏大,人物众多,情节曲折,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章回历史小说。但作品诋毁黄巾起义,描写人物亦有“夸过其理”之处。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影印明嘉靖壬午刊本和1973年排印本等。

  • 仙佛奇踪

    仙佛奇踪

    《作者:洪应明明洪应明(约1596年前后在世)撰。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著有《仙佛奇踪》四卷。《仙佛奇踪》是记佛老二家故事的书。前二卷记仙事,后二卷记佛事。首卷载老子至张三丰六十三人,名曰消遥墟。二卷附长生诠一卷。三卷载西竺佛祖自释迦牟尼至般若多罗十九人;中华佛祖自菩提达摩至船子和尚四十二人,名曰寂光境。四卷附无生诀一卷。仙与佛都配以画像。考知释家、道家自古分门,他们的著述著录也各自分部。《仙佛奇踪》兼采二氏,不偏属,也多荒怪之谈,所以归入小说家。有《喜咏轩丛书》本八卷,题《月旦堂仙佛奇踪》。

  • 北游记

    北游记

    《作者:余象斗又名《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出身志 传》,《北游记玄帝出身传》,《北方真武祖师 玄天上帝真武志传》。章回小说。明余象斗编 著。四卷二十回。叙真武玄天上帝的故事,玄 天上帝乃传说中道家所崇拜的偶像之一。隋 炀帝时,玉帝见刘家琼花树金光灿灿,乃分一 缕真魂托生为刘氏后代。因琼花树当不起玉帝 后身供养,三清点明本相,指引到蓬莱山修行。 二十年后,凡心动,又托生为哥阇国玄明太子, 享十年太平天下,再到蓬莱山修行。因经不起 女色,又投胎为西霞国王子,名玄晃,做十五年 国王后,经天尊点化,弃国到灵鹫山修行。修成 真仙去见玉帝,封他去掌管太阳宫,宫中三十 六将均下凡作乱。他再次下凡为净洛国王子, 斗母元君度其成仙,天尊赐宝剑,玉帝封为真 武大将军。奉旨收妖,降伏妖魔三十六名,均为 玄天部将。真武被封为混元九天万法教主荡魔 天尊。存清道光十年大经堂《四游记》合传本, 启文堂单行本,小蓬莱馆《四游合传》亦收入。

猜你喜欢的书

曾巩文集

文集,曾巩著。曾巩的散文创作在艺术上获得了很高成就。他的散文以“古雅”“平正”见称,讲究章法的严谨和布局的分明,叙事、议论委曲周详,节奏舒缓平和,用词素朴有分量,表现沉着,思致明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此文集精选《寄欧阳舍人书》《醒心亭记》等曾巩文章8篇。一一加以导读、注释和翻译,该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曾巩的文学造诣。

康平县乡土志

地方志书。约为清光绪三十四年 (1908) 由李绍纲、徐芳修纂。此志依清末部颁乡土志例目。一册不分卷。绍纲,时任县劝所总董;徐芳,县巡警总局董事。按清末固定目录程式填报成书。约四千五百字。记事止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分历史、政绩、兵事、耆旧、户口、地理、山、水、物产等十五目。记事简略。是为康平县设治百余年第一部志书。沈阳市图书馆藏抄本。

上清回神飞霄登空招五星上法经

早期上清派经典,约出于南北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经文包括两篇道法。其一为《回神飞霄登空招五星上法》。其法择日斋戒入室,依次存思五帝来人身中,体内五脏之神及下丹田之神各镇其所,并存思饮咽五星及日月二景之精光,使映照五脏及下丹田。据称修行此道九年,可致飞霄登空,召役神灵,五脏不朽,魂魄保镇。其二为《镇神养生内思飞仙上法》。其法以平旦人室,凝神内思身中诸神(如面部七神、五脏六腑之神、精血骨节之神等等),使各自镇守其所。据称修行此道三年,可致身体不朽,召役神灵,「神飞形举,白日登晨」。以上两篇道法,《上清众经诸真圣秘》已引述,《无上秘要》卷九七亦录载其文。

易汉学

清惠栋撰。八卷。搜集自汉至三国时期孟 喜、虞翻、京房、荀爽等人的《易》说,“采辑遗闻,钩稽考 证,使学者多略见汉儒之门径”(《四库全书总目》卷六 《经部》易类六)。汉儒治《易》多讲阴阳灾异,以卦象配 自然、人事。《经训堂丛书》本。此书大旨,乃追考汉《易》学说,掇拾其余绪,陈述其要例。全书所考,凡孟喜《易》二卷、虞翻《易》一卷、京房《易》二卷(干宝《易》附见)、郑玄《易》一卷、荀爽《易》一卷;末一卷为惠氏发明汉《易》之理,以辨正河图洛书、先天太极之学。《四库全书提要》指出:“其以虞翻次孟喜者,以《翻别传》自称五世传孟氏《易》;以郑玄次京房者,以《后汉书》称玄通京氏《易》也;

致身录

《致身录》是建文传说中出亡一节的重要文本,此书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前后流传于吴中,作者史仲彬,自陈为建文帝时翰林学士.其书以第一人称讲述靖难间作者亲历,亲见之事.依其述,史仲彬于洪武时为惩治贪官事告御状,得到朱元璋的赏识,"命主政户部"但被推辞.建文帝授其明经出身,命为翰林院侍书,从此为官直到燕王陷南京,参与了建文帝一朝的重大事件.建文帝改定官制,他上书谏言;《致身录》之说历来争议极大。疑托名史仲彬所著的伪书。

春秋繁露译注

十七卷,汉董仲舒著。《汉书·董仲舒》载其“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言。”宋代有四种本子,多少不一。至明楼郁,乃定为十七卷,八十二篇,缺三篇,实七十九篇。颜师古注以《竹林》、《玉杯》、《蕃露》都是书名,而今《春秋繁露》中有《竹林》、《玉杯》,故《崇文总目》、程大昌等都有怀疑、攻驳之论。但大多数认为,其书基本可信是董仲舒所作。书中以孔子为素王,《春秋》为一王大法;提出三统、三世诸说;对《春秋》笔削褒贬,微言大义探讨极多;借阴阳五行论说《春秋》灾异,建构天人感应的学说;借解释“春王正月”,论证君权神授与大一统等等,较为全面论说了《公羊》学的基本理论。是汉代《公羊》学派的重要代表作,对其后的《公羊》学发展影响深远。

推荐作家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李怀民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