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 万氏女科

    万氏女科

    《作者:万全妇产科著作。又名《万氏妇人科》。3卷。明万全(密斋)撰。初刊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此书分调经、崩漏、胎前、产后4章。卷1为总论及妇科杂病;卷2、3分述胎前产后诸疾,末附保产良方。治疗上主张“调经专以理气补心脾为主;胎前专以清热补脾为主;产后专以大补气血行滞为主”。全书条分缕析,洞悉原委,简而实用。现有《万密斋医学全书》丛书本,建国后有排印本。

  • 妇人规

    妇人规

    《作者:张景岳妇产科著作。明张介宾撰。二卷。介宾有《类经》 已著录,此为其妇科部分。张氏认为妇人诸病本于男子无异,而其异者,惟经水胎产之属。乃将妇科病证分类论述,于明天启四年(1624)撰成此书。约四万八千字。有妇科总论及经脉、胎孕、产育、产后、带浊梦遗、乳病类、子嗣、瘕类、前阴等九类。类下赅病,每病多择取诸家之精要,详述辨证施治之法,后附效验之方,书中分类明晰,辨证清楚,治法井然,多以温补为主,立论多有独到之处,颇为后世医家所重。有明刊本,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 瀛海贾棠刻本,一九八四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据上海图书馆藏清康熙后岳峙楼刊本影印精装本。

  • 医学碎金

    医学碎金

    《作者:周礼四卷,明代医家周礼著。撰于1415年。卷一概述人之孕育胚胎、五脏主五窍、五邪所乱、五劳所伤、五劳之疾等5卷二介绍人身之表里病见、治病举纲论、五脏四时更病、病机十九条等5卷三为五运化生、标本运气歌、五郁之发、五运主病等,卷四为诊脉法、诊四季脉法、七方十剂等内容。

  • 医学要数

    医学要数

    《作者:胡文焕明代胡文焕撰的一本基础理论类中医著作,成书年代不详。该书汇集与数字相关的中医名词术语,如一息、二阳病、三焦、四海、五郁、六不治、七诊、八会、九针、十变、十二原、十五络等,逐一详加诠释,释文以引录文献为主,略加评述。

  • 济阳纲目

    济阳纲目

    《作者:武之望综合类著作。明武之望撰。一百零八卷。之望有《济阴纲目》已著录。武氏编完妇科专著《济阴纲目》后,认为还应编一部利济男患者(所谓济阳)的医书,遂广参博搜,“汇集众编,别异比类”(见自序)而为本书。广搜博采、删繁取要,仿前书体例于天启六年(1626)撰成此书。内容丰富,包括内、外、伤、五官各科病证,以病名为纲,以诸论为目。每论一病,先因证设论,后据证列方,各论之下,引录古今医家学说,论述病因病机、证候特点、治疗原则、类证鉴别、具体治法等内容。条理清楚,便于读者检索阅览。有清咸丰六年(1856)泾阳姚锡三重刊,一九八二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据宏道书院藏版影印本。

  • 病机沙篆

    病机沙篆

    《作者:李中梓内科著作。明李中梓撰,清尤乘增辑。二卷。中梓有《内经知要》已著录。卷一,载中风、中寒、中气、中热、虚劳、咳嗽吐血等十八种病证。卷二,载头痛、眩晕、心痛、腹痛等二十七种病证。凡四十五种病证。每证之下,又详列子目。引述《内经》及诸家之论,结合临床,参以己见,予以发挥。对每病的含义、病因、病机、症状、分类、鉴别、治则、治法、急救、预防均有较详细的论述,有论有方,以论为主。其治法以方剂为主,间有针灸等治法。对眩晕、痹证、中风、虚劳等病证的论述,简明扼要,议理精当,给人以启迪。书中所论,体现了作者治病重视脾肾的学术思想。对后世有一定影响。尤乘云:“明乎虚实强弱,标本先后以施治疗之方,则沙篆备矣。”可供中医临证及研究参考。有康熙六年(1667)《士材三书》刻本,宣统二年(1910)印本。

  • 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作者:张鹤腾温病类著作。明张鹤腾撰。二卷。鹤腾字凤逵,颍郡(今安徽阜阳)人。进士出身,曾任户部陕西司郎中等职。著有 《伤寒伤暑辨》。认为伤寒伤暑二病,皆厉气之能杀人者,研究伤寒者颇多,而伤暑一证,世皆忽之。临证往往误认伤暑为伤寒,妄加施治。万历十六年(1588)夏,张氏患暑病,庸医不识而误治,后经汪韫石治愈。乃发奋搜罗古代名医治疗暑病的著述,历十余载,于天启三年(1623) 编撰成书。上卷,载有春夏秋冬温暑凉寒四证病原、天时、地气、辨寒暑证各异、暑证、暑厥、暑风、暑疡等十余篇医论。详细阐述暑证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下卷,论治暑主方,并附服药总结、古今名医品汇、名医类案等内容。书中依据《内经》 关于暑病的理论,集历代名医对暑病的论述及验案,所选方剂皆为历代医家治暑之良方,如益元散、香薷饮、藿香正气散、清暑益气汤等。对暑病的论述透彻清晰,诚为集暑病研究之大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暑病专书。叶霖称本书为“暑证之阶,舍此奚复他求乎”。并“取诸家精当之言,附益于后”,参以己见以释之,增订内容以“霖按”二字标之,并易名为《增订伤暑全书》。有 《珍本医书集成》 本。

  • 伤寒摘锦

    伤寒摘锦

    《作者:万全又名 《万氏家传伤寒摘锦》。伤寒类著作。明万全(约1495—1585) 撰。二卷。全有《育婴秘诀》 已著录。本书初刊于明嘉靖二十八年 (1549),因书中重点选摘 《伤寒论》 中有关六经脉证治法条文,间采《内经》等医籍有关论述为补充,故名“摘锦”。上卷为三阳经病之证治。下卷除记有三阴经病之证治外,尚记有伤寒两感,差后劳复、阴阳易、痉、湿、喝,霍乱等脉证治法,并逐条注释。由于所选条文除摘自 《伤寒论》 外,还取自 《内经》等医籍。注释简明切要,有助于读者对《伤寒论》 的理解和研究。有清康熙间视履斋刻《万密斋遗书》本,乾隆四十三年(1775) 《万密斋医学丛书》重印本。

  • 伤寒治例

    伤寒治例

    《作者:刘纯 伤寒类著作。明刘纯撰。一卷。纯字宗厚(一作景厚),为当时名医,祖籍淮南,洪武中移居咸宁(今陕西西安一带)。著有《玉机微义》、《医经小学》等书。本书依《内经》、《伤寒论》之理,补入后世方药治法,约撰于洪武二十九年(1396),约刻于永乐十七年(1419)。列载从发热起至循衣模床止伤寒病证八十七条,温病、疟疾等八条。以病证为纲,体例与杂病治例同,不标六经、亦不分表里。每证推其病源治法。如发热病,治法为解表、发汗、解肌和营卫等。其例设有随经、随病、随时、变例、禁例、针例等。治法精详,于仲景原论之外,补入后世名家治法、方药,对临床治疗,颇切实用。现存明永乐十七年萧谦刻本。

  • 针方六集

    针方六集

    《作者:吴昆针灸丛书。6卷。明·吴昆撰。刊于1618年。卷1《神照集》,论经脉流注经穴及奇穴;卷2《开蒙集》,载《窦太师标幽赋》(吴注)、八法针方(八穴)、五门针方(十二经井、荥、俞、经、合),及十二经补母泻子法;卷3《尊经集》,集录《内经》中有关针灸的内容共148节;卷4《旁通集》,为作者阐发针灸学的一些言论45节,修金针赋24条,对于八法的理论尤多独特的见解;卷5《纷署集》,分述身体各部位的腧穴(与卷一内容或有重复);卷六《兼罗集》,载玉龙歌等歌赋注释以及灸法等。

  • 虺后方

    虺后方

    《作者:喻政方书。明喻政撰。一卷。政字正之,南昌 (今属江西)人。儒而兼医,自称遇异人传授而整理成书,全书约三万三千字。初刊于崇祯七年(1634)。首为四季正脉及收药、制药、煎药、服药等方面内容。次为治疗伤寒、霍乱、血风疮、梅核气、崩漏、小儿疳症等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共载方约三百首。选方简炼,药物易得,有一定参考价值。有 《三三医书》 本。

  • 菉竹堂集验方

    菉竹堂集验方

    《作者:姚思仁方书。明姚思仁撰。六卷。思仁字善长,又名罗浮山人,嘉兴 (今属浙江) 人。万历进士,官至工部尚书。著有 《律例解》、《救荒全书》 等。历官四十余年,利用公余之暇,抄录方书,搜集散失于民间之秘方,参以己见,分别门类,编撰成书于万历四十七年 (1619)。卷一,分固精、种子、妇人诸门; 卷二,分小儿、诸风、痰火、须发诸门; 卷三,分眼目、咽喉、牙齿、咳嗽、心气、脾胃、安神、蛊胀诸门; 卷四,分疟疾、痢疾、下部、扑跌、火疮、瘰疬、杨梅疮诸门; 卷五,分乳痈、肿毒、臁疮、痔漏诸门; 卷六,分腋气、杂科、伤寒、黄疸诸门。共分三十门。载方约六百五十首。包括临床各科病证。选方以验方为主,多为屡试有效之方。可供临床参考。有康熙三十五年 (1696) 重刊本。

  • 种杏仙方

    种杏仙方

    《作者:龚廷贤 方书。4卷。明龚廷贤(云林) 辑。刊于万历九年 (1581年)。汇辑各科单验方,按病证分为中风、中湿、脾胃、伤食、痰火、咳嗽等90门。每门首为七言歌诀四句,略述每病辨证、治疗要领。卷末附“经验秘方”,详介桃源龟龄延寿丹、紫霞丹等的配制和使用。现存初刻本、其他明刻本及日刻本等。

  • 本草单方

    本草单方

    《作者:缪希雍明缪希雍撰。十九卷。希雍有《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已著录。缪氏著述颇丰,多行于世,唯此不轻易示人。谢世十余载后,由康文初与庄敛之搜讨诠次,分门别类,历二年而成书于崇祯六年(1633)。分内、外、妇、儿及杂病五科。卷中以病症为目,归纳诸方。伤寒方因有仲景《伤寒论》可稽,故不录; 药品价昂难求及药性峻烈者不收; 方中品味多者,虽效著,但难于制得者亦不载。卷一至卷九,为内科病证。载有卒中暴厥、疟疾、痰饮、反胃、胸痛、黄疸等八十九类病证。卷十至卷十一,为五官科病证。载有眼目、耳、鼻、口等十五类病证。卷十二至卷十三,为妇科病证。载有调经、经闭、产难等二十类病证。卷十四至卷十五,为儿科病证。载有初生、疳、滞颐等二十八类病证。卷十六至卷十八,为外科病证。载有痈疽、疔疮、手足皲裂、金疮等四十五类病证。卷十九,杂病。分奇病、服食、杂治、解中诸毒等七类病证。凡二百零四类。门类齐全,载方多,纲目清晰,易于查寻。其方以单方为主,药简易得、运用方便。尤可为基层医生临症参考。有崇祯六年刊本。

  • 应急良方

    应急良方

    《作者:胡文焕明代胡文焕撰,方书,该书主要收集了居家应急药方,分为通用、妇人、小儿三门,共收录了173则药方,其中多为单方偏方,所用药品多为平常生活中可及之物。《应急良方》作为其医学著作之一,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医疗知识与实践经验。

  • 外科经验方

    外科经验方

    《作者:薛己方书。明薛己撰。一卷。己另有《内科摘要》已著录。本书载有治疗肿疡、溃疡、疔疮、乳痈、瘰疬、咽喉口齿、下疳、痔疮、便痈、悬痈、臁疮、汤火伤、破伤风、小儿丹毒等十三种外科病症之方,共载方七十首。以病症为目,下选方剂,清晰明了,易于查寻。间有述及致病机理及治法。其方多为临床常用者,可供参考。有《薛氏医案》刊本。

  • 鸡鸣录

    鸡鸣录

    《作者:王士雄方书。清王孟英(署海昌野云氏)辑于咸丰二年(1852年)。分女科、儿科、养生、虚劳等17门,每门分列诸症,按症汇辑医方。方多简便,如用生南瓜蒂研烂绢包塞鼻孔治疗黄疸,车前子研末服治暴泻不止。所附汪谢城按语,或补充方治,或阐发医理。原书有下卷,录尤氏治例、杨氏咽喉18证、蓬窗录验方,已佚。现存《珍本医书集成》本及单行本。

  • 濒湖脉学白话解

    濒湖脉学白话解

    《作者:李时珍“白话解”的体例分为原文、提要、注释、白话解、解析五个方面。“原文”力求反映是书全貌,并依据各种版本对个别字句做了修订;“提要”部分,提纲挈领地将每篇所述之脉理总结出来,以便于读者抓住重点;“注释”部分针对个别难读难懂的字及难以理解和容易歧义的知识点,做了简明扼要阐述,以帮助读者加深理解和掌握。“白话解”部分则力图用忠实原文、明白晓畅、直截了当的语言,将原文译成现代书面语言,进一步帮助读者扫清理解上的障碍;“解析”部分是本书的特点,其内容针对在注释和白话解方面不便展开的某些理论进行较深入的阐述,意在使本书反映时代特点,加强理论深度。

  • 三历撮要

    三历撮要

    《作者:毛晋古人对于选择时日行事非常重视,到宋代已相当成熟,并有专著问世。此宋代编著《三历撮要》分三部分:一月到十二月每月的吉日(如嫁娶、求婚、送礼、出行等)、万通历吉凶图说、万通历吉凶图诀。此刊本为明末最大私人书坊虞山毛氏汲古阁影宋钞本。

  • 阳宅真诀

    阳宅真诀

    《作者:佚名风水书,明代陈时旸著。陈时旸生卒年不详。生平履历不详。其内容主要依据八宅周书,以坐山定吉凶方位。全书共四卷,包含:总论宅地、论平地阳宅、论山谷阳宅、太极图说、论八宅口气、论化气神机、论宫星五删制化诀、八宅卦气年限诀、起建新宅之诀 等条目。此为一鹿斋藏板,明天启四年刊本。

猜你喜欢的书

曾巩文集

文集,曾巩著。曾巩的散文创作在艺术上获得了很高成就。他的散文以“古雅”“平正”见称,讲究章法的严谨和布局的分明,叙事、议论委曲周详,节奏舒缓平和,用词素朴有分量,表现沉着,思致明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此文集精选《寄欧阳舍人书》《醒心亭记》等曾巩文章8篇。一一加以导读、注释和翻译,该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曾巩的文学造诣。

康平县乡土志

地方志书。约为清光绪三十四年 (1908) 由李绍纲、徐芳修纂。此志依清末部颁乡土志例目。一册不分卷。绍纲,时任县劝所总董;徐芳,县巡警总局董事。按清末固定目录程式填报成书。约四千五百字。记事止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分历史、政绩、兵事、耆旧、户口、地理、山、水、物产等十五目。记事简略。是为康平县设治百余年第一部志书。沈阳市图书馆藏抄本。

上清回神飞霄登空招五星上法经

早期上清派经典,约出于南北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经文包括两篇道法。其一为《回神飞霄登空招五星上法》。其法择日斋戒入室,依次存思五帝来人身中,体内五脏之神及下丹田之神各镇其所,并存思饮咽五星及日月二景之精光,使映照五脏及下丹田。据称修行此道九年,可致飞霄登空,召役神灵,五脏不朽,魂魄保镇。其二为《镇神养生内思飞仙上法》。其法以平旦人室,凝神内思身中诸神(如面部七神、五脏六腑之神、精血骨节之神等等),使各自镇守其所。据称修行此道三年,可致身体不朽,召役神灵,「神飞形举,白日登晨」。以上两篇道法,《上清众经诸真圣秘》已引述,《无上秘要》卷九七亦录载其文。

易汉学

清惠栋撰。八卷。搜集自汉至三国时期孟 喜、虞翻、京房、荀爽等人的《易》说,“采辑遗闻,钩稽考 证,使学者多略见汉儒之门径”(《四库全书总目》卷六 《经部》易类六)。汉儒治《易》多讲阴阳灾异,以卦象配 自然、人事。《经训堂丛书》本。此书大旨,乃追考汉《易》学说,掇拾其余绪,陈述其要例。全书所考,凡孟喜《易》二卷、虞翻《易》一卷、京房《易》二卷(干宝《易》附见)、郑玄《易》一卷、荀爽《易》一卷;末一卷为惠氏发明汉《易》之理,以辨正河图洛书、先天太极之学。《四库全书提要》指出:“其以虞翻次孟喜者,以《翻别传》自称五世传孟氏《易》;以郑玄次京房者,以《后汉书》称玄通京氏《易》也;

致身录

《致身录》是建文传说中出亡一节的重要文本,此书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前后流传于吴中,作者史仲彬,自陈为建文帝时翰林学士.其书以第一人称讲述靖难间作者亲历,亲见之事.依其述,史仲彬于洪武时为惩治贪官事告御状,得到朱元璋的赏识,"命主政户部"但被推辞.建文帝授其明经出身,命为翰林院侍书,从此为官直到燕王陷南京,参与了建文帝一朝的重大事件.建文帝改定官制,他上书谏言;《致身录》之说历来争议极大。疑托名史仲彬所著的伪书。

春秋繁露译注

十七卷,汉董仲舒著。《汉书·董仲舒》载其“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言。”宋代有四种本子,多少不一。至明楼郁,乃定为十七卷,八十二篇,缺三篇,实七十九篇。颜师古注以《竹林》、《玉杯》、《蕃露》都是书名,而今《春秋繁露》中有《竹林》、《玉杯》,故《崇文总目》、程大昌等都有怀疑、攻驳之论。但大多数认为,其书基本可信是董仲舒所作。书中以孔子为素王,《春秋》为一王大法;提出三统、三世诸说;对《春秋》笔削褒贬,微言大义探讨极多;借阴阳五行论说《春秋》灾异,建构天人感应的学说;借解释“春王正月”,论证君权神授与大一统等等,较为全面论说了《公羊》学的基本理论。是汉代《公羊》学派的重要代表作,对其后的《公羊》学发展影响深远。

推荐作家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李怀民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