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

罗贯中
  • 姓名:罗贯中
  • 别名:名本,号湖海散人
  • 性别:
  • 国籍:明代
  • 出生地:太原(一说东原)人
  • 出生日期:约1330年
  • 逝世日期:约1400年
  • 民族族群:

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太原(一说东原)人,明初小说家。具体生卒年代不详(约1330年-约1400年)。其生平事迹无详细记载。他生活在一个动乱的时代里,曾有志于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做一番事业。相传他曾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客,但因生不逢时,乃“传神稗史”(王圻《稗史汇编》),从事小说创作。今存署名由他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和《粉妆楼》等。他还创作戏曲三种,今仅存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一种。罗贯中所编著的小说均为历史演义小说。在这些小说和戏曲中,罗贯中表现的伦理思想主要是:批判暴政、暴君,歌颂仁政,赞美圣君贤相,追求一种符合伦理道德的理想政治。如《隋唐志传》就揭露了隋炀帝的骄奢淫逸,他起东都,筑西苑,开运河,广搜奇花异草,使百姓“备遭涂毒”。而暴政的根源之一则是道德上的极端堕落。他弑父鸩兄,以鬼蜮手段篡夺帝位,宫廷生活极端腐化。正是这种野蛮残暴的统治迫使人民铤而走险,如隋末瓦岗寨起义、汉末黄巾起义、唐末黄巢起义、宋代王则起义。这些起义无例外的都是官逼民反,如黄巢起义就是在“朝廷昏乱,佞臣当道,有钱重用,无钱不用,因此曹州反了王仙芝,濮州反了尚君长”的背景下展开的。从根本立场上看,罗贯中对农民起义是敌视的;他赞扬镇压农民起义或篡夺起义果实的“真命天子”,而把起义者称之为“贼”。但他多少看到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因而在作品中不乏反暴政、反暴君的描写。对仁政、圣君贤相的歌颂,更是罗贯中作品中的一个突出特色。他以赞扬的笔调歌颂了隋文帝开皇之治,唐太宗贞观之治,对三国纷争时蜀汉一方更是有意识当作理想政治的典范极力加以歌颂。尊重民心、爱惜民命、与臣下祸福同享、患难与共,正是蜀汉政权最为突出的特色,而这也是以我们民族传统道德观念,诸如忠诚、信义、仁爱、平等之类作为它的基础的。

猜你喜欢的书

梁方仲集

梁方仲集

本书主要收录梁方仲先生1949年前后的学术论著,若干经典文献仍予以收录,但对1949年前学术著述有所侧重,旨在彰显梁方仲先生早期及在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任职期间之学术成就,以体现梁方仲先生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之学术渊源。

正一法文经护国醮海品

正一法文经护国醮海品

正一法文经护国醮海品,撰人不详。约出于南北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本篇原系早期天师道经典《正一法文》残卷之一,内言醮祭江河湖海水宅龙神之法。谓国家动乱、家门不安,皆可设此醮仪,祭祀龙神,可使国安民丰,家中富溢。篇末附〈元始灵宝告山简求仙上法〉、〈元始灵宝告宅简文〉,言投简请神,削除罪籍之法。疑系后人附益。

琵琶记

琵琶记

全称《忠孝蔡伯喈琵琶记》,又题《蔡中郎忠孝传》。戏曲。元末明初高明撰。三卷,四十二出。明字则诚,自号菜根道人,瑞安(今属浙江)人。生卒年未详。元至正进士,历任处州录事、四明都事、福建行省都事等职。后避居鄞县栎社镇沈氏楼,以词曲自娱。此剧系据宋元旧篇改编而成。写蔡伯喈进京应试,得中状元,丞相府招其为婿。蔡力辞不从,被迫与牛丞相女成婚。其妻赵五娘在家侍奉翁姑,自食糟糠。后因饥荒,二老亡故,五娘求乞进京寻夫。因得牛小姐相助,始得团聚。最后蔡携二妻回乡祭扫父母坟墓,以全忠全孝作结。剧中赵五娘形象颇为动人。京剧《赵五娘》本此。早期南戏《赵贞女蔡二郎》中,蔡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击死”,高明反其意而求大团圆,变谴责为同情。此剧在明初影响甚大,人谓传奇之有《琵琶记》犹杂剧之有《西厢记》。有元刻巾箱本,明容与堂刻李卓吾评本,毛氏汲古阁《六十种曲》本等数十种版本。又有一八四一年法文译本, 日本亦有多种传本。《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收入明刻本及陆贻典抄本二种。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一九六○年出版钱南扬校注本,末附《高明小传》。

式叉摩那尼戒本

式叉摩那尼戒本

式叉摩那尼戒本,一卷,清顺治七年(1650)弘赞辑并序,原注随宜编入于此。律学著述。系后秦集录《四分律》中戒条部分之别行本。作者自序称,本书是为应学法女之需而撰。内容有三:(1)学根本,谓四重罪;(2)学六法,谓羯磨所得者;(3)学行法,谓大比丘尼一切诸戒威仪。见载于《嘉兴藏·又续藏》及日本《续藏经》。

阿毗达磨发智论

阿毗达磨发智论

梵名Abhidharma -jn~a^na-prastha^na 。凡二十卷。佛灭后三百年,印度迦多衍尼子造,唐玄奘译。又称说一切有部发智论。略称发智论。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本论与集异门足等六论合称为七论,又六论之义门少,故以足譬喻之,称为足论;本论则文义具足,故以身譬喻之,称为身论。七论为说一切有部宗之根本论。本论以说一切有部学说为基本内容,兼论当时部派佛教间争论之各类问题。共立八蕴,分为四十四品,即:(一)杂蕴,说明四善根、四圣果、有余涅槃、无余涅槃等种种法。计有世第一法纳息、智纳息、补特伽罗纳息、爱纳息、无惭纳息、相纳息、无义纳息、思纳息等八品。(二)结蕴,说明三结、五盖等种种结使。计有不善纳息、一行纳息、有情纳息、十门纳息等四品。(三)智蕴,说明圣者断除惑障,而得无漏之智。计有觉支纳息、五种纳息、他心智纳息、修智纳息、七圣纳息等五品。(四)业蕴,说明身、口、意三业所起之善恶诸行。计有恶行纳息、邪语纳息、害生纳息、表无表纳息、自业纳息等五品。(五)大种蕴,就三世说明四大种所造之善恶色法。计有大造纳息、缘纳息、具见纳息、执受纳息等四品。(六)根蕴,就四果及三世说明六根、五根等色法。计有根纳息、有纳息、解纳息、等心纳息、一心纳息、鱼纳息、因缘纳息等七品。(七)定蕴,说明三界诸天之定与二乘所修之定有种种不同。计有得纳息、缘纳息、摄纳息、不还纳息、一行纳息等五品。(八)见蕴,说明凡夫外道之断、常二见及六十二见等种种之见。计有念住纳息、三有纳息、想纳息、智纳息、见纳息、伽他纳息等六品。

无量寿大智陀罗尼

无量寿大智陀罗尼

一卷,赵宋法贤译。纯咒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