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 新刊校正音释易经

    新刊校正音释易经

    《作者:佚名此《新刊校正音释易经》,全书共两册,四卷,分:周易上经、下经,系辞上传、下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以《周易》白文为主。此为明代刊本,卷首有新刊会通馆校正音释周易程子传序,可能是翻刻明弘治年间华氏会通馆音释五经。序(序首叶前半面残) 新刊会通馆校正音释周易程子传序 卷一:周易上经 卷二:周易下经 卷三:系辞上传 卷四:系辞下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

  • 易学四同

    易学四同

    《作者:季本八卷,明季本著。朱熹《易本义》首列九图,谓:“有天地自然之《易》,有伏羲之《易》,有文王之《易》,有孔子之《易》。四者不同。”季本极反对朱熹此说,故反其义以《四同》为名。主旨以发明杨简之《易》为主,以心学为宗。又据欧阳修说,以《系辞》为经师所传,非孔子所作,故多割裂经文,从吴澄所定之本。将《系辞上》“《易》其至矣乎”句,删“子曰”二字,分属“易简之善配至德”以下;于“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至“拟议以成其变化”九十五字,谓前五十六字为重出,后三十六字当移于第十二章;“鹤鸣在阴”七节与其古本十二章“《易》曰自天佑之”五十一字,与《系辞下》古本第五章合。乾、坤《文言》为一卷,附《系辞》之后。《系辞下》“夫乾确然示人易矣”三节,分为二章;“天地之大德曰生”一节合第十章“将叛者其辞慙”为第三章。此书后附《别录》四卷,其中《图文馀辨》分内、外两篇,内篇辨朱熹九图之误等,外篇杂论术数之数,如《皇极经世》、《易林》、《京房易传》、《火珠林》、《太玄》、《潜虚》、《洪范》九九数、《参同契》皆一一辨之。又有《蓍法别传》二卷,其序称:“发明蓍法本旨者,定为占辨、占例、占戒、占断,合卜筮论为内篇;若象占取应于《易》词之中,物类增分于《易》象之外,及以己意断占有验而非出《易》理之自然者为外篇。”朱彝尊《经义考》载两书各为一卷,疑误二为一。又载《古易辨》一卷,此本无之,可能已脱佚。今存《四库全书》。

  • 儒医心镜

    儒医心镜

    《作者:佚名《儒医心镜》一书,原抄本中未见撰者与抄写者,书中每篇后,有“田氏考之曰”之语,田氏当为整理补充与抄写之人,然其事迹无法考。从此书引用书目看,下至明代,又不避“常”、“玄”等明末及清代之讳,因此,成书年代疑为明朝中期以前。此书开篇以歌诀形式记述了二陈汤、四物汤及小柴胡汤的加减法,基本涵盖了此三张方剂在临床上常见的兼症及用药变化,言简意赅,便于记诵,有很强的实用性。其后记载了二十六种内科常见疾病的病因病机、用药治法,其编写体例与宋代以来的内科重要方书大致相同。每篇先综合医经及前代诸医之论,叙述本病的分类、代表症状、辨证规律、治疗大法及预后,下列代表方剂及具体煎服法,然后再由田氏对此疾病的辨证治疗进行补充。

  • 万氏家抄济世良方

    万氏家抄济世良方

    《作者:万表又名 《万氏济世良方》、《医学入门良方》。方书。明万表撰。八卷。表字民望,号鹿园,四明 (今浙江宁波) 人。正德进士,官淮安总兵,佥书南京中府都督同知。著有 《积善堂活人经验方》、《积善堂活人滋补方》、《积善堂秘验滋补诸方》等。公余之暇,抄集古方,分门别类,汇编成帙。成书于万历三十年 (1602)。卷一,分中风、厥、疠风、瘟疫等十五类; 卷二,分疟、火、斑疹、哮等三十类; 卷三,分虚损、吐血、咳血、咯血等三十二类; 卷四,分痈疽、瘰疬、疔疮等十类; 卷五,分妇人经病、崩漏、小儿诸病、解诸毒等九类及扁鹊、华佗察声色、定生死要诀,诸病灸法等; 卷六七八为万邦浮增辑。含脉诀、药性及经验方。每类病证均以选录方剂为主,简述病候及服法、药物加减。选方简切实用,辑入脉诀、药性,可使医者察脉、识药,斟酌处方,不至泥成方以误病,可供临症参考。有万历三十年刊本。

  • 医方捷径指南全书

    医方捷径指南全书

    《作者:王宗显简称《医方捷径》。综合类著作。明王宗显辑。二卷(一作四卷)。宗显自号怀阴道人。约成书于万历年间。全书约三万三千字。卷上包括医学入门、本草引序、药性赋、诸品药性歌二百首、用药发明、药本五味歌、引经报使药歌、六陈歌、十八反歌、捷径歌、十九畏歌、妊娠服药禁歌、炮制药歌、药象圭治及用药身稍论、用药丸散论、和类集古方、得效诸方歌百五十八首;卷下包括用药入门要诀、伤寒六经传变、正病歌九首及伤寒各症歌诀,载方二百零八首内、妇、儿各科病症六十七类。后附救急数条。所选方药多以歌括形式表现,内容完备,便于学者记诵,为中医入门之参考书。有万历刻本,天启间刻本,清同治十一年(1872) 刻本。

  • 医方选要

    医方选要

    《作者:周文采十卷。明周文采 (生卒年不详)编。周氏生平事迹不详。李时珍《本草纲目》引作周良采。弘治年间(1488—1505)曾任宪宗第四子朱祐杬兴献王府良医副使。著有《外科集验方》一书。此书成于弘治八年 (1495),为刘氏奉兴献王之命,将平日所集常用效方精选其简明切要者,分门别类,汇集成编。全书约十五万字。卷一载诸风、诸寒、中暑、中湿四门;卷二载伤寒、疟疾、诸痢、泄泻、霍乱五门; 卷三载呕吐、秘结、咳嗽、痨瘵、诸虚五门; 卷四载脾胃、诸气、积聚、水肿胀满四门;卷五载心腹痛、翻胃膈噎、咳逆、头痛、眩晕、腰胁痛六门;卷六载痰饮、喘、消渴、遗精白浊、诸淋五门;卷七载五疽、脚气痿痹、自汗盗汗、怔忡健忘动悸、疝气、积热四门;卷八载痼冷、诸血、肠澼痔漏脱肛、眼目、耳鼻五门;卷九载咽喉口齿、痈疽疮疖二门;卷十载折伤、妇人、小儿三门。共四十五门,载方一千一百六十余首。每门均抄录古方,又加以论述,论述病证机理,方便实用,有一定的临症参考价值。书中前有兴献王序及周氏自序。有嘉靖二十四年(1545) 刊本。

  • 金镜内台方议

    金镜内台方议

    《作者:许宏伤寒类著作。明许宏撰集,清程永培校订。十二卷。宏字道宗,建安(福建建瓯) 人。精于医,对《伤寒论》颇有研究,撰有 《通元录》 等。本书成于永乐二十二年 (1422)年,于清乾隆十四年(1794)经程永培校订。许氏将原书一百一十三方归纳为汤、散、丸三类。每类按主方和从方以及主治功能等原则分列卷目。卷一载桂枝汤及由之加减变化而成的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仁汤等十九首。卷二载麻黄汤、麻黄杏子石膏汤等六首。卷三载大、小青龙汤等七首。卷四载小柴胡汤及由之加减变化而成大柴胡汤等七首。卷五载大、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等八首。卷六载大黄、黄连、附子、半夏、生姜、甘草五泻心汤等九首。卷七载四逆汤等十三首。卷八载栀子豉汤等十九首。卷九载甘草附子汤等十首。卷十载桃花汤等十一首。卷十一载五苓散等七首。十二卷载理中丸等五首。末附“内台用药性品制” 、“用药加减法”,以及“论分雨”,论述《伤寒论》诸药性能、临证加减以及古今计量。并对每方主治、药物组成、服法、方义、戒忌等加以论述。对《伤寒论》 理论探讨、方药研究,均有参考价值。有清乾隆五十九年 (1794) 程永培校刊本,一九五七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 绛雪丹书

    绛雪丹书

    《作者:赵贞观《绛雪丹书》是一部有关胎产诸症临床治疗的专著,作者系明代赵贞观。《绛雪丹书》立论浅显,方多实用,对临床治疗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尤其产后生化汤,在妇科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甚广。但书中某些观点,并无科学依据,读者应辨别是非,吸取精华弃其糟粕。

  • 祖剂

    祖剂

    《作者:施沛明施沛著,由于疾病的变化不可胜究,因此在治疗中既不能执一方而治百病,亦不可治一证而乱用众方。历代医家都注意在一定的方剂基础上,灵活化载,对症治疗。这样就产生了方剂“祖方”、“类方”方面的论著。明末清初医家施沛(字沛然,号笠泽居士)撰著的《祖剂》一书是我国众多方书中最早的“祖方”、“类方”专著。《祖剂》是一部方剂专辑,全书四卷,计载主方75首,附方768首。该书将明以前的方剂以类相附,以<黄帝内经>、《汤液》、《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之方为首,从而推其演变,溯源穷流。其归类准则,或以同一方剂加减而相附,或以方剂名称相近而相属,或以方中主药相同而相归,或以方剂功效相似而相类。使后人借以了解古今方剂承前启后的梗概。施氏对某些方剂还加了按语、注释,较清代医家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早见世百余年。为研究方剂学发展史提供了较有价值的资料。 《祖剂》之末还附有《云起堂诊籍》,这是施氏的医案。案中察因辨证,析理透彻,立方遗药,丝丝入扣,是研究医案的珍贵资料。

  • 医便

    医便

    《作者:佚名医方著作。二卷(又有五卷本、六卷本,内容相同)。明·王三才辑。刊于1587年。卷首为全书提纲,总述此书大要。全书共选常用效方226首。其后经明·张受孔、姚学颜等重订刊行,并仿此书体例,另辑428方,名《医便二集》(附《敖氏伤寒金镜录》一卷。)本书收入《珍本医书集成》中。现存七种明刻本。

  • 扶寿精方

    扶寿精方

    《作者:吴旻方书。3卷。明·吴旻辑,王来贤续编。成书于万历十五年(1587)。上卷重点介绍了食疗和补益诸品。中、下2卷按妇人、小儿、耳目、鼻、牙齿以及头痛、腹痛、肿胀、泄泻、腰痛、肋痛、伤寒、疟疾、折伤、疮疡、脱肛等条目分为28门。每门均列若干防、养、治结合的方剂,分别列述主治、功用、药物组成及服用方法。全书精选前代名方350余首,包括具有延年益寿、养生防病作用的丸散膏丹和食疗药膳。其中莲子粥、八仙糕、鲫鱼汤、长寿丸等是为人喜欢的传统食疗配方,七珍至宝丹、柏子养心丸、人参大补汤、五加皮酒等是临证补益的常用方剂。书中收集的经验秘方、调摄护养、固齿美容诸法,亦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另外,书中指出“假若病后能服药,不若病前能自防”,提出了调饮食、寡情欲的主张和预防为主的学术思想。本书虽为方书,但对于研究药物养生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明万历十五年(1587)刊本、明天启二年(1622)陶氏刊本(2卷)、珍本医书集成本、1986年中医古籍出版社据明万历十五年刊本影印本等。

  • 叶八白易传[标点本]

    叶八白易传[标点本]

    《作者:叶山一名《八白易传》,十六卷。明叶山撰。叶山字八白,里籍不详。据作者自序;十岁始读《周易》,越十年能压学究语。嘉靖二十二年(1543)从鹿田精舍见杨诚斋(万里)《易传》而读之,因自著《八白易传》十六卷,然属未定之稿,以后反复修改,叶氏有《重改易传序》二篇、《改录易传序》一篇可证,至嘉靖三十九年定稿誊清,藏之石匮,可见其为学之不苟。此书专释六十四卦卦辞、爻辞,对《彖》、《象》、《文言》等《十翼》没有涉及。大旨以《诚斋易传》为主,出入子史,佐以博辨,实为借《易》以言人事,非尽为经义而作。其体例先列卦辞、爻辞原文,再加“叶子曰”三字进行解说。《四库全书总目》谓此书所言“往往可以昭法戒”。<br/><br /> 有《四库全书》本。

  • 濒湖炮炙法

    濒湖炮炙法

    《作者:李时珍《濒湖炮炙法》,中药炮制书籍,明代李时珍著。本书将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谷类,分类论述各个药物的炮制方法,对后世医家有参考价值。

  • 食物本草

    食物本草

    《作者:薛己二卷;明薛己著。是以记载食、药两用植物、动物等为特色的本草专著,由于《食物本草》的作者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因此,该书至今仍是常用的中医食疗类著作的经典代表,具有很好的社会影响和很广的读者认可。

  • 本草约言

    本草约言

    《作者:薛己4卷,卷一、卷二为“药性本草”,卷三、卷四为“食物本草”。《药性本草》2卷,分草部(134种)、木部(57种)、果部(18种)、莱部(13种)、米谷部(8种)、金石部(26种)、人部(6种)、禽兽部(12种)、虫鱼部(14种)等9部,共收药287种。卷首列“医学启源”“药性要旨”“脏气法时补泻法”“各经引用”“五味所用”“用药各定分两”“药性生熟用法”“药用根梢法”等8个短论,简要介绍药物归经、气味药性、升降沉浮、君臣佐使及药物基本炮制作用等中药基础知识。此后按部属分类,各药先列气味、阴阳、升降、归经、功效主治、炮炙方法及临床配伍使用等,有时也进行一些品种产地、采集时间等方面的讨论。次引前贤对于此药的论述,有时也加以一些按语,发表薛立斋本人的用药经验体会。总之,此书主要讨论药性、用药法及药物炮炙。《食物本草》亦2卷,分水部(34种)、谷部(35种)、菜部(87种)、果部(57种)、禽部(56种)、兽部(38种)、鱼部(58种)、味部(23种)等8部,共载品物385种,多为日常食品。各物品均先注出性味功效,次引前人的论述,偶尔记载此物的形态、产地及优劣选择。如“井水”条指出:“凡井水有远从地脉来者为上,有从近处江河中渗来者欠佳。又城市人家稠密,沟渠污水杂入井中成碱,用须煎滚,停顿一时,候碱下坠,取上面清水用之,否则气味俱恶。”“粳米”条也指出此米有早、中、晚三熟,而以白晚米为第一。书中还记载落花生的形态为:“藤蔓茎叶似扁豆,开花落地,一花就地结一果,大如桃。深秋取食之,味甘美异常,人所称羡。”

  • 本草正

    本草正

    《作者:张景岳药物学著作。2卷。明·张介宾撰于1624年。为《景岳全书》卷48-49。书中择常用药300种,仿《本草纲目》编述,分山草、隰草、芳草、蔓草、毒草、水石草、竹木、谷、果、荽、金石、禽兽、虫鱼、人等14部,次第介绍其别名、性味厚薄、阴阳主要功效与机理,临床运用范围、注意事项等。作者论药条理清晰,主论持平。相似药物功效比较、药物配伍等阐析甚明。尤擅用熟地,论其功治配伍、炮制等,见解超群。故于书中将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做为药之“四维”以扶阳救阴。

  • 本草通玄

    本草通玄

    《作者:李中梓明代李中梓撰。约刊于明末,1667年经尤乘增订,收入《士材三书》。本书为李氏药物专著,全书二卷。李氏将药物分为草、谷、木、菜、果、寓木、苞木、虫、鳞、介、禽、兽、人及金石十四部,共收药物341种,重点叙述了每种药物的临床应用,末附用药机要、引经报使及针灸要穴图等。本书的特点是将药物的应用与炮制结合起来,广泛论述药性、制药及用药等方面的内容。

  • 琴火重光

    琴火重光

    《作者:陈自得《琴火重光》系明福建陈竹泉著,一九三九年经陈撄宁先生校订后,由上海丹道刻经会刊印发行。收入《陈撄宁文集》第七册外丹经典卷(下)。<br/><br />

  • 本草汇言

    本草汇言

    《作者:倪朱谟《本草汇言》二十卷,明·倪朱谟纂于天启四年(1624年)。书稿由其子倪洙龙刊行于明末清初。该书汇集了历代本草书40余种,还汇集了采访148名明代医药家所得的药论或方剂。像这样在采访搜求上百家医药家药论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本草著作,在古代还是十分罕见的。

  • 脉语

    脉语

    《作者:吴昆《脉语》,脉学著作。一名《脉学精华》。二卷。明·吴昆撰。刊于1584年。本书论脉简要,颇有见地。作者对太素脉基本上持批评态度。书末附脉案格式,是对医者的诊病时书写病案所提出的具体要求。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

猜你喜欢的书

曾巩文集

文集,曾巩著。曾巩的散文创作在艺术上获得了很高成就。他的散文以“古雅”“平正”见称,讲究章法的严谨和布局的分明,叙事、议论委曲周详,节奏舒缓平和,用词素朴有分量,表现沉着,思致明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此文集精选《寄欧阳舍人书》《醒心亭记》等曾巩文章8篇。一一加以导读、注释和翻译,该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曾巩的文学造诣。

康平县乡土志

地方志书。约为清光绪三十四年 (1908) 由李绍纲、徐芳修纂。此志依清末部颁乡土志例目。一册不分卷。绍纲,时任县劝所总董;徐芳,县巡警总局董事。按清末固定目录程式填报成书。约四千五百字。记事止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分历史、政绩、兵事、耆旧、户口、地理、山、水、物产等十五目。记事简略。是为康平县设治百余年第一部志书。沈阳市图书馆藏抄本。

上清回神飞霄登空招五星上法经

早期上清派经典,约出于南北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经文包括两篇道法。其一为《回神飞霄登空招五星上法》。其法择日斋戒入室,依次存思五帝来人身中,体内五脏之神及下丹田之神各镇其所,并存思饮咽五星及日月二景之精光,使映照五脏及下丹田。据称修行此道九年,可致飞霄登空,召役神灵,五脏不朽,魂魄保镇。其二为《镇神养生内思飞仙上法》。其法以平旦人室,凝神内思身中诸神(如面部七神、五脏六腑之神、精血骨节之神等等),使各自镇守其所。据称修行此道三年,可致身体不朽,召役神灵,「神飞形举,白日登晨」。以上两篇道法,《上清众经诸真圣秘》已引述,《无上秘要》卷九七亦录载其文。

易汉学

清惠栋撰。八卷。搜集自汉至三国时期孟 喜、虞翻、京房、荀爽等人的《易》说,“采辑遗闻,钩稽考 证,使学者多略见汉儒之门径”(《四库全书总目》卷六 《经部》易类六)。汉儒治《易》多讲阴阳灾异,以卦象配 自然、人事。《经训堂丛书》本。此书大旨,乃追考汉《易》学说,掇拾其余绪,陈述其要例。全书所考,凡孟喜《易》二卷、虞翻《易》一卷、京房《易》二卷(干宝《易》附见)、郑玄《易》一卷、荀爽《易》一卷;末一卷为惠氏发明汉《易》之理,以辨正河图洛书、先天太极之学。《四库全书提要》指出:“其以虞翻次孟喜者,以《翻别传》自称五世传孟氏《易》;以郑玄次京房者,以《后汉书》称玄通京氏《易》也;

致身录

《致身录》是建文传说中出亡一节的重要文本,此书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前后流传于吴中,作者史仲彬,自陈为建文帝时翰林学士.其书以第一人称讲述靖难间作者亲历,亲见之事.依其述,史仲彬于洪武时为惩治贪官事告御状,得到朱元璋的赏识,"命主政户部"但被推辞.建文帝授其明经出身,命为翰林院侍书,从此为官直到燕王陷南京,参与了建文帝一朝的重大事件.建文帝改定官制,他上书谏言;《致身录》之说历来争议极大。疑托名史仲彬所著的伪书。

春秋繁露译注

十七卷,汉董仲舒著。《汉书·董仲舒》载其“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言。”宋代有四种本子,多少不一。至明楼郁,乃定为十七卷,八十二篇,缺三篇,实七十九篇。颜师古注以《竹林》、《玉杯》、《蕃露》都是书名,而今《春秋繁露》中有《竹林》、《玉杯》,故《崇文总目》、程大昌等都有怀疑、攻驳之论。但大多数认为,其书基本可信是董仲舒所作。书中以孔子为素王,《春秋》为一王大法;提出三统、三世诸说;对《春秋》笔削褒贬,微言大义探讨极多;借阴阳五行论说《春秋》灾异,建构天人感应的学说;借解释“春王正月”,论证君权神授与大一统等等,较为全面论说了《公羊》学的基本理论。是汉代《公羊》学派的重要代表作,对其后的《公羊》学发展影响深远。

推荐作家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李怀民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