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 温疫论

    温疫论

    《作者:吴有性《温疫论》亦作《瘟疫论》,系温病专书。2卷,补遗一卷。明·吴有性撰。书成于1642年(崇祯15年)。书中讨论瘟疫证治,吴氏谓“温”、“瘟”二字没有区别,都属于温热病范围,因以“温疫”名书。书中阐明了瘟疫与伤寒相似而迥殊的新见解,认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又称疠气、戾气)。指出瘟疫自口鼻而入,伏于膜原,其邪在不表不里之间;其传变有九。又列举温疫与伤寒相反的十一种情况(如脉、舌等的不同),提出温疫先里后表,里通表和的治疗总原则,创用达原饮、三消饮等方剂予以调治,开后世治温疫一大法门。原书2卷未多加诠次,很象是随笔记录而成。清代编《四库全书》时,将下卷安神养血汤、太极丸等条,以及成书后陆续补入的正名、伤寒例正误、诸家瘟疫正误等篇,并为一卷,以作补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此书曰:“瘟疫一证,始有绳墨之可守,亦可谓有功于世矣。”同时指出书中不足为:“其谓数百瘟疫之中,乃偶有一伤寒;数百伤寒之中,乃偶有一阴证,未免矫枉过直。”该书问世后,流传甚广,康熙年间日本即有刊本,国内翻刻本及阐释发挥之书甚多,建国后有多种铅印书及评注本。

  • 修龄要旨

    修龄要旨

    《作者:冷谦作者冷谦,字启敬,道号龙阳子。明代洪武初人,寿在150岁以上。该书集“四时调摄”、“延年六字总诀”、“四季却病歌”、“长生一十六字诀”、“十六段锦法”、“八段锦法”、“导引歌诀”、“却病八则”等篇,主要阐述气功养生法祛邪治病,摄生延年的基本知识和具体方法。这些都是冷谦自己应用气功益寿延年的经验总结。其中“四时调摄”宗《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述四季调养五脏的方法;“起居调摄法”述平素饮食卫生,起居调摄的知识;“延年六字总诀”介绍应用嘘、呬、呵、吹、呼、嘻法防治疾病;“长生一十六字诀”说明一十六字诀的作法、功效、应用;“十六段锦”和“八段锦”、“导引歌诀”论述导引的姿势、作法。内容丰富,是研究气功养生法的宝贵文献资料。

  • 内府秘传经验女科

    内府秘传经验女科

    《作者:龚廷贤《内府秘传经验女科》由江西省历史上十大名医之一龚廷贤著。《内府秘传经验女科》龚廷贤,一作应贤,字子才,号云林,江西省历史上十大名医之一。 本述内容主要阐述调经和提高受孕几率经验方等等内容。

  • 明医指掌

    明医指掌

    《作者:皇甫中综合类著作。明皇甫中撰,明王肯堂订补、邵从皋参校。十卷。甫中字云洲,仁和 (今浙江杭州) 人。三代业医,承其家学,博采众家之长,结合体会,仿吴恕《伤寒活人指掌图》体裁,用歌赋、论述相结合形式,约于天启二年 (1622) 撰成此书。卷一载病机赋、经络总抄、药性歌三篇。卷二至卷七为内科杂病。卷八为五官、外科病证。卷九妇人科。卷十为小儿科。每病证均分歌、论、脉三项先予总述。继之审因分类论治。理、法、方、药悉备,可供临床参考。有明万历七年(1579) 刘氏重刻本,清光绪间刊本,一九二二年广益书局石印本。

  • 秘传外科方

    秘传外科方

    《作者:赵宜真外科著作。明代赵宜真辑,刊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书中首述医论方证,次列外科疾病36症,病形图24幅,末录李世安、李防御二氏治疔法和五痔方等。本书主要论述外科疮疡、痈疽、疔疮、痔疮的治法,并附图24幅,依图说明各种痈疽的部位、形状和简要诊断方法,以及治疗痈疽疮疡和各种中毒、外伤、汤火伤、蛇虫伤的方药和急救法,共载375方。本书继承了宋代《太平圣惠方》《外科精要》的外科学经验,收集了民间治疮疡、杂病的单方和验方,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泛,兼有妇、儿、五官科的论治经验,其中大部分是未见经传的,不少方剂和治法成为后世外科的传统方药和方法。特别是对痔疮的治法和一些急症的处理方法,至今还运用于临床。

  • 名医类案

    名医类案

    《作者:江瓘中医医案。12卷。明江瓘撰。江瓘,字民莹,歙(今安徽歙县)人。自号篁南山人。补诸生。因病而习医,且自药而愈。著《名医类案》。以求达到“宣明往范,昭示来学;既不诡于圣经,复易通乎时俗”的目的。本书历经20年,未完成。后由其子江应宿继承其业,补撰成书(1549)。本书采集明以前历代名医的临床验案,结合家藏秘方及个人医案。按病症分类为二百零五门,包括急性、慢性传染病、内科杂病,以及外科、五官科、妇科、儿科等各科医案。各病案均载病者姓名、年龄、体质、症状、诊断与治疗,重要的医案后还附按语。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医案类著作,为后代研究疾病史、治疗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有万历十九年(1591)刊本、光绪十一年(1885)信述堂重刊本、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等。

  • 脉症治方

    脉症治方

    《作者:吴正伦脉症治方四卷,明代安徽籍医学大家吴正伦著。介绍了发病的原因和按脉审症,因症酌治,因治定方等。属临证综合方书类著作。

  • 鲁府禁方

    鲁府禁方

    《作者:龚廷贤成书于1594年。又名《鲁府秘方》。明代龚廷贤编,世界书局印行。该书是一部方书,约67 000字,共4卷。因以鲁王府所藏秘方为主,并由鲁王府刊行,故名。卷1分中风、伤寒、瘟疫等32类;卷2分臌胀、水肿、积聚等35类;卷3分妇人、小儿等23类;卷4分痈疽、疔疮、急救等26类。各科病证共计116类。书中涉及药物的炮制方法较多,如浸润药材有酒浸、童便浸、米泔浸、乳浸等;炒制药材有酒炒、姜汁炒、醋炒、麸炒、蜜炒、米泔炒等;煨法有面包裹煨、麸包裹煨及火煨等。有些药物的炮制均有独特的制法。如法制陈皮:“广陈皮一斤,青盐、五味子、甘草各四两、山茱萸去核,乌梅去核各二两。将陈皮在温水浸一宿取出,将内白刮去晒干,将青盐等五味,置砂锅底,陈皮在上,水可满陈皮,用文武火烧干止用陈皮、任意嚼下。清气化痰。”又如大怀生地黄的炮制:用好酒拌炒,锅内蒸熟取出再用砂仁一两、茯苓二两,二味用绢袋包藏在地黄内,用酒浸平,慢火煮干,去砂茯不用,竹刀切碎晒干。另外,由于妇科、外科的需要,制炭的药物也不少见,如血余炭、大蓟炭、鹿角炭、乌梅炭、蒲黄炭、栀子炭、当归炭等。总之,该书不仅可供临症参考,而且对后世炮制方法和炮制原理的研究颇具实用性。

  • 理虚元鉴

    理虚元鉴

    《作者:汪绮石二卷。明汪绮石 (生卒年不详)撰。汪绮石,事迹不详,据其门人为此书所作序言,当为明末人。此书上卷论虚劳诊断、病原、治证。下卷论虚劳之证病机、方药等。书中提出虚有三本,即肺、脾、肾。前人治虚,李东垣主张补脾,朱丹溪主张滋阴,而薛己则主张补火。三家各有所偏,此书参合折中而用。因前人于补脾补肾已多有论述,故此书独于清金保肺详加阐明。治虚之法,归于二统,即阳虚统于脾,阴虚统于肺。认为专补肾水,不如补肺以滋其源;专补命火,不如补脾以健其中。作者于虚损之证,独有发挥,不泥古,不偏执,对后世颇有启迪影响,为医家所重。有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慈溪何氏刊本,光绪中钱塘葛氏重刊本,1939年上海卫生局铅印本,1958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1981年江苏科技出版社铅印校注本。

  • 疠疡机要

    疠疡机要

    《作者:薛己外科著作。明薛己撰。三卷。已有《内科摘要》已著录。是书成于嘉靖八年(1529),是我国早期论述麻风病专著。上卷至中卷论疠疡本证、变证、兼证、类证的辨证治疗,并附治验。下卷为各证所用方药。薛氏对麻风病的诊治经验丰富。认为:“若眉毛先落者,毒在肺。面发紫泡者,毒在肝。脚底发痛或穿者,毒在肾。遍身如癣者,毒在脾。目先损者,毒在心。此五脏受之重也。”并指出:皮肉麻木不仁,肉死针刺不痛,血死烂溃,筋死指脱,骨死鼻梁柱坏,皆属五脏受伤,均属不治。如“恶血凝滞在肌表经络者,宜刺宜汗”。并主张用六味丸和七味白术散治疗。书中所载医案也较精当,故颇为后世医家推崇。有明刻《薛氏医案》单行本,《薛氏医案》(1921—1926)大成书局石印本。

  • 灵枢经脉翼

    灵枢经脉翼

    《作者:夏英针灸著作。明夏英编绘。三卷。英字时彦,古杭人。是书为阐述《灵枢经》十二经脉、任督二脉及其腧穴的专著。以为“《灵枢》之文,世古言深,中有错简易置,况无注释,后世不无失其真者”。于是悉取祖遗诸秘籍中有裨于《灵枢》经脉之旨者,更加演绎,自成一家之言,复疏《灵枢》有关原文于下,并以滑寿《十四经发挥》注文列于后,意在羽翼《灵枢》,而有功于医道,故名。书中图文互解,通俗易懂。十二经脉以流注次序为先后,均分别绘图作注,并附歌诀。歌有“总歌”、“穴歌”、“是动所生歌”等。末附音释。成于弘治十年(1497),未见刊行,一九八四年中医古籍出版社据抄本影印出版,收入《中医珍本丛书》。

  • 雷公炮制药性解

    雷公炮制药性解

    《作者:李中梓六卷。明李中梓。此书为本草类著作,为李氏博采诸家本草之长,结合临床经验,于崇祯二年 (1629)撰成。全书共分金石、果、谷、草、木、菜、人、禽兽、虫鱼九部,载药三百二十三种。金石部为三十三种,果部十八种,禽兽部十八种,谷部十一种,草部九十六种,木部五十七种,人部十种,虫鱼部二十六种。每味药下各有论案,对药性、归经、功能、禁忌、服法均作介绍,论析详明,颇有见地。有人认为此书是托名之作,因李氏有医名,故托之名。有明天启二年(1622)翁氏刻本、清文盛堂刻本。

  • 类经图翼

    类经图翼

    《作者:张景岳医经类著作。明张介宾撰。十一卷。介宾有《类经》已著录。是编刊于天启四年(1624),为《类经续编》。书中用图解方式以辅补《类经》注文之不足,故名。共二十六万字。包括运气(卷一至卷二)与针灸(卷三至卷十)两部分。前者对五运六气理论,用文、图互解方法详细说明。后者论述经络俞穴,绘有图解,编有针灸要穴以及诸证灸法要穴等。广泛引证有关资料,对中医理论以及针灸学均有阐发。理论透彻,易懂易记,在临床上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有明天启四年(1644)天德堂初刻本,一九五八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 肯堂医论

    肯堂医论

    《作者:王肯堂又名《新镌医论》。医论。明王肯堂撰。三卷。肯堂有《证治准绳》已著录。集平时所积医论、临证治验、杂记心得等编辑成帙,成书于万历三十年(1602)。约万言。卷上首为痘疹发微,论述痘疹病因、病机、预防、诊治及辨虚实、验轻重等;次论小儿惊风,主张随证施治。卷中为诊断、药物及杂记等,并载虞天民、龚云林等医案数则。卷下载三疟治验、妇科验方、七情、肌衄、伤寒发汗解等辨证施治中的若干问题。结合个人心得,论述临床诊断、辨证、方药及灸法,内、外、妇、儿等科的数十种证治。参论前人著述和治验,间附个人医案。有明刻本(题作《新镌医论》),一九二三年《三三医书》铅印本。

  • 口齿类要

    口齿类要

    《作者:薛己《口齿类要》系口腔科书籍。1卷。明·薛己撰于1529年(嘉靖8年)。本书为我国现存的唯一口齿科专著。对于口齿疾病的叙述,先从口唇部,以茧唇开始,次及各型口疮,再述诸般齿痛,最后记载舌及喉部疾患,书末附有诸鲠、误吞诸物疗法以及药方六十多个。对每种疾病的叙述均附有症例报告,如茧唇11例中,死亡者为三例,并强调“若患者忽略,治者不察,妄用清热消毒药,或用药线结去,反为翻花败症矣”。看来薛己对于唇癌的症状,已有较为明确的认识。此外尚报导口疮13例,齿痛22例,舌证11例等。本书论证口齿疾病的疗法,主张从患者整体上进行,多用内服药物辨症施治,对牙齿疾病的局部疗法尚未有记载。本书流传刊本较多,多包括在《薛氏医按全书》之内,且有日本刊本。

  • 长生诠经

    长生诠经

    《作者:洪应明长生诠经,明初道士洪自诚编撰。一卷,收入《万历续道藏》。本书为道教养生资料选辑。作者选取《清静经》、《阴符经》、《胎息经》等二十九种道书,以及汉天师、吕纯阳、白玉蟾等四十余位道师有关修养长生之诗歌语录,辑为一编。所录诗文涉及胎息、导引、修心养性及内丹功法。大抵以澄心静意,去欲养神为主,以导引行气之术为辅。

  • 经络全书

    经络全书

    《作者:沈子禄经络类著作。前编明沈子禄撰,后编徐师鲁撰,清尤乘重辑。二卷。子禄字承之。曾撰《经脉分野》(即此书前编)。师鲁吴江(今属江苏)人。嘉靖进士,奉命册封周藩,阅岁历转左给事中。儒而兼医。得子禄书稿,为之订正续编并作序。名续编为《枢要》,更名全书为《经络全书》。前编撰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后编撰于万历四年(1576),乘重辑刊于康熙九年(1668)。前编记述全身体表部位名称凡八十八条,逐一详引博考《内经》等书文字,并论述经络循行交会;后编列原病、阴阳、脏腑、营卫、经络、常经(即十二经)、奇经、人迎气口、三部、诊脉、清浊、虚实、客感、传变十四篇。均考《内经》及后世医籍有关经络论述,参合己见加以发挥,对经络学说术语进行较系统整理。书末附有音释。对研究经络学说颇有参考价值。有《脏腑性鉴·经络全书》合刻本,《博物知本》本及抄本。

  • 注解大六壬指南

    注解大六壬指南

    《作者:陈公献《大六壬指南》成书于明末清初,着录于《清史稿·艺文志》,由[明]陈公献、程起鸾、庄公远等数人编撰而成,最后由清陈公献定稿。全书共分为五卷,立意高远,举重若轻;理论简约,言简意赅;课例精妙,字字珠玑。是书乃是继宋代邵彦和《六壬断案》之后,又一部集六壬学大成之巨著,乃六壬学者之圭臬。学者深入研习,自有所获。

  • 经络汇编

    经络汇编

    《作者:翟良经络类著作。明翟良撰。不分卷。良字玉华,山东益都人。幼时体弱多病,后学医并以医为业。另有《脉诀汇编说统》已著录。作者认为经络非专为针灸而设,医者必须精通经络,为脏腑辨证所需,故撰此书。刊于崇祯元年(1628)。于经络总叙之后,载脏腑经络分合详说及分别各脏腑图论。其次循序分述十二经并任、督二脉之生理及见证、经脉走行、诸穴歌、分寸歌等项,及手经与足经起止图。后自设问答,论述阴阳、络脉、命门等问题。并载十二经脏腑图、脏腑表里图、十二经所属歌、营卫清浊升降论、循经记穴及奇经八脉论等。末为内景图赋。全书本于《内经》,参照前代有关著述,于释文中略有发挥。收载内容丰富,叙述简要。将经络与脏腑结合论述,随经而附脏腑见证,并论述手足阴阳学说,方便读者参阅。有清老二酉堂藏版《脉诀汇编说统·经络汇编》合刻本。

  • 经络考

    经络考

    《作者:张三锡经络类著作。明张三锡撰。一卷。三锡字叔承,号嗣泉,江苏南京人。世医出身。曾编辑《医学六要》十九卷,此即其中之一。成书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作者重视经络学说,认为学医必须明经络。遂集《素问》、《灵枢》、《难经》及滑寿《十四经发挥》等书之论提要钩玄而成。首为仰、伏人尺寸图,总论经脉。次叙十四经脉之走行,并分别详叙本经图、生理位置、病理变化、诸穴歌、分寸歌、循行图等。次论营卫,正、伏人脏图,精、气、津液、血脉、五伤等,并分叙五官、四肢、筋、骨、肉、皮等人体各器官。末为经脉所合与所传。所论多宗《十四经发挥》,故名。文中言考者不多,引文亦不注明出处。但条理尚清,释文简明易懂,可供学习经络学说参考书。有明崇祯十二年(1639) 《医学六要》刻本。另有十七年其孙张维翰等补刻本。

猜你喜欢的书

曾巩文集

文集,曾巩著。曾巩的散文创作在艺术上获得了很高成就。他的散文以“古雅”“平正”见称,讲究章法的严谨和布局的分明,叙事、议论委曲周详,节奏舒缓平和,用词素朴有分量,表现沉着,思致明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此文集精选《寄欧阳舍人书》《醒心亭记》等曾巩文章8篇。一一加以导读、注释和翻译,该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曾巩的文学造诣。

康平县乡土志

地方志书。约为清光绪三十四年 (1908) 由李绍纲、徐芳修纂。此志依清末部颁乡土志例目。一册不分卷。绍纲,时任县劝所总董;徐芳,县巡警总局董事。按清末固定目录程式填报成书。约四千五百字。记事止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分历史、政绩、兵事、耆旧、户口、地理、山、水、物产等十五目。记事简略。是为康平县设治百余年第一部志书。沈阳市图书馆藏抄本。

上清回神飞霄登空招五星上法经

早期上清派经典,约出于南北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经文包括两篇道法。其一为《回神飞霄登空招五星上法》。其法择日斋戒入室,依次存思五帝来人身中,体内五脏之神及下丹田之神各镇其所,并存思饮咽五星及日月二景之精光,使映照五脏及下丹田。据称修行此道九年,可致飞霄登空,召役神灵,五脏不朽,魂魄保镇。其二为《镇神养生内思飞仙上法》。其法以平旦人室,凝神内思身中诸神(如面部七神、五脏六腑之神、精血骨节之神等等),使各自镇守其所。据称修行此道三年,可致身体不朽,召役神灵,「神飞形举,白日登晨」。以上两篇道法,《上清众经诸真圣秘》已引述,《无上秘要》卷九七亦录载其文。

易汉学

清惠栋撰。八卷。搜集自汉至三国时期孟 喜、虞翻、京房、荀爽等人的《易》说,“采辑遗闻,钩稽考 证,使学者多略见汉儒之门径”(《四库全书总目》卷六 《经部》易类六)。汉儒治《易》多讲阴阳灾异,以卦象配 自然、人事。《经训堂丛书》本。此书大旨,乃追考汉《易》学说,掇拾其余绪,陈述其要例。全书所考,凡孟喜《易》二卷、虞翻《易》一卷、京房《易》二卷(干宝《易》附见)、郑玄《易》一卷、荀爽《易》一卷;末一卷为惠氏发明汉《易》之理,以辨正河图洛书、先天太极之学。《四库全书提要》指出:“其以虞翻次孟喜者,以《翻别传》自称五世传孟氏《易》;以郑玄次京房者,以《后汉书》称玄通京氏《易》也;

致身录

《致身录》是建文传说中出亡一节的重要文本,此书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前后流传于吴中,作者史仲彬,自陈为建文帝时翰林学士.其书以第一人称讲述靖难间作者亲历,亲见之事.依其述,史仲彬于洪武时为惩治贪官事告御状,得到朱元璋的赏识,"命主政户部"但被推辞.建文帝授其明经出身,命为翰林院侍书,从此为官直到燕王陷南京,参与了建文帝一朝的重大事件.建文帝改定官制,他上书谏言;《致身录》之说历来争议极大。疑托名史仲彬所著的伪书。

春秋繁露译注

十七卷,汉董仲舒著。《汉书·董仲舒》载其“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言。”宋代有四种本子,多少不一。至明楼郁,乃定为十七卷,八十二篇,缺三篇,实七十九篇。颜师古注以《竹林》、《玉杯》、《蕃露》都是书名,而今《春秋繁露》中有《竹林》、《玉杯》,故《崇文总目》、程大昌等都有怀疑、攻驳之论。但大多数认为,其书基本可信是董仲舒所作。书中以孔子为素王,《春秋》为一王大法;提出三统、三世诸说;对《春秋》笔削褒贬,微言大义探讨极多;借阴阳五行论说《春秋》灾异,建构天人感应的学说;借解释“春王正月”,论证君权神授与大一统等等,较为全面论说了《公羊》学的基本理论。是汉代《公羊》学派的重要代表作,对其后的《公羊》学发展影响深远。

推荐作家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李怀民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